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让聋儿说话6个月前最关键

让聋儿说话6个月前最关键

发现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耳聋是最常见的一种出生缺陷,也是最主要的致残原因之一。儿童早期的听觉经验会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这种影响会延续至成年,甚至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0~6岁儿童是在认知方面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最佳的语言获得期。许多耳聋的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听觉刺激,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言语学习、社会适应,以及情感心理发展的必要刺激,相应的心智发育必然受到限制。

耳聋儿童最终的语言发育水平不取决于病变严重程度,而取决于其被发现和干预的早晚。不管听力损害的程度怎样,只要在6个月内适当干预,患儿的语言发育可以基本不受影响。早期干预的措施有验配助听器;对配戴助听器无效或效果甚微的聋儿要选择人工耳蜗植入;早期进行听觉言语训练等。残疾发现越早,康复效果越好,越有可能使残疾儿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出生1个月内进行听力筛查

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是及早发现耳聋患者的有效手段。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将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政策用于所有已建立起康复服务的国家和社区。我国卫生部于2004年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中。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所有新生儿都应接受听力筛查。无论是在医院顺产、非顺产或在家庭出生的新生儿,都要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由相关听力筛查中心进行筛查。所有未通过筛查者,要在3个月内开始相应的听力学和其他医学评估,以明确诊断。若发现永久性听力损伤者,要在6个月内进行干预。

大规模的筛查要求筛查技术简单、快速、便宜。现在用于新生儿听功能筛查的方法主要有自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ABR)法和耳声发射(OAE)法。通过筛查若发现感音神经性耳聋,要给患儿验配合适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患儿,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通过特殊的电子线路来处理外界声音,使人体接受声信号刺激,都是一种辅助听力设备。不同之处在于,助听器类似扩音器,将声音进行放大,使患者得到部分听力补偿。但是对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没有明显效果,这是因为助听器无法使已经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重新工作。助听器适合于轻度和部分重度耳聋的患者。而人工耳蜗适合于部分重度和极重度的耳聋者,这部分人使用助听器起不到任何作用。人工耳蜗可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将声音编码成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所以人工耳蜗是这类患者重获听觉的最佳选择。

无论是配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以及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聋儿助听器的正确使用

聋人选配好了合适的助听器后,家长应向助听器专业人员或听力学家详细了解聋人听力损失的特征及助听器的调节,助听器各个开关的功能,对聋人的听力特征及助听器应放大的度数做到心中有数,在每天的教学游戏活动中,应经常留意观察聋人的助听器是否处于一个较佳的状态。有时聋人助听器的音量控制旋钮常因聋儿拨动而改变,这时应及时帮助聋人进行调整。

聋人助听器的经常性检查是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聋人起床后,佩戴助听器以前,都应将助听器检查一下,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许多专家将这一工作称之为助听器“晨检”。因为聋人的康复是一项抢救性工作,特别在聋幼儿时期,每天良好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对聋人今后的全面康复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晨检 助听器工作状态的简便自测法:一般将助听器的音量稍开大,将耳塞或耳模放人空握的手掌中,助听器即会鸣,发出一种啸叫声,如果啸叫声是持续、不间断的清脆声音,一般助听器的工作是正常的,电池是充足的。助听器除了每天早上的例行检查外,每隔一周或10天,还应由家长换上大人的耳塞监听检查以下。因为助听器会出现一种故障,当音量开到最小时也会出现较小的啸叫声,粗看一下,往往误认为助听器是好的,但试听一下,就会发现助听器全是啸叫声,而无法正常放大言语声,这时助听器就应及时送专业人员检修。

使用助听器并逐步使其养成爱护和保养助听器的良好习惯,并配合家庭中的康复教育内容,如听觉训练,让聋儿察觉声音的有无,可利用助听器的开关来进行。让聋儿知道只有打开助听器,他才能听到、听清楚声音,这样他以后自己戴助听器时就不会忘记将开关打开。对于这种习惯的培养,不同年龄及不同听力损失的聋人需要不同的时间。总之,家长需要较长时间的耐心帮助才会养成。在聋儿康复的过程中,常见不少聋儿遇到助听器故障或没有电池时,急得直哭,这时可以说助听 器对他的帮助体现得最为具体、明显。聋儿已经养成了一个没有胁听器听不到声音,他是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良好习惯,应该说这是聋儿康复的可喜成绩。

