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化妆品的发展历史

化妆品的发展历史

古代

在原始社会,一些部落在祭祀活动时,会把动物油脂涂抹在皮肤上,使自己的肤色看起来健康而有光泽,这也算是最早的护肤行为了。由此可见,化妆品的历史几乎可以推算到自人类的存在开始。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7世纪期间,各国有不少关于制作和使用化妆品的传说和记载,如古埃及人用粘土卷曲头发,古埃及皇后用铜绿描画眼圈,用驴乳浴身,古希腊美人亚斯巴齐用鱼胶掩盖皱纹等等,还出现了许多化妆用具。中国古代也喜好用胭脂抹腮,用头油滋润头发,衬托容颜的美丽和魅力。

矿物油时代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多家名牌化妆品企业,被18位因使用其化妆品而罹患严重黑皮症的妇女联名控告,此事件既轰动了国际美容界,也促进了护肤品的重大革命。早期护肤品化妆品起源于化学工业,那个时候从植物中天然提炼还很难,而石化合成工业很发达。所以很多护肤品化妆品的原料来源于化学工业,截至目前仍然有很多国际国内的牌子还再用那个时代的原料,价格低廉、原料相对简单、成本低,所以矿物油时代也就是日用化学品时代。

天然成分时代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皮肤专家发现:在护肤品中添加各种天然原料,对肌肤有一定的滋润作用。这个时候大规模的天然萃取分离工业已经成熟,此后,市场上护肤品成分中慢慢能够找到的天然成份!从陆地到海洋,从植物到动物,各种天然成份应有尽有。有些人甚至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试图寻找到特殊的原料,创造护肤的奇迹,包括热带雨林。当然此时的天然有很多是噱头,可能大部分底料还是沿用矿物油时代的成分,只是偶尔添加些天然成分,因为这里面的成分混合,防腐等等仍然有很多难题很难攻克。也有的公司已经能完全抛弃原来的工业流水线,生产纯天然的东西了,慢慢形成一些顶级的很专注的牌子。

零负担时代

2010年前,零负担产品开始在欧美台湾流行,以往过于追求植物,天然护肤的产品因为社会的发展,和为了满足更多人特殊肌肤的要求,护肤品中各种各样的添加剂越来越多,所以,导致很多护肤产品实属天然实际并不一定天然。很多使用天然成分,矿物成分的由于产品的成分较多,给肌肤造成了没必要的损伤,甚至过敏,这个给护肤行业敲响了警钟,追寻零负担即将成为现阶段护肤发展史中最实质性的变革。2010年后,零负担产品开始诞生,一批零负担产品,将主导减少没必要的化学成分,增加纯净护肤成分为主题,给用过频繁化妆品的女性朋友带了全新的变革,“零负担”产品的主要特点在于,产品激烈减少了很多无用成分,护肤成分,例如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均为活性使用,直接肌肤吸收,产品性能极其温和,哪怕再脆弱的肌肤只要使用妥当,一般也没有问题,因此,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化妆不破坏皮肤。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23.8%的速度增长,最高的年份达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化妆品的流通渠道也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零售终端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十二五”规划把消费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消费有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化妆品零售业的发展与创新大有可为。化妆品渠道是多样性的,各种零售终端,以及整个流通渠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都有自己相对应的市场、一部分目标客户群体。渠道不同,也让化妆品出现了专业线和日化线之分。而日化线渠道则是那些像传统的销售渠道、百货商店、化妆品的专业市场都在持续发展。超市的渠道这些年来随着连锁经营超市的发展,商超化妆品终端也在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化妆品零售的主要渠道之一。经典国货品牌借助其在商超渠道的发力,才再次迎来其第二春。专营连锁店的崛起,在三四线城市表现得更加突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有些城市甚至成为化妆品销售的主流终端渠道。除此以外还有以生产厂商为主导的连锁企业的发展,对扩大消费、促进化妆品流通体系的创新变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以网购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销售风起云涌,网购化妆品的数量也在呈快速发展的趋势,改变和更新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70后、80后尤其是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以后,网购的速度还会加快,详见《前瞻互联网对中国化妆品行业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专项咨询报告》。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对于化妆品的消费从商超走向网购,让护肤、彩妆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课题。妆容的精致直观展现了一个人的精神素养,更是个人魅力的体现。引领美作为国内专业级化妆工具领导者,打造了新一代中国女性唯一的独特魅力。

