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Ⅱ型糖尿病的发生有自然病程吗

Ⅱ型糖尿病的发生有自然病程吗

Ⅱ型糖尿病病程是个漫长的过程:开始阶段由于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共同 作用,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但还能代偿,所以这阶段血糖调节能代偿,血 糖、糖耐量正常。随着病程的发展,糖调节受损-糖尿病前期,即空腹血糖受损 (IFG)或葡萄糖耐量受损(IGT),此期间称为糖尿病前期。随即进人糖尿病 阶段,处于此阶段的患者血糖水平已大大超过正常范围,可明确诊断为糖尿 病,但尚未出现并发症或伴发病。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糖尿病患者将出现一些并发症,微血管病变(肾、视网膜、神经)逐渐加重,大血管病变(心脏、 脑、下肢)相继出现,使患者致残,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进人并发症期。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糖尿病人,胖好还是瘦好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2型糖尿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也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体质指数BMI大于28)或超重(BMI大于25)。2型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及恶化与脂肪代谢密切关联,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不少糖尿病患者的BMI都在25、26左右。所以,即使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1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糖尿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科学合理膳食,目前主张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0.8g/kg.d),必要时可适量输氨基酸和血浆,在胰岛素保证下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足够的热量,脂肪要选植物油。这是糖尿病肾病的预防措施之一。所有糖尿病病人病程超过5年以上者,要经常查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并注意测量血压,做眼底检查。

2、有条件者应做尿微量蛋白的测定,和β2微球蛋白的测定,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如尿微球蛋白增加,要3-6个月内连测3次,以确定是否为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如果确定为微量蛋白的增加,并能排除其他引起其增加的因素,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者应高度警惕,并注意努力控制血糖,使之尽可能接近正常,若血压>18.7/12Kpa,就应该积极降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同时应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

3、少吃或不吃淀粉、甜食,就能控制血糖,临床上,常有糖尿病患者抱怨,自己已经吃得很少,但血糖值还是居高不下。其实,不要以为吃得很少,血糖就能自动降下来,因为人的身体有自然保护作用,长时间摄取不到能提供足够糖分的食物,就会启动其他升糖激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如此血糖也不会降低。相反,饥饿之后的暴饮暴食还会造成血糖突然升高,给身体带来更大危害。医生建议的做法是,要均衡糖尿病饮食,还有注意饭菜的质量,各方面营养全面吸收,尽量选择全麦类食物避免精细加工的食物。

4、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二型糖尿病和一型糖尿病的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酮症和胰岛功能,其次是有无胰岛自身免疫的证据。

1. 1型糖尿病分为2大类,3型: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1A型)和非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1A型又分为速发型(经典1型糖尿病)和缓发型(LADA)。

2. 因此1型糖尿病除了LADA以外,特点都是酮症起病,病程在3个月以内,以后必须要用胰岛素维持治疗,胰岛功能很差。如果不是酮症起病,即可排除经典1型糖尿病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

3. 但是2型糖尿病有时也可以以酮症起病,但是一般有诱因或者病程较长或者有并发症,酮症好转后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4. 但是在临床特征类似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果BMI较低,胰岛功能较差,要考虑有LADA的可能,可以行GAD-Ab和ICA检测,如果阳性则诊为1型糖尿病中的缓发型,即LADA。

5. 在酮症起病的患者确诊为1型糖尿病后,还需要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如果阳性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如果阴性则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

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因(1)遗传因素: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已被公认。国内外许多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人中遗传因素更为明显。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有不同的遗传病因。Ⅰ型糖尿病由于体内存在易感性因素与人类的细胞抗原有联系,使遗传易感性增强,一旦病毒感染和/或自身免疫的作用下就会发病。Ⅱ型糖尿病基因的遗传占主要地位,其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且是多基因遗传(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致病基因)。把异常基因遗传下去,使后代具有糖尿病易感性,在遇有外因如肥胖等情况下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原因(2)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当具有糖尿病易感性的人感染了脑炎、心肌炎及柯萨奇B4病毒后,病毒可直接侵犯胰岛B细胞,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坏死而丧失功能;或病毒长期滞留在B细胞内,激发自身免疫系统,引起体内B淋巴细胞产生抗胰岛素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使胰岛B细胞损伤破坏,造成胰岛素合成减少,引起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一般病毒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它仅可使隐性糖尿病外显,使化学性糖尿病转化为临床糖尿病。

