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田螺的生活习性

田螺的生活习性

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

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田螺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

春末夏初水温上升到15℃时,田螺从越冬的孔穴中爬十在水底摄食生长。到4月份开始繁殖,7~8月份是田螺繁殖旺盛季节。1~2龄雌螺可产仔20~30个,4龄以上的雌螺可产仔40~50个。仔螺出生后生长迅速,一年可发育成性成熟,每年4~9月是产仔季节。

田螺喜栖息于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为食,也喜食人工饲料,如蔬果、菜叶、米糠、麦麸、豆粉(饼)和各种动物下脚料等。田螺耐寒而畏热,其生活的适宜温度为20~28℃,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即停止摄食、钻入泥土、草丛避寒避暑。当水温超过40℃,田螺即被烫死。在干旱的季节,它将软体部完全缩入壳内,借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寒冷的冬季,它会钻入泥土中不食不动,呈冬眠状态。待到春暖时期,气温上升到适合它活动时,即将头足伸出壳外爬行。 它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26度时,此时它摄食最旺盛,生长也最快。当水温升至30度时,即停止进食。它不耐高温,但却十分耐寒,严寒季节它会掘穴越冬繁殖。

田螺雌雄异体,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右触角形态。雄田螺的右触角向右内弯曲(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

田螺有寄生虫吗

有可能有寄生虫。

田螺生活在水中,生活环境不是很干净,很可能有寄生虫的存在,因此食用田螺需要在有安全保障的饭店,或者是在有只见的菜市场购买,同时食用之前一定要完全烹饪熟,避免寄生虫感染。

鸡的生活习性

抗寒力差。初出壳的雏鸡,体温比成年鸡低3℃,要10天后才能达到正常体温,加上雏鸡绒毛短而稀,不能御寒,所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必须依靠人工保温,雏鸡才能正常生长发育。1-30天的雏鸡都要保温,并放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中饲养。30天以上的小鸡,羽毛基本上长满长齐,可以不用保温。 体温高,发育快。一般鸡的体温在40.8-41.5℃之间,所以必须在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饲养,另外鸡的消化道短,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因此要喂给营养充足,易消化的饲料才能满足需要。 抵抗力弱。特别是雏鸡,很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袭。因此,除做好环境的清洁卫生外,还要做好预防工作。如鸡舍严禁外人进出,环境和笼具要消毒,各种鸡都要定期注射各种预防针。 易惊群。鸡胆小,特别是雏鸡很容易惊群,轻者拥挤,生长发育受阻,重者相互践踏引起伤残和死亡。因此,要在安静的地方养鸡。粗暴的管理,突来的噪音,狗猫闯入,扑捉等都能导致鸡群骚乱、影响生长。 怕潮湿。鸡宜在干爽通风的环境中生长,如果环境潮湿,一些病原菌和霉菌易于生长繁殖。如果鸡舍内潮湿,鸡粪会发酵产生有毒气体,使鸡容易得病。

螺蛳的生活习性

螺蛳常栖息于冬暖夏凉、底土柔软、饵料丰富的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河溪中。

它的最适生长水温在20~25℃左右,水温达15℃以下和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

10℃以下时即入土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回复至15℃以上时其复又出穴摄食。

人工养殖田螺可开掘专用池饲养,也可利用自然的稻田、沼泽、沟渠,还可同鱼类混养。但要求养殖水体无毒、无害、无污染。如利用稻田养殖,则不可施用农药,不能犁耙,且应进出水口安装铁丝或塑料隔网,以便进行控制。

田螺的养殖水体

田螺的养殖水体

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保持底泥厚度10cm-15cm,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

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1/15公顷50kg-100kg的用量全池施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天-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

田螺的种螺放养

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

种田螺的来源:一是野外采集,二是市场收集。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一般,自然粗放水体中每平方米投放种螺0.1kg-0.5kg,精养池可增大投种量2倍-3倍。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田螺的日常管理工作

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cm左右。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次-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田螺的饲养管理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在高密度精养情况下,则必须投人工饵料。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

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水温在15℃-20℃、28℃-30℃幅度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则少投或不投。

田螺的收获与运输

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投放的幼螺可达10g-20g,当年孵出的仔螺也可达到5g以上规格。

收获田螺时,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摄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根据其生活习性,在夏、秋高温季节,选择清晨、夜间于岸边或水体中旋转的竹枝、草把上拣拾;冬、春季则选择晴天的中午拣拾。另外,也可采用下池摸捉或排水干池拣拾等办法采收田螺。田螺的运输很简便,可用普通竹篓、木桶等盛装,也可用编织袋包装,运输途中只要保持田螺湿润,防止曝晒即可。

