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方法
五大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方法
一、隔离:病人应隔离在有防蚊设备的病房内。病室外要采取遮阳设备,病室内应根据当地条件采用降温措施,使室温维持在28℃以下。
二、饮食及补液,高热、呕吐、惊厥、汗多或用脱水剂后排尿较多的病人,应超酌情增加液体量,但要防止补液过多加重脑水肿。酌情补充钾盐。
三、护理:乙型脑炎的患儿护理尤其重要。对危重患儿需至PICU治疗,昏迷病人注意吸痰,防止褥疮的发生,昏迷病人防止暴露性角膜炎,可用红霉素眼膏定期涂眼,并以消毒凡士林纱布盖于局部。对反复惊厥的病人,应防止舌咬伤及舌根后倒阻塞呼吸道。尿潴留病人给予膀胱处按压排尿。或留置导尿。气管切开处应按术后常规护理,严防继发感染。对恢复期病人,应保持肢体功能位,加强训练。精心的护理,不仅可减少继发感染和并发症,而且能明显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
四、高热的处理
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中,除采用室内外降温措施外,对超高热的病人可用温水洗擦(水的温度较病人体温低2—3℃)、30—50%酒精擦浴、头部冰帽、冷敷大血管处或冷盐水灌肠等。但物理降温要避免引起寒战,体温>38.5℃以上时选用药物降温。
五、惊厥的处理
惊厥是由脑实质炎症,脑水肿引起的,应以给予脱水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高热引起惊厥的,应迅速降温;少数病人由脑性低钠血症或低血钙诱发,也应纠正电解质紊乱。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也是现在很多孩子会遇到的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也是影响孩子健康的症状,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也是应知道的,下面就介绍一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
一、智能锻炼。度过急性发病期后,在本病的后遗症期,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进行后期治疗,并应加强其功能训练,对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家长要反复启发诱导,从患儿所熟悉的人或物以及简单的文字或词句开始,锻炼患儿的记忆力,从而达到恢复智力的目的。
二、运动锻炼。对有肢体功能障碍的孩子,要每天为患儿做数次肢体锻炼,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弹性,以减轻肢体的萎缩,并教育患儿要主动进行锻炼,可以逐渐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恢复吞咽功能。对有吞咽障碍的患儿,应哺喂流质饮食,从一滴一滴地喂,到一口一口地喂,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逐渐训练患儿的吞咽功能。喂食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和适宜的光线。
以上就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的介绍,现在应该有了解了吧,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一定不要忽视了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
乙脑减毒疫苗必须打吗
乙脑减毒疫苗是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接种疫苗,主要是预防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
接种年龄是满8个月以上的儿童接种,如果是适龄儿童是要接种的,如果出现流行疫情按当地政府要求进行接种。
减毒疫苗是指保留一定的剩余毒力和免疫性制成疫苗,接种人体后,使机体产生一定的感染而获得免疫力。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适量明胶、蔗糖保护剂冻干制成。为淡黄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1、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2、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剂量:0.5ml。
3、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4、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5、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接种注意事项: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可使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可不可以吃地瓜
流行性乙型脑炎可以吃地瓜。
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预防
预防方法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合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预防药物
蚊虫控制措施难以全面落实的情况下,疫苗接种成为控制乙脑流行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
灭活疫苗主要是鼠脑纯化灭活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鼠脑纯化灭活疫苗是从感染鼠脑培养制备的,由日本研制生产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和使用的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为我国生产,病毒经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制备的疫苗,1998年开始生产使用,随后在全国大面积使用。近年来,Vero细胞纯化灭活疫苗已在研究生产,这是新一代的乙脑灭活疫苗,有较好发展前景。
减毒活疫苗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乙脑SA14-14-2株,为目前唯一获得认可和推广使用的乙脑活疫苗,自1989年获得新药证书以来,该疫苗产量不断增多并在全国广泛使用达3亿多人份。该疫苗具有接种针次少,副反应小,免疫原性高、免疫效果好等优点而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到韩国、尼泊尔和印度等国家。
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蚊子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据研究,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在地球上,再没有哪种动物比蚊子对人类有更大的危害。
疟疾这种病是由疟蚊传染的
疟疾又称瘴气。全世界疟疾属的成员有400种,其中85种能传播疟疾。疟原虫造成的疟疾是全球人类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疟疾的感染而死亡。疟疾每年约造成3百万人死亡,会传染疟疾的疟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亚,尤以非洲最为严重。在非洲,平均每30 秒就有一个儿童死于疟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蚊子传带
流行性乙型脑炎也是由蚊子传带的,这种病又叫日本乙型脑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脑炎。蚊子咬吸了含有本病毒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后,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没有免疫力的人时可以使被咬者发病。传染这种病的蚊子叫库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发生与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传染外,必须大力进行灭蚊,消灭传播者。
流行性乙型脑炎
潜伏期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1.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2.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3.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4.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途径
乙脑,也就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其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人感染乙脑后,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其实很少,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大约只有一个星期左右。所以,病人并不会成为感染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感染源为家畜,多种蚊虫有兼吸猪和人血的习性,是乙脑病毒的最主要的扩散宿主和传染源。而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既然知道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那么大家该如何预防呢?
1.当患者在表现出乙脑的临床症状之前,病毒血症期就已经结束,因此隔离措施对预防的意义不大。因为家畜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感染源,因此应当加强对家畜的管理,处理好家畜栏圈的卫生情况,经常清除栏圈内外的蚊虫,对猪等家畜接种疫苗等,可以针对传染源进行有效预防。
2.已证明多种蚊虫都可以传播乙脑病毒,不同地域的主要传播蚊虫也不同。因此应调查本地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蚊种,根据其生态学特点,开展灭蚊工作。灭蚊工作应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进行,也应该长期进行。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措施。
3.及时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国内使用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接种疫苗,经研究,接种人群反应轻微,预防效果较好,疫苗接种后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产生免疫效果。因此10岁以下儿童都应该在当地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左右完成接种,并且在初次基础免疫之后应该再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免疫。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于夏秋季,常见病人为儿童,临床表现多为高烧、头痛、昏迷、恶心、呼吸衰竭等,部分病人会有严重的后遗症,重症病人病死率比较高。由此可见,流行性乙型脑炎患病后果严重,且易感人群为儿童,希望大家能做好预防,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 普通型乙型脑炎
发热40度左右,有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在意识障碍方面仅有不同程度的嗜睡,或烦踩不安,神志恍惚,但无昏迷,在发病后5—7天体温开始下降至正常,一般在14—21天完全恢复,很少留有后遗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