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癌的病理学特征与转移途径分析
肛管癌的病理学特征与转移途径分析
1.病理学 肛管是内,外胚层交接之处,所以肿瘤组织学来源较为复杂,大致分为3大类:上皮细胞肿瘤(如鳞状上皮癌,基底细胞癌,腺癌等),非上皮细胞肿瘤(如肉瘤,淋巴瘤等)和恶性黑色素瘤。
肛管癌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约占2/3以上,按细胞分化程度分高,中和低分化癌,少数为腺癌,至于肉瘤和淋巴瘤在肛管区少见,恶性黑色素瘤在肛管直肠肿瘤中不足1%,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统计肛管直肠肿瘤574例中,仅有4例黑色素瘤,占0.7%,但其恶性度极高,生长快,迅速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和其他脏器,预后甚差。
肛管癌扩散途径主要是淋巴道转移,而且主要是沿直肠上动脉向上方转移至直肠旁淋巴结,汇成直肠上淋巴结,继而转移到肠系膜下动脉周围,肛管癌亦可向侧方淋巴转移至髂内,髂总淋巴结,向下方转移主要向前经过会阴及大腿内侧部皮下组织到达腹股沟浅淋巴结,少数向后沿臀部外侧经两侧髂嵴进入腹股沟浅淋巴结,最后均汇至腹股沟深淋巴结和髂外,髂总淋巴结,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常可成为第1站淋巴结转移,与直肠癌有所不同,其次,肛管癌局部扩散可侵入肛门括约肌,阴道后壁,会阴,前列腺和膀胱,造成肛管阴道瘘或肛管膀胱瘘,所以在行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治疗肛管癌时,会阴部切除范围应较直肠癌手术时广泛,肛管癌第3条扩散途径是经血道至肝,肺,骨,腹膜等。
胆管癌的转移途径
胆管癌地转移途径1、直接浸润:早期发生转移者较少,主要是沿胆壁向上、向下直接浸润,另外可经淋巴转移,最常见的是肝门部淋巴结转移,也可累及腹腔其他部位的淋巴结。
胆管癌地转移途径2、血道转移:一般出现在晚期,以肝转移最为常见,尤其是上段肝血管易侵犯门静脉,形成血栓,导致肝转移,也可向临近器官如胆囊、胰腺转移。
胆管癌地转移途径3、神经转移:肿瘤细胞常通过神经周围间隙向近端或远端方向转移。各部位的胆管癌,以肝转移最多见,尤其是高位胆管癌,其癌组织易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性血栓,可导致肝转移,也可向邻近器官胰腺、胆囊转移。就病理组织学来说,低分化腺癌的恶性程度高,很容易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及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管转移,手术效果差。而高分化腺癌(克拉特斯金瘤)大多数是高分化腺癌,生长较慢,不易侵犯其它器官,较少发生转移。就癌肿的生长方式来说,管壁浸润型的转移率相对较高,而内生型的转移相对几率较低。
肺癌的转移途径
1.直接扩散 癌肿不断增长,可阻塞支气管管腔,同时还向支气管外的肺组织内扩展。靠近肺外围的肿瘤可侵犯胸膜和胸壁,中央型或靠近纵隔的肿瘤更可侵犯胸膜和胸壁,中央型或靠近纵隔的肿瘤更可侵犯其他器官。巨大的肿瘤可发生中心部分缺血性坏死,形成癌性空洞。
2.血行转移 是肺癌的晚期表现,癌细胞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后,可转移到体内任何部位,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脑、肺、骨酷系统、肾上腺、肾和胰。
3.支气管内播散 肺泡细胞癌病例,细支气管和肺泡壁上的癌细胞很容易脱落;癌细胞可以经支气管管道扩散到邻近的肺组织中,形成新的癌灶。
4.淋巴转移 肺的淋巴引流有一定的规律右肺上叶流向右肺门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右肺中叶流向中、下叶汇总区淋巴结,隆突下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右肺下叶引至中、下叶汇总区,隆突下,下肺韧带以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左肺上叶引至主动脉弓下(Bottallo)淋巴结、左前上纵隔淋巴结。左肺下叶淋巴流向上下叶汇总区,隆突下以及跨越纵隔到右上纵隔淋巴结。
肛管癌的病因分析
(一)发病原因
肛管癌真正病因尚未明了,但有研究表明它是多因素作用下多基因失控所致,以往注意到长期慢性刺激如肛瘘,湿疣和免疫性疾患(如Crohn病)与肛管癌发生有关,近年来发现人乳头状病毒(HPV)与它有密切关系,特别是HPV-16,50%~80%的肛管癌细胞中有HPV-16,性行为异常也是肛管癌的高危因素,男性同性恋患者47%有肛管湿疣史,其肛管癌发病危险系数是正常配偶的12.4倍,女性患者中30%有肛交史,免疫抑制如肾移植术后患者,肛管癌的发病率要比正常人群高100倍,肛管癌也存在基因表达异常,67%的肛管癌可见p53基因突变,71%的肛管癌有癌基因C-myc的表达,且分布异常,此外,也有人注意到吸烟也是肛管癌的重要诱因,有吸烟史的男,女性发病率分别是正常人的9.4倍和7.7倍。
(二)发病机制
1.病理学 肛管是内,外胚层交接之处,所以肿瘤组织学来源较为复杂,大致分为3大类:上皮细胞肿瘤(如鳞状上皮癌,基底细胞癌,腺癌等),非上皮细胞肿瘤(如肉瘤,淋巴瘤等)和恶性黑色素瘤。