如何辨别石螺和田螺

产地不同:田螺 生长在田里,在鱼塘里也可生长。

石螺 生长在鱼塘里或者是河里,多吸附在石头或者是水里的水草啊木头之类的地方。

大小不同: 田螺 个大,一般有乒乓球那么大,大的有鸭蛋差不多大。

石螺 个小,一般都是手指头差不多大,最大也就拇指头差不多大。

下图中,小的就是石螺,大的就是田螺,大小对比非常明显。

硬度不同: 田螺 外壳比较容易碎,划下地面外壳就破了。

石螺 外壳硬!必须要使用工具才可以敲碎。

外壳表面不同: 田螺 外壳表面常附着有苔藓和其他杂质。

石螺 外壳光滑。

口感不同: 田螺 肉质比较嫩滑,肉块大。

石螺 肉质爽口,比较容易入味,所以一般的小吃店用的都是石螺。

鹅的生活习性

这些成员外形和习性各易:有些食植物,有些则食鱼;有些只能飘浮在水面上,有些则擅长潜水;有些是飞行能力最强的鸟类之一,有些则不善于飞行。有几种天鹅如疣鼻天鹅和大天鹅是体型最大的游禽,也是体型最大的飞禽之一。疣鼻天鹅也是最优雅的鸟类,常见于欧洲的公园中,但是我国不太常见。

家禽,成年的鹅比鸭大,额部有肉瘤,颈长,嘴扁而阔,腿高尾短,脚趾间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

能游泳,吃谷物、蔬菜等,肉和蛋可以吃。雏鹅,刚刚孵化的鹅,黄色或黄褐交替绒毛,嘴扁,脚掌和嘴橘黄色。

家鹅,它是鹅类中的素食主义者,根本不会吃荤食,不要以为鹅长期生活在水里就会吃鱼虾等,而且长得比鸭子肥壮。其实它们只吃水生植物,藻类等,包括人为投放的饲料或青菜,最爱吃的是稻谷。

家鹅的祖先是雁,大约在三四千年前人类已经驯养。现在世界各地均有饲养。鹅头大,喙扁阔,前额有肉瘤。脖子很长,身体宽壮,龙骨长,胸部丰满,尾短,脚大有蹼。食青草,耐寒,合群性及抗病力强。生长快,寿命较其他家禽长。体重4至15公斤。卵化期一个月。栖息于池塘等水域附近。善于游泳。主要品种有狮头鹅、太湖鹅等。

鹅与天鹅的区别:天鹅是雁形目鸭科雁亚科中最大的水禽,鹅是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的一种。

河豚生活习性

洄游

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色东方鲀(Fugu obscurus ,英文名:Obscure 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

食性

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自卫

河鲀的体型浑圆,主要依靠胸鳍推进。这样的体型

虽然可以灵活旋转,速度却不快,是个容易猎取的目标。因此,河鲀演化出了迥异于一般鱼类的自卫机制。河鲀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棘鲀科的刺河鲀身上甚至带有刺,膨胀时全身的刺便会竖起,令掠食者难以吞食。

田鸡的生活习性

虎纹蛙的食物种类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虫为食,约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虫、蜘蛛、蚯蚓、多足类、虾、蟹、泥鳅,以及动物尸体等。令人难以致信的是它还吃泽蛙、黑斑蛙等蛙类和小家鼠,而且它们在虎纹蛙的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看来它不仅长了一身虎纹,也的确是蛙类中名不虚传的“猛虎”。

由于眼睛的结构,一般蛙类只能看到运动的物体,故只能捕食活动的食物。但虎纹蛙与一般蛙类不同,不仅能捕食活动的食物,而且可以直接发现和摄取静止的食物,如死鱼、死螺等有泥腥味的水生生物的尸体。它对静止食物的选择不但凭借视觉,而且还凭借嗅觉和味觉。虎纹蛙主要在晚上出来活动和觅食,白天较少。它的舌根生在下颌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时粘滑的舌头迅速翻转,射出口外将昆虫捕获,卷入口中。它还有另一种与其他蛙类不同的捕食方式,当发现猎物时,便向猎物跳过去,举头后仰并张开下颌,迅速伸出舌头一挥,扫出一个180度的弧线,在完成摆动前就准确地触到猎物,这个长而柔软的舌头便会将其包住,接着迅速地缩回舌头,把猎物带进口中,再吞到胃里,这个过程只需一瞬间即可完成。此外,还具有在浅水区域捕获水中昆虫、鱼类等的能力,这时它用下颌捕捉猎物,用嘴咬住之后吞食。

虎纹蛙是冷血的变温动物,没有恒定的体温,不仅体温低,而且常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阴雨天温度下降较多时,它会暂时停止摄食活动,生长速度变慢甚至停止。它以冬眠的方式渡过寒冷的冬天,在进入冬眠前,往往有一个积极取食的越冬前期,此时它大量地捕食,为越冬贮存养料。