在培养聋儿使用助听器的同时,还可以与言语训练结合起来,如教聋儿掌握“大”、“小”这两个概念,可以先将助听器的音量稍开大听声音,然后再将音量开小听同一声音,反复几次,在放大明显时,教聋/L说“大”,放大变小时,教聋儿说,“小”,这样不但聋儿能掌握“大”、“小”这两个字的发音,而且还能充分理解其意义,对助听器的功能也有更深的了解,以后遇到环境中音量大小不适时,他能逐步掌握调节音量旋钮来控制。聋儿康复以后,最终是要离开他的家长的,而助听器却是他的终生伙伴。因此,培养聋儿独立地管理和控制助听器的能力,应该成为聋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培养聋儿的这种助听器管理和使用能力纳入聋儿的日常康复训练中,才有可能使聋儿乙尽早参与社会生活。

宝宝听力发育的8个阶段

1、听觉察知是指人耳对声音反应的本能。>>推荐阅读:宝宝听力 爸妈易犯的五种错误

2、听觉注意是指有意识地去听,包含心理因素,此阶段的训练对培养聋儿的聆听兴趣和习惯非常重要。

3、听觉定向是指辨别声源的方向,正常婴儿4个月就有寻找声源的能力。

4、听觉识别是指能区别几种声音的异同。

5、听觉记忆是指在听觉识别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对声音信号及其含义的同时记忆。

6、听觉选择是指在两种以上的声音中,选择性听取某种声音的能力,能听到自己希望听到的声音。

7、听觉反馈是指聋儿发音说话时自我调整的过程,人们说话的音调、音量都是靠听觉反馈来调整的。

8、听觉概念是指在上述7个阶段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声音信号本质的认识,不但听到了而且听懂了。

如何使婴儿有健康的心理

(1)母乳喂养好: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在于母乳纯净的特点,不仅营养丰富、含有抗体、容易消化,而且不会染上肠道传染病。用母乳喂养,母子会越来越感到亲密无间,这样能促使婴儿心理健康发展。

(2)爬动:在婴儿6个月左右时,可以帮他变换爬动的姿势。爬,需要昂着头、颈,挺胸抬腰,用上、下肢支撑身体,动作要协调平衡。爬对婴儿运动知觉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3)活动手:手的活动能够刺激大脑皮质的手区,脑的发育又会反过来使手的动作准确、精细,变得更加灵活。

(4)对婴儿说话:2至3个月的婴儿就能发出一些个别的语音,若常和婴儿说话,既可使婴儿熟悉亲人的声调,也可以加快他咿呀学语的过程。7至8个月的婴儿能听懂一些词。1岁左右的婴儿能模仿着说一些词,这时父母要用完整的短句和婴儿说话。

新生儿2-5天要做听力筛查

“我家宝宝1个月了,有时候叫他名字,他会把眼珠转向你所在的方向,但有时叫好多次,叫好大声,他也没什么反应。这种时好时坏的现象让我很担心宝宝的听力是不是有问题?”在广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里,不少妈妈为宝宝的听力问题前来咨询。

对儿童听力深有研究的罗仁忠告诉记者,婴幼儿的听觉神经发育不完善,在半岁之前,听力会表现出波动的状态。不过值得父母注意的是,宝宝在1岁内接触的声音刺激对学会说话是最关键的,如果有听力障碍,往往会因聋而致哑。因此,新生儿在出生的2-5天之内,就应该给宝宝做第一次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

据了解,从2004年开始,广州市卫生局公布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通知,在广州市各大医院产科出生的所有新生儿在出生2-5天之内都要做听力筛查。罗仁忠说,大约有10%-15%的新生儿被检查出听力问题,其中大多数是耳朵结构异常、听力神经系统等问题。

