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泡水喝的禁忌 白蒿和艾草的区别
白蒿泡水喝的禁忌 白蒿和艾草的区别
主要是闻味道。
白蒿和艾草都是菊科植物,艾草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白蒿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如果没有相关生活经验的话,很容易将白蒿和艾草混为一谈,但是艾叶有比较浓郁的香味,在挑选的时候可以仔细的闻一闻,如果闻起来味道比较香的话,就是艾草。
藏菖蒲的功效与作用 杀虫避疫
据说,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个恶日,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在五日要插菖蒲、艾蒿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后来的人们插艾蒿和菖蒲也是为了防病。艾蒿,又名家艾,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白蒿泡水喝的功效
白蒿对人体结核杆菌有完全的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显著的消热利湿,清肝利胆,降血压等作用,对湿热黄疸、黄疸型肝炎、胸胁胀痛、胆囊炎、胆石症以及高血压、心烦失眠,头晕目眩的作用。
众所周知,白蒿茶具有显著的保肝的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效果,同时茵陈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及胆红素的排出,而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属中医“阳黄”范畴。
多因内外合邪,致使湿热蕴结于脾胃,阻滞于肝胆,导致湿热瘀阻,肝胆大于疏泄,湿热郁蒸,胆汁泛溢肌肤而成黄疸。治宜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茜草性味苦寒,是凉血活血,通经止血药,用以疏利肝经之瘀滞,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肝细胞的恢复,有加速退黄的作用。茵陈能清利湿热,为治黄之专药。
艾草泡脚的副作用
艾草适量,如果没有艾草用艾叶代替也可以。放在高压锅当中熬水,大概用上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基本上艾草的汁液就熬出来了,然后倒一部分艾草水到洗脚盆中,可以浸泡到脚趾接口,等到水冷到脚能承受的温度即可泡脚,千万不要倒冷水到艾草熬的洗脚水中,浸泡到水冷了之后在逐渐倒入艾草水,浸泡半个小时即可,在艾草泡脚的过程中要注意身体的防寒保暖。在用艾蒿泡脚之前,先喝一碗红枣桂圆汤效果更好,如果是一般的红枣和桂圆弄成糊糊,熬粥喝可以达到里因外合的作用。
使用艾草泡脚,有火降火,有寒驱寒,疏通经络的过程中还能起到加快新陈代谢的作用。
如果恰逢重感冒,那么机上半个柚子皮一起熬水,然后用柚子皮蘸水擦在背上、脚底、手背、肚子上,然后在泡脚。效果很好,而且免去了吃药的痛苦。
艾草泡脚的副作用
1、使用艾草泡脚的时间不得超过半个小时,当然因人而异,后心潮湿,额头出汗珠效果就达到了。
2、艾草泡脚的时间最好控制在饭后一小时,睡前两小时左右。
3、艾蒿泡脚的水温最好控制在四五十度之内,如果有条件用木桶泡脚效果更佳。
4、在使用艾蒿泡脚之前最好喝点水,用于补充新陈代谢之后的体液。
5、使用的频率不可太高,一周两三次就好,太过频繁,泻火太多,对身体不好。
6、在艾蒿泡脚之后,按摩脚底五分钟在磕脚十来分钟效果更好!
月经不调怎么调理
六月,大自然到了最热烈奔放的时候,山野间的野草也有情,草丛中的野花也养生,这是古人比较重视的一个养生时节。养生专家说:“八九成的人体内阳气不足,夏至前阳气最盛,这时我们最需要也最适合补阳。”端午节用艾叶、菖蒲、柚叶等,是不错的补阳养生方法。
艾叶是“女人草”:
“产于山阳,采以端午”的艾草,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每到端午节,它被插在家家户户的门口避邪、驱蚊,点燃艾草(也可以点艾条),清淡的袅袅烟雾能除虫灭菌。
艾叶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味妇科良药,所以又被称为女人草。艾草还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温暖经络,驱逐体内的湿寒。平时容易手脚冰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每天用艾草煮的水来泡脚,不仅加速血液循环还能治疗脚气,可谓一举两得。
艾叶做的艾条就是艾灸的原料,端午时节做艾灸是最好的补阳方法,能改善风湿病、关节炎等冬病。艾草做的艾绒还可以塞在肚兜里,能改善胃寒等。新鲜艾叶做成的艾叶糕、艾叶炖鸡对祛除暑热、健脾利湿非常有好处。
喝煎艾蒿汁健胃:
煎艾蒿汁能有效提高胃动力,有很好的健胃效果。不要选用春天刚长出来的艾蒿,而要用6-7月采到的较成熟的艾蒿。将5-10克艾蒿放入100~150毫升的水中,煎至水量的一半。1天分3次饮用,连续喝几天,健胃效果非常明显。
喝加生姜的煎艾蒿汁止泻:
煎艾蒿汁有止泻作用。如果在煎艾蒿汁中加入生姜,止泻效果更好。将2克冷冻的艾蒿和4-5克生姜放入100-150毫升水中煎制,1天分3次饮用即可。
喝榨艾蒿汁治疗高血压:
新鲜的艾蒿有很好的药效,将刚拔下来的艾蒿捣烂,用滤纸包好,挤出汁液。空腹时饮用1酒盅艾蒿汁,能有效降血压。艾蒿汁还有止血作用,可以在纸巾上洒一些艾蒿汁敷在出血处,用这个方法可以治疗痔疮出血和鼻出血。
艾草与蒿草的区别
艾叶和蒿草都属于菊科植物,一般艾草的生长周期比较长,能从3月长到5月,而蒿草的生长周期较艾草短,一般只出现在清明节前后。
艾草和蒿草两者的外形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但艾草比蒿草更高一点,且主干的部分也较为粗长,茎部呈淡绿色,叶面较为宽胖,五瓣呈灰绿色,背面有白色绒毛。
蒿草的高度低一点,主干细小,茎部呈暗红色,靠近地面的根部质地较硬,叶片较细,正面颜色泛白,带有一层白色的绒毛。
白蒿泡水喝的禁忌
若无对症建议不要饮用白蒿泡水。