粤菜的发展历史

粤菜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香山、四邑、宝安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淮、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粤菜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喜好而烹制。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

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 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粤菜著名的菜点有: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灼虾、白切鸡、烧鹅等。

粤菜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粤菜做法比较复杂,精细,费时,费人工,人均消费高,这也是粤菜餐厅在很多城市,没有川菜系餐厅多的原因。

粤菜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气氛,是一种渲染,是一种和谐,是一种民俗,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健康标准的体现。

血透的发展历史

1、历史学家称最早的透析是在古罗马皇帝的浴池。在那里四周用大理石铸造,池水沸腾充满蒸汽,那些患尿毒症的人们在浴池里通过出汗和蒸气浴使体内的毒素和水分清除到池水中。在人们寻求有效的透析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毒素和水分地逐渐堆积,无数的尿毒症病人死亡了。通常他们会静悄悄地死在家里,有人称之为“dropsy”(浮肿而死)。[1]

2、从1850年开始,人们寻求清除毒素和水分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1854年,苏格兰的化学家ThomasGraham利用牛的膀胱膜做为过滤分子的膜。在以后的近一个世纪里,科学家们遍寻可以作为半透膜使用的能够过滤水分和毒素同时又不容易破坏的材料。烟丝和纤维素膜一直应用到现在。[1]

3、1943年,被公认为现代透析机之父的荷兰Groningen大学的年轻医生WilliamKolff。为了得到制造透析器必须的材料,他冒着生命危险伪造文书,制造了第一个现代鼓膜透析机。在其后的10年里,这个技术一直被作为全球的临床标准。Kloff的透析机非常简陋,他应用的是一个巨大的木条制成的旋转的鼓膜,缠绕了30~40米醋酸纤维素膜,然后放到一个巨大的透析液缸里。[1]

4、20世纪60年代,华盛顿的Georgetown大学医院的GeorgeSchreiner医生开始为肾衰竭病人提供长期的透析治疗。另一方面,战争也使透析治疗在20世纪50年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美国当局参加了朝鲜战争,战士的医疗问题使美国官员大伤脑筋。很多士兵在身体主要器官受伤后常继发肾衰竭,85%的人因此而致死,而战争的总体死亡率只有5%。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局要求在前线使用30分钟的透析治疗。结果证明透析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这进一步证明了新型透析机的效果。这次在朝鲜战场上的成功使透析治疗在和平年代得到了广泛使用。[1]

5、20世纪60年代初,GeorgeSchreine医生的战地诊室成为第一个为慢性肾衰竭病人提供中心透析的地方。他的动静脉分流装置使血液持续流出体外循环往复,使长时间透析成为可能。纤维素膜的产生更促进了透析治疗在全世界开展。

束胸的发展历史

20年过去,美丽而年轻的宁静已可以在另一部同样有数个结尾的电影里大胆裸露,不久又见她饱满傲人的大幅丰胸广告在我家门前的公共汽车站笑对行人,更令人浮想联翩。从红卫兵在街头强剪女同志烫过的卷发,到做女人“挺”好的时代,其间所隔,河东河西,似乎不过弹指一挥间而已。

再看一则掌故。1927年7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通过代理民政厅长朱家骅提议的禁止女子束胸案,规定“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上之罚金,如犯者年在二十岁以下,则罚其家长。”报章称之曰“天乳运动”。此举惹得鲁迅先生不快,特撰文《忧“天乳”》,说“已经有了‘短发犯’了,此外还要增加‘天乳犯’,或者也许还有‘天足犯’。呜呼,女性身上的花样也特别多,而人生亦从此多苦矣。”

女人果真命苦——不是做女人“挺”好吗?但须知今日,九个女人中,便有一人罹患乳癌,而前周报章载文揭露注射丰胸手术引致并发症,不得不割去双乳的多起案例,更令人触目惊心。此种痛苦,非但关乎女性身体,于精神上更难承受。不过,此事料不会发生在“天乳运动”的时代,造成这种痛苦的深层社会和文化原因,还在于男性社会和工业资本主义共同造成的一个现代乳房神话。

话说的好像有些大,但在玛莉莲·亚隆——一位任教于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的女性社会学者的眼里,情况就是如此。为此,她专门著书一册,名《乳房的历史》,她说,乳房史的演进隐藏着一个基本问题:谁拥有乳房?是必须仰赖母乳的婴儿?还是爱抚它的男女?是描绘女体的艺术家,还是悍然逮捕“上空女人”(想必即鲁迅所称“天乳”)的法律?是胸罩制造商,还是不断要求女人遮掩乳房的宗教、卫道人士?是替女人隆乳的外科整形医师,还是花钱购买它、暴露它,用以贬抑伤害女人的色情业者?

