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谨防这三类疾病
立冬谨防这三类疾病
中风
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寒冷的冬季更易发生。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便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因此,需要及早预防,切勿掉以轻心。预防要做好几件事:一要防寒保暖,留意天气的变化,注意添衣保暖勿受凉;二要适当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三要做好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防治,已有此病者要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心梗
心肌梗塞也是老年人冬季的高发病。当人体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塞死亡,这不是没有先例的,不可不防。除了重视防寒保暖外,室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8℃左右,外出不宜过久,并注意防风保暖,避免风寒交袭。平时可遵医服用降脂、溶栓、扩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药物,以免突发意外。
流感
老人冬季感冒,说起来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据报道,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36%。故在寒冬季节,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耐寒锻炼,调理好饮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发生。
立秋的疾病预防
综述
秋季气候干燥,气温多变,加之夏天人们的体力、精力消耗较大,体质相对较弱,所以要高度重视秋季疾病预防。
要点
药物养生
秋季气候干燥,肺气旺盛,肝气虚弱,脾胃易受影响,所以季秋药补的基本原则应是以滋润为主,忌耗散,辅以补养气血。常用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茨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
除上述几味药外,秋季药补还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黄精糖浆、复方蜂乳、雪蛤参精、复方胎盘片、人参健脾丸、生脉饮、玉灵膏等。上述各种中成药,均有消除燥热对人体危害的功效,即使没有口干、舌燥等症,亦可少量服用,以达到养生目的。
疟疾的防治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肝细胞和红血球中的疟原虫,其传播者主要是蚊子。
疟疾发病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抖,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3~4 小时大出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感到无力、疲乏、头晕,不想吃东西。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重症疟疾病人,可能昏迷、说胡话、脖硬,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疟疾的预防,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居室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喷洒灭蚊剂,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还可口服些维生素B1。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在傍晚时开始穿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敷驱蚊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
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它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这种病各种年龄、不同性别都可患,且易反复发作,平均患病率为2%。哮喘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反复咳嗽、胸闷、连续喷嚏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急喘。因为痰黏稠,不易咳出,患者往往被迫坐起。严重者可出现嘴唇及指甲青紫、四肢厥冷、出汗、心跳快等症状。发作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天不等。哮喘是一种容易发作的慢性病,因此哮喘者在缓解期要积极预防:首先要尽量避开过敏源:常见的过敏源有风媒花粉(枸树、蓖麻、蒿草等)、霉菌孢子、螨、某些生产性粉尘(如棉尘、蚕蛾、粉尘、山药粉)等;若哮喘病人知道自己对什么过敏,就应尽量避而远之。其次要暑天治疗:从小暑至立秋,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
慢性咽炎的防治
秋天之所以要特别重视对咽喉炎的防治是因为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咽炎若在急性期得不到彻底治疗,就会成慢性咽炎。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为耳鼻喉科常见病。慢性咽炎的主症状为咽部干燥而痛、咽部暗红,多由阴虚、虚火上灼所致,防治上宜滋阴清热,清咽喉,可用药物防治,如用麦冬3 克、甘草1.5 克、金银花3 克、乌梅3 克、青果3 克,以开水泡,经常服用。在饮食上应常吃绿豆饮或雪梨浆。
心血管病的预防
秋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据有关资料报告,秋末冬初时节,脑血栓、脑溢血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抑郁症
秋风落叶,凄风凄雨,往往使人触景生情,特别是老年人易产生垂暮之感,诱发消极情绪,严重者,终日郁郁寡欢,少语懒言,很容易患上抑郁症。防止抑郁症要注意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勤于锻炼,投入大自然,凉爽的秋季正是外出旅游的好时机。
中风
进入深秋时节,低气温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而致脑血管破裂。寒冷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增加,引起血液黏稠,导致血栓形成。因此,要重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并注意先兆症状,如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及时送医院治疗,以防发生意外。
精神调养 编辑
调养
秋季,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天的特征。如何才能保持心境清静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破坏神气的清静。在现实生活中,则要求人们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多做好事,多做奉献。
另外,秋天固然天高云淡,硕果累累,令人愉悦,但难免也有“凄风苦雨”。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心生秋愁。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常有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如果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个称作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可使人产生消沉抑郁之感,而阳光可使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同时,褪黑激素还有抑制人体内其他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相对减少,会使细胞懒散瘫痪,从而使人们情绪低沉,多愁善感。
为此,古人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就是说,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外出秋游,登高赏,令心旷神怡;或静练气,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或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
秋季养心
好多人讲起养生,都能滔滔不绝说出许多的观点方法。但是,综合起来不外乎补肾补气补血等等,许多的补品,如各种参,人参、西洋参、太子参,海参,还有鹿葺、海马、阿胶、冬虫夏草等等,再就是这功那功之类。很少有人提到养心,而从中医《内径》这本最古老的医书中提到养生方法就是养心。
《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提出养生须“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并且早就提出来不会养生的情况是:“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看看今天的人们,所作所为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天酒场不断,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辛辣厚味,贪欲无足,肥体丰腰。现代仪器设备的检查,显示“三高症”,代谢综合征等等。按照营养学的角度,酒场上的许多食品都有滋补价值,但是为什么长在酒场的人容易得“三高症”等疾病呢?为什么常常吃补品的城市人长寿的少,而偏远的农村地区却出现较多的长寿老人呢?
