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尿路感染是怎么回事

小儿尿路感染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各种病原微生物即为尿感的病因,大肠杆菌占75%~90%,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氧菌。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国家规定,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应超过3个)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其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和产碱杆菌,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升高,如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在泌尿道梗阻、结构异常、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和神经源性膀胱的基础上并发的尿感可为一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由器械操作诱发尿感的细菌可为肠道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感染可能继发于糖尿病的留置导尿、免疫缺陷病或类固醇、广谱抗生素或其他免疫

二、发病机制

1.正常泌尿道通过以下机制有抗感染作用

①定期排尿将细菌冲洗出尿道。

②泌尿道黏膜产生的分泌型IgA及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细胞分泌的黏附分子(mucin),可有效减少细菌的黏附。

③尿中有IgA、溶菌酶、有机酸等抗菌物质。

所以只有在诱因存在,才为易发尿感的原因。

尿反流机制:输尿管分腹段、盆腔段和膀胱段,正常输尿管进入膀胱呈一钝角,向内、向下进入膀胱壁有一定的斜度和长度,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是由肌肉筋膜鞘组成,输尿管膀胱开口呈斜行裂隙状,起瓣膜作用。

2.尿反流机制分5级

①Ⅰ级:反流仅见于输尿管。

②Ⅱ级:反流至肾盂、肾盏。

③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与扭曲,肾盏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

④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

⑤Ⅴ级:输尿管显著扩张与扭曲,肾盂肾盏显著扩张,多数肾盏不见乳头压迹。

主要通过上行和血行感染,邻近器官感染的直接侵犯少见。

3.上行感染

婴儿用尿布,外阴容易受粪便污染是婴幼儿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正常小儿尿道有少许细菌存在,正常输尿管蠕动可使尿液注入膀胱;女孩尿道短,上行感染机会比男孩多。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可入侵或沿尿道上行引起膀胱、肾盂和肾间质的感染。以下因素可促发上行感染: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输尿管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长而弯曲,易于扩张,蠕动力弱,尿流不畅。

(2)病原菌:

病原菌的致病力也是影响尿感的主要因素。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例,大肠埃希杆菌菌体表面有许多P菌毛,能特异地与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使菌体紧密黏附于泌尿道上皮,避免被尿液冲洗,得以在局部繁殖引起上行感染。

(3)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

当输尿管进入膀胱的角度改变、在膀胱壁内行程太短、输尿管末端环形和纵行肌纤维数量和分布异常或输尿管膀胱开口的先天异常,以及脊髓脊膜膨出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均可引起输尿管膀胱反流。尿液反流的危害在于可造成上行性尿感反复发作引起肾瘢痕,而且,Ⅲ级以上的尿反流也可因肾盏内压力过高引起肾内反流和肾间质损害。两者同时或单独存在均可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婴儿期下尿道神经发育不成熟,在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产生的逼尿肌功能亢进,使膀胱内压增高,改变了膀胱壁和输尿管交界处的解剖关系也引起VUR,但为暂时性。

(4)其他先天畸形和尿路梗阻:

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后尿道瓣膜、肾盂积水、多囊肾等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源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

4.血行感染

血行感染以新生儿多见。在败血症或其他病灶引起的菌血症时,细菌经血流进入肾皮质和肾盂引起尿感。

如何预防女童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泌尿系感染是儿童常见疾病,这与女童生理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较小的婴幼儿不能控制排尿、排便,需要使用尿布,因此尿道口常常受到粪便污染,再加上女婴尿道口较短,尿路免疫功能差,膀胱防御机制较弱,容易使尿路发生上行感染,另一方面,宝宝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容易被病菌所侵扰,进一步破坏尿道周围的防御屏障,导致细菌侵入引起尿路感染。