为此,亚隆女士将一部乳房史分割成神圣的乳房、情色乳房、家庭的乳房、政治的乳房、心理的乳房、商业化的乳房、医学上的乳房、解放的乳房和危机中的乳房九个部分来进行描述和探讨。最后,作者大声呼吁,发起一场全人类的“拯救乳房”运动,并宣称“我们拯救下来的那个乳房……其意义和用途将由女人来界定。”我想,对女性而言,这将不仅是一个解放自身的运动,更有赖于医学和社会整体观念的进步。

安化黑茶的发展历史

黑茶是六大茶系之一,也是中国的特有茶类,生产历史悠久。安化产茶自唐代开始,已有产“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的记载。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安化建县后,朝廷在资水北岸建立博易场(即茶市),用米、盐、布、帛交换(专卖)安化茶叶。

当时以“渠江薄片”为代表的安化蒸青饼茶,还不是现代黑茶,但是,安化茶叶凭借天然的优厚条件,随历史进程而逐渐发展起来。安化黑茶产制始于十六世纪初,据《明史茶法》记载,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产地有限。”这里所指的黑茶是四川绿毛茶经过蒸压形成的黑茶,难于满足宫茶和商茶需求,同时也不及湖南安化民间实践中形成的在初制中进行锅炒、沤堆、火焙等工艺产制的黑茶。于是,商人越境至湖南采购。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值贱,商人率我境私贩。”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御史徐侨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多而值下,湖南之行,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由于湖茶量多、质好、价廉,吻合朝廷“以茶易马”之愿,在十六世纪末期,四川黑茶逐步被湖南黑茶所取代。

干枣的发展历史

我国枣树栽培历史悠久,已有8000年以上栽培历史,枣一直与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枣既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又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价值。食药同源,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学中,枣作为中药的灵魂无处不在,它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发育、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枣文化,枣文化已成为炎黄子孙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很自然地将枣烙在了我国国民心中,枣的营养滋补保健作用已植根于国民的脑海里,流淌在国民的血液中。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对枣树就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枣树品种、栽培技术、病虫防治、保花保果、贮藏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和经验,为今日枣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枣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上游,长期的栽培引种导致我国枣树分布广泛。目前,除了黑龙江、吉林和西藏外,其余省市几乎全有枣的栽培。自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国枣树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阶段,面积和产量曾因大炼钢铁而一度减少。到1979年,我国枣年产量30多万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枣树开始有所发展,但产量增长缓慢,到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枣树开始迅速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全国枣产量翻了一番,达到70万吨左右,之后枣产量急剧上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产量已达250万吨以上,总面积约1600万亩。

我国枣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根据1993年出版的《中国果树志枣卷》记载,有品种700个。近十几年来,我国又选育出一些新品种,枣品种的数量不断增长。

较多的红枣经过在树上自然风干,形成美味的干枣,其食用价值最高,且以自然风干、糖分高、肉厚、核小、口感好、营养丰富、便于携带等特点。

白酒的发展历史

唐代

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

元代

元代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现代吴德铎先生则认为撰写<<饮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当时是用蒙文的译音写成“阿剌吉”,而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故不应看成是外来语。忽思慧并没有将“阿刺吉”看作是从外国传入的。至于烧酒从元代传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纵野先生认为“ 在元时一度传入中国可能是事实,从西亚和东南亚传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纵野:我国白酒起源的探讨(<<黑龙江酿酒>>,1978年))明代时称白酒为火酒。

苋菜的发展历史

苋菜原中国,甲骨文中已有“苋”字,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和上市。

同时也有风韵的历史文化,据书有记载宋代苏颂:“赤苋亦谓之花苋,茎叶深赤,根茎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苋菜叶有粉绿色、红色、暗紫色或带紫斑色,故古人分白苋、赤苋、紫苋、五色苋等数种。此外,尚有人苋和马齿苋,统称六苋。

