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离就焦虑 安抚BB有高招
一分离就焦虑 安抚BB有高招
这是分离焦虑症的表现,意味着婴儿正在长大,他们明白自己正在和父母以外的人呆在一起。尽管对让他们独处造成分离焦虑感到压力和愧疚,但是要明白的是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你可以帮助他们更顺利更轻松地度过此过渡期。
了解分离焦虑症的原因
当婴儿开始更好的地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分离焦虑问题。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理查德加拉格尔教授说:“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父母可以向婴儿暗示一切都没有问题,给他们支持,并且将分离时间压缩到最短。”
分离焦虑症的时长
在婴儿一岁半到两岁期间,分离焦虑症会渐渐消失。在此之前,父母都是百感交集,为了婴儿的失落而自责,为了他们的粘人而忧心。我们可以努力让他们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使他们能够减少压力。不要因为分离焦虑症就不让婴儿接触其他人。过分的溺爱和保护会使得他们永远不能微笑着面对朋友和亲人。对于这段艰难的时期,我们为父母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破解BB分离焦虑 宝妈这么做
1.当你离开的时候和孩子挥挥手
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常常被很多家长忽视的方法,由于担心孩子会哭闹而悄悄溜出去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感到不安,也许你不用看到孩子哭闹了,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这种行为会加重他们的分离焦虑症。如果你的孩子认为你随时都有可能消失,那么他们就不会让你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夜间分离。
2.帮助孩子预见未来
虽然孩子的沟通能力可能因为他的词汇量受到一定的局限,但他能理解你在讲什么,所以在你走之前跟孩子讲述这件事,确保孩子知道你要去哪里,什么时候能回来。也许你还可以再多告诉他一些细节,比如谁会替你来照顾他,他可以做哪些值得期待的事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保证孩子的热情,当他对你离开后的活动感兴趣。你可以跟他讲“这件事情非常好玩对不对”,一般孩子都会因为你的引导而趋向于同意,同样他们也会因为你的安排感到安心。
3招搞定 分离时BB不再焦虑
1.离开时和孩子挥手告别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策略,但是很多父母会忽略。相反,由于害怕孩子哭闹,很多父母尝试在孩子玩的很投入时偷偷的溜出去,这是很大的错误。这种方法可能会使你避免看到孩子痛哭,但是这确实会使孩子的分离焦虑症更加的严重。如果孩子知道你会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悄悄消失,那么孩子可能就不会让你消失在自己的视野里,这在晚上睡眠时间的分离时也会发生。
2.在同一个时间出门
当孩子出去时给你说再见似乎更加的容易。与其把孩子留下来,不如先让孩子出去玩儿,然后你再出门。不过也要让孩子知道你会出门,否则当回家后发现没人时,孩子的不安感会加倍。
3.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
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会莫名的感到忧伤,但是处理好分离是孩子一生中需要学习的必备技巧之一。有时什么也不做就是最好的办法,尤其是在你已经尝试了很多办法以后。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感到不高兴的时候是存在的。当孩子把你抓的很紧以至于你无法离开房间时,这说明你已经在不断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的情况下使事情本身变得更糟了。
宝宝有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亲子依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亲子依恋是指宝宝对家人的依恋对陌生人的害怕,尤其是对特定养育者(比如,妈妈或奶奶)的依恋。亲子依恋有群体层面也有心腹层面、小团体层面,妈妈是宝宝依恋的核心人物,和妈妈稍微的分离会给宝宝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宝宝亲子依恋发展必然要经历这个焦虑阶段,属于宝宝成长发展的正常现象,说明宝宝已经超越了依恋的第二个阶段,要进入第三阶段了。
