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健脾胃的药有哪些
成人健脾胃的药有哪些
脾胃不和的病人可以用健脾补血颗粒。健脾补血颗粒具有补血,益气,健脾和胃,消积的功效。但是使用该药的时候要注意,吃药期间,要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而且该药最好是在饭后服用。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此外,还可以使用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丸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的效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而且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脾胃不和不能仅仅靠药物治疗。还需要适当的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
小孩不吃饭吃什么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吃的东西越来越多,菜式越来越丰富,极大满足了人们味蕾上的享受,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嘴巴就变得越来越挑剔。就连小孩也一样。相信不少的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困扰,喂孩子吃饭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小孩不吃饭,但是家长又不能硬逼着吃饭,只能在一旁急的团团转。这个时候就会给小孩吃各种各样的开胃药,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首先针对这个问题,要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引起孩子厌食的原因有多种,有时候是因为孩子吃了油性过多的食物引起食积,有时候是生病用药导致的脾胃虚弱,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情况,盲目开胃只会适得其反。同样'过食肥甘厚腻'和'过食生冷'也是小儿厌食症多发的原因,尤其是后者在夏季最为常见,总吃冰淇淋等生冷食物,可能导致脾失健运,气机阻滞,消化吸收失常,这样的症状也不是开胃药能够解决的。肠胃不好或者吃饭不好就给孩子吃消食片,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要知道消食片也是一种药物,长时间借助药物帮助消化,忽视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不利于孩子的发育。
常见的小孩开胃药有:小儿健脾开胃合剂、儿童醒脾冲剂、小儿七星茶、贝贝开胃宝等,选用药物的时候要根据小孩的真实情况进行训购,如果小孩存在不吃饭这方面的问题,提醒大家要到专业医院进行治疗,这才是比较正规的方法。
老年人感冒用药的注意事项
1、调理脾胃
因为人至衰老,肾精先枯,累及各个脏腑,这时就要靠脾胃运化、吸收饮食的营养物质来供养全身,培补元气,以祛病延年。因而用药时需顾及脾胃,伤胃碍胃之药要慎用,并应辅以健脾开胃之品。苦寒之品易伤脾胃,药如龙胆草、黄等、黄柏、桅子等。滋腻之味妨碍消化,药如熟地、阿胶等。健脾开胃药有党参、白术、木香、砂仁、焦三仙等。
2、注重补益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凡人40岁以下,体质一般比较健壮,“有病可服泻药,不甚须服补药”。40岁以上,体质渐渐趋衰,则“不可服泻药,须服补药”。50岁以上,肾气大衰,脏腑功能减退,虚损性疾病蜂起,宜“四时勿缺补药”,补益方法之所以对老人有效是因为它可以振奋脏腑功能,改善全身的虚弱状况,正胜邪去,感冒自愈。具体用药还要根据阴阳气血辨证给药,气虚用黄蔑、党参,血虚给当归、生地,阴虚予沙参、麦冬,阳虚加附片、桂枝等。
3、药量宜小
这是因为老年人气血不足,脏腑虚薄,年逾70岁以后,一般只能载三、五分药。若剂量过大,投药过猛,极易损人,反而增病,甚至产生“虚不受补”“越攻越实”的现象。感冒时,用发汗药一般不超过9克,而用补气温阳的黄蔑、附子等,则较常量稍大一点也无碍。
老年人抵抗力较弱,感冒的病程会相对延长,易出现并发症,因此应适当进行药物治疗。在感冒药的选择上,应该区别用药,且严格按剂量按时用药,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容易忘记用药,可以用写纸条或定闹钟的方法帮助记忆。
小孩健脾胃的药有哪些
健脾和胃:治法。针对脾胃虚弱、脾胃不和之证,采用补益脾气,调和脾胃之气,达到脾升胃降的治法。适用于胃脘痞满,隐痛绵绵,食入不化,便溏等。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等。
滋脾养胃汤
【处方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麦芽、枳实、厚朴、半夏、陈皮、生姜、丹参、砂仁壳。【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调理升降。主治胃痛之因脾运不振、湿滞中焦、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所致者,症见胃脘胀痛,以痛为主,喜按,进食稍多则脘胀,泛酸嗳气,纳呆食少,舌苔薄白,脉细滑。
方中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麦芽健脾益气,升举清阳;用枳实、厚朴、半夏、陈皮、生姜理气化滞,降胃泄浊;用丹参和血化瘀止痛;砂仁壳芳香醒脾,行气宽中而不伤胃津。全方有升有降,有补有泻,升降脾胃,调理气机,兼和血络,故能取得嗳恶平、泄利止、湿浊化、痞满除、脾运健、胃纳增之佳效。
以上就是对于儿童健脾胃的药有哪些的简单介绍,希望家里有小孩子的可以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经常出现不吃饭、挑食的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的话可以参考以上的内容来进行健脾胃的治疗,让孩子的脾胃能够增强功能,促进孩子吃饭。
宝宝健脾胃的药有哪些
小儿健脾养胃颗粒,健脾,调中,止泻。用于小儿脾虚所致的厌食,大便次数增多,稀溏的辅助治疗。醒脾养儿颗粒是一种中成药是调理宝宝胃肠道不适的,不过药不能总吃的,宝宝胃口好了就停下吧,完全依赖药物总不好的。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是可以吃的,但是需要注意加强饮食多样化改善宝宝的营养的吸收的。
注意事项
1.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2.婴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感冒时不宜服用。
4.长期厌食,体弱消瘦者,及腹胀重、腹泻次数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5.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饮食调节:
开胃苹果丁
材料:苹果一个
做法:
1、将苹果洗净,削去皮,切成丁。
2、苹果丁放入碗内,加盖,置锅中隔水炖熟即可。
功效:本品具有健脾开胃的功效,适合厌食的小儿食用。
其实给宝宝健脾开胃的时候不一定只有药物才可以改善,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最好是不要给孩子吃药来治疗,吃药都是不好的, 对宝宝的影响也大,药物还有很多副作用,所以通过饮食来帮助宝宝改善才是最好的,也可以多给孩子吃点山楂,山楂是具有开胃的功效,有可以帮助宝宝健脾,更重要的是吃山楂没有什么危害。
小孩不吃饭怎么办 吃健胃消食药
对于经常不愿意吃饭的小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吃一些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开胃药,有利于增强孩子食欲,但没必要滥用保健补品。
用中医方法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根据症状不同,中医把慢性胃炎分为8种类型,即食滞伤胃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热邪犯胃型、肝郁犯胃型、瘀滞 伤胃型、肝火犯胃型、湿困脾胃型。根据各种类型对症治疗。
1、食滞伤胃型患者
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舌质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宜健脾和中、 消食开胃。药用白术、茯苓各12克,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炒莱菔子各15克,木香、厚朴、半夏、陈皮、枳实、大黄(另包后下)各10克,生姜5片。 每日一剂,水煎服。
2、脾胃虚寒型患者
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 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或浮大无力。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宜补中益气,健脾温胃。药用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山药、扁豆、海螵蛸、煅瓦楞子各12克,陈皮、良姜、香附、吴茱萸、炙甘草各1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3、胃阴亏虚型患者
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 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宜疏肝健脾、益阴养胃。药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克,北沙 参、玉竹、白芍、全栝楼各15克,麦冬、花粉、草决明、草石斛、山楂各12克,川楝子、醋元胡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4、热邪犯胃型患者
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易饥,口苦咽干,泛吐酸苦水,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细。证属热邪犯胃、中焦郁滞,宜疏利中焦、清热和胃。药用蒲公英、败酱草各 30克,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克,枳壳、佛手、连翘、黄芩各10克,海螵蛸、锻瓦楞子各12克,黄连、吴茱萸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5、肝郁犯胃型患者
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嗳气频频,时有泛酸,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细。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药用柴胡、 白芍各15克,白术、茯苓、香附、醋元胡各12克,当归、川楝子、乌药、枳壳、佛手、苏梗、吴茱萸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6、瘀滞伤胃型患者
胃脘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时感胃部灼热嘈杂,纳差,舌质暗紫有瘀斑苔薄黄,脉象涩滞。证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宜活血化瘀、行气理胃。药用丹参、蒲公 英各3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20克,香附、元胡各12克,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川楝子、乌药各10克,砂仁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7、肝火犯胃型患者
因久病脾胃气虚,情志不舒,郁而化火,致使胃脘痞满隐痛,食后疼痛加重,经常烧心泛酸,口苦发黏,便溏,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数。证属虚实夹杂、肝火 犯胃。治宜舒肝理气、清热调胃。药用党参、柴胡、茯苓各15克,半夏、黄芩、栀子、木香、佛手、生麦芽各10克,黄连、吴茱萸、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 煎服。
8、湿困脾胃型患者
胃脘痞闷,纳呆,少食即感胀,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辘辘,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懒动,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濡细。证属湿阻脾胃,困遏中焦。宜健脾祛湿、理气醒胃。药用薏苡仁30克,苍术、茯苓、鸡内金各12克,藿香、佩兰、白蔻仁、厚朴、菖蒲、半夏、陈皮、干姜、枳壳、连翘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99药剂师温馨提示胃炎患者平时关键还是靠自己调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不吃辛辣刺激食物,不抽烟喝酒,不熬夜,注意休息;不要久坐久站,可以适当按摩,平时适当运动,坚持有氧运动,效果挺好的。
老年人感冒就该怎么用药
1、调理脾胃:因为人至衰老,肾精先枯,累及各个脏腑,这时就要靠脾胃运化、吸收饮食的营养物质来供养全身,培补元气,以祛病延年。因而用药时需顾及脾胃,伤胃碍胃之药要慎用,并应辅以健脾开胃之品。苦寒之品易伤脾胃,药如龙胆草、黄等、黄柏、桅子等。滋腻之味妨碍消化,药如熟地、阿胶等。健脾开胃药有党参、白术、木香、砂仁、焦三仙等。
