避免“大宝宝”的分娩误区
避免“大宝宝”的分娩误区
1.宝宝知道如何做
研究表明由于怀疑宝宝太大导致不易顺产而采取的引产或是剖腹产可能并不是很好的办法。是的,由于宝宝过大可能会带来很多复杂的问题但事实并不总是这样。至少,除了一些医疗问题,在和医生或是助产士交流以后,你和宝宝值得尝试的是不仅仅让宝宝自然生长,更可以选择让宝宝自然出生。我并不是说顺产,因为并不是每位妈妈都会这样选择,而是说正常的按照时间的自然生产。给自己的身体和“大宝宝”一定的时间。可能宝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2.“大宝宝”的可能真实情况
知道宝宝大小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宝宝出生以后称一下体重。超声并不能很准确的告诉我们宝宝的大小。当父母被告知宝宝很大时,这可能会给大家带来无形的压力。有很多孕妈妈在宝宝出生前被告知宝宝很大,在宝宝出生以后体重才7到8磅。如果你正在读相关方面的材料,可以仔细思考宝宝是否真的大?我的宝宝在出生时就很大。
3.我的大男孩儿
我的宝宝在出生时有10磅多,为了使宝宝出来,我们中间进行了干涉,但是宝宝很健康。
我知道,在文章开始时我就告诉大家不要因为宝宝大就感到奇怪和害怕,但是非常令我奇怪的是,我竟然怀了第二个大宝宝,助产士估计大约在10磅左右。然而当宝宝在家出生时,宝宝的体重竟然高达11磅多。我和丈夫几乎都不敢相信,直到助产士让我们看到称的指针几乎要到12时。
你可以生一个大宝宝,至少可以尝试通过使用重力来改变宝宝位置,同时尝试打开骨盆的方式,给宝宝更多的空间转动。蹲、跪、扑、步行都可以有助于宝宝的出生。
冬季喂养宝宝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喂宝宝咀嚼过的食物分析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的肠胃功能还不成熟,因此以为给宝宝喂食咀嚼过的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
指正:人体口腔本身就是一个多菌的环境,给婴幼儿喂养咀嚼过的食物,易将成人口腔中的细菌传给婴幼儿。
建议:给宝宝喂食易于咀嚼消化的食物,避免病菌传染。
误区二:过早停止母乳喂养分析
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优质代乳品品种繁多。家长应该了解,再好的代乳品也达不到母乳中所含营养的比例标准。
建议:提倡母乳喂养4-6个月,母乳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误区三:新鲜牛奶比奶粉好分析
新鲜牛奶因为含酪蛋白太高,挥发性脂肪酸多,易引起肠道过敏、消化不良。其实有些奶粉易引起大便干燥的主要原因是:奶粉中添加的棕榈油容易与肠道内钙质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不溶性钙质,影响钙质吸收,造成排便困难。
建议:避免直接用鲜奶喂养。若担心宝宝喝奶粉上火可选用精制植物油的配方奶。
误区四:吃得越多越健康分析
一次或多次超量喂食,造成婴儿胃肠道负担过重,以致食物在胃肠内消化吸收障碍,很容易引起过食性腹泻。
建议:婴儿喂养要注意总量摄入,更重要的是注意营养均衡。
宝宝发烧五大降温误区要避免
误区1:发热不能受寒
有些爸爸妈妈也像孩子的奶奶一样,认为宝宝发烧不能受寒,否则会再次着凉高烧不退。于是,宝宝发烧了,就算再热的天气也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风扇。但是孩子觉得,发烧的时候全身都热烘烘的,还不能吹空调凉风扇,感觉真的好难受。
真相:医生叔叔说,宝宝发烧时,不必过于担心宝宝着凉,而更应该适当的对宝宝采取一些降温的措施。例如泡温水澡,就是最简单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果洗澡不方便的话,爸爸妈妈也可以用温水给宝宝擦擦身,重点擦头部、脖子、腋窝、大腿根部等体温高的地方,这样,水分蒸发的时候可以带走宝宝的一些热量,体温自然就容易下降了。
误区2:发热捂汗退烧快
孩子在医院的时候,看到很多发烧的小伙伴也跟孩子一样,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甚至盖上大棉被。很多爸爸妈妈认为,给宝宝穿厚点、盖厚点可以捂汗,一出汗就退烧了。可是,孩子发烧的时候,全身像是着火一样,热气腾腾的,再穿上棉衣、盖上棉被,整个人都不好了,差点喘不过气来。