“没有通过筛查的‘疑似’问题宝宝将在6周左右(42天)做第二次听力筛查。” 罗仁忠解释说,“第一次未通过筛查,可能是孩子的听力有问题,也可能是中耳腔羊水未完全吸收,听觉系统发育不完善引起,因此在6周的时候做第二次筛查”,此时通常还有5%的宝宝不通过,这部分多数是因为早产、低体重儿出现的听力异常。

第二次还没有通过筛查,为确诊宝宝是否真的听力问题,这个时候需要去具备“听力检测”的大医院做全套的听力检查,并最后评估。罗仁忠表示,像中山一院、中山二院、中山三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儿童医院等具备“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检测”的资格的医疗机构,均可以给宝宝的听力做最后的评估。

一般来说,婴幼儿渗出性中耳炎不用治疗就能自愈,最怕是神经性耳聋,因为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需要尽早康复,以便孩子在1岁左右能够聋而不哑,学会说话。

听力筛查TIPS:

1、新生儿出生2-5天之内,做第一听力筛查,其中有10%-15%的宝宝被查出有问题;

2、有问题的宝宝将在6周左右(42天)做第二次听力筛查,其中有5%的宝宝还不能通过;

3、宝宝2-3个月的时候,去听力检测的机构做最后的评估,看看是否真的有听力问题。

说话语言不清是怎么回事呢

1.听力问题。

2.构音器官异常。

3.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4.智力障碍。

其中听力问题最为常见,因此出生以后的听力筛查非常重要, 现在的听力筛查技术可以在婴幼儿生后3天进行听力检测,在其3个月内明确其听力状况,耳声发射最常用,时间短,无损伤,还有脑干诱发电位可以进行听力确诊。医院这些设备都有,比较齐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可以检查。

有问题的孩子可以在咿呀学语前(6个月)进行听力康复,强化语言训练。而不至于到孩子2~3岁甚至更晚时,由于不能讲话或讲话不清,才发现听力不好,这时大脑语言发育的黄金时间已过,让孩子从感知声音、感知语言、理解并会正常说话,道路会漫长而艰辛。

不过仍有不少家长是直到孩子两三岁甚至五六岁以后,发现孩子不会说话或说话吐字不清,才想到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的,但那时往往已过了最佳治疗期,即便是佩戴了助听器,学习语言的效果也不理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聋儿康复的关键。

影响孩子听力的几大因素

■我国每年新增聋儿3万多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永青说,听力障碍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3%。正常发育的婴儿,在6个月时就有识别和分辨语言及其变化的能力。这个时候,如果宝宝生长在有声的语言环境中,就会为以后掌握语言规律打下基础。相反,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听力有问题,那么将错过最佳的语言训练时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其中大部分人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而且现在每年还要新增聋儿3万余名。对于这些每年新生的3万名聋儿来说,早与晚发现将对他们的一生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母亲患病危及宝宝听力

遗传、药物、孕妇染病等,都是造成新生儿耳聋的原因。

周永青说,如果父母双方之一为聋哑,将会把染色体上的显性致聋基因传给子代,如果父母双方为正常听力者,也可能因为均携带隐性致聋基因而使子代发病。

在孕妇怀孕3~4个月时如果患上风疹、腮腺炎、流感等疾病,或复发性肾炎、肝炎、糖尿病,或使用耳毒性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或分娩时产程过长,难产、产伤、新生儿缺氧、窒息等等都可能让宝宝致聋。

目前已发现的耳毒性药物已达100余种,最常见的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洁霉素、小诺霉素等多种抗生素,还有奎宁、氯奎等抗疟疾药物。这些药物可在妊娠期随胎盘进入胎儿,影响胎儿内耳的发育,也可在各个年龄段致聋。

