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回避型人格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回避型人格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一招:变被动面对为主动选择。

似乎我们总被强迫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考试、应聘、工作、结婚。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以工作为例,如果我不工作,我就不能升职加薪,不能升职加薪就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会留下遗憾,造成对自己的悔恨,所以我宁愿工作,也不愿留下悔恨,为了不留悔恨,我选择工作。

主动去迎接困难,困难也就不难了。

感谢大学版成长心连心活动,这个方法来自于导师分享。

第二招:把所有困难写下来,再想解决办法,当做为别人出谋划策。

我们总是好为人师,解决别人的困难总比解决自己的容易。

当我们把困难都写下来,就是把乱糟糟的内心梳理了一遍,难点明确了,头脑清晰了,解决问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举个例子,作为毕业狗,准备在异乡工作,租房是个重要问题。

于是我写下:我要解决租房问题。

接着当做别人的问题来想解决办法。租房,不就是先定地段,不能离公司太远,房价合理,地段治安安全等等,一旦租房标准确立,根据订立的标准去找房子,也就容易多了。

第三招:找伙伴,一同携手解决。

一人解决所有困难似乎有点困难。世界这么大,总有人遇到过,或者正在经历相同的问题。所以与伙伴一起想办法解决,也是个好方法。

不想独自复习,就找个人一起去图书馆互相监督,不想独自找工作,就跟着风风火火找工作的同学走,说不定还能收获宝贵经验。

第四招:不去想难不难,只管往前冲。

这个是最难做到的。

面对困难,越想着它难,它就会越难。就像跑步,身体会累,倘若嘴上继续喊累,就会在精神上把自己打垮。此时脑袋放空,脚步自动化前进,挺一挺,也就挺过去了。

面对困难,不要想着有多难,更不要一直喊着难,只管专注去解决问题就是了。

为什么会得回避型人格障碍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感。

3.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缶,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为什么独生子女会比较容易有人格障碍

专家介绍,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独生子女承担了父母更多的期望,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压力,父母给予了他们更多的爱,同时不自觉地也希望索取得更多,比如荣誉、面子等等,让孩子感觉极不平衡、不对称,从而产生叛逆,所以独生子女是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出现的人格问题也不相同:父母比较强势或父母之间关系紧张,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冲动型人格障碍;父母比较冷漠,孩子容易形成分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出现自恋、依赖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1、易受伤害。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缺少朋友。除了至亲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不涉他人事。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喜欢卷入他人的事物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惧怕困难。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社交恐惧的鉴别诊断

(1)大多数人都有“正常”的社交焦虑或回避的经历,如害怕在公共场所演讲,这种害怕如果没有妨碍其社会或职业功能则不应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2)回避型人格障碍,通常有社交焦虑和回避,这种障碍与社交恐怖症之间的区别可能相当困难,两种障碍可能互相有重叠,有关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详细资料参见有关人格问题的章节。

(3)广场恐怖症可有对社交情境的回避,但这种回避常继发于害怕在公共场所出现惊恐发作。这不是对社交情境本身的害怕,而是害怕如果在这样的情境中出现惊恐发作无法逃避或得不到帮助。

(4)特定的恐怖症指对特定刺激的害怕,然而这种刺激通常不是社交场合,而是昆虫或动物。通常是对刺激本身感到害怕而不是害怕在公共场所感到窘迫或丢脸。

(5)精神分裂症可有被他人注意或审视的妄想,然而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及精神检查可作出正确的诊断。社交恐怖症没有思维障碍、情感淡漠或幻觉等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

(6)一些社交恐惧信念可能很坚定,如认为自己的体味或身体的某部分变形或丑陋会引起别人的注视或否定评价。如果存在这样的妄想(即不管相反和客观的事实,虚假的信念很坚定),那么可以附加妄想性障碍的诊断。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诊断依据

A: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符合以上五项以上

1:牵连观念(未达关系妄想程度)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术思想(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者第六感受,对于儿童或者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者整日沉湎的想法)

3:不同寻常的知觉或者身体幻觉

4:古怪的(比如:含糊的,琐碎的,隐喻的,过分推敲的或者刻板的)言语

5:猜疑或者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合或者受限制

7:古怪的行为或者表现

8:除一级亲属以外,没有亲密的或者知心的朋友

9:过分的社会焦虑,往往伴有偏执性的害怕感,但没有对自己错误的判断

B: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者某种普遍性发育障碍。

此类障碍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的共病率为9%,与强迫症的共病率为19%,不同研究对其他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伴发的百分率有所不同,其中与其共病的有回避型,分裂样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病人的特点是:社会隔绝,行为古怪,多疑,这正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性表现,病人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2] 。

偏执型人格障碍应该怎么办才好

1、药物治疗 制订药物治疗计划时应检查患者有无共患疾病。对伴发焦虑、抑郁的患者采取联合治疗,可给予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对症处理,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2、心理治疗 偏执型人格治疗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在于由心理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症状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解释,来协助患者能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特别是压抑的欲望,隐蔽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结有所领悟与了解。治疗的范围要包括内在的精神,人际关系,现实的适应。其最终目标乃在促进自我性格的成熟。 3、认知提高法 由于患者对别...