真相:宝宝发烧吃退烧药后容易出汗,一出汗烧就退了。于是,很多粑粑麻麻误以为,只要让宝宝穿厚点,捂出汗,就可以退烧。其实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宝宝发烧时穿厚衣服捂汗,只会越捂越热,不仅退烧难,还可能导致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适当穿少一点,衣服略微解开,利于散热。如果宝宝手脚冰凉,这是由于宝宝发烧时末梢循环变差,麻麻可以用温热水敷一敷宝宝的手脚,让肢端循环改善,手脚变暖,这样更容易散热退烧。
误区3:一发烧就吃退烧药
孩子第一次发烧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很紧张,担心发烧会“烧坏脑子”,连体温都没有量,就马上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其实当时孩子只是轻微发烧,远远还没达到服用退烧药的界限。药吃下去了,烧是退了,但是孩子觉得整个人都无精打采,像虚脱一样。
真相:医生叔叔告诉孩子的爸爸妈妈,一般38.5 以下的发热不需要吃退烧药,尤其是对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更应该谨慎,采用泡澡、擦身、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更安全也更有效。这是因为宝宝体重轻,体表面积大,吃退烧药的剂量不容易掌握,还容易造成虚脱和胃肠道的损伤。
误区4:吃药影响医生诊断
和孩子的爸爸妈妈的过于紧张不同,有些家长处理宝宝发烧的问题时显得过于“淡定”。宝宝发烧超过38.5 ,但是有些妈妈因为担心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正确诊断病情,坚持不给宝宝吃药,即使排队候诊几个小时,也始终要让宝宝“挺着”。
真相:宝宝吃退烧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生的诊断造成影响,这其实是没错的。但是宝宝持续高热,容易让宝宝产生强烈的不适,有害无益。所以该吃药时吃药,家长不要有过多顾虑。尤其是曾经有热性惊厥史的宝宝,更应该积极退烧,在体温超过38 时就应该服用退烧药了。
误区5:打退烧针退烧快
孩子第一次去医院看病,医生叔叔开了药,可当天晚上,孩子的烧还是没退,爸爸就急了,又带孩子去医院,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退烧针,好尽快退烧。可医生叔叔见孩子体温还不算高,精神状态比较好,抽血检查白细胞也不高,就拒绝了西瓜粑粑的请求。
真相:医生叔叔说,宝宝感冒发烧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病毒性的感冒本身有“自限性”,不打针不输液也会慢慢好起来,而打针输液也不见得会好得快一点。所以一般宝宝感冒发烧是不需要输液的。只有当宝宝长时间高烧不退、精神状态差、进食困难、喂药困难时,才需要考虑输液。
宝宝喝酸奶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酸奶和酸奶饮料是一回事
如今,不仅酸奶的品种琳琅满目,而且酸奶饮料也层出不穷,你很有可能把不是酸奶的“酸奶”买回了家。酸奶是由优质的牛奶经过乳酸菌发酵而成的,本质上属于牛奶的范畴;而酸奶饮料,只是饮料的一种,不再是牛奶。二者的营养成分含量差别很大,酸奶饮料的营养只有酸奶的1/3左右。按照乳品行业的规定,100克的酸奶要求蛋白质的含量≥2.9克,而酸奶饮料的蛋白质含量却只有1克左右。
小贴士:酸奶饮料可以作为消暑、解渴的饮品,它在解渴的同时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是绝不能代替牛奶和酸奶。
误区二:喝酸奶多多益善
酸奶,是不是可以随便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呢?当然不是!喝酸奶要注意适可而止,否则很容易导致胃酸过多,影响胃黏膜及消化酶的分泌,降低食欲,破坏人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尤其是平时就胃酸过多、常常觉得脾胃虚寒、腹胀者,更不宜多饮。