这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城市的人们注重的是食补养体,而农村人注重的是养心。现代社会已经让太多的人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金钱的作用越来越大,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不管是营养品还是药品等等的宣传或多或少受着金钱的影响,在追求所谓养生的过程之中,有些想法做法已经与养生目的越来越远了。正如一个外国人所说,我们人类确实已经忘记了出发时的目标了。注重追求各种补品,注重追求金钱,注重追求美色,说到底就是欲壑难填,却又想养生长寿,这样相反的两种选择能够达到目的吗?
因此,养生须从养心开始,保持“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才能达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养生目的。
降温谨防6大疾病
胃病:深秋及冬季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因此,溃疡病人在寒冷的深秋及冬天,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 消极低落;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供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应注意腹部保暖;坚持定时定量进餐,食物冷暖适宜,切忌 暴食和醉酒,同时要避免服用对胃肠粘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感冒: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此时最易流行的疾病。着凉是伤风感冒的重要诱因,要适时更衣,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抑郁症: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万物逐渐萧条,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产生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要谨防六大疾病,并牢记一些保健知识,以保健康。
老慢支:“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深秋季节,肺气虚,有慢胜支气管炎的老年人症状会加重。在饮食上不妨多吃些梨,白果,洋葱,白果萝卜粥等等,对预防这些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关节炎:由于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老年人极容易患上“老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暖。首先应注意膝关节的保暖防寒;其次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
心脑血管病: 10月末至11月初是高血压病发作的第一高峰期。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要从寒露节气开始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服;少食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清晨去厕所时,应改蹲式为坐式,大便时间不能太长。
谨防冬季病毒性皮肤病
1、单纯疱疹即一般人所说的“上火”。表现为口角、唇缘和鼻孔附近出现的密集性成群的水疱,亦可发生面部,破裂后糜烂,几天以后就会结痂。如果发生于新生儿或4—5岁以下的儿童,症状往往比较严重。
2、幼儿急疹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儿,常突然出现高烧,发热3—5天,热退于颈部及躯干出现淡红色的斑疹。
3、传染性红斑主要表现为突然在面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轻度肿胀,可融合成蝶形,境界清楚,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及臀部,肩部有烧灼感或轻度瘙痒,多数患儿有低烧或无全身症状,约经10天左右皮疹消退。可造成流行,患者应隔离治疗。
4、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表现在手掌、脚底和指(趾)部、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的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患儿常因口疼而拒食,低烧、头疼、腹痛等。
5、水痘多发生于公共场所,面部、躯干等出现米粒至黄豆粒大小的水疱,周围有红晕,幼儿出疹第一天可能伴有低烧。
老人谨防心血管疾病
秋季发病率升高
秋天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以前并没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但是怎么会突然有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的出现呢?这是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患病者趋于低龄化
