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红是什么病的前兆 流行性出血热
脸红是什么病的前兆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早期可表现为面部充血、面部发红,医学称之为“醉酒面容”。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吗
出血热是一种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的疾病,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应该对之掉以轻心,相反的它对人们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危害性。因此,不少人都会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出血热传染吗?据相关专家介绍,出血热确实是会传染的,而且其传播途径有很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小编特意为大家总结了关于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出血热传染吗?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专家说:它的主要传播来源为动物,而且出血热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以及唾液、尿、便排出。不仅出血热传染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目前已经确认了的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具体有以下几种
1.接触感染 被已经感染的动物咬伤或者其血液、唾液等直接接触人体的伤口也会导致传染
2.呼吸道传播 由于吸入鼠排泄物尘埃而受染。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可以解答流行性出血热传染吗,还提示我们日常要经常清理室内卫生,防止有鼠的排泄物遗留
3螨媒传播 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4.垂直传播 在孕妇的胎肺、肝、肾中可以查见EHFV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及在胎儿的上述器官组织中也可查见符合EHF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这些现象均表明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
对于出血热传染吗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答案是肯定的。同时大家也已经知道了它传播的具体途径,因此,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同时也应该向身边的家人朋友普及关于出血热传染吗这类问题的知识。
出血热的介绍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中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中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中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但HFRS病毒的传播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中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 由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 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 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后受到感染。最近有报告在实验动物进行经口喂以带EHFV的食物感染成功的例据。
4.螨媒传播 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 我校曾报告从孕妇EHF病人流行的死胎肺、肝、肾中查见EHFV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及在胎儿上述器官组织查见符合EHF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均表明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沈阳军区医研所,在自然界捕捉的带毒怀孕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中可发现有类似垂直传播现象。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染: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如尿,粪、鼠唾液等排出体外后干燥,可以污染灰尘飘浮于空气中,人吸入带有病毒的尘埃或空气后即可被传染而得病。
2.病从口入:进食被鼠粪、鼠尿污染的食物后也可传染而发病。
3.接触传染:人们在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皮肤的细微损伤,不易察觉,只要直接或间接接触带有出血热病毒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病毒即可由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引起发病。
4.螨传播:螨是一种寄生于老鼠皮毛中的寄生虫,当野鼠生病后,螨叮咬鼠吸入带有病毒的鼠血,当带病毒的螨离开老鼠后,再咬人时即可将病毒带入人体,引起发病。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 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 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SPA组化试验,血 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特异性IgM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 上,均有确诊价值,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鉴别诊断
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败血症,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有皮肤出血斑者应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区别,蛋白尿应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区别,腹痛应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相区别,消化道出血应与溃疡病出血相区别,咯血应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咯血相区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本病有典型临床表现和独特的病期经过,以及血清学检测等,均有助于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的肾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HV)引起的,以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我国是世界上受 HFRS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隐性感染率为2.5%~5.7%,为重疫区。HFRS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家鼠型疫区流行高峰在3~5月份,姬鼠型疫区流行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份,混合型疫区流行高峰在春、冬季。高危人群主要为疫区青壮年农民。
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病发病机制是病毒源性损伤为主,同时亦存在病毒免疫损伤。主要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病理改变为水肿、炎性单核细胞渗出及出血。临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肾综出血热的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由病毒传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至今,流行性出血热还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 syndrome,HFRS)
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现今已知是一组RNA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s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由于是在1976年由韩国的李镐汪首先分离成功,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不过在此之后人们还陆续发现两种病毒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它们分别是普乌马拉病毒(Puuma Virus)及汉城病毒(Seou Virus)。我国的宋干等人1982年在辽宁省出血热流行地区的21例患者中以及流行性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体内,也曾分离出本病的致病因子。现已基本明了,在我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主要是汉坦病毒,而西欧主要是普乌马拉病毒。
啮齿类动物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某些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在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其体内的病毒可随尿液、粪便、唾液及血液排出,当人从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或由皮肤黏膜破损处直接接触污染物后即有可能被传染此外还有人认为,病毒可通过革螨或恙螨叮咬而经虫媒传播,不过目前对此还无统一的认识但可以肯定,以人为传播源的人与人之间传染可以排除。
不同类型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不同的国家或在不同的地区,受经济状况、卫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易感人群不同,流行方式也有所差异在我国,本病有由北向南,由农村向城市推移的趋势。按照流行方式,流行性出血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农村型 以黑线姬鼠为传染源,临床表现典型,病情往往较重,出血现象和肾脏损害明显,病死率较高。在我国多见于春末和晚秋两个高峰季节
2.城市型 以褐家鼠为传染源,临床表现往往较轻而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误诊。
3.实验室感染型 临床表现较轻,大都无严重的肾功能障碍。现今认为引起农村型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而引起后两种类型的病毒主要是汉城病毒。至于在北欧流行的临床表现较轻的“流行性肾病”,现已查明系普乌马拉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