体长100毫米以上;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尖圆,吻棱不显;眼间距小于上眼睑之宽或鼻间距;鼓膜略大于眼间距。指端尖圆,指侧有缘膜;指短,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小而显著。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眼后端或肩部,左右跟部仅相遇,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端圆略膨大;趾间全蹼,第四、五蹠间的蹼达蹠基部,第一、五趾游离侧有缘膜;有蹠褶;关节下瘤小而显著;内蹠突窄长,具游离缘,无外蹠突。皮肤极粗糙,背部,体侧、四肢背面满布大小疣粒,背部有长短不一,分布不规则的狭长疣成肤褶状,一般成纵行排列;颞褶显著;头前端及腹面皮肤较光滑。生活时背面黄绿色略带棕色,背部、头侧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四肢横纹明显。液浸标本灰棕色,深色斑纹醒目;腹面白色或在咽胸部有浅灰棕色斑纹。雄蛙体略小;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前肢粗壮,灰色婚垫发达。蝌蚪生活在水田中或静水池内;体扁宽,后肢10毫米时,全长54毫米,尾长为体长的两倍;尾较细弱,尾端尖细,底栖性;蝌蚪呈绿褐色略带黄色杂以黑色小点,眼下及口角两侧有金黄色斑点,尾鳍上有细纹;日部在蛙属中较为特殊,唇乳突成波浪状在口周围有之,下唇发达;唇齿每行由两排参错排列的小齿组成,唇齿式Ⅱ:2~2/Ⅱ:3—3,或Ⅱ:3—3/Ⅱ:3—3;角质颌发达,上颌中央的突,恰与下颌两个突起间的凹入部分相吻合。[

鸡的生活习性

抗寒力差。初出壳的雏鸡,体温比成年鸡低3℃,要10天后才能达到正常体温,加上雏鸡绒毛短而稀,不能御寒,所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必须依靠人工保温,雏鸡才能正常生长发育。1-30天的雏鸡都要保温,并放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中饲养。

30天以上的小鸡,羽毛基本上长满长齐,可以不用保温。 体温高,发育快。一般鸡的体温在40.8-41.5℃之间,所以必须在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饲养,另外鸡的消化道短,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因此要喂给营养充足,易消化的饲料才能满足需要。 抵抗力弱。特别是雏鸡,很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袭。

因此,除做好环境的清洁卫生外,还要做好预防工作。如鸡舍严禁外人进出,环境和笼具要消毒,各种鸡都要定期注射各种预防针。 易惊群。鸡胆小,特别是雏鸡很容易惊群,轻者拥挤,生长发育受阻,重者相互践踏引起伤残和死亡。因此,要在安静的地方养鸡。粗暴的管理,突来的噪音,狗猫闯入,扑捉等都能导致鸡群骚乱、影响生长。

怕潮湿。鸡宜在干爽通风的环境中生长,如果环境潮湿,一些病原菌和霉菌易于生长繁殖。如果鸡舍内潮湿,鸡粪会发酵产生有毒气体,使鸡容易得病。

田螺的生长习性

1、食性: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有机碎屑等,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

2、温度:田螺在水温15℃左右开始活动与摄食,生长适温为20℃~27℃,30℃以上时会将肉体缩入螺壳内停止摄食,群集于荫凉处或潜入泥土中避暑,水温超过40℃会死亡,低于8℃便潜入泥穴中冬眠,来年开春水温回升到15℃左右才重新出穴活动和摄食。

3、繁殖:田螺雌雄异体,胎生,卵在母体的育儿室中受精发育,待生长成幼体以后才排出体外,每次可产20-30个幼崽,南方每年4~5月和9~11月是田螺的繁殖期。

相关推荐

跳蚤的生活习性

跳蚤的成虫可以12个月不吃任何东西,一有机会便经由吸血来获得养分。由于跳蚤无特定之宿主,在各种有毛的动物身上均可寄生,甚至包括有毛的没有生命的物品(如地毯)。所以,只控制宠物身上的跳蚤并无法杜绝跳蚤。母蚤会在吸血后才排卵在宿主(动物)身上,卵为呈白色如盐粒大小,无黏性故很容易掉落,在被产下之后的2天至2周内都有可能孵出幼虫,其幼虫呈白色或乳白色;他们通常会藏在地板缝,地毯下,宠物床,幼虫只吃一点东西,如成虫的粪便或环境中的有机物碎屑(人或动物的皮屑、食物残渣等),然后他们将化成茧。之后,跳蚤可依环境之状况

