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的表现
血管瘤的表现
1.毛细血管型血管瘤
肿瘤是由大量交织、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表现为鲜红或紫红色斑块。与皮肤表面平齐或稍隆起,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以手指压迫肿瘤时,颜色退去;压力解除后,颜色恢复。
2.海绵状血管瘤肿瘤由扩大的血管腔和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窦组成。损害为大小不等之紫红、暗红或青红色结节或斑块,质软,血窦大小不一,有如海绵状结构,窦腔内充满静脉血,彼此交通。表面呈半球形或分叶状,压之体积可缩小。多为单发。组织病理示真皮下部和皮下组织的血管扩大成不规则的空腔,腔内充满血液。血管外膜细胞增生。表现为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的柔软肿块。头低位时,肿瘤因充血而扩大,恢复正常体位后,肿块即恢复原状。表浅的肿瘤,表面皮肤或黏膜呈青紫色。深部者,皮色正常。触诊时肿块柔软,边界不清,无压痛。挤压时肿块缩小,压力解除后则恢复原来大小。
3.蔓状血管瘤
主要由扩张的动脉与静脉吻合而成。肿瘤高起呈念珠状或蚯蚓。扪之有博动感与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若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上述之博动及杂音消失。
多发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近70%的血管瘤呈强回声,且内部回声均匀,余者可呈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如有钙化可见强回声后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管瘤内血流信号少见,部分血管瘤可出现中央部血池样充填。
2.CT扫描 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且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星形,裂隙状或不规则形,瘤内偶见钙化,呈圆形或不定形强回声,病灶边缘通常清晰光滑,典型者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随后增强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显示“快进慢出”的表现,直径小于3cm的血管瘤增强扫描表现较为复杂,可有以下表现:病灶早期呈高密度强化,也有的病灶强化不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扫描所有病灶均呈等密度充填,个别病例始终无强化,延迟扫描也无充填,此类血管瘤管壁很厚,管腔狭小,造影剂难以进入。
3.核素肝血池扫描 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较高,用99mTc标记红细胞,有血流的地方即可显像,血流丰富或淤滞者核素浓聚,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5min开始在血管瘤的部位有放射性核素浓聚,逐渐增浓,1h后仍不消散,这种缓慢的放射性过度填充现象是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依据。
4.MRI检查 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T2像呈相对高信号,呈“灯泡征”。
5.肝动脉造影 系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对血管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造影剂的这种快进慢出的现象是血管瘤的典型特征,称之为“早出晚归征”。
婴儿血管瘤的类型
1、海绵状血管瘤,该种血管瘤具有着发育良好的血管,其管腔很宽大,充满了血球,该瘤体较为柔软,并且突出于皮肤的表面,其边界界限并不清楚,大多数是呈紫蓝色,按压之具有压缩性,被压缩后其颜色会变成白色。海绵状血管瘤比毛细血管瘤大且厚。常常会侵犯到皮下组织,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并且还会在颈部常侵犯深层组织。
2、毛细血管瘤,该类血管瘤具有发育良好的单层内皮细胞以及存在很少量的结缔组织为基质。其管腔内只存在很少量的血细胞。表现为局限的分叶状肿块,其边界比较清楚,稍微突现出于皮肤的表面,颜色为鲜红色,大小形状不一。它是由于管腔狭窄,压迫时很少变白。
3、混合型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是由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血管瘤一起并存的,通常表现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这两种特点的比较常见,毛细血管瘤常分布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表面。
血管瘤的常见诊断方案
1、如果血管瘤患者在实验室检查发现没有特别的异常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很多血管瘤患者的皮肤损害比较浅显可以采用以检查框限A为主,如果皮肤损害处在比较深的部位甚至是肿瘤比较大的患者可以采用检查框限A和B相结合。
2、严密观察,详细记录血管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表面颜色,是否隆起,每周观察一次,做好记录,如发现表面颜色变浅表面颜色变浅,形态平整,范围缩小,表示血管瘤有自动消退的可能,暂时不处理。