小贴士: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每天喝一两杯,也就是说,一天大约食用250-500克是比较合适的。
产后坐月子的心理健康
误区一:月子里不能受风受凉
坐月子的传统观念很多,怕风怕凉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想当年老人们年轻时的经验,经验并不错,但是时代不同了,当时的条件与现在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那时一位产妇得了病,传下来就成了受风受凉的结果,目前家里暖气空调俱全,无论什么气候都没问题,只要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就不会出现因为受风受凉造成的产后疾病。而且,产后家里客人多,空气流通不好,更应该及时通风换气,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误区二:坐月子不能梳头、洗头、洗澡
在哺乳过程中,有些妈妈认为,“奶不胀不抱仔”,医生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催乳。一般认为产妇催乳有6条金原则:1、营养均衡;2、少食多餐;3、足量饮水;4、心情愉快;5、休息足够;6、勤喂夜哺,即按需哺乳。此外,正确的哺乳姿势也很重要。
正确的做法:哺乳应勤喂夜哺,即按需哺乳,只要宝宝要吃,就应满足。尤其是产后5-7天内分泌的乳汁叫初乳,具有高度营养和免疫的双重作用,初乳中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孩子日后不容易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还可预防某些过敏性疾病,如湿疹、哮喘等。
误区三:产后营养汤,催乳效果长
妈妈乳汁的分泌从根本上是依靠新生儿吸吮母亲乳头的刺激,这种刺激反射性的促进生乳素的分泌,使妈妈的乳汁能源源不断的供给自己的宝宝。更为奇妙的是,当孩子刚出生,新生儿的食量很少,吸吮能力也很弱,相对的妈妈的乳汁也少,当宝宝逐渐长大,食量增加,同时吸吮能力也逐渐增加,妈妈的乳汁也会增加,以适应宝宝的需要。
因此可以说母乳喂养的初期,尤其要强调母亲的直接喂养,那种采用吸奶器,吸出母乳喂养宝宝的方法,不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因此除特殊情况,如乳头皲裂等等,都应该由母亲直接哺乳。母乳喂养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强母子感情,亲身体验做母亲的感觉。当宝宝吸吮着妈妈的乳头时,那种神妙的感觉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
另外,分娩中,产妇体力消耗甚大 ,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减弱,需要一周左右才能恢复,因此,不宜进食比较油腻的鸡汤鱼汤等。一周后,再增加鸡汤鱼汤等高蛋白的富有营养的汤汁食物,以帮助下奶。
误区四:分娩后必须卧床休息
分娩后自认为急需卧床休息,因此产后一直不下床,为宝宝母奶也选择躺位。其实分娩后不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都需要早期下床活动,以防止下肢血液循环不畅,造成下肢静脉栓塞,甚至肺栓塞。长期不下床活动,下肢肌肉还可能产生废用性萎缩,对今后正常生活造成麻烦。因此,分娩后提倡早期下床活动,一周后即可做产后形体恢复操,积极的锻炼不仅有助于子宫的复旧,还能促进盆底、会阴肌肉弹性的恢复,对产后性生活的恢复有益。
关于自然分娩的五个误区
很多人都知道自然分娩对宝宝的身体健康来说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对自然分娩疼痛的恐惧,还有其他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现在很多孕妈妈都直接选择剖腹产了。那么,大家对自然分娩的认识存在什么样的误区呢?
误区一:如果顺产的时候没有生出来,还是要变成剖腹产,这样就受了两次疼痛,产前疼痛也白受了。
