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掠影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既面临精神上的窘困,更承受着繁重的农事负担。

“农忙时,特别想让儿女回来帮一把”。6月22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大有乡金荣村,78岁的段登绪老人对笔者说,“但是回来就没人挣钱,家里那几亩田也刨不出几个钱来,只要孩子们以后过得好,我就觉得有了盼头。”放下犁头,段登绪忙着到深井打水煮饭。段登绪的身体还比较硬朗,田里地头的活也能干一些。他说:“最怕的是生病。病了既没有那么多钱治,更没有人照料。我们不想让孩子担心,只要我们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孙子,孩子们就不用担心了。”

在金荣村,笔者看到,忙碌在田野里的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维持自身生活十分困难。同时,“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也很空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平时连个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他们自己从事耕作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农忙之余还要照顾孙子、孙女。尽管他们盼望着孩子们能守在身边,但更希望他们能够在外闯出一片新天地。

乡里负责人说,每到农忙季节,他们都要组织助耕队替一些老人抢种抢收,但人多面广,助耕队也不可能完全照顾得过来。

“爷爷奶奶培训班”的苦涩

前不久回农村老家办事,看到村里正在办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参加的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培训的内容是如何教育管理孩子,预防事故的发生。可是,由于很多老年人不识字,无法做笔记,只是坐在那儿听,具体能记住多少,有多大效果,恐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此事的倡导者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看到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其中绝大部分是夫妻双双外出,而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老的老,小的小,甭说孩子的学习,就是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班,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途径。

把一个弱势群体托付给另一个弱势群体,这样的景况让我五味杂陈,感到苦涩。不乐观地说,“爷爷奶奶培训班”的“创新”之举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毕竟老人们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制约,不可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全国有几千万留守儿童,其“成长中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靠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去解决,而不能让同样需要社会关爱的留守老人成为管护留守儿童的主体。

警惕留守老人遭受侵害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到2008两年间,山东费县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农村留守老人犯罪案件26件37人,其中2007年11件16人,2008年15件21人。

此类案件的涉案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当地人对受害人家庭状况比较熟悉,往往乘其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之机,对其家庭留守的老人实施犯罪。在所受理的37名涉案人员中,与被侵害人是本村、本乡(镇)或相邻乡镇的农民为30人,占81%。侵财型、暴力性案件占较大比例。在受理的该类案件中,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犯罪案件20件30人,占受案总数的76%。

一般来说,老年人防范犯罪的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利意识比较淡薄,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有些受害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部分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

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留守老人面临困难种种

因工作原因,笔者对我乡部分留守老人进行了调查,得知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农村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如若雇人来干,成本提高,所以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自己干起来则非常吃力。

二是生活缺乏照顾,管护孙辈负担重。子女外出打工后,大部分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一至数个,负担较重。

三是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理压力大。因为农村老人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目前农村交通、通讯状况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自控能力差,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四是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有些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子女们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五是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达75%以上,不少人疾病缠身。虽然子女务工带来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农村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重庆武隆县黄莺乡政府 杨娟

让农村老人“空巢不空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通过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措施,为农村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物质资助,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问题。但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对苏中地区一个镇的调查,有76%的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这部分人精神很孤独,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为此,特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常“回家”探望,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到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

2.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一个电话、一张贺卡,明确专人定期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

3.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农村留守老人很伤心

“白天出门一把锁,晚上进门一盏灯”。随着大量青壮年告别乡村进入城市,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正在日益凸显,需要各方关注。因笔者在基层工作多年,对留守老人的感受比较了解,具体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孤独感”。过去孩子们整天围着自己“转”,可以“天天见”,现在不仅自己“远走高飞”,有的还把“小孙孙”也一同带走。老人感到家里“空”了,自然产生“没儿没女、膝下无人”的孤独感。

“寂寞感”。其实,老人寂寞,也是源于孤独。家里没有“说话”的人,出门没有晚辈来“陪伴”,晚上更是“无声无息”,基本没有“欢声笑语”,觉得家庭生活没有“活力”。尤其是“单身”老人,更是“萎靡不振”,有的脾气都变得古怪起来。

“遗弃感”。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扎根城市,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老人留守老房子。平时儿女们难得回乡看望老人,大多只能“捎俩钱”或打个电话。虽然也有的想把长辈接去一起住,但不少老人到了城里又确实“难服水土”,只能无奈地选择回家继续守空宅,心生被儿女遗弃之感。