3、如发现血管瘤没有增大,颜色没有改变,表示血管瘤在稳定期,可以严密观察。如果血管瘤增大,颜色变深或没有变化,形态稍隆起,表示血管瘤在发展期,特别是在面颈部,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4、如果血管瘤患者瘤体比较严重就要进行手术切除,在手术之前会做血管造影,帮助了解血管瘤的营养状况,帮助在手术过程中把血管瘤两端进行结扎减少在术中的出血状况,并且有利于血管瘤的全部切除。
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一、颜色的异常改变,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红色、暗红色、蓝色、紫色、紫红色可能是血管瘤的表现,一部分血管瘤如鲜红斑痣,生下来的时候即可发现皮肤表面红色的异常表现,而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有可能皮肤表面没有异常颜色,也有可能从皮下呈现出蓝色、紫色等,很大一部分被老百姓当做“胎记”对待而被忽视。
二、包块或突起。血管瘤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有包块在皮肤表面或皮下突起,比如草莓状血管瘤红色突出周围正常皮肤,海绵状血管瘤会在皮下隆起柔软的包块,一部分还可能被误认为外伤。
三、局部皮肤的温度,一部分血管瘤局部皮肤温度高于周围正常皮肤。
肾血管瘤的表现有哪些
肾血管瘤发病率不足0.1%,是胚胎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发育异常,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细胞增生所致的疾病,没有侵袭性,病变以单发为主,多发仅占12%。
大部分肾血管瘤较小,一般<1cm,但也有少部分可达到10cm,90%的肾血管瘤发生在黏膜下层,但肾脏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其病理类型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状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肾血管瘤多发于30~40岁的中青年人,发病率男女均等,没有性别差异。
肾血管瘤在临床上通常以血尿为症状表现出来,有别于镜下血尿和明显肉眼血尿,甚至持续性出血并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尿常是间歇性的,与肾盂、肾盏上皮破溃与瘤组织沟通、感染、血流障碍及外伤引起上皮血管破裂所致,血尿的间歇期可长达15~20年,血尿是自发性的,多是由于血栓形成、梗塞,然后侵蚀尿道上皮引起的。血块梗阻输尿管时刻引起绞痛。
血管瘤什么颜色呢
很多血管瘤患者,其血管瘤的颜色,是差距很大的。
血管瘤的颜色意义一、颜色的区域
很多血管瘤患者,不仅在皮肤表面,会有不同颜色的血管瘤。其血管瘤的颜色,在不同的区域,也会有所不同。
像是生殖器血管瘤,这类的血管瘤患者,男性的血管瘤,一般会呈现暗红,甚至棕褐色。而女性的血管瘤,在生殖器区域,就会略有不同。
血管瘤的颜色意义二、颜色的辨别
很多时候,血管瘤颜色的差异,其实就是血管瘤,不同类型的差异。像是草莓状血管瘤,不仅形状如此。在颜色上,就多以鲜红色、粉红色为主。而像是海绵状血管瘤,其中还有蓝色、绿色、紫红色的差异。
血管瘤的颜色意义三、颜色的类型
一般来说,不同部位的血管瘤,其颜色的差异,表现的原因,其实来自血管。静脉血管瘤、动脉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淋巴血管瘤,因为这些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彼此存在差异。因此,血管瘤的颜色类型,也是不同的。
对于血管瘤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想从颜色入手。可是因为个体的差异性,许多同类型的血管瘤,在不同血管瘤患者,其身体上的表现,还是有所不同的。
由此来说,颜色的判断,对血管瘤的意义,其实停留在参考阶段。血管瘤的颜色能说明的,其实是一个大题的判断。
怎样确诊肝脏血管瘤
1、放射性核素肝扫描胶体肝扫描可见界限比较清楚整齐的占位性病变。病程越长和肿瘤越大,则健侧肝脏代偿性增大越明显。用In作肝内血池扫描,若系血管瘤则在占位病变区被放射性填充。将两者配合应用,则更有诊断意义。
2、肝血管瘤CT检查在平扫时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较光滑、锐利,密度较均匀。注射造影剂后,其边缘部立即增强或低密度区消失,数分钟内,整个肿瘤逐渐密度增高,但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平扫时的表现。
3、肝血管瘤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手段。超声切面显像所见3厘米以下小的血管瘤呈强回声;具有边缘清楚锐利的特点。3厘米以上大的血管瘤为高回声及混合型。血管瘤的内部反射均匀一致,但亦有部分血管瘤出现液性小暗区。
4、肝血管瘤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较高。因血管瘤内迂曲纤细的血管和血湖内血流缓慢,故其Tz弛豫时间长。在T1权重像血管瘤的信号强度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信号强度,但在Tz权重像上则表现为均匀的高强度信号组织。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1.超声检查 近70%的血管瘤呈强回声,且内部回声均匀,余者可呈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如有钙化可见强回声后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管瘤内血流信号少见,部分血管瘤可出现中央部血池样充填。