人们普遍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年龄应该在50岁以上,其实不然, 刚过三十岁、四十岁左右的也不占少数。这些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现了心绞痛、心脏供血不足、心脏早搏等情况,甚至有严重者出现了动脉硬化。
据医学专家介绍:“在十几年前,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但是近年来,此病已经悄悄盯上了青壮年,成为中青年高发疾病。在门诊人群中35-40岁的人较多。这些老年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导致的不健康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中青年人群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负荷重,一直处于疲惫状态,无暇顾及健康,使得身体锻炼越来越少,体质减弱。另一方面,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情绪波动大,往往会引起或者加重心血管疾病。”
人类健康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很多,有充分的医学研究证实,高血脂、血稠、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祸首。高血脂、血稠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过多的脂肪在血管壁上不断沉积,造成血管硬化,管腔狭窄,日久天长便引起高血压、脑血栓、冠心病等。所以说,心脑血管疾病看似发病急,其实却有着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一旦发病,就会显现出‘五高三低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疗费用高,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疗达标率,并发症多。
由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病症较多。心脑血管病在发病前,有许多前驱征兆,但由于表现较轻,容易被误认为是身体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这也使得许多患者平时看似非常健康,却突然发病的悲剧不断发生。因此,心脑血管病也被称做“人类健康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病早预防
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并没有症状,因此必须年轻时就开始预防,尽可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避免病情加重:
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天气转凉时注意防寒,避免呼吸道感染。
饮食要平衡,多样化,多喝白开水。严禁吸烟,少饮酒。
平衡心理、保持乐观。少生气,不发火,学会减轻压力与宽松精神。
适量运动:应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要做到持之以恒。
生活要规律,保证较好的睡眠。
30岁以上的人,每年要做心电图检查,定期做血糖、血脂、尿及眼底检查。
平时注意有无胸闷、憋气、胸前疼痛、心慌、脉搏异常及喉、胸阻塞感等症状,一旦有一过性肢体活动不灵、麻木、不能说话、眩晕、晕厥、头痛、呕吐、昏睡、一眼或双眼失明、复视、走路不稳等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医。
夏日谨防高发妇科疾病
名列首位的阴道炎:
夏季发病名列全年首位的女性疾病是阴道炎。这种疾病常伴有外阴异常瘙痒,时有灼痛感,阴道分泌物增多,有些许异味等典型症状。阴道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多种阴道黏膜炎性疾病的总称。健康女性的阴道由于解剖结构的特点,对病原体的侵入有天然的防御功能,不会出现炎症。但是,当阴道的自然防御功能受到破坏时,病原体易于侵入,从而引发阴道炎,症状常有特殊的瘙痒、白带增多、白带颜色异常、有异味、灼痛等不适。
最为常见的尿道炎:
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结构,夏季是女子尿道炎的易发季节。一般说来,正常人的尿道末段都存有细菌,但由于尿道上皮抵抗力很强,每次排尿都可将细菌冲洗出去,因而不会发病。但是,到了盛夏,女子尿道和膀胱容易充血、肿胀,当出汗多、饮水少时,尿液少且浓,不能及时将入侵的细菌冲洗出去,增加了细菌感染机会。
后果严重的宫颈炎:
夏天因宫颈炎导致的白带增多,会使女性有非常不适的感觉,尤其在黄梅季节,空气湿度本身就很大,过多的白带会使女性觉得下体有湿湿的感觉,浑身不自在。宫颈炎症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宫颈炎分为急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炎,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未治或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
苦不堪言的盆腔炎:
盆腔炎主要是由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术后感染、经期不卫生、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等。盆腔炎全身症状不明显,有时候有低烧、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月经不调等等。