怎样才能让农村的留守老人充实起来?笔者建议:首先要加强道德文明教育,让晚辈自觉履行赡养义务、责任。特别是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生活需要以外,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二是儿女们要“常回家看看”。哪怕经常用电话与父母交流,说说自己在外的情况。三是要发挥社会保障服务功能。除了邻里和亲友互帮互助,基层部门更多组织老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活跃老人生活。四是对符合定期救助或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政府部门要及时将其纳入救助对象。五是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农村老年人的养生之道

曹凤霞,村里出名的孝顺闺女!更是做得一手好菜!今天她要做的第一道菜就是炸素丸子。

原料有:西葫芦,胡萝卜,豆腐,面粉,淀粉。

调料:味精,盐和胡椒粉。

先把西葫芦的囊去掉,用刀切成3厘米左右的大块,用擦子擦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划到手哦。西葫芦丝切好之后,胡萝卜也同样用擦子擦成丝,再把豆腐抓碎以后和胡萝卜丝、西葫芦丝拌在一起,加入适量盐,味精,胡椒粉,放上面粉和淀粉,充分搅拌,如果太粘手就倒点水稀释一下。

炸的时候,用手把拌好的面糊捏成乒乓球大小的团子,注意火不要太大,否则容易炸焦。直到外表变成金黄色的时候,丸子就可以出锅拉。外焦里嫩,口口留香。

专家:西葫芦和胡萝卜对于老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尤其是胡萝卜,最大的特点是脂溶性的,油炸对于胡萝卜素的摄取是非常好的。

蒋老太太的三姑娘还给我们推荐了道菜,用到的就是平时总被我们扔掉的芹菜叶,做法也很简单。

首先要调糊,放点面粉,淀粉,油,味精,盐,就可以了。

对老年人来说,老吃素也不好,又想吃素又想味道比较好,偶尔吃油炸食品也是可以的。

崔书灵,老太太的大儿媳,家里家外大大小小的事全靠她一个人操持!

媳妇要给老太太做的是板栗焖肉。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为现在农村的生活来源比较少,并且经济都是出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为了生计,父母不得不外出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家中的小孩子就留给爷爷奶奶帮忙照料,因此,长期下来孩子们因为缺乏父母亲的教育导致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1.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就会把儿童交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因为老人们大多不怎么管教孩子,对孩子更是呈溺爱的程度,并且他们也是有心无力,因为年龄比较大,管教孩子也显得有心无力,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就会产生任性、没有礼貌、自私、缺乏同情心等等的问题;在学校的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较差,缺乏与人沟通交流,没有集体荣誉感等等。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总是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觉得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坏的就是坏学生,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转注力都重点倾向于好学生那里,对于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爱理不理,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因为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就会做一些比较突出的行为,比如:上课故意迟到、上课违纪、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第二、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1.教师的观念不当,使你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孩子在学校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很多小孩子就会觉得老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老师的行为和观念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是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主导因素。但是很多老师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这样会导致留守儿童更加抑郁悲观,往往就会通过极端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2.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师最为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老师认为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自己是彩笔,可以任意的进行涂抹,学生就是要服从老师的安排,觉得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学生只有执行和完成任务即可;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乖乖的听老师讲课,如果出现半点违背老师的意思就要进行处罚,所以处罚就成了家常便饭,学生就会更加怕老师,更加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对学习也会产生抵触的心理;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于学生也是有点爱理不理,觉得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一些小村小镇会开一些黑网吧,为了赚钱,里面是装满了网络游戏或着淫秽影片吸引学生的光顾,如果留守儿童没有钱去网吧的时候就会通过小偷小摸的行为,勒索比自己小的学生,甚至通过赌博来转去钱财再到网吧进项消费。

真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因为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小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一定高腰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

我们在分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就沿用此分析框架,分别揭示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

1.家庭教育的缺失

之所以称那些“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为“留守儿童”,首先就与家庭的人员变动有直接关联。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在整个受教育者中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少数,有“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3.社会教育的缺乏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发展,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如何为老人排解孤独