分离焦虑反映宝宝认知能力发展阶段
宝宝6个月后思维能力就进步了,预期事情比以往更有效,也能通过新的能力改变自己想要的事情,比如妈妈坐出拿包包要出门的动作时,宝宝就意识到要和妈妈分离了,就会抓住妈妈或者直接大哭大闹,以此阻止妈妈的离开。而6个月前的宝宝简单的认知能力是不会意识到妈妈分离前动作的后果,所以没什么分离焦虑可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分离焦虑说明宝宝比以往更聪明了。
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分离焦虑强度
当宝宝对客体的认知发展到无论它是否在视线内都意识到客体还是存在的这个阶段时,即使妈妈不在宝宝眼前,宝宝也认识到妈妈不是“消失”了,她等会就会再回来的,这个阶段宝宝的分离焦虑就会比较少了。
不过,如果宝宝不知道妈妈的离开是去哪里时,还是会有强烈的分离焦虑,比如妈妈从客厅到厨房煮饭,宝宝不太会关注,但是当妈妈拿着包准备跨出家门时,宝宝不知道妈妈要去哪里,就会产生不安和恐惧。
和有分离焦虑的宝宝轻松说拜拜
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有祖辈照料的,大概只有11%的孩子是完全由爸爸妈妈自己照顾,职场妈妈面对有分离焦虑的宝宝,出门前要轻松的和宝宝做个愉快的告别:
1.妈妈不必过于紧张宝宝的分离焦虑,为宝宝的焦虑伤心会加深宝宝的依赖,要相信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妙招可以立刻消除宝宝的分离焦虑,要耐心的帮助宝宝走完这个过程。
3.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柔软的玩具,这类玩具的触觉有助减缓宝宝的焦虑。
4.出门前提前告诉宝宝自己的去向,让宝宝有心理准备。
5.和宝宝有一个愉快的告别方式,比如抱一抱宝宝,说再见,告诉宝宝要上班了。
6.和宝宝告别后不要“一步三回头”,那会给宝宝暗示其实你也很留恋他,宝宝的分离焦虑又会出现。
7.和宝宝分离又见面后要更亲热,甚至可以买些玩具当做“见面礼”,那样宝宝就会知道妈妈很爱自己,还会带礼物回来。
分离焦虑对宝宝的危害
入园分离焦虑对孩子身体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因此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一周左右会生病。
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数量在增加。经过家长的陪同孩子们在幼儿园刻意安排的适应活动后,有的孩子已基本度过焦虑期,但有的孩子的焦虑表现仍很严重,为什么孩子之间会有如此判别呢?看看新生入园时幼儿园门外那些同样焦虑不安甚至泪洒衣襟的年轻父母,你就明白了答案--正是他们的过度呵护造成了孩子的过分焦虑。
专家指出,生活上的过分娇惯会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活动上的过多限制会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上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焦虑。前几年媒体曾报道有位智商很高、考试成绩很好的大学生当听说将被派往国外学习时,竟浑身发抖不知所措,如今看来,那也许就是“分离焦虑”的严重表现。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意思是说孩子三岁时,就可以看出他未来的发展;而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则进一步指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些都提醒年轻父母们:分离焦虑只是一种表现,它说明了幼儿三岁前教育培养中的某些失误。因此说,关注分离焦虑,实际上是关注素质教育。
什么是分离焦虑
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就叫做“分离焦虑症”。它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而这种不适应行为或情绪,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
分离焦虑的危害
分离焦虑症对儿童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并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其将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数量在增加
宝宝总是夜醒的真相
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发生在6个月左右。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本来很快乐而满足的宝宝变得黏人,你一离开他的视线他就开始哭泣。