有些欠缺勇气的产妇觉得自己没有信心能顺产把孩子生下来,如果在顺产的过程中发生难产又不得不再用剖腹产解决问题,那么是不是之前痛的都白痛了,还要再忍受开刀。这也是很多想选择顺产的孕妈妈会考虑到的问题。其实,一般来说,在生产前,医生会再给孕妈妈做一次B超,然后根据每个孕妇的实际情况和身体情况建议孕妈妈选择顺产或者是剖腹产。这方面医生会做好评估。对于生产方式,只要孕妇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比如骨盆不适合顺产等,或者是胎儿没有异常的话,比如胎位不正或者是脐带绕颈等,医生都会建议孕妈妈选择自然分娩。
误区二:不能选择良辰吉日生孩子。
有些比较迷信的家庭选择生孩子的时候还需要去看日子,选择良辰吉日通过剖腹产把孩子生下来,长辈觉得在一个好的日子生下孩子,孩子的一生都会顺顺利利的。这种做法是最不科学的。孩子最好是顺其自然生下来比较好,瓜熟蒂落是最好的,如果是提前把孩子抱出来或者是延迟时间,那么孩子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误区三:自然分娩宝宝头部受到挤压,智商会降低。
很多人都知道,自然分娩的时候,宝宝的头部会受到一定的挤压,生出来的时候头部可能会有点扁,但是长大就会好了。而很多人认为这样挤压头部,小孩以后的智商会不会有问题呢?其实自然分娩挤压头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会对宝宝造成问题。
误区四:自然分娩骨盆改变,会变形。
自然分娩的时候,骨盆会因为生宝宝而发生变形,有些人就觉得这样的变形以后会不会很难恢复呢?其实这也是一种自然的分娩现象。而且在分娩后,虽然骨盆韧带松弛了,但是通过以后的哺乳还有运动,是可以恢复到孕前的样子的。
误区五:阴道松弛影响性生活。
有些人担心,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阴道由于受到挤压会变得松弛,肌肉也会被拉长,这样性生活的时候会变得不敏感。其实只要通过产后的营养补充和锻炼,阴道松弛是可以很快恢复的。
宝宝咳嗽避开三大误区
咳嗽就是病
许多家长认为咳嗽是一种病,咳嗽不好,疾病就没有好,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刘海燕表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刘海燕表示,其实咳嗽是一种症状,它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其作用是清除呼吸道中的垃圾。也就是说,咳嗽并不是一种病,适当的咳嗽对人体是有益的。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一咳嗽就代表嗓子不舒服,嗓子发炎了。对此,刘海燕表示,咳嗽的原因很多,许多疾病都会引起咳嗽。虽然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最常见,但对小孩子还是要谨慎为好。临床上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不小心气管中呛入很小的异物,如花生、瓜子碎屑等,结果误诊了好长时间,所以3岁以下孩子不主张给他们吃这些坚硬易碎的食物,尤其是家长不在旁边监护的情况下。
咳嗽就要喝止咳药
只要孩子一咳嗽,很多家长就立刻紧张起来,拿止咳药给孩子服用。刘海燕表示,小儿咳嗽不应立即使用止咳药,尤其不能用中枢性的麻醉止咳药物。没有咳嗽,聚集的痰液会把呼吸通道堵塞,影响呼吸和通气,呼吸道内的炎症物质也不易消除。
所以一般疾病初期,不建议用止咳药。如果咳嗽太厉害,影响孩子睡眠,可以适当用些小儿专用的止咳药。
对于喉咙发炎的孩子,就需要吃消炎药。但有些家长认为西药副作用多,烧退了,就不要用消炎药了。刘海燕表示,这种做法很错误。临床上见到好多病情反复的小孩,都是家长撤药太快引起的。一般来说,医院检查如果白细胞提示较高,说明有炎症,打几天吊针后,回家了还要继续吃两三天消炎药过渡一下。
咳嗽要挖根治疗
一些家长认为咳嗽没有了才叫病好。刘海燕表示,孩子曾感冒发烧,已经好了,就是稍微有点咳嗽,可是家长仍然认为病没有好,一咳嗽就用药。曾经有个老太太给孙女反复用咳嗽消炎药用了一个月,把孩子胃给吃坏了。
其实只要正规治疗,孩子病好了,稍微有点咳嗽不要紧,咳嗽恢复有个过程。大多咳嗽都是孩子因为不会吐痰引起,这时如果不厉害就不用管他,可以喝些蜂蜜熬的梨水。如果有痰了,可以适当吃点化痰药。
孩子一感冒咳嗽,有些家长往往自己选择多种药等一起上。刘海燕表示,买药一定要看说明,其实很多中成药里都混有退烧和治感冒的药,不看说明书会带来重复用药的风险。
宝宝咳嗽避开三大误区
春季早晚温差大,不少孩子都被咳嗽困扰。作为家长,你知道自己在应对宝宝咳嗽时有哪些错误吗?