孤独是常见的老年人心理问题,即使儿孙满堂,家里人口众多仍然有老人觉得孤独。那么如何为老人排解孤独呢?下面告诉你如何为老人排解孤独。

老年人孤独的原因

1、退休在家无所事事,生活落差使老人感到失落、空虚,不愿出门,不愿与人打交道,内心感到孤独难熬。

2、农村留守老人,既要干农活,又要干家务,还要带孙子,体力和精神上的压力都很大。遇到困难无人商量,生病了无人照料,时常感到孤独无助。

3、空巢老人在儿女分家另过或外出打工后,因家庭的冷清会感到阵阵孤独。尤其是失偶、失独、失能老人,精神上寂寞,生活上不便,身体上不适,让他们孤独感更重。

4、随子女迁移到城市的老人,在农村住惯了平房、大杂院,突然来到陌生的城市,老人找人问个话、聊个天都很难,因此倍感孤独,有的为此焦虑成病。

5、有的老人虽与儿孙共同生活,但儿孙们各忙各的,较少对老人嘘寒问暖,更谈不上拉家常、谝广子。让老人因被冷落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6、还有部分老人,性格偏内向,随着肌体的衰老,性格也变得偏执古怪、自私、吝啬,与人难以相处。这种孤独不仅自己痛苦,还会让全家人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7、还有部分老人,除了工作、劳动之外,兴趣爱好太少,甚至一无所好。日常生活觉得特别无聊,时间难以打发,除了看电视,就是睡懒觉,孤独之感尤甚。

如何为老人排解孤独?

1、多出门走走看看

老年人平时呆在家里孤单寂寞,通过旅游可以接触外面的世界,心胸和眼界更加开阔;走出了狭窄单调的生活,增加了情趣,对身心的健康自然有好处,也可以激发老年人旺盛的精力。老年人外出旅游往往多与家人、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结伴而行,同时,在旅游过程中,又可结识许多新朋友。老友新朋,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可使老年人心情更加舒畅,对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性格颇有好处。

2、退休后学会转换角色

到老年,离休、退休了,不管从前官位多高,钱有多少,都应该忘记自己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家里当慈祥的长者,多干事,少说话,用爱心温暖家人,尽享天伦之乐。在外要放下架子,平等待人,和普通人交朋友,感受温暖,传递幸福。

3、培养兴趣爱好

读书、写作、书法、绘画、摄影、弹琴、唱歌、舞蹈、拳术、棋艺、养花、种菜、垂钓、手工制作、饲养宠物……每一样都有学不完的知识技能,都能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绚丽多彩的世界。你可以任选一两样,投身其中。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做事业来做,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旺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

除了以上介绍的内容,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如何为老人排解孤独。

儿童性教育最大的绊脚石

1、家长成了儿童性教育的最大障碍

家长在对儿童做性教育时遇到的困惑可分两大类:一是因为观念守旧。中国长期处于一个性禁锢的文化环境中,性是一个敏感话题。父母年轻时,就没接受过教育,如今咋跟孩子说性?突破羞涩重点是在父母如何去改变观念。观念就像把无形的枷锁时时影响父母的行为教育举止。二是因为知识匮缺。许多家长不知该怎么说,于是将责任推给学校。但学校应试教育压力大,课表太满排不进去。此外,性教育涉及到性隐私,而孩子们的发育有早有晚,学校难以做到有针对性。

所以,家长要摒弃“羞于谈性、耻于谈性”的禁锢,不仅应向孩子传授人体结构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还应该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在面对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其实往往是父母自己想得过多,才羞于回答或者含糊其词。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自然真实、且趣味明了地告诉孩子答案。同时父母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互动通过老师去了解孩子在校时的行为表现,共同找出适合孩子的性教育方式。好让学校和家长的性观念不会滞后,跟上孩子的成长发育的需求。

2、农村儿童性教育严重的让步乱象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是当代中国社会遇到普遍性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在接受到家庭性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心理健康成留守儿童最大问题。而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塑造。这使得使得整个社会在追求农村硬性教育设施的完善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而性教育又是一个不可绕过和忽略的心理问题。

简而言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性教育。首选要改变整个社会“羞涩”的传统观念,同时还要认识到早期的性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时期,而且还体现在人的整个一生之中。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怎么让父母、学校和社会扭成一股绳,劲往一块使。而不是任何一方互相推让,任何一方的让步都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此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共识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三方有效沟通和配合才能让更多优质资源转移到农村教育发展上来。多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缺失的根本所在。

儿童性教育的缺失给孩子们的的生活跟其他的身体方面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因此家长们的重视了。

儿童心理健康几大方法改变

1.爱心培育,以心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用“爱心育人”。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爱,能使淫雨霏霏转为艳阳高照。

2.尊重以礼,以情觉悟

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作为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尊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构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育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留守儿童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平台才不是一句空话。

3.平等相待,以事醒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接近你,从而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育要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及行为,走出“师道尊严”的阴影,走下自我高高在上的“神坛”,重视作为平等“人”的留守儿童,和他们和谐相处,以诚相待。同时,教育应承认他们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也才能真正从留守儿童心灵深处产生与同学、班集体共患难的强大动力。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有哪些

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另外,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如何帮助留守儿童