强迫症的不同症状危害程度怎么区分

一、对个人的危害:长期患强迫症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的人格特质就会发生变化,形成强迫型人格和偏执型人格。强迫性人格就是将自身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别人,同时还会强迫自己进入某种不良状态的人格,做事斤斤计较,拘泥细节,找不到安全感;偏执型人格是指敏感,对于不愉快的事或使自己不愉快的人耿耿于怀。

二、对家人的危害:受强迫症的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又因为患者与家人一起生活,所以家人也在遭受折磨,甚至某些情况下家人会因难以忍受患者的行为表现而致使家庭关系面临破裂危机,其中婚姻危机最为严重,其中很多家属坦言,不愿与患者一起生活。

三、对人际关系的危害:患者刻板的礼仪和重复的行为动作让身边的朋友难以忍受,进而疏远患者,同时患者又会因为自己的疾病而刻意回避社交,进而导致人际关系出现危机。此外,患者害怕会伤及身边的人,若压力得不到缓解就会通过自残或自杀的残忍方式缓解压力,导致失去生命。

怎么克服回避型人格障碍

要克服回避型人格障碍,首先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如实地把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焦虑告诉父母,获得父母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我很好,我很优秀,经过努力我一定会成功。”

另外,要注意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最后,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及时而恰当的心理辅导,改变对一些事情的不合理想法、看法和态度,建立现实而理性的认知模式。

偏执精神病的症状和诊断要点

一、偏执精神病的症状

1、偏执性精神病患者的行为和情感反应与妄想观念相一致,并且智能保持良好。常见的精神病症状一般都有是程度轻重持久不一的偏执性妄想,从仅仅是持续的牵连观念被害感,以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和嫉妒妄想等。

2、偏执性精神病患者无幻觉,忽视或不相信与偏执性精神病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3、偏执性精神病症状表现有广泛猜疑,易产生病态嫉妒,过分警惕与防卫。偏执性精神病患者会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二、偏执精神病临床特点

(1)偏执精神病多病发于中年期,平均年龄大约在40~50岁,并且男女患病的几率是没有明显差异的。

(2)病前常有性格缺陷,如偏执型人格或焦虑回避型人格。

(3)血缘亲属中,偏执型人格比例较高。

(4)妄想为本病最突出的精神症状。

(5)妄想内容并不荒谬离奇,是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病人可能需详细调查,方可定为妄想。常见的为被害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和疑病妄想。

(6)妄想特点为一种或一整套完整的妄想,即系统性妄想。

(7)患者的妄想持久,至少会持续数月,甚至会长达数年或者是终身妄想。

(8)除了与妄想或妄想系统直接相关的行为和态度外,情感、言语和行为均正常。

(9)呈慢性病程,有些患者在缓解后复发。

(10)即使病程较长,其社会适应功能无明显衰退。

三、偏执精神病诊断要点

(1)以妄想为最突出的惟一的临床特征。

(2)妄想呈系统性,而且与现实处境有关。

(3)妄想内容主要是被害、钟情、嫉妒、夸大和疑病妄想。

(4)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5)无与妄想有关的精神症状。

(6)社会功能基本保持良好

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由于人格障碍的本质和发生原因尚未解决,因此对治疗作用的估价不一。Kraft(1965)复习有关治疗的资料后指出,即使是最严重的病例,经过一个阶段治疗后亦可获得好转。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上应该清除无能为力的悲观论点,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矫治。

1.药物治疗 首先要明确,药物不能改变人格结构,但对人格障碍的某些表现可能有一定效果。目前精神药理学研究认为,抗精神病药、MAOI、锂盐、卡马西平、BZ类药物、抗癫痫药、β受体阻滞剂、5-HT类药物等对人格障碍有疗效。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分裂型人格障碍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对分裂型人格障碍有效,主要对病人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焦虑、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人格障碍的精神生物脆弱性包括认知、情感、冲动控制和焦虑调节等4方面,从而与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相连。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方面开展。

(1)认知/知觉障碍与古怪组(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相连:氯丙嗪、甲硫哒嗪、氟哌啶醇、匹莫齐特(哌迷清)、哌嗪类等抗精神病药曾用于这一组人格障碍病例。人格障碍患者在应激影响下可发生急性精神病其时亦可使用抗精神病药。