谨防严冬婴幼儿易患疾病
新生儿硬肿症 在寒冷冬季出生的婴儿,若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得硬肿症。硬肿症是皮肤和皮下脂肪发硬和水肿的一种疾病。它因受冷、饥饿、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单纯因受冷引起的也称新生儿寒冷冻伤综合征。其症状为体温不升、不哭或哭声甚微;不吃,呼吸微弱;硬肿先出现于小腿、大腿外侧,以及整个下肢,并向上延及臀部、面部及上肢,甚至全身;心率常由快变慢;尿少甚至尿闭。重症者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家庭预防方法主要是提高室温,最好是温度达到20℃以上;若出现硬肿症状,必须立即复温,可在孩子的被窝里放置一二个水温在40℃~60℃的热水袋(不要直接接触孩子),使其逐步复温。
小儿脱水 常由使用电热毯引起。婴幼儿正处于发育期间,机体代谢旺盛,能量需求相对比成人高,而水是参与机体代谢的重要成分,婴幼儿对缺水的耐受性比成人差,所以更容易出现脱水。电热毯由于加热速度较快,温度也较高,使用不当会使婴幼儿不显性脱水量增多,若不及时补充,可出现声音嘶哑、烦躁不安,呈轻度脱水现象。因此,孩子使用电热毯应讲究方法,睡前先通电预热,等孩子上床时及时切断电源,切莫通宵不断电使用电热毯。
小儿肺炎 这是一种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尤其多见于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发。主要症状除咳嗽、发热外,突出的表现是气急、鼻翼扇动、鼻周围青紫、拒奶或呛奶。有时伴有呕吐和腹泻;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颈窝及肋间随呼吸而凹陷;有时昏睡和反应迟钝;体温可高达39℃~40℃,常伴有抽搐。主要预防方法重在体格锻炼,预防感冒等病,可减少肺炎的发生。
尿布皮炎 指尿布覆盖区域的皮肤炎症。由于天气寒冷,小儿尿湿不易及时发觉,加上阳光较少,尿布晒不干,使潮湿的尿布经常摩擦皮肤,又因新生儿及婴儿表皮和真皮之间结构不致密,表皮角化发育不全,所以碱质容易渗透表皮屏障,刺激皮肤,造成臀部、大腿内侧及生殖器部位发红变糙,出现斑丘疹,甚至糜烂、渗液、溃疡。该病防治并不难,主要采取勤换尿布,扑爽身粉,预防感染等措施。
小儿头盔综合征 冬天孩子喜欢戴一种色彩艳丽、造型优雅的塑料儿童头盔,这种面前带罩子的头盔能挡风遮雨,适合家长骑车带孩子当暖帽使用,但由于塑料头盔透气性差,挡风的有机玻璃透明度欠佳,因此容易引起缺氧,导致面色苍白,四肢无力,下车时走路不稳。为了避免产生儿童头盔综合征,应做到儿童头盔不宜久戴;头盔上的玻璃罩子要保持洁净和良好的透明度;定时让孩子摘下头盔做几次深呼吸。症状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治疗。
夏季谨防宝宝哪种疾病
感冒
危险级别:★★★
宝宝感冒的一大因素是父母使用空调不当引起的,许多家庭的室内温度与室外相差10摄氏度,让原本抵抗力较差的孩子患上感冒。
另外,夏季部分病毒活跃,6个月至3岁的孩子特别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等疾病的侵袭。
妈妈的防护招数:
空调温度不能过低,以温差5摄氏度内为宜。空调和电扇的风最好不要直接对着宝宝吹。宝宝一旦发烧,提高警惕,即使低烧也要及时上医院就诊。
痱子
危险级别:★★★★
随着天气渐渐炎热,儿童皮肤科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专家说,痱子虽然是小病,却严重影响了宝宝的生活质量,如果痱子被抓破,还会感染细菌,严重时甚至还会并发急性肾炎。
妈妈的防护招数:
勤洗澡非常重要。洗澡时可选择偏冷的水温,洗完后可以适当用些痱子粉。居室环境要通风凉爽,尽量减少出汗;衣着柔软宽松,尽量穿容易吸汗的棉布衣服;出汗较多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必要时可适当补充些淡盐水。一旦生了热痱子,最好及时看医生,切忌用手抓挠。
厌食症
危险级别:★★★★
天气炎热,不要说小宝宝,大人也会觉得“美食当前难以下咽”。宝宝食欲差,可一点也不影响他们吃零食的情绪。很多宝宝把冷饮、饮料代替正餐。专家认为,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消耗热量多,食欲不好会影响生长。
妈妈的防护招数:
给孩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品。配上一些蔬菜和水果,如果有豆制品和奶类,还能增加营养。
暑热症
危险级别:★★★★
一到夏天,很多新生儿会体温升高,又哭又闹,到医院一看,也不是感冒发烧。医生说,这是比较常见的暑热症,患者以6个月到2岁大的宝宝居多,其实也不是大病,主要因为小宝宝自身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引起的,天气一凉,症状自然消失。
妈妈的防护招数:
为宝宝补充液体,多喝一些开水。开了空调和电扇的房间可以减轻孩子的发热情况。不过,体温过高时,最好上医院,要遵医嘱用退烧药。
肠炎
危险级别:★★★
夏季本来就是腹泻等疾病高发季节,各种病菌特别容易侵害宝宝的肠胃,症状一般以发热、腹痛、乏力、食欲低下等为主,严重的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让孩子出现脱水、酸中毒等情况,甚至危及生命。
妈妈的防护招数:
宝宝的夏季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炸食品和荤食,不宜吃得过饱。教育孩子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热疖头”
危险级别:★★