肛管癌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约占2/3以上,按细胞分化程度分高,中和低分化癌,少数为腺癌,至于肉瘤和淋巴瘤在肛管区少见,恶性黑色素瘤在肛管直肠肿瘤中不足1%,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统计肛管直肠肿瘤574例中,仅有4例黑色素瘤,占0.7%,但其恶性度极高,生长快,迅速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和其他脏器,预后甚差。
肛管癌扩散途径主要是淋巴道转移,而且主要是沿直肠上动脉向上方转移至直肠旁淋巴结,汇成直肠上淋巴结,继而转移到肠系膜下动脉周围,肛管癌亦可向侧方淋巴转移至髂内,髂总淋巴结,向下方转移主要向前经过会阴及大腿内侧部皮下组织到达腹股沟浅淋巴结,少数向后沿臀部外侧经两侧髂嵴进入腹股沟浅淋巴结,最后均汇至腹股沟深淋巴结和髂外,髂总淋巴结,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常可成为第1站淋巴结转移,与直肠癌有所不同,其次,肛管癌局部扩散可侵入肛门括约肌,阴道后壁,会阴,前列腺和膀胱,造成肛管阴道瘘或肛管膀胱瘘,所以在行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治疗肛管癌时,会阴部切除范围应较直肠癌手术时广泛,肛管癌第3条扩散途径是经血道至肝,肺,骨,腹膜等。
2.分期 肛管癌临床病理分期种类较多较杂,目前从国际抗癌协会(UICC)的TNM分类法(1997)应用最多。
分期标准: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未能确定
T0无原发肿瘤
Tis原位癌
T1肿瘤最大径≤2cm
T2肿瘤最大径>2cm
T3肿瘤最大径>5cm
T4肿瘤不论大小,但已经侵犯邻近器官如阴道,尿道,膀胱(仅侵犯括约肌不属于T4)
N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未能确定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
N2单侧髂内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N3直肠周围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和(或)双侧髂内和(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未能确定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胃底腺癌严重吗
胃癌是指 发生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胃癌是人体中最常见、最多发、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在世界上亦属高发之列。胃癌好发年龄为40%~59岁之间;男女性别之比为2.06:1。胃癌的发病部位,以胃窦部最多见,其次为胃底贲门、胃体部。胃癌形成之后,癌细胞可向周围组织浸润而直接蔓延,也可侵入淋巴管、血管及自然腔道而形成转移,一般以直接侵犯毗邻器官和淋巴结转移为多见。癌瘤不断生长导致患病机体死亡的常见原因为恶病质、全身衰竭,其次为 胃出血、胃穿孔等。
胃癌的病理学特征与患病机体的临床表现为生存期以及治疗效果、预后等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病理特征的胃癌,其临床表现的轻重、生存期的长短、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好坏都不同。然而,胃癌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很清楚,人们 还不能对胃癌进行有特效的预防和治疗。所以,深入进行胃癌的病理学研究,探索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以及病理形态的 临床意义,对胃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粘液性肉瘤的病理学特征
病变呈结节状生长,结节间为纤维结缔组织间隔,间质呈粘液样,常弥漫浸润,在丰富的黏液基质中可少有细胞或有中等数目的细胞。存在弯曲延伸的薄壁毛细血管,血管周围聚集肿瘤细胞和(或)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是其特征性的改变。
根据黏液样区域在肿瘤中所占的比例、瘤细胞的丰富程度、瘤细胞异型性大小及核分裂象的多少,将黏液纤维肉瘤分为帝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三种亚型。低度恶性肿瘤中的肿瘤细胞呈一致性的梭形或星状,染色质分布均匀,有些细胞中可见多空泡或小泡状的胞质,类似于多空泡状的成脂肪细胞。在高度恶性的黏液纤维肉瘤中,由排列致密的梭形细胞和多形性细胞组成,核分裂易见。黏液性区域的细胞大部分有成纤维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特征,并有分泌活动。
腺癌的特征及转移途径
腺癌占原发性肺癌的25%左右,它与吸烟关系较小,与肺组织炎性瘢痕关系密切,多生长在肺边缘小支气管的杯状细胞和粘液腺。腺癌向管外生长的倾向性比较大,但也可以延肺泡比蔓延,通常在肺边缘部形成2-4cm的肿块。典型的腺癌细胞呈腺体样或乳头样结构,腺癌多附于血管,因此容易转移至肝、脑,更容易累及胸膜引起胸腔积液。
绒毛膜癌的病理学特点 总结