咳嗽就是病
许多家长认为咳嗽是一种病,咳嗽不好,疾病就没有好,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刘海燕表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刘海燕表示,其实咳嗽是一种症状,它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其作用是清除呼吸道中的垃圾。也就是说,咳嗽并不是一种病,适当的咳嗽对人体是有益的。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一咳嗽就代表嗓子不舒服,嗓子发炎了。对此,刘海燕表示,咳嗽的原因很多,许多疾病都会引起咳嗽。虽然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最常见,但对小孩子还是要谨慎为好。临床上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不小心气管中呛入很小的异物,如花生、瓜子碎屑等,结果误诊了好长时间,所以3岁以下孩子不主张给他们吃这些坚硬易碎的食物,尤其是家长不在旁边监护的情况下。
咳嗽就要喝止咳药
只要孩子一咳嗽,很多家长就立刻紧张起来,拿止咳药给孩子服用。刘海燕表示,小儿咳嗽不应立即使用止咳药,尤其不能用中枢性的麻醉止咳药物。没有咳嗽,聚集的痰液会把呼吸通道堵塞,影响呼吸和通气,呼吸道内的炎症物质也不易消除。
所以一般疾病初期,不建议用止咳药。如果咳嗽太厉害,影响孩子睡眠,可以适当用些小儿专用的止咳药。
对于喉咙发炎的孩子,就需要吃消炎药。但有些家长认为西药副作用多,烧退了,就不要用消炎药了。刘海燕表示,这种做法很错误。临床上见到好多病情反复的小孩,都是家长撤药太快引起的。一般来说,医院检查如果白细胞提示较高,说明有炎症,打几天吊针后,回家了还要继续吃两三天消炎药过渡一下。
咳嗽要挖根治疗
一些家长认为咳嗽没有了才叫病好。刘海燕表示,孩子曾感冒发烧,已经好了,就是稍微有点咳嗽,可是家长仍然认为病没有好,一咳嗽就用药。曾经有个老太太给孙女反复用咳嗽消炎药用了一个月,把孩子胃给吃坏了。
其实只要正规治疗,孩子病好了,稍微有点咳嗽不要紧,咳嗽恢复有个过程。大多咳嗽都是孩子因为不会吐痰引起,这时如果不厉害就不用管他,可以喝些蜂蜜熬的梨水。如果有痰了,可以适当吃点化痰药。
孩子一感冒咳嗽,有些家长往往自己选择多种药等一起上。刘海燕表示,买药一定要看说明,其实很多中成药里都混有退烧和治感冒的药,不看说明书会带来重复用药的风险。
提高宝宝免疫力这些误区要避免
误区一:过度害怕宝宝生病
有些父母对于宝宝生病这件事是非常焦虑的,认为宝宝不生病才是免疫力好的表现。其实这是个非常错误的观念。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和感冒、发烧这些小病作斗争,才一步一步提高免疫力的。如果不是频繁性的生病,那么父母们面对宝宝生病的时候还是顺其自然就好。该吃药吃药,该看医生看医生,别整的神经兮兮的。
误区二:太讲究干净
对于有洁癖的妈妈来说,就希望把宝宝的四周都弄的干干净净。殊不知,这会让宝宝更容易生病。要知道,凡事都不能过犹不及,适当的让宝宝接触病菌,不是件坏事,反而能让他提高自身的抵抗力。请记住,千万不要给宝宝打造一个“无菌”环境,这不是爱他,而是切切实实的害了他。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秋季腹泻预防
秋季腹泻是高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便-口传播,所以注意卫生是首要的预防建议。应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食物;避免大人和宝宝分享食物;定期给宝宝餐具、玩具消毒。其次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虽不能终生免疫,但也能使宝宝再次感染时症状轻微许多。
宝宝学步阶段要避免这5大误区
1、给宝宝使用学步车
很多爸爸妈妈都以为学步车是个好东西,将宝宝往车子里一放,脚尖轻轻一点地,就可以满地跑了。从未感受过的自由与速度,会让宝宝玩得开心,爸爸妈妈看到宝宝这么开心,自然会觉得这玩意儿非常好。
但是认真做过功课的妈妈都知道,学步车已经被众多专业的儿科医生拎出来“批判过”。
因为:
▪ 学步车将宝宝固定在车内,使宝宝失去了大运动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宝宝的大动作发育。研究显示,使用学步车的宝宝学会爬行、独自站立和独自行走的时间都比较晚。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运动能力延迟越明显。
▪ 用学步车的宝宝,对危险没有太大的意识,更不懂如何控制车子,所以随时都有可能往危险的地方冲过去,增加了意外伤害的风险。婴儿因学步车而受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包括手指夹伤、擦伤、划伤、烫伤和意外中毒等。
▪ 过早或长期给宝宝使用学步车,还有可能导致宝宝走路步态异常,如脚尖走路、八字脚和弯曲畸形等。
说了这么多,妈妈都应该知道了,学步车真的不适合宝宝!如果你的购物清单上有“学步车”这一项,赶紧划掉吧!