清代萧雄的《西疆杂述诗园蔬》说道:“几畦蔬菜不成行,白韭者葱着意尝。萝菔儿情秋色老,蔓蔷缥贮隔年香。”

有一位村妇名叫“牛棚四娘”,专干坏事,危害乡邻。天上的玉帝知道了,为了惩罚她的恶行,把她变成了一只狗。“牛棚四娘”被贬为狗之后,依然故我,不思悔改。一天,她溜达到菜地里,见人家的苋菜青枝绿叶,长得旺盛,她顿起了害人之心,在苋菜地里乱咬一通,咬断了许多苋菜梗。她害了庄稼,还在那里得意地狂吠。她的儿子是个孝子,知道是母亲做的坏事,赶紧奔到菜地为母亲补过。“牛棚四娘”的儿子咬破自己的手指头,用鲜血把咬断了的苋菜梗一根一根地接了起来。说来也巧,那些咬断的苋菜用鲜血粘结后,立即又活了过来,恢复了生机,只是菜梗菜叶都变成血的颜色―红色。而且用鲜血粘结好的红苋菜比原来青苋菜的生命力更强,味道更鲜美!

在南方是读做“汗”菜,不见道理,只是都泼洗澡水浇,那碱性十足的肥皂水,苋菜吸食后精神抖擞,高扬青春旗帜,红着或绿着,在晨光里,托起晶莹露珠。苋菜依地势而长,低处苋菜愈高而壮,茂密,高处且稀和矮小,南方夏热,如置蒸笼,人性多暴烈,喜吃青葱小菜。

牙刷的发展历史

人类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习惯。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人乌尔城邦的国王墓穴中就曾发现过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一支能用上两个星期。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人们用动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还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盐水、细砂、树枝来清理牙齿。将一端捣碎,做成刷状,用来清理牙缝及刷牙,称之为Miswak,是一种天然牙刷,据科学家分析,这种树枝含氟及皂素,可预防蛀牙,并有止痛作用。

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史记·仓公传》中就批出引起龋齿的原因是 “食而不漱”。《礼记》中:“鸡初鸣,咸盥嗽”就说明人们已有了漱口的习惯。古人清理口腔和牙齿用手指和柳枝。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画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齿。在唐代,人们用柳枝做成刷,蘸药水揩齿。宋代,有人主张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两次,元代正式有 “牙刷”一词,郭玉诗中云: “南洲牙刷寄头日,去垢涤烦一金值。”元代社会上层人物用牙刷,一般人还是用柳枝,和中草药研制成的揩齿粉末刷牙,另据考古发现,我国1000多年前辽代古墓中出土了两支骨制牙刷柄。

艾灸发展历史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一、“灸”字考 艾灸条“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三、灸的材料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四、灸的适应症,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五、艾灸疗法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六、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毒),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内衣的发展历史

内衣的英译可译为Lingerie,之所以如此,全因古时候的内衣是由薄的亚麻布所制,而麻的法文是Linge,所以便有Lingerie。

中国上古时期

早在中国上古时期,就已织成最早的麻布,它的密度是10根/厘米,但那时内衣却与外衣无甚区别,只是原始的遮体、保暖之用。4000年前,麻布己达到了24根/厘米,随着嫘祖的丝织技术的传播,内衣日渐区别于外衣的功能,称之为抹胸及裹肚等。从《簪花仕女图》中的薄纱低胸绣花衫,我们看到了唐代女子的"亵衣";而《西厢记》中的宋代女子,则抹胸在内裹肚,一根幼带围颈,一块菱中遮胸,掩起千般风情,万种妩媚。但中国毕竟还是保守的民族,直至清朝末期随着洋纱洋布进入中国,西方的胸衣才真正演绎在中国女子的身型之上。

古罗马时期

胸衣最早产生于古罗马时期。在16世纪,还有铁、木头制的紧身胸衣,当时的女子可谓体无完肤。直到十字军东征,随着纺织技术的运用发展,16世纪末期,开始使用鲸髦、钢丝、藤条等来制作紧身衣。在16世纪30年代,当时的时装武器就是吊袜带、紧身衣与裙撑,可见西方人对内衣的重视。对其功能的理解也不仅为遮体保暖,而更多的用意是塑造身体曲线。内衣也设计得非常复杂,穿一件内衣,可能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到了帝政时期(1804-1825),紧身胸衣已变得简化。