疖子是宝宝夏季的多发病,大都出现在头面及颈部。一般疖子不会引起全身不适,但大疖子可引起发热,如果挤压热疖排脓,可能会引起细菌扩散招至败血病。
妈妈的防护招数:
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在容易出汗的部位常撒点痱子粉,皮肤瘙痒时可擦点清凉油,千万不要抓破患处。
蚊虫叮咬
危险级别:★★★★
由于宝宝的皮肤细嫩,容易招蚊虫叮咬,这不仅会干扰宝宝的休息,还会传染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
妈妈的防护招数:
在皮肤瘙痒时不要大力抓挠,如果发现伤口有红肿发炎的迹象,要及时在伤处涂抹一些抗菌药物,洗澡时避免伤口接触污水。选择灭蚊用品,最理想就是蚊帐。专家建议,最好选用宽大的蚊帐,这样漏网之蚊就更容易发现。
立夏养生谨防三疾病静养勿躁
一、立夏时节谨防的3种疾病
1、夏季的高温、闷热、雷雨、大风、天气骤变,常会诱发或加重头痛。另外,睡眠不足、情绪激动、精神疲劳都可诱发头痛。应对夏季头痛,不能过分依赖药物,可通过调剂饮食、补充水分,消暑降温、节制冷食、调整情绪、注意休息等手段进行保守治疗。
2、夏季也是皮肤病的多发季节,痱子、过敏性皮炎、汗斑、湿疹等恼人的皮肤病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应对皮肤病,公众要常洗澡、勤换衣服,被子、毛巾等经常漂洗消毒。尽量少到蚊虫多的地方,皮肤瘙痒时可涂些止痒药水。
3、夏季还是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等胃肠疾病的高发期,消暑方式不当是主要原因。预防肠胃疾病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还要喝开水,少吃冷饮。
二、立夏养生要根据症状对号入座
立夏后,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汗为心液”,立夏养生要早睡早起,注意养阳,方能与万物生长之势相应。因此,要避免大汗淋漓,“过汗”伤阳。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切勿发怒。另外,对不同的身体情况应采取不同的调养方式。如出现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则应减少户外活动,饮食宜清淡;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鱼类等食物,对于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则应该少吃。
面色淡白、老觉得困的人应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立夏时节,更应配合天地阳旺之时,多晒晒太阳。爱出汗是气虚的原因,应多吃粳米、糯米、小米等谷物,以及山药、马铃薯、大枣来补气。肥胖、嗜睡的人,应多做运动,每顿饭不能吃太饱。经常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这是血虚的表现,可多吃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羊肝等补血、养血的食物。面色晦滞、口唇色暗、易出血、舌紫暗或有淤点,则应避免立夏后湿气侵袭,多吃桃仁、油菜等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若感觉夏日燥热难耐,面赤心烦、口渴,则少吃辛辣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如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莲藕。面色苍暗或萎黄、情绪大起大落的人,立夏后天气逐渐炎热,不宜调理气息。多吃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大蒜等。此外,立夏时节是儿童发育最快的时候,因此,日常生活饮食应十分注意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及时补充钙质、维生素以及食物营养,尤其要注意儿童和青少年的衣着和体育锻炼。
三、天气渐热静养勿躁
入夏之后,天气逐渐变热。因此需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养生专家表示,立夏后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晚间睡眠不足,人体经过一个上午的劳动和工作,体力和精力消耗较大,所以午睡对保障身体健康、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此外,立夏时节,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地减缓速度,并留有一定余地。业余时间听听音乐、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园散步、郊游,尽可能地让肌体和精神获得充分的放松。另外,此时节还要节欲守神,善于满足,应保持淡薄宁静的心境,处变不惊,遇事不乱,凡事顺其自然,静养勿躁。
冬至谨防呼吸系统疾病
预计往后几天气温缓升
昨日早晨,广东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较前一日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但粤北大部分市县、肇庆以及珠三角北部等25个市县出现了5℃以下的低温。广州市区五山气象站昨日录得最低温度也有8.9℃,较20日上升了2.5℃,早晨能见度在5~15公里。
今天是冬至节气,民间素有“冬至长于岁”、“冬至大如年”之说,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然而,北方一股冷空气恰巧在冬至这天南下赶到广东前来“赴宴”。受这波冷空气的影响,整个广东的气温在今天再次小幅下降,大部分维持晴间多云天气,粤北市县以及中部的部分市县有5℃以下低温,部分市县有冰冻或霜冻,高海拔山区可低至-2℃以下。我省海面有6-7级偏北风。