2、用学步带
不用学步车,那么用学步带是否可以呢?
非也!
宝宝学走路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平衡感的过程。如果经常使用学步带,宝宝的平衡感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反而会推迟宝宝学会走路的时间。
学步带还会使宝宝养成向前倾、脚尖踮地的走路姿势。
此外,学步带绑在宝宝的胸部,容易对宝宝的胸部产生压迫,会影响呼吸,降低肺功能。
其实,学步带只能给大人带来一些方便、省些功夫,对宝宝真的没有什么益处,建议妈妈最好不要给宝宝用学步带。
3、过早让宝宝学走路
还有些妈妈,把“宝宝走路早”视为宝宝聪明、发育好的表现,于是在宝宝还没有出现学走路的迹象时,就开始早早地训练宝宝学走路了。
其实,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发育节奏,只要ta的身体准备好,自然就会开始学走路。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过早让宝宝学站、学走,会使宝宝的脊柱、下肢难以承受全身的重量,久而久之,宝宝可能会因此出现“O”形腿或“X”形腿等异常现象。
4、扶着宝宝的腋下走
绝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曾经试过扶着宝宝的腋下,让宝宝学走路,殊不知一不下心就踏入误区了。
因为,爸爸妈妈主动扶着宝宝走,实际上宝宝只是在被动地配合我们大人的动作,或许ta的身体也许还没有准备好。此外,由大人扶着走,大人当宝宝的“拐杖”,宝宝依靠的是大人的力量,宝宝腰部、腿部的综合力量、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没有得到最佳的锻炼,以后走路往往更容易摔跤。
5、过早给宝宝穿鞋子
那么,宝宝开始学走路就穿鞋子,这样做对不对呢?
其实宝宝学步过程中,光脚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让宝宝的足底直接和地面接触,有利于宝宝足部灵敏性的发展,让宝宝更快地找到平衡和协调的感觉。还能锻炼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发育,促进足弓的形成。
如果担心宝宝的脚被异物扎伤,那就要求妈妈们提前清理好地面上的“障碍物”,为宝宝创立一个安全的环境。
到宝宝完全走稳以后,我们才需要给ta穿鞋子。
前面提到的都是误区,肯定有不少妈妈心生疑惑:这么说来,宝宝学走路,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咯!
其实不是的!
想要宝宝走得好,走得稳,我们要做的、能做的事情非常多,也非常重要。
1、提前帮助宝宝打好基础
动作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宝宝在床上学会趴着抬头以后,才会逐渐地学会翻身、会爬、会坐、会站、会走。整个过程中,如果妈妈多陪伴宝宝,多和宝宝玩各种辅助大动作发育的小游戏,那么宝宝的肢体动作会发育得更好,为接下来的学走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创立一个安全的学步环境
当宝宝出现学走的迹象时,我们需要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清除该环境中有可能让宝宝受伤的物品,让宝宝站在沙发、床、围栏旁边,使他有机会扶着这些辅助物站起来,并开始迈步走动。
3、必要时给宝宝帮助
如果宝宝很想迈出一步,但是又不敢,周围又没有什么可以扶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在宝宝的几步之外张开双臂迎接ta,或者伸出一只手让宝宝“挨”着扶一下,能让宝宝更勇敢地迈出小步子。
4、多陪伴,多做辅助性小游戏
不管是爸爸妈妈用玩具在前面逗引宝宝,还是在旁边给宝宝鼓掌、加油打气,都能让宝宝更有信心走好每一步,即使是摔倒了,也能勇敢地站起来,继续走下去。
小宝宝学步 这些情况要穿鞋
孩子在学步时,如果气候条件允许,最好让刚会爬的孩子赤脚,因为穿鞋子会限制他足部肌肉的发育。如果怕孩子脚冷,可以给他穿一双宽松的棉布袜。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仍然不需要给他穿鞋子,如果怕地板冷,或者地板滑,可以为宝宝准备一双防滑袜子,以防跌倒。
室外
如果是去室外,可以给宝宝穿一双学步鞋,这种鞋子是由软皮制成的,主要是保护脚底,对脚部肌肉的发育不会有任何影响。鞋可以买得稍大一些(以不滑倒为限),这样孩子的脚就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地生长。
开始迈步:
当然,当宝宝开始独立迈步时,就一定要为他准备鞋子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儿童皮鞋有许多是成人皮鞋的缩型,不一定都适合孩子穿。一双鞋底、鞋面和鞋帮都比较软的鞋子,比如传统的帆布胶鞋,就比较适合这一年龄的孩子穿。
鞋子类型:
另外,在为宝宝准备鞋子时应注意,鞋子的长度与孩子实际的脚长应有一指宽的距离,以利于脚的生长。同时家长要经常检查宝宝的鞋子是否合脚,一般2-3个月应换一双新鞋。
宝宝退烧避免3大误区
相信为人父母的你们最害怕的就是宝宝生病了吧,一旦宝宝有身体不适的状况出现,作为家长是非常焦虑的!儿童发烧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进入秋季之后!你们儿童发烧怎么办吗,有什么好的办法是可以帮助宝宝退烧的吗?生活中儿童发烧吃什么食物好呢?