虽然这些致聋药物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因药物致聋的聋儿仍时有发生。

■宝宝4个月就会寻找声源

早期发现儿童耳聋并采取适当的康复措施,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儿童在上学之前,与之朝夕相处的是家长,因此家长应是发现小儿听力障碍的第一责任者。周永青说,实际上,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常识,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障碍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孩子刚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此时虽然他们不会做出主动的反应,但却能够在声音刺激下产生下意识的反射动作。例如在安静环境下,避开视觉在他耳边用力击掌或敲击音响物品,他就会本能地出现四肢的抖动、眼睑的闭合、呼吸节奏的改变等。这种现象会从出生一直保持到三个月时。如果小儿出生后,屡屡对较大的声音没有反应,就应该考虑是否有听力的问题。

当孩子长到四个月后,就有了主动寻找声源的能力。这时,在孩子的视线之外,给予一定强度的音响刺激,他就会用眼神或转动头颅去寻找。

如果听力正常,等到了一周岁时,就应该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声,例如来来、抱抱、再见等。再大一些就会模仿大人说出一些简单的话语。到了一岁半时,就会按照语言指令,正确指出自己的五官或自己熟悉的物品。如果到了两岁,还没有含有一定意义的语言或听不懂简单的语言,就应该高度怀疑有听力障碍,及时到医院或康复机构去进行听力检查。

■新生儿筛查很关键

要想早期发现宝宝是否有听力障碍,新生儿筛查很关键。目前,我省所有妇产医院都会在宝宝出生一周内进行新生儿筛查,用快速、敏感的试验,检查出有听力障碍疾病或有患听力疾病危险的新生儿。

周永青说,在确诊为听力障碍后,进行相关的治疗和康复非常必要,这是避免日后出现更严重残疾的唯一手段。对于那些永久性听力损害的新生儿,6个月前就应进行佩戴助听器治疗。尚残留部分听力的患儿可选配适当的助听器,使听力器官和听觉神经保持适当的声刺激状态,这有利于日后的语言学习。对于那些重度耳蜗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佩戴助听器无效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人工耳蜗移植。

■怀孕前三月用药有禁忌

为了减少因准妈妈怀孕误服药物导致宝宝致聋,周永青特意提醒,母亲怀孕前三月是胎儿听觉器官毛细胞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期间母亲若患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毛细胞发育障碍,则胎儿丧失听觉功能。

此时,要预防感冒或其他疾病,一旦身体有恙,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具体指导下使用,切忌乱用药。在产前期,母体一般不要接受预防注射,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

孕期胎儿生长发育介绍

第1~2个月 关键词:器官雏形

孕6周后,听觉开始形成。接着小手、小脚以及面部器官开始出现雏形。但是,此时胎宝宝的感官功能还未形成。

第3~4个月 关键词:触觉、味觉

孕8周以后,胎宝宝的皮肤开始有感觉,随着神经元的增多,用手触碰腹部,TA会蠕动起来。孕11~12周味觉发育完成,可感觉甜、酸等多种滋味。

如何知道婴儿听力障碍

如何知道婴儿听力障碍呢?很多的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存在着听力的障碍,但是家长却察觉不良,因为婴儿不会说话,而且什么都不懂,所以这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很多的婴儿听力障碍都是因为不能够被察觉,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的,所以大家要知道如何才能够察觉婴儿听力障碍。

人的感官中,听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和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时代,听觉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必要环节。研究证明,6个月到3岁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期间的听力障碍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言语发育,严重者可致聋哑。由于儿童不能明确地表达或不懂表达,因此常常错过了最佳的治疗和言语学习时期,而影响一生。那么,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儿童的听力发育、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呢?您可以留意孩子以下的一些危险信号:

1.呼之不应或反应下降

不同时期的婴幼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比如惊跳、眨眼、头或身体转向声源等,如果发现孩子对声音无反应或反应下降;若在与孩子交谈时,孩子经常问“什么”或“你再说一遍”,表现出没有听清的状态,或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时,应引起足够重视。