分离焦虑会发生在6~12个月(7~9个月比较多),15~18个月左右。这个阶段多会发生睡眠倒退,可以在公众号“可可妈的碎碎念”里输入“睡眠倒退”,了解详细情况。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有分离焦虑的宝宝理解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对于五个月的宝宝来说,如果一个玩具从他的视线中消失,那他会认为这个玩具永久消失了。这时候的宝宝对这个玩具的存在是没有记忆的,他的记忆力还没有发育。
然而一个8个月的宝宝。如果玩具离开了他的视线,他会试图去寻找。他认识到即使这个玩具他看不见了,也依然存在。这个就是“客体永久性”概念。
这时候,当你离开房间时,宝宝认识到你仍然存在,基于这样的认知,他会担心你不回来,所以开始哭闹。
而分离焦虑也往往和大运动的发育是同时的,8个月宝宝会爬会站了,1岁以后的宝宝会走路了。所以目前也有一种理论认为:宝宝成长了,学会了一种能力之后要回到妈妈和看护者的怀里获取能量,为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和学习做准备。
如此说来,分离焦虑是好事,是宝宝长大的标志。
宝宝有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亲子依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亲子依恋是指宝宝对家人的依恋对陌生人的害怕,尤其是对特定养育者(比如,妈妈或奶奶)的依恋。亲子依恋有群体层面也有心腹层面、小团体层面,妈妈是宝宝依恋的核心人物,和妈妈稍微的分离会给宝宝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宝宝亲子依恋发展必然要经历这个焦虑阶段,属于宝宝成长发展的正常现象,说明宝宝已经超越了依恋的第二个阶段,要进入第三阶段了。
分离焦虑反映宝宝认知能力发展阶段
宝宝6个月后思维能力就进步了,预期事情比以往更有效,也能通过新的能力改变自己想要的事情,比如妈妈坐出拿包包要出门的动作时,宝宝就意识到要和妈妈分离了,就会抓住妈妈或者直接大哭大闹,以此阻止妈妈的离开。而6个月前的宝宝简单的认知能力是不会意识到妈妈分离前动作的后果,所以没什么分离焦虑可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分离焦虑说明宝宝比以往更聪明了。
分离焦虑的表现
学龄前的儿童是出现分离焦虑的主要人群,当宝宝与熟悉的亲人尤其是妈妈分离的时候,会深感不安,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类的本能。爸爸妈妈要了解分离焦虑的表现,帮助宝宝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分离焦虑体现在生理变化上,会有如下的症状:
(1)没有熟悉的成年人陪伴,往往拒绝上床睡觉。
(2)晚上做噩梦的次数明显增加。
(3)出现反复的头痛、呕吐、恶心、胃痛等症状,在亲人离开时特别严重。
(4)抵抗力下降,常常表现为发烧、感冒、肚子痛等等。
2、分离焦虑体现在情绪变化上,会有如下的症状:
(1)孤独与迟钝:这种类型的小宝宝常常表现出不合群,对集体活动和游戏统统不感兴趣,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对陌生人表现出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的特点。
(2)恐惧和胆怯:与勇敢的孩子相反,胆小的小朋友会有怕黑暗、怕空旷、怕见陌生人、不敢独处一室的情况。长时间处于恐惧心理容易造成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3)固执与韧性:孩子表现为对抗的态度,稍有不如意就哭闹、打滚,或者用拒食来表示反抵,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
(4)暴怒: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抽搐或“昏死”过去,好一会才恢复过来,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
(5)顽固性习惯:表现为吸吮手指、咬指甲和衣襟。本来吮吸动作系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但如果随其发展成为一种不良习惯。如吸吮橡皮奶头,将手指放入口中以获得吮奶样满足,久之即可成为顽固性习惯。
分离焦虑症的治疗
幼儿焦虑症现在越来越普遍,很多父母都不知道怎么去治疗孩子焦虑症。在幼儿焦虑症中,最常见的就是分离焦虑症。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是要离开家人去上学,去学习的。但是很多孩子没法面对和适应离开妈妈的日子。下边为大家介绍如何改善幼儿的焦虑症?