原因(3)自身免疫:糖尿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恶性贫血等。由于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B4病毒感染,使胰岛组织及B细胞产生炎症、破坏,引起了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加抗体作用下,胰岛细胞进一步大量破坏,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琳巴细胞浸润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血中可检出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及胰岛B细胞膜抗体等证实糖尿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1型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低于5μiu/ml(国际单位)以下时为1型糖尿病。

空腹胰岛素低于5μiu/ml(国际单位),空腹血糖超过6.8mmol/l(毫摩尔)以上诊断为1型糖尿病。

(一)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 这一类型包含了以前所称的iddm, i型或青少年发病糖尿病。有自身免疫参与,其证据包括:

①hla基因-dqa, dqb, dr位点的某些等位基因频率增高或减少出现②体液中存在针对胰岛b细胞的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65)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ia-2,ia-2β、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s)和胰岛素自身抗体③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病如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和addison病。b细胞破坏的程度和速度在不同个体差异很大,起病缓急不一,青少年起病者发病较急,症状明显,有酮症酸中毒(dka)倾向,且可以此为疾病的首发表现,检查可见b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的证据。成人者则发病较缓,症状隐匿,一些患者仅有轻度高血糖,在感染或其他应激情况下迅速恶化,发展为严重高血糖,甚者发生dka。另一些患者病情进展相对慢,可保留残存的b细胞功能,足以在多年内不发生dka,易被误认为2型糖尿病,这部分患者曾被称为“成人隐匿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lada)”。患者在病程中胰岛功能逐渐减退,最终需应用胰岛素治疗以控制代谢紊乱和维持生命,此时血浆c肽水平明显降低。这类患者很少肥胖,但肥胖的存在不能排除其可能性。

(二)特发性1型糖尿病 是在某些人种(如美国黑人和南亚印度人)所见的特殊类型。常有明显家族史,起病早,初发时可有酮症,需胰岛素治疗,在病程中胰岛b细胞功能不一定呈进行性减退,在起病后数月至数年期间不需胰岛素治疗,这些患者始终没有自身免疫反应的证据,各种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检查始终阴性。

得了1型糖尿病不要紧,关键要及时治疗。现在对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也有很多方法属于“滥竽充数”,这些方法不仅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伤害,还会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对此,北京糖尿病治疗中心权威专家向您推荐目前对1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胞渗透修复疗法。

1型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希望大家对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同时希望对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毛细血管瘤的自然病程

增生期

毛细血管瘤的增生期多在6~8个月,亦有病例可长达一年多。刚开始多表现为蚊咬状或针尖样红点,也有出生时即为片状者。多在以后数月内向周围扩展,有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有的则在数周内累及大片正常组织,并向深部扩展,破坏性强。体表病灶周围往往先出现卫星灶。以后与中心逐渐融合,也可呈多中心生长。有些患儿表现为全身多发病灶。

稳定期

本病通常在一岁左右开始进入稳定期,肿瘤生长停滞。此期病情稳定,时间长短各异。

消退期

当病灶中开始出现灰白点,并逐渐扩大或融合,皮下肿块开始软化时,即提示病程进入了消退期。肢体的毛细血管瘤消退比颜面部的速度要快,此类血管瘤自然病程的重要特点就是自行消退,其机制尚不明了,病理基础是幼稚的毛细血管变性,代之以纤维、脂肪组织。消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75﹪~80﹪的患儿在7岁时可达到完全自行消退,但也有消退率较低的报告,各种治疗手段的干扰使这一统计结果更加难以准确。