广州今天的最高温度比昨天小降2℃左右,白天16℃的温度配上暖阳,这个冬至对老广而言虽是冷飕飕的,但也不算是极寒。
不过,这波冷空气持续时间也不长,明天白天起气温会回升,加上有阳光照耀,市气象台预计往后几天温度仍会缓慢爬升,大家又可以美美地享受几天了。
气象专家解释,冬至日开始数九,是苦寒时节,但同时冬至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它也是古人最为重视的一个节气。古时的冬至,作为一个节气和节日,比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更加高大上。
冬至谨防呼吸系统疾病
12月22日为冬至,是“数九寒冬”开始的日子。临床专家提醒,这个时候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各类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一些“冬病”进入高发期。
杨镒宇是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PICU的主任医师,他介绍说,冬季是寒冷季节,正是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等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时候。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更是成倍增加,各种疾病也最易在这个节气加重。
杨镒宇表示,儿童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咽炎,易感冒人群,在这个时节,更应当增强体质以减轻发病的症状,减少发病频率。
另外寒冷的冬季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积极锻炼身体并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市民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定期复查谨防发病。
市民平时可以坚持用冷水洗脸,慢跑、打拳、舞剑等都可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但有晨练习惯的市民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心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夏秋交替谨防心血管疾病
昼夜温差大易诱发心血管病。很多人夏天的时候血压控制得很好,甚至不用吃药都能保持稳定,但一到秋季血压就频频升高,这是因为血管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在夏季,它处于舒张的状态,一旦遇到气温骤降的情况,血管就会收缩,导致管腔狭窄,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和血压波动,给心脏带来极大的负担。
夏秋交替的时节,气温忽上忽下,这种交替的冷热更会引发多种心脏疾病。冷环境下,血管会收缩,而热环境下,人体水分流失较多,导致血管有效循环量减少,增加卒中的发生率。
心血管病人要未病先防。即便心血管病人没有发病,也要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
1. 坚持测血压。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变化会直接影响血管的健康状态。心血管病人一定要时刻监控血压,对于尚未发现问题的老年人,也最好每周测一次血压。
2. 关注心血管病发先兆。一些心血管病发作之前会有一些预兆,如心梗发作前会有胸闷、暂时心绞痛的症状,而中风之前会突然晕眩、说话困难、短暂的眼前发黑等。出现这些先兆时就该提高警惕,最好提前就医。
3. 注意保暖。虽说“春捂秋冻”,但心血管病人和有相关家族史的人不要轻易受凉。这时是感冒多发的时候,若上述人群不小心肺部感染,则免疫力下降,也会引起各种心脏疾病。因此平时应注意保暖,并积极锻炼加强体质。
立冬补冬的习俗 立冬疾病预防
立冬后气温降低较快,要注意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当人体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塞死亡。
建议
要重视防寒保暖,可服用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药物。
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血压便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
预防
一要防寒保暖;
二要适当补充营养;
三要做好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防治。
冬季是多种慢性支气管炎易发或复发的时期,所以,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支气管哮喘的病人,要特别注意防护。
建议
根据气温变化添加衣物,少食或不食辛辣食物。
立冬过后,银屑病、皮炎、湿疹等皮肤疾病进入高发季。冬季容易使人体肌肤干燥缺水、皮肤受刺激很容易发病。
建议
皮肤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别随便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