2.CT扫描 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且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星形、裂隙状或不规则形。瘤内偶见钙化,呈圆形或不定形强回声,病灶边缘通常清晰光滑。典型者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随后增强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显示“快进慢出”的表现。直径小于3cm的血管瘤增强扫描表现较为复杂,可有以下表现:病灶早期呈高密度强化,也有的病灶强化不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扫描所有病灶均呈等密度充填。个别病例始终无强化,延迟扫描也无充填,此类血管瘤管壁很厚,管腔狭小,造影剂难以进入。
3.核素肝血池扫描 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较高,用99mTc标记红细胞,有血流的地方即可显像,血流丰富或淤滞者核素浓聚。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5min开始在血管瘤的部位有放射性核素浓聚,逐渐增浓,1h后仍不消散,这种缓慢的放射性过度填充现象是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依据。
4.MRI检查 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T2像呈相对高信号,呈“灯泡征”。
5.肝动脉造影 系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对血管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造影剂的这种快进慢出的现象是血管瘤的典型特征,称之为“早出晚归征”。
血管瘤的表现症状
血管瘤的症状一海绵状血管瘤
这种病症海绵状血管瘤能发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其中身体的四肢值得注意,因为这个部位比较多发。瘤体皮肤可正常或呈暗蓝色,触之柔软似海绵,按压肿块可被压缩,患者自诉患肢沉重、酸痛,活动后明显。部分海绵状血管瘤表面皮肤可合并毛细血管瘤,称之为混合性血管瘤。
这种病症其中有些腮腺血管瘤会合并腮腺表面皮肤或其它部位毛细血管瘤,所以对小儿腮腺肿块不能明确原因时,若发现表面皮肤毛细血管瘤存在,要考虑腮腺血管瘤的诊断。毛细血管瘤综合论毛细血管瘤,是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破裂,如此反复循环破坏,蚕食患处的皮肤和皮下肌肉组织,凡是有毛细血管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属先天性,通常后天都是出生不久或局部受到外伤后所至。全身血管丰富的地方属多发部位,如:面部各器官等部位。
血管瘤的症状二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或混合型血管瘤
这种病症有时候可伴发 Kasabach-merrit综合征。该综合征是指血管瘤伴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生率约为血管瘤患儿的1%。发病机制是由于瘤体巨大,血流缓慢,加上手术损伤血管内膜,使瘤体内滞留消耗大量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Ⅻ,结果发生凝血障碍。症状和体征:1岁以内,特别六个月左右婴儿,发病前静止的瘤体突然增大,表面紫红色,伴有局部继而全身淤斑,直至DIC表现。外观酷似软组织急性感染表现。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危及生命。
血管瘤的症状三
这种病症早婴幼儿出生的时患处有点状或成片大量毛细管凸出皮肤外,表皮高低不平,发展特快,如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在短暂的时间(半岁)内,将会使已患血管瘤的器官或周围的器官遭到破坏,少部分可快速发展为混合型血管瘤。
这种病症的患病率约占新生儿的百分之一,多在出生时即存在,呈较小的红色斑点,以后逐渐增大,常高出皮肤,颜色鲜红,呈分叶状,形如草莓或杨梅。生长部位多见于头面部、躯干。
血管瘤的表现有哪些
1.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表现为一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头颈部多见、常在出生时出现,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持续存在。
2.毛细血管瘤: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头颈部,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
3.海绵状血管瘤:损害一般较大,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头面部患者可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海绵状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和紫癜,见于婴儿,是一种严重类型,约1/4病例死于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恶变。
4.蔓状血管瘤:较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少见,约占血管瘤1.5%。婴儿头皮下的蔓状血管路往往发展很快,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