2.说话晚或吐词不清

大部分孩子的言语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新生儿1个月能哭,4个月可大声发笑,咿呀作语,5~6个月发出单调的音节,7~8个月以后可听见别人说话并模仿发声,9~10个月的孩子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义,如“再见”等,11~12个月的孩子能说出其中单音节词,1岁半能正确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如“饭”“袜袜”,2岁时见不同的人会区别称呼,如“阿姨”“叔叔”,3岁时会说短的歌谣,4岁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愿望。如果发现孩子明显的言语发育迟缓或吐词不清,家长不应偏信“贵人语迟”。除关心孩子智力发育和发音器官外,同时需注意孩子听力问题。

3.经常无故跌倒

3岁以下小儿不懂表达其眩晕的主观感受,如果您发现孩子常常无故跌倒,就需引起注意。在排除小脑肿瘤等疾病后,需请耳鼻喉医生协助诊治。内耳畸形、梅尼埃病等多种疾病可引起听力下降伴眩晕。

4.经常说“耳朵嗡嗡响”

“耳朵响”在医学上称为耳鸣。当孩子告诉您他的耳朵响,您应该注意了。往往很大一部分耳鸣患者都伴有或多或少的听力下降。而中耳炎、耳毒性药物中毒等很多原因可引起耳鸣,不容忽视。

还有,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听人讲话时喜欢盯着对方嘴巴看,看电视喜欢把音量调得很高,上课时回答问题经常答非所问,成绩下降等,这些都是听力障碍的危险信号。

当然,尽管家长十分关注,仍然会遗漏部分听力损失的患儿,特别是轻中度聋及单侧耳聋的患儿。因此,按期的听力筛查对早期发现儿童听力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各位家长引起重视。

婴儿听力障碍是要引起家长的关注的,一般情况下,婴儿听力障碍是很难被发现的,出现一些异常的情况,家长也是不知道的,所以就会导致很多严重的问题,所以大家需要知道婴儿听力障碍的一些症状,及时发现婴儿听力障碍。

怀孕时跟宝宝说话的好处 让胎儿提早认识准爸妈的声音

来到怀孕六个月时,胎儿的听力结构已经成熟,有人说这时胎儿可以慢慢辨认爸妈不同的声音,会建议准爸爸开始多和胎儿对话或说故事,尤其是男性声音较低沉,在羊水内的孩子相当喜欢,甚至有人建议最好一边说一边摸肚子,如此胎儿出生后,可更快速认得他的声音。准爸爸若想和新生儿说话或念个睡前故事,每日可抓个十到二十分钟左右,并保持一公尺左右的说话距离为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专家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宝宝出生后可辨认母亲的声音是必然的,因为过去胎儿就是在妈妈的肚子长大,但母亲体内声音吵杂,即便爸爸有固定对胎儿说话,也不代表新生儿一定特别对他的声音有感。各持己见的研究一定有,因为又有另些实验,让有常对胎儿说话的爸爸与其他男性在新生儿周边说话,小宝宝的确会对自己父亲的声音更有反应。

多跟婴儿讲话能让宝宝更聪明

1.有助语言发展

儿科专家表示,儿童语言发生的准备期相当长,满月前是反射性发声阶段,由生理上的需要作出哭喊反射;1个月以后出现条件反射发音,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意思,母亲能听出来;2个半月左右开始呀呀学语,以发声为快乐,无意识地积极练习发音;6个月以后,已能“听懂”一些词,作出正确反应;1岁左右会说个别的词。如果我们在语言发生准备期注意和孩子说话;引导他做听和说的前期准备,就能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2.有助智力发育

多对婴儿讲话还有利于发展他的智力。比如,引导他区分不同声音,使他随着说话声音寻找声源,辨别语言代表的物体,可以发展感知能力。对婴儿说话可使他逐渐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特别是语言环境,这对他的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将有好处。

3.增强认知能力

一项研究显示,即使婴儿还不会说话,说话声也对婴儿的认知能力起很大影响。对3个月大的婴儿来说,语言造成的影响大于其它声音(包括音乐)的影响。

4.提高安全感

对婴儿说话本身就是和他进行情绪接触,说话者的表情、声调、态度都能够使婴儿产生安全感,而安全感和良好的情绪交往是婴儿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胎教什么时候开始