夏季是尿路感染的高发季节,原因在于夏季天气较热,一些孩子喝水少、排尿少。有些孩子尤其是女孩儿喜欢游泳,也容易出现特殊病原体的上行感染。同时,孩子患有肺炎、败血症等疾病时,细菌也会诱发尿路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最易被误诊虽然尿路感染在幼儿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可是该病却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尿路感染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症状,但据临床观察,婴幼儿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这种不典型的尿路感染常以发热、呕吐等全身症状起病,或以发热、腹痛、镜下血尿为主要表现症状,而尿路局部症状不明显。特别是新生儿常以发热、拒奶、苍白、呕吐、腹泻、腹胀、体重增长缓慢、呆滞少动、抽搐、黄疸等全身症状为主,而泌尿系症状罕见,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稍大点的儿童尿路感染的症状较为明显,多会有尿频、排尿时有烧灼感、尿床、血尿等症状。

小儿尿路感染可以通过尿液样本检查来确诊,确诊后对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尿路感染的治疗一定要保证足够的疗程。一般来说,服用抗菌药物后,患儿的尿痛、尿急症状会很快消失,尿化验也会逐渐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后,患儿应当按照医生要求继续用药,再经过2~3次尿检正常后,方可停止服用药物,以免因治疗不彻底,导致病情反复,损伤孩子的肾脏组织。

防尿路感染当重日常护理除了对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外,尿路感染患儿的日常护理也很重要。如果患儿有高热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冷敷额头、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平时要鼓励患儿多喝水,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小小孩儿要勤换尿布,从而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需用开水烫洗或煮沸消毒、太阳下晒干。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尽量不让幼儿穿开裆裤,婴儿要勤换尿布,便后及时帮宝宝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出现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时,一定要积极治疗,以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尿道引起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的病因以及症状都有哪些呢

小儿尿路感染,是新生儿中是发病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很高。那么尿路感染,发病的原因以及症状都有哪些呢?有请专家为我们来解决一下?

在正常情况下,输尿管有一段是在膀胱壁内走行,当膀胱内尿液充盈的输尿管短, 很多小儿排尿时及排尿时,膀胱壁压迫此段尿管使其关闭, 尿液不能返流。在婴幼儿时期, 由于膀胱壁内走行关闭不完全而致返流。细菌随返流上行引起感染。尿返流的危害在于导致返流性肾病及肾脏瘢痕形成,多发生在5 岁以下小儿。返流的程度与肾脏瘢痕成正比。轻度返流可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但重度返流多需手术矫治。因此,对泌尿系感染患儿查明有无返流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这些都是尿路感染发病的一些最重要的症状,以及发病的原因。大家可以多多了解一下。如果发现不明程度的症状以后。应及时的就医。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小儿尿路感染护理

1、对症护理:泌尿道感染的婴幼儿常有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冷敷额头、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要鼓励患儿多喝水或其他喜欢喝的饮料,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要勤换尿布,而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需用开水烫洗晒干,或煮沸消毒。

2、观察药物副作用,按疗程服药。

3、预防泌尿道感染:注意幼儿不穿开裆裤,婴儿勤换尿布,便后要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男孩子要将包皮摞上去洗,龟头发红可涂抗生素软膏,如包皮被尿垢粘连,要到小儿外科门诊分离,以减轻对尿道口的刺激,避免发生下行性泌尿道感染。积极治疗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以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泌尿道引起感染。

遗尿有时也提示小儿尿路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有的表现出许多与尿路感染关系不大的症状,发高热、腹泻、呕吐、烦躁等,有的为无症状性菌尿,有的只有极轻微的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小儿遗尿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但它有时却是小儿尿路感染的重要提示。

遗尿俗称“尿床”,一般指3岁以上小儿睡眠时小便自遗,不能控制,醒后方知。至于3岁以下小儿,由于智力发育尚未完善,自主排尿习惯未养成,夜间尿床,不为病态。引起遗尿症的原因很多,大部分为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常见的原因是精神因素,尿路感染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原因。但是,临床中,往往将尿路感染这一原因忽略,而其引发的后果有时却相当严重。在临床中,发现部分原发病不明确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幼年及少年时期曾有遗尿史,他们多为青中年男性。因此,对于一些疑有尿路感染的遗尿症患儿,宜尽早做尿沉渣检查,必要时做中段尿细菌培养,以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小儿尿路感染有何特点尿路感染是小儿泌尿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小儿尿路感染主要有以下特点:

(1)婴儿尿路感染中男婴明显多于女婴,男女之比大约为10∶1,可能主要与男婴的阴茎包皮有污垢及尿路畸形多于女婴有关。

(2)小儿尿路感染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婴儿期尿路感染往往以高热起病,与呼吸道感染十分相似,有的还伴有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烦躁,甚至惊厥等,很少出现尿频等尿路感染症状,往往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甚至颅内感染等。学龄前儿童尽管可以自诉尿频症状,但容易被忽略。

(3)小儿尿路感染合并尿路异常率较高,大约为30%~60%。一般小儿尿路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痊愈,但合并尿路异常时尿路感染通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4)婴幼儿尿路感染可导致肾发育障碍和肾瘢痕,造成永久性肾实质损害,后果远较成人严重。据统计,小儿有症状的尿路感染中,约1/3有肾瘢痕形成,多发生于5岁以前,而其中半数有膀胱输尿管返流,以后即使已无菌尿,这些损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可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成人期看到的不规则瘢痕化的肾盂肾炎都是从小儿期肾盂肾炎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儿期尿路感染的诊治。

小儿尿路感染的检查

1.血液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常有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20mg/L,膀胱炎时上述实验指标多正常。

2.尿常规检查

清洁中段尿离心镜检中白细胞≥5个/Hp提示尿路感染,若见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肾乳头或膀胱炎可有明显血尿,尿路炎症严重者,可有短暂明显的蛋白尿,部分病儿可有血尿或终末血尿。

3.细菌学检查

尿培养是确定诊断的重要证据,要求在抗生素应用前做,排尿前勿多饮水,留尿过程中要严格按常规操作以免尿液污染,尿培养因可受前尿道和尿道周围杂菌的污染,故需在治疗前做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若菌落计数≥10万个/ml有诊断意义,1万~10万个/ml为可疑,但已有膀胱炎尿路刺激症状的患者,尿白细胞明显增多,尿培养菌落计数为1000~1万个/ml亦应考虑尿感的诊断,此外,某些革兰阳性球菌如肠链球菌分裂慢,如为1000个/ml亦可诊断尿感,对婴幼儿和新生儿以及怀疑尿感而留尿困难的小儿,可做耻骨上膀胱穿刺培养,阳性培养即有诊断意义,留做细菌培养的尿若不能及时送验时,应暂放4℃冰箱内,否则会影响结果,有发热的尿感应同时做血培养,大量利尿或已应用抗菌治疗,则影响尿培养的结果,送尿培养如培养阳性应做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治疗。

4.尿直接涂片找细菌

用一滴均匀新鲜尿液置玻片上烘干,用亚甲蓝或革兰染色,在高倍或油镜下每视野若见到细菌≥1个,表示尿内菌落计数>10万个/ml,根据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及细菌形态可作为选用药物治疗的参考。

5.菌尿辅助检查

尿液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可作为过筛检查,阳性率可达80%。

6.其他检查

肾小管损伤的其他实验室指标,尿β2-mG,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增高,尿渗透压降低提示肾盂肾炎。

7.B超检查

可探查泌尿系的结构和膀胱排泄功能有无异常,有无结石,梗阻,残余尿等引起感染的诱因。

8.X线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泌尿系统有无先天畸形(如重肾,多囊肾等),肾盂积水及其程度,了解肾的大小,有无肾盂肾盏变形等慢性炎症和肾瘢痕证据,对<5岁的第一次尿感应做排泄性膀胱造影,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后尿道瓣膜等尿感诱因。