孩子发烧怎么办? 不要用错退烧方法
宝宝发烧是成长的过程中很常见的一种状况!你们知道宝宝发烧的原因吗,其中主要因为:宝宝容易接触细菌,儿童的抵抗力较差和抗病菌能力没有成年人好!那么宝宝如果发烧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儿童发烧生病了就乱了阵脚,一定要避免下面的误区哦!
误区一:发烧先捂捂
发烧的宝宝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摸上去手脚冰凉,这时候,家长往往误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继而给宝宝捂得厚实些,但是儿童汗腺不发达,往往越捂越热,还容易造成脱水。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应解开孩子的衣服来散热,保证充足的水分,多给患儿喝水以助散热,以免脱水。
误区二:擦酒精降温
在医生和一些家长实施的退热措施中,往往采取的物理降温的手段之一就是用30%左右的酒精擦浴。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在发烧时(38℃~41℃)用酒精擦浴降温是不科学的,这样做违反了生理的发烧调节机制,不仅无效,且可能使患儿发生颤抖,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不主张用酒精擦浴进行退热处理。
误区三:发烧不能洗澡、吹空调和风扇
有些老人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电扇,否则容易受寒加重病情,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科学证实。
误区三:发烧立马退烧
当小儿发热体温在38℃以下时,不必处理。应密切观察,看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嗜睡、食欲极差、严重咳嗽或呼吸费劲,则需要引起重视。
如果孩子的温度升得不是很高,精神状态还可以,不要盲目轻易退热,因为这样做或许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并可掩盖病情扰乱疾病的发展规律,对诊断治疗不利。
此外,从医学专业人士角度来说,感觉孩子发热,前24小时不一定要去医院。但需要注意的是,24小时内孩子有过激的一些行为,比如剧烈的咳嗽,嗜睡、呕吐、腹泻等这些严重的症状时要立即去医院。
宝宝喝纯牛奶避免6大误区
1、煮牛奶不可以去奶皮。在煮牛奶时常在牛奶表面上产生一层膜,叫奶油皮,不少人喜欢将这层皮去掉,这是不对的。因为这层皮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A对人的眼睛有益。以牛奶为主食的婴儿长期饮用去皮的奶汁会引起严重的眼病。
2、每日喝牛奶不可以过多。以牛奶为主食的婴儿,每天喝牛奶不得超过1000克,超过1000克时,大便中便会有隐性出血,吃过量牛奶的小孩.容易发生贫血。
3、牛奶不可光照。牛奶在阳光下照射30分钟,维生素A、维生素B及香味会损失一半。
4、牛奶不可以与酸性食物同食。因为这样会造成牛奶中蛋白与酸质形成凝胶物质,从而影响孩子的消化吸收。
5、煮牛奶时不可以加糖。牛奶中的赖氨酸与果糖在高温下会生成一种有毒物质——果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6、牛奶不可以煮得太久。牛奶加热以刚沸为度,牛奶久煮,理化性质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如蛋白质变性出现凝固沉淀,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也会有一定损失。近年还发现,普遍存在于牛奶中的有防止婴儿腹泻作用的轮状病毒抗体,亦可因加热遭破坏。
产妇要避开哪些误区
误区一:产后没体检
女性在怀孕期间,都会定期到医院检查。产检主要检查女性和胎儿的健康状态。产检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医生也能够对症处理。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很多女性认为自己分娩之后,就算完成了体检任务。不用再进行体检了。然而这是错误的认识误区。女性分娩之后,要检查自身生殖器官的恢复状态,看看子宫的复原情况。