胎教适合怀孕26周,即6个半月开始。事实上,父母已经可以提早给宝宝使用父母的声音五个月的习惯,这更有利于胎教的对话。到怀孕第五个月,胎儿已经听到了外界的声音。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次是实施胎教对话胎教教育法的最佳时机。然而,也有很多家长从怀孕开始就开始对话胎教,并且一直在使用婴儿出生。这也是可行的,父母不妨尝试从早孕。

一般来说,当孕妇感觉胎动或胎动更加活跃时,可以与胎儿说话。对话胎教时间不宜过长,每隔1〜2分钟,应保持房间安静。家长和母亲在谈论未出生的婴儿时可以问候宝宝,告诉他该是听故事的时候了。

最好在一段时间内重复一两句话来加深宝宝的记忆力。我相信很多准父母会在他们确切知道自己怀孕的时候,开始习惯在宝宝的肚子里说话。事实上,这也是谈论胎教的做法。

先天性聋哑的症状有哪些

1.严重耳聋

先天性耳聋的主要症状是双侧严重耳聋,听不见一般声音,故对声响无反应。有的存在残余听力或可听到汽笛 、雷鸣、放炮等声音,虽不会说话,但哭笑声正常。双侧严重耳聋,听不见一般声音,故对声响无反应。有的存在残余听力或可听到汽笛 、雷鸣、放炮等声音,虽不会说话,但哭笑声正常。对幼儿时期的聋哑有时难以鉴定,年龄越小,困难越大。聋哑儿的主要症状是耳聋,但许多聋儿尚具有一定残余听力,能对外界响声做出反应。

2.语言障碍

听力正常的婴儿一般在4-11月呀呀学语,这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性标志。而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在语言发育最关键的2-3岁内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重者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所以,凡婴儿到了12-18个月左右仍不会说话时,要注意先天性聋哑的可能性。

3.遗传

先天性聋哑是由于遗传因素(如父母近亲结婚),胚胎期母体患急性传染病或耳毒性药物中毒等原因影响胎儿内耳听觉器官的发育不全,使出生后小儿听力损害因为耳聋,妨碍对语言的摹仿、学习而成为聋哑。

宝宝一哭就喂奶

在辅食添加阶段要掌握三个基本原则:由一种到多种,由细到粗,由少量到适量。添加辅食过快过量,同样会加大宝宝肠胃负担,引起消化系统的麻烦。 小婴儿天生需要少食多餐,这是他们的胃肠道发育特点决定的,人为地撑大他们的胃会造成很大的痛苦,也会给今后一生的健康埋下定时炸弹。

宝宝的胃容量大概是多少呢?可以参考下列的数据,这个数据基本上是宝宝喂养量的上限。

月龄 参考胃容量(ml)

0-2周 60-80; 2周-2个月 80-140; 2个月 120-150 ;3个月 130-160 ;4个月 140-180; 5个月 150-200; 6个月 200-220; 》6个月 220 (来自网上图表数据)

一般说来,宝宝具有调节能量摄入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更多地体现在母乳喂养上。妈妈不用担心纯母乳喂养的宝宝由于吃奶太频繁而造成“过度喂养”。即使是最初几个月中因为频繁吃奶而体重过胖的宝宝,后期随着会爬、会走等运动量的加大,体重增长也会减缓或有所回落。

对于配方乳品喂养的宝宝,吸吮需求和奶瓶的设计,是造成过度喂养的两个原因。小婴儿都有很强的吸吮需求。宝宝每一次吸吮奶瓶都会吃到奶,没有从容地单纯享受吸吮的可能。奶瓶的设计原理是靠宝宝口腔形成的空气负压把奶吸出来。宝宝吃进一口吞下时,吞咽动作本身就会在口腔里造成新的负压,让更多的奶流进口腔。当宝宝吃到口欲基本满足时,已经被撑到了。