9.核素检查

核素99m锝二巯基丁二酸(99mTc-Dimercaptosuceine acid,DMSA)肾静态显像可作为上尿路感染诊断的可靠指标,对发现肾盂肾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当急性肾盂肾炎时肾的轮廓正常,由于肾实质的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水肿,肾小管细胞坏死致DMSA减少,造成病变部位同位素分布的稀疏区,当炎症消散后此种稀疏区可消失,在慢性肾盂肾炎,肾瘢痕形成时,病变部位的DMSA摄入更少,且肾外形可因瘢痕收缩而缩小或见楔形缺损区。

小儿尿路感染怎护理

小儿尿路感染应该怎么来护理呢?相信这是很多妈妈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专家介绍说小儿尿路感染的护理主要是鼓励患儿多喝水或其他喜欢喝的饮料,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对症护理

泌尿道感染的婴幼儿常有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冷敷额头、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要鼓励患儿多喝水或其他喜欢喝的饮料,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要勤换尿布,而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需用开水烫洗晒干,或煮沸消毒。

2、小儿尿路感染的护理要观察药物副作用,按疗程服药

专家介绍说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口服抗菌药物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现象,于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副作用,若副作用仍明显,可遵照医嘱减量或更换其他药物。一般服药后尿痛、尿急等症状会较快消失,尿化验也会逐渐正常,此时最重要的是仍需按医嘱继续服药,切不可见患儿没什么症状了就擅自停药,以免反复发作,导致慢性泌尿道感染。

3、预防泌尿道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要注意幼儿不穿开裆裤,婴儿勤换尿布,便后要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男孩子要将包皮摞上去洗,龟头发红可涂抗生素软膏,如包皮被尿垢粘连,要到小儿外科门诊分离,以减轻对尿道口的刺激,避免发生下行性泌尿道感染。积极治疗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以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泌尿道引起感染。

遗尿有时也提示小儿尿路感染

(1)婴儿尿路感染中男婴明显多于女婴,男女之比大约为10∶1,可能主要与男婴的阴茎包皮有污垢及尿路畸形多于女婴有关。

(2)小儿尿路感染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婴儿期尿路感染往往以高热起病,与呼吸道感染十分相似,有的还伴有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烦躁,甚至惊厥等,很少出现尿频等尿路感染症状,往往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甚至颅内感染等。学龄前儿童尽管可以自诉尿频症状,但容易被忽略。

(3)小儿尿路感染合并尿路异常率较高,大约为30%~60%。一般小儿尿路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痊愈,但合并尿路异常时尿路感染通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4)婴幼儿尿路感染可导致肾发育障碍和肾瘢痕,造成永久性肾实质损害,后果远较成人严重。据统计,小儿有症状的尿路感染中,约1/3有肾瘢痕形成,多发生于5岁以前,而其中半数有膀胱输尿管返流,以后即使已无菌尿,这些损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可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成人期看到的不规则瘢痕化的肾盂肾炎都是从小儿期肾盂肾炎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儿期尿路感染的诊治。

小儿尿路感染症状

1.肾盂肾炎:婴幼儿占多数,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常有38.5℃以上的发热,高热时可有惊厥或寒战,同时还有全身不适,神萎,面色苍黄,呕吐,恶心,轻泻,年长儿述胁肋部或腰痛,肾区叩击痛,新生儿表现如败血症,有体重下降,喂养困难,黄疸,激惹,发热或体温不升。

2.膀胱炎:大多为年长女孩,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不尽,下腹不适,耻骨上区疼痛,尿失禁的症状,有时尿恶臭,有外阴部湿疹,膀胱炎一般不引起发热。

3.无症状性菌尿:无症状性菌尿指小儿尿培养阳性,而无任何感染的临床症状,几乎全是女孩,但若不治疗可能发展为有症状的尿路感染,患者多有感染或尿路刺激的临床症状,结合尿常规,尿培养菌落计数可以做出诊断。