生蚝的生活习性

生境 牡蛎生活的海底坚硬的区域叫做牡蛎床,这些床位于或深或浅的海水或有盐味的河口水域中,牡蛎生活在潮间带中区。 食性 牡蛎固着型贝类。一般固着于浅海物体或海边礁石上,以开闭贝壳运动进行摄 食、呼吸。为滤食性生物,以细小的浮游动物、硅藻和有机碎屑等为主要食料。牡蛎通过振动腮上的纤毛在水中产生气流,水进入腮中,水中的悬浮颗粒被粘液粘住,腮上的纤毛和触须按大小给颗粒分类。然后把小颗粒送到嘴边,大的颗粒运到套膜边缘扔出去。 天敌 鸟类、海星、螺类以及包括鳐在内的鱼类均食牡蛎。钻蠔螺(Urosalpinx cine

香鱼的生活习性

在日本香鱼又名鲇鱼。因为此鱼具有“占领地盘”的本领。野生的香鱼,所占地盘范围约一平方米左右,加上活动的范围不过2-3米。香鱼常栖息在水浅、质瘦、温低的通海溪涧中,刮食石上苔藓为生。 食性 香鱼的食性和其它植物食性鱼类相似,在苗种阶段为动物食性,随着个体发育而转为植物食性兼杂食性。仔鱼孵出4-5天后开始摄食,体长在4厘米左右时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及其它小型甲壳类,一直持续到溯河洄游。在游进河川行程中,摄食器官发生演变,摄食逐步改为低等藻类。 繁殖 香鱼是秋末进行繁殖的鱼类,产卵水温在河水从19℃降到14℃的时

鲥鱼的生活习性

鲥鱼对水温要求较高,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低于7摄氏度或者高于30摄氏度时就不摄食并出现死亡,在水中总是不停游动。 鲥鱼为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主食,有时亦食硅藻及其它有机物的碎屑;但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鱼很少进食。

蛤蚧的生活习性

蛤蚧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蛤蚧的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来认为它的脚下有吸盘,其实其趾端膨大的足垫并不是吸盘,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

田螺炒前用开水煮多久

用开水煮3-5分钟即可。 一般炒田螺都不会焯水,因为焯水后可能会影响它的肉质,田螺肉容易变老且不入味,不过,田螺生存在稻田水塘内,其体内会有一些寄生虫,为了杀灭寄生虫,可以用开水加少量的姜片煮3-5分钟,再经过爆炒和烹饪,就能把田螺里面的寄生虫卵全部杀灭。

蝾螈的生活习性

蝾螈属动物生活在丘陵沼泽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进入冬眠。3~9月多在山边水草丰盛的水坑或稻田内活动。底栖,爬行缓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觅食蚯蚓、软体动物、昆虫幼虫等。 蝾螈主要食昆虫,蠕虫、蜗牛和一些小动物,包括它们的同类。像其他两栖动物一样,它们养靠皮肤来吸收水分,因此需要潮湿的生活环境。环境到摄氏零下以后,它们会进入冬眠状态。 大多数成年的蝾螈白天躲藏起来,晚上才出来觅食。有些则在繁殖季节才从地底下出来,或者是到温度和湿度适合于它们生存的时候中,才会露面。

瓢虫的生活习性

瓢虫幼虫幼虫[3] 的生活单调乏味,它们每天游弋在花草之间,疯狂地捕食蚜虫。瓢虫的生命非常短暂,从卵生长到成虫时期只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在花园里同时发现瓢虫的卵、幼虫和成虫。随着时间的推移,瓢虫的幼虫胃口越来越大,圆圆的身体,鞘翅光滑,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斑纹,身体也在不断地增长,他们必须挣脱旧皮肤的束缚,开始了一个艰辛的历程——蜕皮。 这个过程并不像我们脱掉旧衣服,再换一件大号外套那么简单。瓢虫一生之中,要经历5至6次蜕皮,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继续增长,直到积蓄足够的能量步入

河蚌的生活习性

栖息 在自然环境中,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小溪等泥质、沙质或石砾之中。冬春寒冷时利用斧足挖掘泥汾,使蚌体部分潜埋在泥沙中,前腹缘向下,后背缘向上;仅露出壳后缘部分进行呼吸摄食。天热时则大部分露在泥外。无齿蚌一般生活在泥质底、pH值在5~9的静水或缓流的较肥的水中。 摄食 蚌的食物主要是单胞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如轮虫、鞭毛虫、绿眼虫,绿粒藻、栅藻、舟形藻、甲藻、四角藻、纺锤硅藻、杆星藻,甲壳动物的残屑及植物叶片等。易被消化的主要是硅藻。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依靠蚌壳的开闭,外套膜内侧纤毛和鳃纤毛

田螺有寄生虫吗

有。 田螺生长在水中,所以田螺当中是含有寄生虫的,但是寄生虫并不耐高温,将其持续沸煮就能杀死,所以在吃田螺之前一定要将其彻底煮熟,这样才能避免身体受寄生虫的侵袭。如果没煮熟就吃的话,会危害人体的身体健康,轻则可能会引起腹泻或者是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威胁到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