巴瑟尔时期

巴瑟尔时期(1870-1890),内衣制造得越发精美,蕾丝、丝绸、薄纱充分运用,但对内衣的塑身要求已逐渐淡化,因为人们发现胸衣中的纬向金属丝对人体的呼吸道有害。1900年,莎洛特有了健康胸衣。1907年,更放松了对腰部的束缚。到了1910年,内衣的位置以长于臀围线以下10-40厘米为宜。伴随弹性织物在服装中的广泛应用,内衣变得越来越舒适易穿。二十世纪40年代,无带胸罩开始流行。

五六十年代

---尽展女性美的时代。

高跟鞋、细腰条、平腹及圆胯都是当时女性美的标志。紧身内衣及造型文胸出现,后者为如今隆胸乳罩的前身。

70年代

---女性内衣的"黑暗时代"。

烧掉乳罩,不要女性粉饰,一切向男人看齐。简单舒服、实用成了当时女性内衣的基本准则。连身内衣"Body"成为一代时尚。

80年代

---还我女性美的年代。

80年代是女性从自我解放到自我认可的过渡时期。人们追求自我的肯定,自我的价值,社会变得更加个性化。女性美被人们真正接受,引发了内衣消费的大增长,内衣的设计得到了恢复及光大。设计更加大胆、暴露,令女性更加美丽。

90年代

---"第二皮肤"年代。

随着内衣面料的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追求新技术产品,单纯棉制品己不再成为人们的需求。"Microfibre"(微纤维)这一举世公认的被称为"第二皮肤"的面料,在女子内衣的历史上再创辉煌。1997年,杜邦公司推出革命性高品质超弹性纤维Lycrasoft,使内衣既紧贴体型,又毫无束缚,舒展自如。女性真可以舒舒服服地塑造体型美了。

时至今日,现代人不仅重视内衣所带来的诱惑感,更重视其带来的健康呵护,健美造型,这才是流行主调。

相关推荐

多美滋的发展历史

1993年,多美滋首家将DHA及ARA加入婴幼儿配方奶粉中; 2006年,多美滋在中国率先将国际专利益生元组合添加到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专利号:ZL99809500.1) 2007年,多美滋在中国率先推出专利创新包装——易乐罐。 2008年,多美滋推出优衡多营养系列奶粉,使用全进口奶源和精选的蔬菜水果,更含有55种天然食物和营养成分,可以帮助宝宝补充膳食营养所需。[1] 2009年,境外媒体报道怀疑多美滋奶粉中有三聚氰胺导致出现46例疑似食用多美滋婴幼儿配方奶粉出现结石的婴儿,国家质检总局开始介入调查多美滋

运动的历史发展

根据文物和建筑等历史证据表明,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便已开始进行体育运动。体操在中国古代时期是十分流行的项目。为法老修筑的纪念碑可以看出,包括游泳、垂钓等体育运动已经在上千年前的古埃及发展起来并建立了体育规则。 在埃及开展的其他体育项目还包括投掷标枪、跳高和摔角。古代波斯的体育运动包括传统伊朗武术项目英雄体育,它同打仗技巧有着密切联系。同样起源于古代波斯的运动项目还包括马球和马上长矛比武。进入现代时期,赛车运动发展起来。有大量的体育运动项目自古希腊时期并以产生,古代希腊时期的军事文化和体育运动的发展

羽毛球的发展历史

起源 早期羽毛球 早在两千多年前,一种类似羽毛球运动的游戏就在中国,印度等国出现。中国叫打手毽,印度叫浦那,西欧等国则叫做毽子板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军人将在印度学到的浦那游戏带回国,作为茶余饭后和休息时的消遣娱乐活动。[1] 据传,在14世纪末,日本出现了把樱桃插上美丽的羽毛当球,两人用木板来回对打的运动。这就是羽毛球运动的原形。[6] 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在英国。1873年,在英国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顿镇有一位叫鲍弗特的伯爵,在他的领地开游园会,有几个从印度回来的退役军官就向大家介绍了一种隔网用拍子来回