小儿尿道感染症状

1、小儿尿道感染症状之肾盂肾炎

婴幼儿占多数,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常有38.5℃以上的发热,高热时可有惊厥或寒战,同时还有全身不适、神萎、面色苍黄,呕吐、恶心、轻泻。年长儿述胁肋部或腰痛,肾区叩击痛。新生儿表现如败血症,有体重下降、喂养困难、黄疸、激惹、发热或体温不升。

2、小儿尿道感染症状之膀胱炎

大多为年长女孩,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不尽、下腹不适、耻骨上区疼痛、尿失禁的症状,有时尿恶臭,有外阴部湿疹。膀胱炎一般不引起发热。

3、小儿尿道感染症状之无症状性菌尿

无症状性菌尿指小儿尿培养阳性,而无任何感染的临床症状。几乎全是女孩,但若不治疗可能发展为有症状的尿路感染。

急性尿路感染 是指病程在6个月内者。症状因年龄及感染累及部位而异。年长儿与成人相似,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明显,局部排尿刺激症状多较轻或易被忽视。

4、小儿尿道感染症状之急性期

新生儿期:多由血行感染所致。症状轻重不等,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吃奶差、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多数小儿可有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增长缓慢。部分病儿可有抽风、嗜睡,有时可见黄疸。但一般局部排尿症状多不明显,因此要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应及早作尿常规检查及悄、血培养以明确诊断。

5、小儿尿道感染症状之慢性尿路感染

指病程6个月以上,病情迁延者。症状轻重不等,可从无明显症状直至肾功能衰竭(首先出现浓缩功能受损)。反复发作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进行性贫血等。局部下尿路刺激症状可无或间歇出现。脓尿及细胞尿可有或不明显。病儿多合并悄返流或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b型超声波检查或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瘢痕,如能早期矫治可减少肾损害。

相关推荐

小儿尿路感染的饮食

1、凉拌莴苣丝:鲜莴苣250g,食盐适量。将鲜莴苣去皮,用冷开水洗净,切丝、食盐调拌即可。随量食用或佐餐。 此方清热利尿,适应于沁尿系感染属膀胱湿热者,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 2、清炒绿豆芽:绿豆芽250g,将绿豆芽洗净起油锅炉炒熟,下盐调味即可,随量食用或佐餐。 此方清热利湿。适应于尿路感染属膀胱湿热者,症见小便灼热不利或尿频涩痛。 3、钱草车前饮:金钱草15g,车前草15g,水煎服 此方通淋化石适应于膀胱结石属湿热郁结者,症见小便不利或小便涩痛,腰腹痛,尿中带血。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特点

【概述】 泌尿系感染(ruinary tract infection)简称尿感,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因定位困难统称为尿感。症状上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前者起病急,症状较典型易于诊断。慢性及反复感染者可导致肾损害。小儿时期反复感染者,多伴有泌尿系结构异常,应认真查找原因,解除先天性梗阻,防止肾损害及瘢痕形成。 【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年长儿症状与成人相似,局部排尿症状明显,故较易诊断。但婴幼儿期排尿症状多不明显,极易误诊,应对原因不明发热病儿反复查尿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危害不可小看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入侵尿路,并在尿中繁殖,侵袭泌尿道黏膜或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分上尿路和下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危害较大,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反复感染可形成肾瘢痕,严重者可致继发性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而男女宝宝比较来说,女宝宝的感染率更高。 尿路感染很多情况下因为尿布的问题,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我们一般会使用尿布。当孩子将大小便都排在尿布上时,爸爸妈妈们要没有及时处理,容易引发细菌的感染,从而引发孩子的尿路感染问题。

尿路感染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由细菌(极少数可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临床表现比较广泛,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根据有无尿路功能或器质上的异常,又有复杂性和非复杂性尿路感染之别;根据炎症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尿路感染。但尿路感染仍有它的共同临床表现: 1、尿路刺激征,即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等症状。这些症状,不同的病人表现为轻重程度不一。急性期炎症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尿路刺激征;但在老年人、小儿及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则通常尿路刺激症状较轻,如轻度的尿频,或尿急,或排尿不适等。 2、全身

请问男性尿路感染怎么造成的?