要是女性选择剖腹产,还要看看自己伤口的愈合情况。产后一个月,建议产妇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自己盆腔的健康状态,避免炎症的发生。特别是存在不适状态的,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误区二:麦乳精补充营养
我们都知道麦乳精是属于高营养的产品。有些产妇会想着食用麦乳精,补充自身所需营养,提高身体健康恢复速度。然而女性分娩之后,正处于哺乳阶段,产妇在饮食上的选择,要考虑到食物对于乳汁分泌的影响。
麦乳精中的成分会影响到产妇乳汁的分泌,从而影响到宝宝的饮食。因此,要避免选择食用麦乳精补充营养的误区出现。
误区三:吃巧克力
甜食能够让人觉得心情舒畅。巧克力也是很多女性们的最爱。特别是产后阶段,女性坐月子时,成天在家里休息,要是没有一些娱乐活动,心情也会觉得比较郁闷。有些产妇会选择食用巧克力,让自己觉得舒心一些。
然而巧克力中的成分会影响到女性的乳汁质量,宝宝吮吸乳汁之后,会影响到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以及消化不良的问题。为了宝宝的健康发育,产妇们在坐月子期间还是要忌口,不要说食用乳汁比较好。
误区四:喝茶水
茶能够解腻,很多人都喜欢喝茶。女性在怀孕期间,不敢喝茶,担心喝茶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然而女性在坐月子期间,总是以为自己可以开始喝茶了。
新妈妈们要知道茶叶中存在咖啡因,这种物质会让人更有活力,难以进入睡眠。新妈妈一旦喝茶,茶水中的成分也会进入到乳汁,从而传递到宝宝的体内,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坐月子期间,最好不要喝茶。
误区五:只喝汤没有吃肉
经过十月怀胎,很多女性原本身材苗条,可是分娩之后发现自己身材臃肿。很多爱美的新妈妈们已经开始在准备减肥了。
坐月子期间,很多妈妈们选择只喝汤,不吃肉。其实这是不合适的。有些营养成分也是在肉类食物中,要是仅仅喝汤,没有吃肉,会影响到自身健康的恢复。
夏季产后坐月子,饮食健康要慎重,多吃开胃的食物,同时要避免出现护理误区。
提高宝宝免疫力要避开的误区
很多父母都事项提高宝宝的免疫力,但是有的父母却在这一点上存在误区,那么提高宝宝免疫力要避开的误区有哪些呢?
一、只吃细粮,不吃粗粮
作为营养素的主要物质蛋白质倘若摄取不足,免疫机能就会下降。对于补充蛋白质,人们总觉得给宝宝吃得越精细越好。其实不然,粗粮可提供细粮所缺乏的营养成分,达到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目的。
温馨提示:宝宝1岁之后,吃固体食物是最合适的选择。
二、不允许宝宝生小病
天气一冷,妈妈怕宝宝着凉,就不让宝宝出门。这么一来,宝宝的呼吸道长期得不到外界空气的刺激,得不到锻炼,更容易感染疾病。
不得病的宝宝永远没有免疫力。对于一些小病,妈妈只需要认真对待,密切观察,不必惊慌。很多研究证实,宝宝经常患一些小病,有助于免疫力的提高,对预防严重的疾病很有好处。
三、重视室内活动,忽略户外活动
如果担心天气变化、外面空气污浊、温度下降、易造成宝宝生病,所以就门窗紧闭,这样做是完全不对的。
从病菌、灰尘种类或总量来说,屋里一定比外面少,但从某一种细菌或病毒的浓度来说,屋里比外面多。病毒和细菌达到一定浓度才能致病,而密闭的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通风的房间细菌浓度明显降低。
每天带宝宝到户外接受一些自然光照,有利于免疫系统正常工作。尤其是新生儿,每天的日晒可以有效防止佝偻病和尿布疹的发生。
温馨提示:定时打开门窗换气,保证宝宝的房间空气流通。每天至少换气两次,时间选择在上午9~11点和下午3~5点空气污染低的时段,每次不少于45分钟。
四、动不动就用抗生素
感染不是很严重时尽量不要用抗生素,最好靠自身的抵抗力使免疫系统得到锻炼。这样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敌人”时,已经训练过的免疫细胞便会产生出有针对性的免疫力,从而保护身体安全。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性,也会引发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