整肠丸的发展历史

最早生产整肠丸的厂家是来自泰国的李万山药厂(两合)公司,其生产的整肠丸是最正宗和口碑最好的产品,经过70年的4次大的工艺改进和配方改良,加入了更有效的成分,其产品成分达到最佳配比,疗效也得到显著提升。这种神秘成分就是颠茄提取物,颠茄提取物可以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产生,使整肠丸的其他成分更有利于发挥药效,从而达到最佳疗效。 泰国原装进口的“丹南泰”和胃整肠丸是纯天然中草药、以高新技术提取而成的中成药,药性温和,起效快。由于安全高效,普遍流行于东南亚以及中国

菊花茶历史发展

菊花起源于中国,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达到3000以上,是我国种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名花,除了做园林观赏外,以药用菊花和茶用菊花占较大比例。根据记载,唐朝人已开始有喝菊花茶的习惯。菊花泡龙井称之“菊井” ,泡普洱称之“菊普”,菊与茶合用,相得益彰。冰镇并加有冰糖或蜂蜜的菊花茶,具有清凉、降火气、润喉等功效,十分受人欢迎。明清时代菊花茶就作为清凉茶饮用,到清朝已广泛应用于民众生活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因而具有多重保健功能的茶用菊花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微波炉的发展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5年),美国的雷达工程师斯彭塞在做雷达实验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块融化发粘,他怀疑是自己的体温引起的,后来在连续多次的试验中才发现了微波的热效应。[1] 利用这种热效应,1945年美国发布了利用微波的第1个专利,1947年美国的雷声公司研制成世界上第1个微波炉—雷达炉,在40年代微波炉大多用于工商业。经过人们不断改进,1955年家用微波炉才在西欧诞生,60年代开始进入家庭,70年代,由于辐射安全性、操作方便性即多功能等问题的解决,使得微波炉造价的不断下降,它才进一步得到推广使

速溶咖啡发展历史

1930年,为了应对咖啡豆过剩的问题,巴西咖啡研究所同瑞士“雀巢”公司商量,请求他们设法生产一种加热水搅拌后立即成为饮料的干型咖啡。雀巢公司花了8年时间来进行研究。 他们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热气喷射器来喷射浓缩咖啡提取物。热使咖啡提取物中的水分蒸发掉,留下干燥的咖啡粒。这种粉末因容易在开水里溶解而成为受大众欢迎的饮料。新的速溶咖啡以“雀巢”的名称投放市场,这是一个从那时以来闻名世界的著名品牌。 后来,另一种凝固干燥法也用来制造速溶咖啡。这种方法包括使咖啡凝固,然后将水分蒸发掉。1906年已发明出制造工

益力多的发展历史

“Yakult”这个名称是取自世界语的“yafult”,意即酸奶。 益力多公司是日本职业棒球队东京益力多燕子(Tokyo Yakult Swallows)的母公司。 由日本株式会社益力多本社、香港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建智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合资兴办,投资总额为2.475亿人民币。 公司经营范围:生产乳酸菌乳制品及其相关系列产品,以及相关包装产品,销售本公司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 1962年,台湾多处地方正式出售养乐多,为养乐多第一个对外,也是第一个对亚洲发展的地方。 其后在亚洲地

刮痧的历史发展

刮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刮痧是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的一种,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薪火相传,沿用不废。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类在发明火的时候,在用火取暖时发现火在烤到身体的某些部位时,会很舒服。后来人类又发现当石头被烘烤热了刺激身体时,可以治疗风湿、肿毒(以前的人类都居住在原始的山洞中,很容易患风湿、肿毒)。再后来人类又发现用砭石烤热后来刺破脓肿。渐渐地,当时的人类就觉得用热的石头可以治愈一些疾病。这就是“刮痧”治病的雏形。 到了青铜器时代,人们发明了冶金技术,随着冶金技术的

胶囊的历史发展

公元前1500年,第一粒胶囊在埃及诞生。 1730年,维也纳的药剂师开始用淀粉制造胶囊。 1834年,胶囊制造技术在巴黎获得专利 (F. Mothes)。 1846年,两节式硬胶囊制造技术在法国获得专利 (J. Lehuby)。 1872年,在法国诞生了第一台胶囊制造充填机 (Limousin)。 1874年,在底特律开始了硬胶囊的工业化制造 (Hubel),同时推出了各种型号。 1888年,Parke-Davis公司在底特律获得制造硬胶囊的专利 (J.B. Russell)。 1931年, Pa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