克服孩子分离焦虑症的方法:
培养孩子独处的经验和能力。让孩子独处,并不是意指丢下他一人,让他真正的“独处”,而是在喝过牛奶、换过尿片之后,把孩子安顿在妈妈的房间里,或客厅中,让他自己玩。刚开始孩子可能会玩自己的手,或注视某一个物体,慢慢地父母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都不要去打搅他。
万一孩子遭遇挫折,也尽量让他自己面对。如果孩子开始吵闹,父母可以先和他说话,用和缓的声音安慰他,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需求并不是毫无反应,但也让他知道,父母有需处理的事情,等我们把事情告一段落后会去抱他,他必须学习等待。
而父母则需遵守诺言,只要我们忙完了,一定过去抱抱他、好好陪他玩,使他对等待具信心。当孩子脱离幼稚期,行为能力逐渐发展成熟时,会慢慢表现独立的倾向。父母如果能配合这些倾向,多方引导,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并且也包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造成的缺失。
转移目标。当孩子有分离焦虑出现时,接替者可采取转移目标的方式,让孩子转移对父母的思念,例如:抱他去找他喜欢的动物,像小狗、小猫、乌龟、小金鱼等;玩各种玩具、积木、扮家家酒等;或者去公园散步、看看路上车子、行人、玩公园里的设施,让孩子转移目标。
克服孩子分离焦虑症的方法是给予认同和拥抱。当孩子哭得很伤心时,接替者可采取拥抱方式,抱着孩子、拍拍他的背,和他说说话 ,让他了解你知道他很伤心,你和他是同一线上的,你可以陪他、帮他打电话给妈妈,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缓解宝宝分离焦虑的方法
多接触他人
儿童长大的过程中总会被一群人所关心,当他们被父母以外的人抱起来,然后开始出现失落时,不要过激反应把孩子抢回来。
睡前安抚
夜晚出现分离焦虑很普遍,所以在哄他们入睡的时候要更加温柔耐心。让他们知道我们爱他们并且一直都呆在他们身边。
短时间分离练习
可能仅仅是你进入厨房沏杯茶的功夫,孩子就可能出现焦虑。当他爬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时,等一两分钟然后再把他们抱回原地,让他们自己探索新的事物。如果你要到房间的其他地方,告诉他们你马上就会回来。如果看不到你,他们就开始哭闹,你可以呆在原地叫他们的名字进行安慰,而不是立即冲过去安抚。
分离焦虑期的危害有哪些
1、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某些特殊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某些心理障碍,其中幼儿分离焦虑(jiaolv)症就是最为典型的幼儿心理疾病之一。幼儿分离焦虑(jiaolv)症是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2、分离焦虑症表现为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幼儿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如果幼儿分离焦虑症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3、遗传因素、负性事件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患分离焦虑症的病因,但亲人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则是产生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请幼儿心理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4、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5、分离焦虑症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常出现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但当这种症状不严重时,一般会自己消除。
分离焦虑期的危害有哪些?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了解到这些相关知识。小孩子们由于年岁小,所以很多的时候不会把自己的消极情绪排解掉,因此很容易有一些幼儿疾病产生。最后也希望家长们平时在照顾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多采取正确温柔的教育方式!
分离焦虑症应该如何治疗
1 概述
即婴幼儿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
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2 表现
分离焦虑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患儿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
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继继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3 对策
有5%~8%的宝宝"分离焦虑"特别严重,对于这部分宝宝,如何引导他们,使之乐于在家中谈论幼儿园,是疏解其"分离焦虑"的第一步。
不要硬生生地正面灌输,可以采取一些出其不意的办法,比如,"小魔王曲奇也要上幼儿园了,你猜他是怎么去的呢?是乘坐巫婆的飞行毯去幼儿园,还是骑着狮子王去幼儿园?或者是踩着杂技车去幼儿园?"每晚上床时,还可以讨论一下:"如果小曲奇是踩着杂技车去了幼儿园,还会有哪些事情发生呢?"一旦孩子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期待感,他同样也会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对幼儿园的排斥和抗拒心理,就被打破了。诊断分离焦虑要在孩子3岁以上,治疗上要首先找出有关因素,并给予辅导和短期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