当然会,只女性发病率高而已. 尿路感染由细菌(极少数可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肾盂肾炎又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好发于女性。 尿路感染病因 尿路感染由细菌(极少数可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

宝宝尿路感染怎么办

尿路感染小儿常见病,因为细菌直接侵犯尿路而引起来的炎症。孩子发生泌尿道感染的几率不低。据调查,本病占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8。5%。本病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尤高。女孩发病为男孩的3-4倍,唯有婴儿期男孩发病较女孩多,因为女孩尿道短易被污染。 宝宝为啥易尿路感染 这主要婴儿的生理解剖因素和环境因素所决定的。婴幼儿尿路容易发生逆行感染,由于经常使用尿布或穿开裆裤,尿道口常受粪便和其它不洁物的污染,可以说,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金葡菌等多种病菌就堆积在尿道口周围,寻找可乘之机;婴儿,特别

小儿尿路感染怎么治疗

原因 尿道感染多见于成年女性,所以很多家长都不敢相信会发生在孩子身上,但医生说,泌尿系统感染儿童较常见的疾病。邓颖敏说,婴儿尿道感染由于机体抗菌能力差,经常使用尿布,尿道口常受粪便污染,易引发感染;另一个原因,有些家长为图方便,而让幼儿穿着开裆裤到处乱坐,或在孩子排便后很久也不更换尿布,仅仅给孩子揩擦大便而不清洗等,都发病的常见原因。邓颖敏强调,尤其女婴,由于女婴的尿道比男婴短,因此,尿道口极易遭到细菌,特别大肠杆菌的污染,细菌沿尿道逆行而上,进入膀胱、输尿管、肾脏等部位,所以会更易被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

尿路感染儿童时期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慢性尿路感染儿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二病因。 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 (1) 磺胺药:因其对大多数大肠杆菌有较强抑菌作用,尿中溶解度高,不易产生耐药性,价格便宜常为初次感染首选药物。常用制剂为磺胺甲基异恶唑(SME),多与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联合应用(即复方新诺明SMZco)。其剂量为50mg/(kg×d)分2次服。一般疗程为1~2周。为防止在尿中形成结晶应多饮水,肾功能不全时慎用。 (2)吡哌酸(pipemidic acid,PPA):对大肠

小儿尿路感染的用药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易消化,含足够热能和蛋白质。 2.抗感染治疗 (1)药物选择:细菌性尿感根据尿感的定位诊断及病原选药: ①上尿路感染选用血和肾浓度高的药物,下尿路感染选用尿浓度高的药物。 ②根据检查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选药。 ③尽可能用低毒的药物。 婴幼儿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如伴有呕吐、神萎者,建议静脉用药。头孢类抗生素,特别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有较好的效果,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耐药菌株有增多趋势,已有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安美汀)替代趋势。氨基糖苷类静脉滴注要慎用

防治小儿尿路感染的措施

1、从孕早期就开始预防 孕妈咪在怀孕早期应注意预防感染、保持身心健康,让胎儿的泌尿器官健康发育。如果在孕期出现羊水较少的现象时,应该警惕胎儿肾脏发育出现异常,及早做B超确定诊断,以采取适宜的处理方法。 2、宝宝出生后合理喂养 宝宝的肾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一般在1岁至1岁半时才能达到成人水平。3个月以内的宝宝,食物中最好不要加盐。3个月以后可以吃稍稍带一点点咸味的食物,6个月以上逐渐增加一点点盐,但每天不能超过1克,以免损害肾脏功能。 3、腹泻时恰当进行补液 腹泻3岁以内宝宝的常见病,发病时容易身体脱水,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