白蒿是药食同源的植物,一般来说,泡饮是为了养生和保健身体,但是,白蒿毕竟是中药材,是药三分毒,没有对症的话还是不要随意的饮用中药泡饮,以免影响身体健康。白蒿泡水的具体方法:
1.白蒿放在杯子里面。
2.加入适量热水。
3.用盖子盖住。
4.带水变温后饮用。
蒿子粑粑和藜蒿是一种吗 用来做粑粑的草叫什么
生活中有很多草都可以用来做粑粑,比如:鼠曲草、白蒿、艾叶等。
做粑粑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粳米粉,配一些野草一起做粑粑,既可以增加粑粑的风味,也可以增加粑粑的营养,野菜一般都是绿色的,在米粉里面加入一些野菜还可以改变粑粑的颜色,让粑粑的口感更好一些。
艾草和艾蒿区别
艾草又名也是蒿草
艾叶和蒿草都属于菊科植物,蒿草的学名叫蒌蒿,而艾草学名则为艾蒿,名字相似,都喜欢在田埂地边、池塘边等土壤水分丰富的地方。但细分来看,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高度和叶面形态,而且,艾草的生长周期长,从3月份开始,一直可以长到5月,但蒿草过了清明节,也就过了最嫩的时候(这里面是说叶子的生长周期,不长了并不是就是枯萎了,是从嫩芽到成叶的过程)。
首先,从高度上来说,蒿草的高度要低一些,主干也比较细小,茎部呈暗红色,长势最好的蒿草,只有10厘米左右;而艾草就不同了,它的主干略粗长,茎部呈淡绿色,有的直径可达1.5厘米,高度在80一250厘米之间。
再往细处看,便是叶子的形态,蒿草叶的表面,会有一层白色绒毛,柔软而光滑,叶片小,其周围的锯齿纹路深,整个叶片呈狭长状;而艾叶表面为灰绿色,白色绒毛在背面,其叶面宽而肥大。
其次,如果能够亲身接触好这两种“蒿”的朋友,通过气味就更容易辨别了。蒿草一般散发出来是普通草的青味,有的甚至还有一股淡淡的臭味;而艾草散发出来的是特有的清香味。就是大家使用艾条或者干艾叶所闻到的那种味道。
艾蒿过敏怎样治疗
艾蒿过敏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引起身体不适。艾蒿过敏者切记不可食用艾蒿,尽可能地远离艾蒿,不要轻易去闻艾蒿的香味。艾蒿过敏人群严禁使用艾叶泡澡,如果怀疑自己是艾蒿过敏体质,或者不能确认自己是否是艾蒿过敏体质,可以进行足浴实验,如果用香包足浴时发现足部皮肤瘙痒,伴有斑疹,皮肤红肿等现象者,严禁使用艾叶沐浴香包进行泡澡;过敏者用皮炎平涂抹皮肤过敏部位,即可消失,严重者请及时就医治疗。
如果有对艾蒿过敏的朋友,发生较为严重的艾蒿过敏,我们可以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或者咨询一下医生。
白蒿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头蒿、苦蒿。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茎被白毛,多分枝。单叶耳生;有柄;2~3回羽状深裂或全裂,终裂片宽线形、线形或近披针形,先端常钝,上面绿色,毛较少,下面灰绿色,密生白毛;茎上部的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近无柄。头状花序半球形,径5~7毫米,有梗,下垂,排成圆锥状花序;总苞片密被白毛,最外列者线形,灰黄绿色;小花皆为管状,黄色,表面有腺点,全部结实,花托有毛,毛几与小花等长。瘦果小,狭长倒卵形,具纵纹,黄褐色,长不及1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长河边、草地、荒地。分布东北、华北及甘肃、陕西等地。
化学成份
本植物的绿色部分含一种倍半萜烯类白蒿宁,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内酯和洋艾素。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成份
本植物的绿色部分含一种倍半萜烯类白蒿宁,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内酯和洋艾素。
干植物含生物碱0.12~0.2%、焦性儿茶酚糅质0.499%、黄酮类0.831%、内酯类,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芸香甙、异槲皮甙。
功能主治
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
①《本经》:"主五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
②孟诜:"捣汁去热黄及心痛。叶干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饮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烧灰淋煎治淋沥疾。"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
白蒿和黄蒿的区别
药名:白蒿 别名;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 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头蒿、苦蒿 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主治肿热咳嗽;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热痢;淋病;风湿痹痛;吐血;咯血;外伤出血;疥瘌恶疮。 芦蒿(学名:Artemisia selengensis)为菊科蒿属植物 。嫩茎叶、根状茎,又名蒌蒿、水艾、水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茎叶可凉拌、炒食。根状茎可腌渍。生长于海拔8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于湿润的疏林中、山坡、路旁以及荒地等。分布于蒙古、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湖南、河南、黑龙江、江西、河北、陕西、山东、广东、山西、湖北、云南、江苏、内蒙古、甘肃、四川、辽宁、安徽、贵州、吉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