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的形态特征
牛膝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70-120厘米;根圆柱形,直径5-10毫米,土黄色;茎有棱角或四方形,绿色或带紫色,有白色贴生或开展柔毛,或近无毛,分枝对生。叶片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少数倒披针形,长4.5-12厘米,宽 2-7.5厘米,顶端尾尖,尖长5-10毫米,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两面有贴生或开展柔毛;叶柄长5-30毫米,有柔毛。
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长3-5厘米,花期后反折;总花梗长1-2厘米,有白色柔毛;花多数,密生,长5毫米;苞片宽卵形,长2-3毫米,顶端长渐尖;小苞片刺状,长2.5-3毫米,顶端弯曲,基部两侧各有1卵形膜质小裂片,长约1毫米;
花被片披针形,长3-5毫米,光亮,顶端急尖,有1中脉;雄蕊长2-2.5毫米;退化雄蕊顶端平圆,稍有缺刻状细锯齿。胞果矩圆形,长2-2.5毫米,黄褐色,光滑。种子矩圆形,长1毫米,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蚕的形态特征
下面介绍一下蚕种、蚁蚕、蚕蛹、蚕蛾的形态及桑蚕的生长特点。
蚕卵: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粒细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直径0,.2cm。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一龄 四至五天;二龄 三至四天;三龄 四天;四龄六天;五龄 七至九天;蛹期十四至十八天;蛾期 三至五天。
蚁蚕: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0.5mm,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蚕的眠性:蚕宝宝
食桑量极大,因此,长得很快,体色也逐渐变淡。但它的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具有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饲养的蚕属四眠性品种。
蚕龄: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cm,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熟蚕:蚕宝宝到了五
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驱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这样的蚕就称为熟蚕。
成虫期结茧:人们把熟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便吐丝结茧了。
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1.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2.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蚕蛹: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专业工作者能够从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来判别雌雄。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桑蚕蛹 蚕蛾(成虫):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牛油果的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0-15米,胸径达1-1.5米;树冠开展,分枝多而密,茎枝粗壮,多节瘤,常有弯曲现象;树皮厚,不规则开裂,具乳汁。
叶长圆形,长15-30厘米,宽6-9厘米,先端圆或钝,基部圆或钝,幼时上面被锈色柔毛,后两面均无毛,中脉在上面呈凹槽,下面浑圆且十分凸起,侧脉30对以上,相互平行,两面稍凸起,网脉细;叶柄圆形,长约10厘米。
花梗被锈色柔毛;花萼裂片披针形,外面被毛;花有香甜味,花冠裂片卵形,全缘。浆果球形,直径3-4厘米,可食,味如柿子;种子卵圆形,长约2-3厘米,黄褐色,具光泽,疤痕侧生,长圆形。花期6月,果期10月。
牛耳枫形态特征
灌木,高1.5-4米;小枝灰褐色,径3-5毫米,具稀疏皮孔。叶纸质,阔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16厘米,宽4-9厘米,先端钝或圆形,具短尖头,基部阔楔形,全缘,略反卷,干后两面绿色,叶面具光泽,叶背多少被白粉,具细小乳突体,侧脉8-11对,在叶面清晰,叶背突起;叶柄长4-8厘米,上面平或略具槽,径约2毫米。总状花序腋生,长2-3厘米,雄花花梗长8-10毫米;花萼盘状,径约4毫米,3-4浅裂,裂片阔三角形;雄蕊9-10枚,长约3毫米,花药长圆形,侧向压扁,药隔发达伸长,先端内弯,花丝极短;雌花花梗长5-6毫米;苞片卵形,长约3毫米;萼片3-4,阔三角形,长约1.5毫米;子房椭圆形,长1.5-2毫米,花柱短,柱头2,直立,先端外弯。果序长4-5厘米,密集排列;果卵圆形,较小,长约7毫米,被白粉,具小疣状突起,先端具宿存柱头,基部具宿萼。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牛骨的形态特征
牛骨,中药名。为牛科野牛属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属动物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的骨骼。遍及全国。具有蠲痹,截疟,敛疮之功效。常用于关节炎,泻痢,疟疾,疳疮。
1、黄牛:体长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其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趾,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
2、水牛:体比黄牛肥大,长达2.5m以上。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切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牛膝的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70-120厘米;根圆柱形,直径5-10毫米,土黄色;茎有棱角或 四方形,绿色或带紫色,有白色贴生或开展柔毛,或近无毛,分枝对生。叶片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少数倒披针形,长4.5-12厘米,宽2-7.5厘米,顶端尾尖,尖长5-10毫米,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两面有贴生或开展柔毛;叶柄长5-30毫米,有柔毛。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长3-5厘米,花期后反折;总花梗长1-2厘米,有白色柔毛;花多数,密生,长5毫米;苞片宽卵形,长2-3毫米,顶端长渐尖;小苞片刺状,长2.5-3毫米,顶端弯曲,基部两侧各有1卵形膜质小裂片,长约1毫米; 花被片披针形,长3-5毫米,光亮,顶端急尖,有1中脉;雄蕊长2-2.5毫米;退化雄蕊顶端平圆,稍有缺刻状细锯齿。胞果矩圆形,长2-2.5毫米,黄褐色,光滑。种子矩圆形,长1毫米,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百合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70~150厘米。鳞茎球形,淡白色,先端常开放如莲座状,由多数肉质肥厚、卵匙形的鳞片聚合而成。根分为肉质根和纤维状根两类。肉质根称为“下盘根”,多达几十条,分布在45~50厘米深的土层中,吸收水分能力强,