2、注重补益: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凡人40岁以下,体质一般比较健壮,“有病可服泻药,不甚须服补药”。40岁以上,体质渐渐趋衰,则“不可服泻药,须服补药”。50岁以上,肾气大衰,脏腑功能减退,虚损性疾病蜂起,宜“四时勿缺补药”‘补益方法之所以对老人有效是因为它可以振奋脏腑功能,改善全身的虚弱状况,正胜邪去,感冒自愈。具体用药还要根据阴阳气血辨证给药,气虚用黄蔑、党参,血虚给当归、生地,阴虚予沙参、麦冬,阳虚加附片、桂枝等。
3、药量宜小:这是因为老年人气血不足,脏腑虚薄,年逾70岁以后,一般只能载三、五分药。若剂量过大,投药过猛,极易损人,反而增病,甚至产生“虚不受补”“越攻越实”的现象。感冒时,用发汗药一般不超过9克,而用补气温阳的黄蔑、附子等,则较常量稍大一点也无碍。
中医是如何治疗胃炎的
多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呕吐等病证范畴。根据本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及舌脉表现辨证治疗。
食滞伤胃型患者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舌质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宜健脾和中、消食开胃。药用白术、茯苓各12克,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炒莱菔子各15克,木香、厚朴、半夏、陈皮、枳实、大黄(另包后下)各10克,生姜5片。每日一剂,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患者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或浮大无力。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宜补中益气,健脾温胃。药用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山药、扁豆、海螵蛸、煅瓦楞子各12克,陈皮、良姜、香附、吴茱萸、炙甘草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胃阴亏虚型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宜疏肝健脾、益阴养胃。药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克,北沙参、玉竹、白芍、全栝楼各15克,麦冬、花粉、草决明、草石斛、山楂各12克,川楝子、醋元胡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热邪犯胃型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易饥,口苦咽干,泛吐酸苦水,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细。证属热邪犯胃、中焦郁滞,宜疏利中焦、清热和胃。药用蒲公英、败酱草各30克,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克,枳壳、佛手、连翘、黄芩各10克,海螵蛸、锻瓦楞子各12克,黄连、吴茱萸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肝郁犯胃型患者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嗳气频频,时有泛酸,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细。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药用柴胡、白芍各15克,白术、茯苓、香附、醋元胡各12克,当归、川楝子、乌药、枳壳、佛手、苏梗、吴茱萸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瘀滞伤胃型患者胃脘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时感胃部灼热嘈杂,纳差,舌质暗紫有瘀斑苔薄黄,脉象涩滞。证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宜活血化瘀、行气理胃。药用丹参、蒲公英各3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20克,香附、元胡各12克,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川楝子、乌药各10克,砂仁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肝火犯胃型患者因久病脾胃气虚,情志不舒,郁而化火,致使胃脘痞满隐痛,食后疼痛加重,经常烧心泛酸,口苦发黏,便溏,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数。证属虚实夹杂、肝火犯胃。治宜舒肝理气、清热调胃。药用党参、柴胡、茯苓各15克,半夏、黄芩、栀子、木香、佛手、生麦芽各10克,黄连、吴茱萸、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湿困脾胃型患者胃脘痞闷,纳呆,少食即感胀,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辘辘,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懒动,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濡细。证属湿阻脾胃,困遏中焦。宜健脾祛湿、理气醒胃。药用薏苡仁30克,苍术、茯苓、鸡内金各12克,藿香、佩兰、白蔻仁、厚朴、菖蒲、半夏、陈皮、干姜、枳壳、连翘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老年人感冒用药的注意事项
三点关于老年人感冒用药的注意事项:
1、调理脾胃
因为人至衰老,肾精先枯,累及各个脏腑,这时就要靠脾胃运化、吸收饮食的营养物质来供养全身,培补元气,以祛病延年。因而用药时需顾及脾胃,伤胃碍胃之药要慎用,并应辅以健脾开胃之品。苦寒之品易伤脾胃,药如龙胆草、黄等、黄柏、桅子等。滋腻之味妨碍消化,药如熟地、阿胶等。健脾开胃药有党参、白术、木香、砂仁、焦三仙等。
2、注重补益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凡人40岁以下,体质一般比较健壮,“有病可服泻药,不甚须服补药”。40岁以上,体质渐渐趋衰,则“不可服泻药,须服补药”。50岁以上,肾气大衰,脏腑功能减退,虚损性疾病蜂起,宜“四时勿缺补药”,补益方法之所以对老人有效是因为它可以振奋脏腑功能,改善全身的虚弱状况,正胜邪去,感冒自愈。具体用药还要根据阴阳气血辨证给药,气虚用黄蔑、党参,血虚给当归、生地,阴虚予沙参、麦冬,阳虚加附片、桂枝等。
3、药量宜小
这是因为老年人气血不足,脏腑虚薄,年逾70岁以后,一般只能载三、五分药。若剂量过大,投药过猛,极易损人,反而增病,甚至产生“虚不受补”“越攻越实”的现象。感冒时,用发汗药一般不超过9克,而用补气温阳的黄蔑、附子等,则较常量稍大一点也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