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有哪些类型 间歇热
发热有哪些类型 间歇热
在短时间内,体温波动幅度大,可骤升到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恢复正常,以此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反复发作。间歇热一般再体温上升前,多伴有恶寒、寒战等症状,使得全身骨骼肌剧烈收缩产生大量热,使体温上升并出汗,易使人虚脱。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宝宝发烧有什么明显症状
(1)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
(2)弛张热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4)消耗热
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为显著,24小时内体温差在3℃~5℃之间。临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
(6)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至微热或常温,不久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称为波状热。临床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热等。
小儿高热的诊断检查方法是什么呢
一、病史
注意起病缓急、发热日期、时间,系低热(38℃左右)、高热(39℃以上)或超高热(40.5℃以上),热型为稽留热、弛张热抑或间歇热。有何伴随症状,有无受凉或传染病接触史、不洁饮食史、疫水或禽畜接触史。起病后曾用药物名称、剂量、效果。是否曾行预防接种,有无气温过高或多汗、饮水不足情况。
二、体检
注意有无前囟隆起、搏动有力、皮肤黄染、皮疹或出血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颈项强直及神经系统异常体征,详查心肺及腹部情况,长期发热者还应注意体重、精神状况与出汗情况。
三、检验
血常规,血沉,必要时送血培养、血涂片找异常血细胞或疟原虫。酌情作结核菌素试验,抗“O”,嗜异性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和有关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等。尿、便常规及培养病原菌,咽分泌物培养。疑有脑膜炎者,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检查。必要时取血、尿、便或局部分泌物作病毒分离。
四、胸部X线检查
必要时作超声检查。
小儿高热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发热,并且体温已经超过39.1度,当发现患者体温处于高热阶段后,要立即进行急救,防止发热严重后引起后遗症或是并发症,对大脑会有刺激,严重后还会引起死亡,因此小儿高热是必须预防的疾病。
发热有哪些类型 回归热
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传播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EB病毒感染好后又发烧 EB病毒感染好后又发烧为什么
EB病毒感染好后又出现发热有两种可能。
一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类型多种多样,可能出现间歇热的情况,当病患出现高热减退后,间隔数小时或数日又可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所以可能EB病毒感染并未治疗好,只是退热给予的假象。
二是EB病毒感染治疗好了以后出现发热的原因并不是EB病毒引起的,因为当EB病毒感染通过治疗好转后,可以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不容易再次发病。所以应考虑其他疾病的发生可能。
发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发热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但是,你知道发热的具体类型分为哪些吗?不同类型有哪些不同症状呢?某些发热性疾病有其特殊的热型,热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
(2)弛张热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4)消耗热
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为显著,24小时内体温差在3℃~5℃之间。临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
(5)回归热(再发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
(6)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至微热或常温,不久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称为波状热。临床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热等。
(7)颠倒热
早晨或上午体温较高,下午或傍晚较低,与一般的发热规律(早晨或上午体温较低,而下午或傍晚较高)相反,称为颠倒热。临床上常见于持久性败血症、绿脓杆菌性肺炎,偶可见于肺结核病人。颠倒热也有的白天不热,夜间高热者,如丝虫病。
(8)双峰热
高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小波动,形成双峰,称为双峰热。临床常见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败血症等。
(9)双相热
即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期,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后完全解热,称为双相热。临床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性脉胳丛脑膜炎、登革热、麻疹、天花、病毒性肝炎等。
(10)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称为不规则热。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时,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
发热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状,发热仅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之一。发热的高低和长短以及体温的形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抗菌药物、解热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的影响,因此未经治疗的典型病例,才可能有典型的热型。
以上就是发热类型的介绍,学习了这些是不是对发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呢,发热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儿童的身上,所以,多多学习发热的常识,在生活中可能用的上哦。
什么是不规则热 发热的其它类型
1、稽留热:稽留热多为高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体温可渐退或骤退
2、弛张热: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间歇热: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除了上述常见的几种发热类型,还包括:回归热(再发热)、波状热、颠倒热、消耗热、双峰热、双相热、波浪热等。
藿香正气水滴肚脐眼可以退烧吗 藿香正气水滴肚脐眼适用于任何退烧吗
藿香正气水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发烧。
藿香正气水只对夏季湿热及受寒引起的发热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感染、肠道炎症引起的发热,并没有明显效果。由于普通人很难区分发热的原因类型,因此建议一旦有发热时,最好先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物理降温,并及时就医,不要滥用藿香正气水,以免耽误病情。
如何给宝宝不同部位测体温
测量宝宝体温的部位与发热
肛温:(正常值为37.5℃)这是最准确的方法,但需注意的是,新生儿的肛门括约肌收缩能力较弱,一受刺激就容易产生便意,需多加留意。
口温:(正常值为37℃)较大婴儿可用此法,但为安全起见,父母应在一旁看护,以免宝宝咬破体温计造成危险。
腋温:(正常值36.5℃)如果没夹好,所量温度往往产生误差,所以准确性较差。
耳温:最简便易行,主要测量耳膜的温度。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是指人体口腔温度超过37.5℃或肛温大于38℃或一天中体温波动超过1.0℃~1.2℃,即可认为是发热。发热可分为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39℃)、高热(39.1℃~40.4℃)、超高热(>40.5℃)。按发热类型又可分为稽留热(每日温差不大于1℃)、弛张热(38℃~40℃,每日温差有2℃)、间歇热(相隔数日再发热)和不规则热。若体温低于35℃为体温过低,热程持续两周以上者为长期发热。
发热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很大,甚至可降至常温以下,又称消耗热或败血症热。见于脓肿、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间歇热: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淋巴瘤等。
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骤退,间隔数日后,高热又出现,反复数次。见于回归热。
波状热:热度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以后再度上升和下降,呈波浪状,见于布氏杆菌病。
双峰热:一日间热度上升、下降,上升又下降,每次升降相差1℃左右,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不规则热:每日热度高低不等,呈不规则波动。见于阿米巴肝脓肿等。
小儿高热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病史
注意起病缓急、发热日期、时间,系低热(38℃左右)、高热(39℃以上)或超高热(40.5℃以上),热型为稽留热、弛张热抑或间歇热。有何伴随症状,有无受凉或传染病接触史、不洁饮食史、疫水或禽畜接触史。起病后曾用药物名称、剂量、效果。是否曾行预防接种,有无气温过高或多汗、饮水不足情况。
体检
注意有无前囟隆起、搏动有力、皮肤黄染、皮疹或出血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颈项强直及神经系统异常体征,详查心肺及腹部情况,长期发热者还应注意体重、精神状况与出汗情况。
检验
血常规,血沉,必要时送血培养、血涂片找异常血细胞或疟原虫。酌情作结核菌素试验,抗“O”,嗜异性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和有关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等。尿、便常规及培养病原菌,咽分泌物培养。疑有脑膜炎者,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检查。必要时取血、尿、便或局部分泌物作病毒分离。
胸部X线检查
必要时作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