宝宝学说话有什么好处

1、促进语言发展

孩子说话的过程早在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开始。儿童语言发生的准备期相当长,满月前是反射性发声阶段,由生理上的需要作出哭喊反射;1个月以后出现条件反射发音,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意思,母亲能听出来;2个半月左右开始呀呀学语,以发声为快乐,无意识地积极练习发音;6个月以后,已能“听懂”一些词,作出正确反应;1岁左右会说个别的词。如果我们在语言发生准备期注意和孩子说话;引导他做听和说的前期准备,就能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2、增强认知能力

美国西北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即使婴儿还不会说话,说话声也对婴儿的认知能力起很大影响。对3个月大的婴儿来说,语言造成的影响大于其它声音(包括音乐)的影响。

3、有助智力发展

多对婴儿讲话还有利于发展他的智力。比如,引导他区分不同声音,使他随着说话声音寻找声源,辨别语言代表的物体,可以发展感知能力。对婴儿说话可使他逐渐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特别是语言环境,这对他的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将有好处。

相关推荐

跟胎儿说话有何好处

胎教的方法有很多,今月本站将为大家介绍多种胎教妙招,有营养胎教,运动胎教,语言胎教,声音胎教,情绪胎教,环境胎教等等。 运动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必由之路。早在怀孕第7周,胎儿就开始了自发的“体育运动”。 从眯眼、吞咽、咂手、握拳,直到抬手、蹬腿、转体、翻筋斗、游泳,真是应有尽有,无所不能。就这样,胎儿的全身骨骼、肌肉和各器官在运动中受到锻炼和发展,胎儿在运动中逐渐长大。所以,当怀孕到了第18周左右,母亲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腹中的胎动。 胎儿的生命也在于运动。胎教理论主张适当适时地对胎儿进行运动刺激和训练,也就是

青少年缺碘会造成什么危害呢

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碘缺乏影响人类大脑的正常生长发育,无论是轻度还是重度碘缺乏,都会损伤智力。从母亲子宫里有了小宝宝开始,一直延续到出生后的两周岁以内,这段时间叫做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为了制造出足够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需要充足的碘,如果发生任何程度的碘营养不足,都会造成大脑发育不正常。关键期结束后,再进行补碘也得不到纠正,换句话说,关键期内因缺碘造成的大脑发育不良是不可康复的,所以说:碘是“智力元素”。 大家都知道,人们通常用智商表达人的聪明程度,人的智商为100左右,大科学家牛顿的智商是190

教你3种胎教方法生出好带宝宝

第1:抚摸肚子 初产妇大约在胎儿第20-25周大时会感受到微弱胎动,经产妇则是会在第15-17周时就能感觉到胎儿在动,当出现胎动之后,爸爸妈妈就可以摸摸肚皮,与妈咪肚子里的胎儿进行简单的互动。 薛惠珍主任建议,这项胎教方式不妨交由准爸爸来实行,毕竟大多数的胎教与怀孕过程皆由准妈妈经历,为了提升老公的参与感,并藉此增加爸爸与孩子之间的亲密依附,当准爸爸有空时,就可先准妈妈平躺,用手在肚皮上方,由上至下、从左至右来回抚摸,并用手指轻轻按压及拍打,给胎儿触觉的刺激;若已能从腹部明显地触摸到胎儿的肢体时,此时就

宝宝几个月会说话

宝宝出生时的哇哇大哭,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语言表达。开始,他是用舌头、嘴唇、上颚和任何新长的牙齿来发出声音,头一两个月是“哦”和“啊”,不久之后,就能咿咿呀呀了。 4-5个月:宝宝可能偶尔会蹦出第一声“妈妈”或“爸爸”来。这可不代表宝宝会说话了,爸爸妈妈先别激动,这时宝宝还没有真正把这些词和你们联系起来。要到宝宝1岁左右才能明白“爸爸妈妈”的真正意义。 6-9个月:宝宝的会说的话更多了。当他喃喃自语或发音时,妈妈在一旁听着觉得很有趣,其实这是宝宝在模仿类似大人的语气和声调,也是学习说话的一种方式。妈妈可