隔年不枯死。纤维状根称“上盘根”,“不定根”,发生较迟,在地上茎抽生15天左右、苗高10厘米以上时开始发生。形状纤细,数目多达180条,分布在土壤表层,有固定和支持地上茎的作用,亦有吸收养分的作用。每年与茎干同时枯死。有鳞茎和地上茎之分。茎直立,圆柱形,常有紫色斑点,无毛,绿色。有的品种(如卷丹、沙紫百合)在地上茎的腋叶间能产生“珠芽”;有的在茎入土部分,茎节上可长出“籽球”。
珠芽和籽球均可用来繁殖。叶片总数可多于100张,互生,无柄,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全缘,叶脉弧形。有些品种的叶片直接插在土中,少数还会形成小鳞茎,并发育成新个体。花大、多白色、漏斗形,单生于茎顶。蒴果长卵圆形,具钝棱。种子多数,卵形,扁平。6月上旬现蕾,7月上旬始花,7月中旬盛花,7月下旬终花,果期7~10月。[1]
牛尾菜的形态特征
菊科,多年生草本。高80–120cm,茎粗壮、直立、紫褐色,基部略木质化。茎丛生,紫褐色或绿褐色,纵棱明显,分枝长15-35cm或更长;茎、枝幼时被短柔毛,后渐稀疏或无毛。叶互生,上面微被短柔毛,下面较密,宿存;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大,卵形或长圆形,羽状5深裂,有时裂片上还有1-2枚小裂片,无柄,花期叶凋谢。
中部叶卵形,长5-12cm,宽3-7cm,羽状5深裂,裂片长3-8cm,宽5-12mm,先端尖,边缘无裂齿,基部渐狭成柄状,有小披针形或线形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指状3深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短梗或近无梗,基部有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
总苞片3-4层,外层略短小,外、中层背面无毛,有绿色中肋,边膜质,内层半膜质;雌花6-8朵,花冠檐部具2裂齿,花柱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2-10朵,不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花柱短,先端2裂,不开叉。瘦果小,长圆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牛尾蒿株丛基部至茎顶每10cm划为一层,共可分为四层。茎、叶、花序自下而上的分布占总茎量的百分率依次是26.28%,27.99%,30.55%,15.17%;叶占总叶量的百分率依次是10.96%,23.92%,29.23%,35.88%;花序占总花序量的百分率依次是0,13.77%,37.12%,49.10%。单株重936g,茎:叶:花序为1:0.64:0.36。
牛尾蒿再生力较弱,据观测,株高7cm时刈割,留茬2cm,当年可第一次再生草高5cm,再行刈割至留茬2cm,第二次再生草仅高4.3cm。由此可见,在畜牧利用中只能产生一次再生草,全年可供放牧2次。从地上部结构可看出牛尾蒿为刈割型牧草。
该草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在半湿润的干旱环境中,常作为优势植物,形成了万年蒿草甸草原草场。在半荒漠地带的山地,可出现在干燥的石质山坡坡脚、沟谷、溪流附近的薄层土地里,这里的牛尾蒿改变了在阴湿山地所具有的叶薄而宽大、柔软的体态,表现为叶子显著变狭,质地变得较厚硬。使该草与狭叶青蒿(Artemi-siadracunculus)颇为相似,而后者中部叶片不分裂,可与该草相区别。
形态特征
马兰头根状茎有匍枝,有时具直根。茎直立,高30-70厘米,上部有短毛,上部或从下部起有分枝
基部叶在花期枯萎;茎部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3-6稀达10厘米,宽0.8-2稀达5厘米,顶端钝或尖,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边缘从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钝或尖齿或有羽状裂片,上部叶小,全缘,基部急狭无柄,全部叶稍薄质,两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无毛,边缘及下面沿脉有短粗毛,中脉在下面凸起。
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6-9毫米,长4-5毫米;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长2毫米,内层倒披针状矩圆形,长达4 毫米,顶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有缘毛。花托圆锥形。舌状花1层,15-20个,管部长1.5-1.7毫米;舌片浅紫色,长达10毫米,宽1.5-2毫米;管状花长3.5毫米,管部长1.5毫米,被短密毛。
瘦果倒卵状矩圆形,极扁,长1.5-2毫米,宽1毫米,褐色,边缘浅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及短柔毛。冠毛长0.1-0.8毫米,弱而易脱落,不等长。花期5-9月,果期8-11月。[1]
牛蒡的形态特征
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质直根,长达15厘米,径可达2厘米,有分枝支根。茎直立,高达2米,粗壮,基部直径达2厘米,通常带紫红或淡紫红色,有多数高起的条棱,分枝斜升,多数,全部茎枝被稀疏的乳突状短毛及长蛛丝毛并混杂以棕黄色的小腺点。
基生叶宽卵形,长达30厘米,宽达21厘米,边缘稀疏的浅波状凹齿或齿尖,基部心形,有长达32厘米的叶柄,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黄色小腺点,下面灰白色或淡绿色,被薄绒毛或绒毛稀疏,有黄色小腺点,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绒毛及黄色小腺点,但中下部常脱毛。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或近同形,具等样的及等量的毛被,接花序下部的叶小,基部平截或浅心形。
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花序梗粗壮。总苞卵形或卵球形,直径1.5-2厘米。总苞片多层,多数,外层三角状或披针状钻形,宽约1毫米,中内层披针状或线状钻形,宽1.5-3毫米;全部苞近等长,长约1.5厘米,顶端有软骨质钩刺。小花紫红色,花冠长1.4厘米,细管部长8毫米,檐部长6毫米,外面无腺点,花冠裂片长约2毫米。瘦果倒长卵形或偏斜倒长卵形,长5-7毫米,宽2-3毫米,两侧压扁,浅褐色,有多数细脉纹,有深褐色的色斑或无色斑。冠毛多层,浅褐色;冠毛刚毛糙毛状,不等长,长达3.8毫米,基部不连合成环,分散脱落。花果期6-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