问题最严重,也是产生其它问题的根源所在,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调节留守生学习心理,有效地排除留守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压抑的心理低谷,培养其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成为教育和转化留守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班主任,我班共50名学生,其中留守孩子就有20名,他们中大部分因缺乏家教或无人管理而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精神忧郁,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放荡无忌,甚至有的通宵上网,成为“问题学生”。例如:张杨就是其中的一个。上一年级时父母闹离婚,双方都想要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不稳定、不和谐的家庭中,张杨变得更加孤僻,整天沉默寡言,无心学习,经常不完成学习任务。孙文青二年级时父母离婚了,他被判给父亲,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而两位老人只注重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很少注意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以及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在农村,像这样的留守儿童还很多。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作为班主任,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他们。

1、用“爱”弥补留守生情感的缺失,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许多留守生,特别是女生,感情细腻,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温暖的问候,就是消除他们心灵阴郁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用的恰当,的确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心理我们要对留守儿童高度重视,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既要教他们成才,更要教他们做人。多开展活动,让留守生融入集体,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要主动关心爱护留守生的学习、生活,定期向家庭反映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努力取得家长的配合,促进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健康成长。

2、多和留守生“促膝谈心”健全他们的性格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由于留守生父母不在身边,即使父母有时回来看他们,但他们又对父母充满“怨恨”,从不和他们敞开心扉。对自己的监护人,又心存“戒心”。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他们的性格很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对整个社会充满不信任,渐渐地性格会扭曲。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在关心他们生活的基础上,和他们谈心,渗透对生活的认识。

3、加强与“监护人”沟通,矫正其不良“行为”。

由于留守生有的寄居在亲戚家里,亲戚监护也会碍于身份,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好过于说教,怕产生误会,给孩子造成寄人篱下的感觉,往往对其行为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样一来留守生就会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有的留守生处境困难,亲戚就加倍的爱他,每次在吃和穿方面都比自己的孩子要好得多,每次在与自己孩子发生矛盾时,总是责备批评自己孩子,渐渐得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也带到了班级,每次与同学发生矛盾总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找他们的亲戚,告诉他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合格意义上的监护人,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对他们犯的错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加以约束管教,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4、用心辅导,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培养自信心

由于留守生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孩子的学习无从监督和辅导。有的我留守生学习困难,监护人又由于家庭负担过重,繁重的农活让他们没有闲暇顾及的留守生学习。作为班主任我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上的一些误区,教会他们学习的一些方法。使他们对学习也感兴趣,也充满了对生活的自信。

如今社会上的留守孩子很多,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来关心和爱护,这件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让留守儿童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他们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着他们,更多的亲人都在注视着他们,关心着他们!让孩子感受到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什么是城市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或工作繁忙,以致于要么与保姆为伴,要么在爷爷奶奶的隔代抚育下成长,要么小小年纪就寄宿在学校或者其他一些辅导机构,与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城市儿童,就是所谓的城市留守儿童。

与农村留守儿童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生活并不贫困,有的还很富裕。他们有的用着最新款的手机,有的有着数不清的高级玩具、多得吓人的零花钱,有的上最贵的补习班,但他们和农村留守儿童一样,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缺乏心灵的关爱。

相关推荐

用关爱守望老人

一位93岁老太太从七楼坠下身亡,儿媳妇说老太太生前一直叨念“不如死了算了”。本报曾就此事于7月26日2版进行过报道。近两日,该报道引发了诸多市民的思考,纷纷向本报表达着一个心声:千万别让老年人心理“着凉”了! 市民:子女多关心老人精神生活 通过QQ聊天和电话采访的30位市民中,80%的人都提出,作为子女,不仅要从物质上多关心老人,让他们享受现代的物质文明,更应该在精神上多关注老人,让他们也拥有丰足的精神世界,鼓励老人多走出去,让他们充分地感觉到老年人一样可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一位昵称“青峰道人”的读者通

小满节气的含义和由来 小满的习俗有哪些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水车照例于小满时节启动,表示人们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会有一个祈蚕节,中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在中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坐月子的禁忌

1、坐月子不能吹风 因为产后气血虚弱、筋骨松弛,风寒湿邪易趁虚而入,引起感冒、风湿、关节酸痛、腹泻等疾病。因为纸尿裤换下产生的异味和细菌传播,必须注意开窗通风,在通风的时候,产妇需要避风,同时,还需要注意,用尿布桶来收纳使用后的纸尿裤,控制细菌和异味的二次传播影响宝宝健康。 2、温水洗头 洗头需要注意使用40摄氏度的温水并且尽快吹干,否则容易感冒。 3、不能流泪或长时间大量阅读,否则会伤害视力 所以阅读时姿势要正确、时间不要太长、光线要充足,不看悲伤、火暴或是情绪激烈的内容,最重要是不影响休息,因为若没有