(2)情感不稳定是边缘型、冲动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等心绪稳定剂可改善症状。冲动与5-羟色胺水平低有关,而且这些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患者常伴发抑郁,则抗抑郁剂可发挥有益影响,特别5-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

(3)冲动/攻击性、边缘型、反社会型、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用SSRI、碳酸锂、卡马西平等药物有效。对冲动性人格障碍伴有脑电图改变者可试用苯妥英(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并可合用普萘洛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出现兴奋躁动时,可给予抗精神病药。

(4)焦虑、强迫型:焦虑型(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伴有明显焦虑,可用抗焦虑药改善之。既往曾用氯氮卓(利眠宁)、地西泮(安定)、奥沙西泮(去甲羟安定)等治疗此类人格障碍,目前多采用阿普唑仑。

(5)强迫型、表演型、依赖型人格障碍可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6)偏执型人格障碍如考虑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有关,可给予碳酸锂。

(7)其他:早年曾用苯丙胺治疗反社会人格,但收效有限。哌甲酯(哌醋甲酯)对成人MBD有效。对冲动控制不良者可用抗痉药,特别是脑电图示每秒14~16阳性棘波者。电休克治疗仅限于改善人格障碍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对兴奋、激动可给予吩噻嗪类药物。精神外科已为日益发展的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所取代。

2.精神外科治疗 大脑一定部位(杏仁核、扣带回、内束前肢、尾状核下)定向破坏手术,可改善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症状,如冲动行为明显者,手术可改善明显的冲动行为,但手术可导致不可逆脑局部损伤,故外科治疗应采取慎重态度。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人道主义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个性的缺陷,进而使其明白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重建自己健全的行为模式。如遇到困境可进行危机干预。

可成立治疗性社区或称治疗性团体。营造一种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人格障碍者在团体中,针对病人偏离常态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采用学习疏导等方法,通过参加其中有益的活动,控制和改善他们自己的偏离行为,逐渐纠正那些既往习得的不良习惯,校正他们的不健康心理。与参加这一活动的其他成员的相互交往,探索新的和较适合的恢复的方法和途径。Craft(1965),Mile(1969)都证明这种集体治疗方式较个别精神治疗有效。

4.教育、训练和安排 多数学者指出惩罚对这类人是无效的、需要多方面紧密配合对他们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卫生部门和教育系统的配合。以精神科医生为媒介组织各种服务措施。丹麦有处理此类人的特殊中心,由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员和律师组成,由一全日工作的管理人员主持日常工作,并经常与精神病福利官员、社会治安部官员、职业介绍所官员等取得密切联系。管理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召开会议请部分有关人员参加。这类中心不仅起矫正诊室(clearing house)和整顿中心(sorting center)的作用,而且提供全日门诊咨询服务,给这类人以持续的关照和支持。在那里管理人员与寄宿舍、监护车间、日间医院、工业复员部门、综合医院、急诊室等机构取得密切配合,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慢性人格障碍是有益的。

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必须从全社会着眼,采取综合治疗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防治结合统筹安排才能发挥良好的实际效果。尽管抗精神病药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无效,但当发生兴奋激动或短暂性精神障碍时,可考虑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等。

医生对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应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信赖,由于这类患者往往不信任他人,也不相信治疗会对他有帮助,所以保持诚挚的态度在治疗中是十分必要的。要求这类患者主动配合心理治疗很困难,他们往往不能接受集体心理治疗,也难以忍受行为疗法对他的要求。医生要很有耐心,并努力寻找他们可接受的方式和现实的态度与患者探讨和商量某种可行的干预措施和方法,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精神药物干预效果不明显。

目前尚无有效的冲动型人格障碍治疗手段。治疗针对患者对应激做出反应的阈值偏低,予以认知等心理治疗可能会对预防发作有所帮助。

认知行为治疗可能帮助焦虑性人格障碍患者,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紧张和忧虑是过分的,并且促使其逐渐克服。焦虑症状明显时,可适当予以抗焦虑药。

可对依赖型人格障碍进行心理治疗,如家庭治疗、行为治疗等,并加强自信心的训练,同时要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实践。

造成人们产生自卑感的原因

自卑其实是一种心理缺陷,大多数起源于我们的幼年时期,一般来说,造成人们产生自卑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产生自卑感的原因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

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产生自卑感的原因二: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百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产生自卑感的原因三: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症状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佛教中有出世与人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人世则指普渡众生。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伯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为什么男朋友喜欢冷战 回避型人格