绒毛膜癌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子宫不规则增大,表面可见一个或多个紫蓝色结节,剖面呈暗红色,常伴有出血,坏死、感染、病灶质软而脆,可突入宫腔,亦可浸润破坏浆膜层达到宫旁组织,也可随血流播散,转移至任何器官组织。微观滋养层细胞高度增生,排列紊乱无绒毛样结构,有成堆的合体细胞及郎罕氏细胞。
肾癌如何在体内转移
1、血行转移。癌瘤侵犯肾静脉,而导致静脉内形成癌栓,可向远处转移到肺、肝、骨骼等处。同时癌栓可由肾静脉逆行延伸到精索内静脉(蔓状从),或卵巢及阴道内静脉而引起精索、附睾、子宫阔韧带、阴道、阴唇等处转移。癌细胞转移至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10%,这就是肾癌的转移途径。
2、淋巴转移。肾癌的转移途径有肾癌约有15%~30%通过淋巴途径转移。左侧转移到肾蒂、主动脉前和左侧淋巴结,右侧累及肾门附近、下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和下腔动脉间淋巴结,向上可转移到颈部引起颈淋巴结肿大等。
3、直接播散。直接播散可以向外穿过肾脏被膜到肾周围组织或侵入肾静脉沿及下腔静脉。如侵犯肾孟,临床上可发生尿血,同时肾癌还可侵及结肠、胰腺、肾上腺、腹膜、肝脏、脾脏等周围组织,这也是肾癌的转移途径。
正常大小的卵巢癌综合征诊断
多发生于老年妇女,以腹胀,腹痛为主要症状,临床表现于内科腹水,结核性腹膜炎相似,妇检双侧卵巢正常大小,易误诊为内科疾病。
正常大小的卵巢癌综合征病理包括4种肿瘤:EPSPC、卵巢癌、间皮瘤、转移性腺癌。EPSPC的诊断必须依据美国妇科肿瘤组(GOG)的诊断标准:
第1:卵巢外病变大于卵巢表面被侵及病变。
第2:双侧卵巢为正常大小,或良性增大。
第3:显微镜下检查具下列情况之一项:
1)卵巢无病变存在;
2)肿瘤仅侵及卵巢表面上皮,无间质浸润;
3)肿瘤侵及卵巢表面上皮及其下的皮质,但肿瘤体积〈5mmx5mm;
4) 无论有无卵巢表面浸润,卵巢实质内病灶均<5mmx5mm。
第4:无论肿瘤的分化程度如何,其组织类型与细胞学特征,必须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类似或一致;病理学特征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腺癌相似,以浆液性为主,分化程度不限,大多含砂粒体.正常大小的卵巢癌综合征预后较卵巢上皮性肿瘤差。
肛周肿物的发病机制
1.生物学特点 鳞状细胞癌起源于肛管上皮层,由于肛管上皮起源于胚胎外胚层因此鳞状细胞癌呈现较多的皮肤腺癌的特征,而呈现直肠腺癌的表现较少具有强致癌类型的HPV(主要是HPV-13和HPV-16)能够和肛管鳞状细胞的DNA发生整合,因此在肛管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在80%以上的肛管癌中可发现有整合的HPV-16。
尚未发现遗传易感体质,但在肛管癌发生中可检测到有p53和c-myc表达的基因异常。
2.组织学类型
(1)组织类型:鳞状细胞癌(也称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组织类型,约占肛周肿瘤的80%。发生在肛门周围的肿瘤多数为角化上皮且分化良好;而位于肛管部位的肿瘤则多为非角化上皮且分化差。起源于肛管上部齿状线周围的肿瘤多为混合性,可同时有腺癌和鳞状细胞癌也称之为移行癌性泄殖腔源性癌或基底细胞癌,这三种术语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但基底细胞癌目前最为常用。
基底细胞癌占肛门表皮样癌的40%,但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一比例可能有所差别。从临床和预后的角度,这二种类型的差别没有相关性,因此治疗上是基本相同的。
在基底细胞癌中,小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这种类型与小细胞肺癌相似,很容易转移扩散。
肛门腺癌很少见(文献报道一般为5%~10%最多为18%),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来源于肛瘘和低位直肠肿瘤的胶样癌。
(2)癌前状态:在80%的肛管鳞状细胞癌中,可见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尤其是来源于肛周移行区的鳞状细胞癌更为常见。肛门鳞状上皮内损害是另一种癌前病变;Bowen样丘疹病和Bowen’s病是常见的癌前疾病。
(3)ICD-O分类:国际肿瘤学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ICD-O)如表1(括号内为相应代码)。
3.特殊类型 肛周区域的一些少见的组织亚型包括小细胞癌、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和平滑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占肛周癌的1%~4%占所有恶性黑色素瘤的1%~2%,多数仅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色素沉着,少数肉眼可见肛门恶性黑色素瘤容易和血栓性痔核相混淆,因而易延误诊断。
4.组织学分级 肛周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如下:
G1:分化良好。
G2:中度分化。
G3:低分化。
G4:未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