怎样利用“关键年龄”发展孩子的智力

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关键年龄,把它作为教育依据,稍微提前给儿童以不同的侧重教育。 如4岁前,可以儿童多看一些彩色图片,以利手他们形象视觉的发展;准备孩子学外语的家长,可以在孩子3、4岁时教他外语口语;想孩子向文学方面发展的爸爸妈妈,可以在他5、6岁时多给他讲点故事、背些古诗词等等。 总之,智力的各个因素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同步的,有的智力因素发展得早些、快些,有的则迟些、慢些,有的智力因素发展还呈快慢交替的波浪型。智力 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是由各智力因素存在着不同的关键年龄决定的。错过关键年龄,就会对智力发

胎教什么时候开始

对于胎教开始的时间是有讲究的,因此不能随意的开展胎教,过早没用,晚了又不好,看看胎教什么时候开始最合适。 胎教适合怀孕26周,即6个半月开始。事实上,父母已经可以提早给宝宝使用父母的声音五个月的习惯,这更有利于胎教的对话。到怀孕第五个月,胎儿已经听到了外界的声音。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次是实施胎教对话胎教教育法的最佳时机。然而,也有很多家长从怀孕开始就开始对话胎教,并且一直在使用婴儿出生。这也是可行的,父母不妨尝试从早孕。 一般来说,当孕妇感觉胎动或胎动更加活跃时,可以与胎儿说话。对话胎教时间不宜过长,每隔1

你的宝宝做听力筛选了吗

1岁以内是听力语言发育敏感黄金期 美国的研究显示,婴幼儿1岁以内的语言学习能力最强,即使在熟睡时,也能学习到大人对他们说的话,而1岁之后,这种能力逐渐消失“所以,对听力缺陷的患儿早期干预很重要”“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才发现听力障碍,会发展为终身残疾,成为聋哑人。” 越往后语言康复难度越大 宝宝听外界声音的能力减退或丧失,获得语言的能力也会随之减退或丧失,无法说出人们能理解的语言,因而不能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最终只能成为聋哑人。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宝宝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

宝宝一哭就喂奶是什么情况

当宝宝还小的时候,尤其是0-6个月的宝宝,往往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妈妈总是觉得宝宝没吃饱,孩子一哭就以为是饿了。很多妈妈分不清宝宝哭是什么原因,以为宝宝一哭就是饿了要吃奶,其实宝宝也可能因为尿布湿了、需要爱抚、困了或不舒服而哭。要先搞清楚宝宝究竟为什么哭,不能一哭就喂,否则很容易造成喂养过度。 婴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口欲强烈期”,吸吮是一种天性,是心理安全感的需求,所以宝宝想吸吮并非一定是饥饿了。宝宝一次能喝多少奶也不代表一次需要喝多少,胃是可以被撑大的。消化的时间和胃容量有关,婴儿的吮吸需求不应该用

如何早点发现孩子听力障碍

1、呼之不应或反应下降 不同时期的婴幼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比如惊跳、眨眼、头或身体转向声源等,如果发现孩子对声音无反应或反应下降;若在与孩子交谈时,孩子经常问“什么”或“你再说一遍”,表现出没有听清的状态,或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时,应引起足够重视。 2、说话晚或吐词不清 大部分孩子的言语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新生儿1个月能哭,4个月可大声发笑,咿呀作语,5~6个月发出单调的音节,7~8个月以后可听见别人说话并模仿发声,9~10个月的孩子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义,如“再见”等,11~12个月的孩子能说出其中单

几个月宝宝会说话

7~8个月发简单的音,2~3岁会说所有的话。 多数孩子会在1岁前开始发一些音来表示某种意思,但是,完全正常的婴儿却要过几个月才能这样。这似乎主要是一个气质或性格的问题。与人友善、性格开朗的婴儿自然很早就想说话,而那些文静、爱观察的婴儿似乎想先花较长时间严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然后才想到表达点什么。 婴儿周围的环境和育儿方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精神压力较大,跟孩子在一起时总是寡言少语,于是,孩子也会保持沉默不语。如果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婴儿过于严厉,不断对他说话并发号施令,那么,孩子一遇到有人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