大部分喜欢冷战的男生属于回避型人格。

这种人格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的。在母婴关系中,他们甚至都会躲避自己的母亲,可以说没有形成依恋关系。当长大以后,一旦遇到问题,不论是情感,还是生活上,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他们害怕受伤,拒绝主动,沉默到底。

相关推荐

家暴的男人心理分析 人格障碍

研究表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占了家暴男人的一大半。容易家暴的男人一般都有人格障碍,而这种人格障碍在小时候就开始了,从小就喜欢暴力,爱打架,欺负弱者。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情就大发雷霆,大打出手,还以离婚作为要挟。

成功男士患抑郁症概率很高

为何成功人士患抑郁症的几率高 一、“精力旺盛型”人格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成功,除了要比较聪明,有丰富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热情奔放、勤奋努力、坚韧顽强等品质,通常我们称具有这些特点的个性为“精力旺盛型”人格特征。但是,精力旺盛型人格特征也可以称为躁狂型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他们长期处于一种非常轻微的躁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能力达到超水平发挥,往往会获得较大的成功。 躁狂的反面就是抑郁,也就是说有躁狂症的人发生抑郁的可能性比常人大很多。而如果发生抑郁,专业上称为“双相障碍”,就是“躁狂抑郁症

癔症型人格三个治疗方法

癔症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你知道癔症型人格有什么表现吗?患有癔症型人格应该如何治疗? 癔症型人格的具体表现有5个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

人格障碍的症状

很多人对人格障碍这种病情都不了解,都以为是什么难以治疗的大病,一说到人格障碍,人们都会感到既陌生又恐惧,有人甚至把它和“神经病”划等号。其实,人格障碍没那么可怕,是一类十分常见的心理障碍,不用太担心这种病,只要了解了就不怕治不好,下面带大家来认识这种病。专家解释,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格异常等。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人格障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概念。欧美各国都持广义观点,除了传统的反社会型病态人

偏执型人格障碍具体怎么样进行治疗

(1)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家庭作业是认知治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最后的咨询阶段,家庭作业应服务于预后和复发预防。 (2)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①真诚相见,以诚交心

成功男士患抑郁症概率很高

一、“精力旺盛型”人格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成功,除了要比较聪明,有丰富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热情奔放、勤奋努力、坚韧顽强等品质,通常我们称具有这些特点的个性为“精力旺盛型”人格特征。但是,精力旺盛型人格特征也可以称为躁狂型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他们长期处于一种非常轻微的躁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能力达到超水平发挥,往往会获得较大的成功。 躁狂的反面就是抑郁,也就是说有躁狂症的人发生抑郁的可能性比常人大很多。而如果发生抑郁,专业上称为“双相障碍”,就是“躁狂抑郁症”,躁狂与抑郁接替发生,抑郁发

癌症会带来哪些影响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对癌症的治疗尽管在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病人的心理健康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心理—社会干预方面的研究尤为滞后。 根据国外文献记载,约34%~44%的癌症病人有明显心理应激反应或心理障碍,其中18%的病人符合重症抑郁发作的诊断。如何帮助癌症病人减轻心理负担,摆脱情绪困扰,改善生活质量,是肿瘤、精神、心理等学科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国内外许多文献已经证实,心理社会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资料表明,C 型人格(癌症倾向人格

青春期抑郁症如何治疗好呢

1、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概率越高。调查发现,青春期抑郁症中约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的一级亲属终生患该症的比率在20%~46%范围内。在家族遗传方面,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亲子分离或早期母婴联结剥夺;父母患有精神病;家族中有抑郁症和自杀史;某些慢性躯体病。 2性格缺陷也是青春期抑郁症的病因之一。例如被动—攻击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癔症型人格等。有些学者认为急性抑郁症儿童病前个性多为倔强、违拗,或为被

人格分裂的类型

1.反社会人格:也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一类。这类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从小就表现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小同学、违反校规。长大后旷工,常闹事,不遵守厂规和社会常规。他们脾气暴躁,感情冷酷而肤浅,无任何责任感,做事无计划,冲动好斗,具有高度攻击性,最终常触犯法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的同时也损害了自己。 (2) 偏执型人格:较多见于男性。这类人固执,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总怀疑周围人对自己有敌意,傲慢,嫉妒心强,这类人易发生偏执型精神病。 (3) 分裂样人格:这类人情感冷淡,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

分裂型人格表现

1:临床表现 A: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符合以上五项以上 1:牵连观念(未达关系妄想程度)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术思想(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者第六感受,对于儿童或者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者整日沉湎的想法) 3:不同寻常的知觉或者身体幻觉 4:古怪的(比如:含糊的,琐碎的,隐喻的,过分推敲的或者刻板的)言语 5:猜疑或者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合或者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