餐后血糖高病因

一、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占90%,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

二、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4、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

对糖尿病的孩子及其家长的教育内容有哪些

糖尿病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糖尿病的自然病程;②糖尿病的症状; ③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④个体化的治疗目标;⑤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 施和饮食计划;⑥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⑦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治疗 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⑧自我血糖检测和尿糖检测(当血糖检测无法 实施时),血糖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⑨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如 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等应如何应对。

相关推荐

糖尿病隔代遗传吗

糖尿病不是遗传病 所以不存在隔代遗传问题。 但是,糖尿病家族基因倾向,家族中可以糖尿病发病聚集,所以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相对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为高。 1型糖尿病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研究报告双亲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而2型糖尿病则是一种遗传倾向性疾病,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美国卫生和营养普查发现:约35%的2型糖尿病患者,报告其双亲中1个或2个患糖尿病;先前无糖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哪些区别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高么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一般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时间短于5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低,5年以后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的明显急剧升高,如果病程达25-17年,发生概率则达到高峰。II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据统计,发病时间少于5年为7%-10%。发病率20-25年为20-35%,发病25年以上为57%。而影响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的因素很多,包括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值、血浆甘油三酯、血压情况等,目前认为吸烟也是糖尿病肾病的促发因素之一。 糖尿病也是一种遗传

哪些措施预防糖尿病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1、科学合理膳食,目前主张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0.8g/kg.d),必要时可适量输氨基酸和血浆,在胰岛素保证下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足够的热量,脂肪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糖尿病家族史。1型和2型糖尿病病因因素如下: (1)1型糖尿病病因 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体内的胰岛素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2)2型糖尿病病因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

孩子多吃反变瘦要警惕

晨晨10岁了,在班里是个名副其实的小胖墩,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个小胖子,起初觉得胖乎乎的挺可爱的,家长也不在意。每天他的嘴巴几乎没停过,书包里总是装着各种各样的零食,吃饭时也只爱荤不食素,体重是年年大幅度增长,整个人肥得连乳房都发育了,上体育课就成了他的一大难题。可最近妈妈却发现他胃口越来越大了,老是嚷着饿,饮料也是一瓶接一瓶地往肚子里倒,但身材反而比以前消瘦了,精神状态也大不如从前,这可把家人给急坏了,于是带去医院检查,却被告知:晨晨得了糖尿病。全家都疑惑了:糖尿病?这不是中老年人才会的“富贵病”么?怎么

2型糖尿病能做代谢或者减肥手术吗

可以!目前已经证明减肥手术能后改善或者完全缓解2型糖尿病。胃转流术、袖状胃切除术和十二指肠转位术均证据证明这些手术方式能通过减肥和肠道激素的共同作用来改善或缓解糖尿病研究显示高于95%的患者在减肥手术后的改善,8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术后得到2型糖尿病的完全缓解。甚至研究发现即使是1型糖尿病在术后也病情的改善。可调节胃束带术也可以改善或者缓解糖尿病,但是这种手术的仅通过减肥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作用。因此,对于接受可调节胃束带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改善或缓解的时间较长,疗效也较其他手术方式差。

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 1、与1型糖尿病关的因素: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

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分析

1型糖尿病 1、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家族性发病的特点。 2、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2型糖尿病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

生殖器疱疹的自然病程如何

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是指首次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期3~9天,一般5天左右。原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症状变化很大,不会限定于某一种模式,从完全没临床表现到严重的生殖器溃疡,如糜烂性包皮龟头炎或外阴阴道炎或直肠炎,时还要与其他性病引起的阴部溃疡相区别。 患病部位先灼热感和瘙痒感,出现红斑,很快在红斑的基底上发生群集小水疱,小水疱可在2~3天内破溃或变成小脓疱,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或溃疡面,水疱过程多在10天左右,自觉疼痛(灼热痛或刺痛),最后结痂愈合,整个病程10~20天。男性生殖器疱疹好发于包皮、龟头、冠状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