坐月子的禁忌

⒈坐月子[3] 不能吹风,因为产后气血虚弱、筋骨松弛,风寒湿邪易趁虚而入,引起感冒、风湿、关节酸痛、腹泻等疾病。因为纸尿裤换下产生的异味和细菌传播,必须注意开窗通风,在通风的时候,产妇需要避风,同时,还需要注意,用尿布桶来收纳使用后的纸尿裤,控制细菌和异味的二次传播影响宝宝健康 [4] ⒉洗头需要注意使用40摄氏度的温水并且尽快吹干,否则容易感冒。 ⒊不能流泪或长时间大量阅读,否则会伤害视力。所以阅读时姿势要正确、时间不要太长、光线要充足,不看悲伤、火暴或是情绪激烈的内容,最重要是不影响休息,因为若没有适

产后骨头疼如何缓解

临床治疗建议通过不会给宝宝带来任何副作用的外用理疗来减轻症状,也可在家中常备艾叶、姜泥和粗盐巴适当进行调理。 城里的女人坐月子除了月嫂还有家人悉心照顾,比起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得做家务甚至干农活的农家妇女来说,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可近年来,在产后出现手脚甚至肩颈等多处关节痛需就医的产妇中,都市新潮妈咪比传统的农村产妇明显多得多。 实际上,产后女性体内的孕激素急剧下降,整个身体的激素水平要经历一个重新平衡的过程,而激素又对关节骨头的代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除了激素水平的变化外,在怀孕的过程中女性的体形也发生了明

枸杞的民间历史

别名 在中国枸杞有很多民间叫法,如苟起子、枸杞红实、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红耳坠、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在宁夏枸杞主产区,宁夏省中宁县,农民们习惯称呼枸杞为“茨”,茨即蒺藜。这是由于野生枸杞与蒺藜相似,常被混采作烧柴,在民间把“茨”当作枸杞的俗名叫惯了。在中宁农村,枸杞园称为茨园,拘杞树称为茨树,枸杞枝称为茨条。于是,盛产枸杞的中宁农村又被称为茨乡,富有中宁地方色彩的文化也往往被冠以茨乡的称号,如茨乡戏、茨乡歌谣等。但是,在药材领域里,枸杞即枸

小满是什么意思啊 小满有哪些习俗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二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蓦上放上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砚涌旺的意思。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矫正大舌头的绕口令

矫正大舌头的绕口令一 盘里放着一只梨, 桌上放块橡皮泥, 小倪用泥学捏梨, 眼看着梨,手捏着泥, 一会儿捏成一只梨。 矫正大舌头的绕口令二 六六妞妞去放牛, 大牛小牛有六头。 六六拉着大牛走, 妞妞牵着小牛遛。 六头牛,牛六头,六六妞妞, 妞妞六六都爱牛。 矫正大舌头的绕口令三 老龙恼怒闹老农,老农怒恼闹老龙, 农怒龙恼农更怒,龙恼农怒龙怕农。 你能不能把柳树下的那头老奶牛拉到留念山牛奶站挤奶房来挤牛奶, 然后把牛奶拿到留恋村送给南边住的刘奶奶。

老人传统带娃十大错误地方

★把小宝宝直接包成一个直筒装,他们认为这样孩子腿就会长直,而却不知道孩子这样是自然而的,慢慢自然会长直。 ★嘴对嘴对孩子喂,老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细菌什么是病毒,也不知道什么是抵抗力,只知道你们小时候就是这样喂大的。 ★一家人一个脸盆,一个毛巾,吃饭的碗筷都是互用;他们知道什么是病毒交叉感染吗? ★有一种冷叫你奶奶觉得你冷;老人知道孩子的体温与老人的体温的差异变化吗?她们那是本能一种天冷加衣,一种爱的表现。 ★老人给孩子穿衣服从来讲究;农村老人知道什么是时尚吗?知道怎么搭配衣服吗?他们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

关注留守儿童的三缺失现象

这些孩子中,有87.4% 与祖辈生活,10.1%被寄养在亲友家中,2.5%自己照顾自己,媒体称这类儿童为“留守儿童。”庞大的群体和频发的事故,都在暴露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三大“缺失”——安全缺失、亲情缺失、教养缺失。 案例一: 幼儿被绑架折射留守儿童安全缺失 据报道,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5岁的男孩小杰在放学途中被一赌徒绑架,经过当地警方的全力侦查,8天后,小杰最终逃过“生死劫”。 据了解,小杰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收入颇丰,小杰平时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没想到却成为同村赌徒绑架讹钱的目标。 解决留守儿童安全缺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