龈交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龈交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龈交在口中,上唇系带与齿龈连接处。龈交穴属督脉之终穴,位于口内上齿龈处,可疏通局部气血,泻热消肿止痛,治疗齿龈肿痛,口喎口噤,唇吻强急;任督二脉经气相交,故本穴有通调任督二脉经气,调和阴阳,治疗癫狂的作用。督脉循行脊中,故本穴又能通调督脉气血,治疗闪挫腰痛。
交信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交信穴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交信属肾经,位于小腿内侧,为阴跷脉之郄穴。本穴对妇人月经具有双向良性调理作用,既可补肾气,培固本,以固摄经穴,治疗崩漏;又因本穴为郄穴,可 通调气血,治疗冲任,胞脉经气运不畅的月经不调;肾为封藏之本,补肾气可益脾气,而升提下陷,用于治疗阴挺,疝气。由于肾经经气由此会入脾经,故补本穴可用于治疗肾阳虚衰,影响脾阳所致的便秘,泄泻,慢性痢疾。肾开窍于二阴,本穴有清利下焦湿热的作用,用于治疗睾丸肿痛,阴痒,淋证等。并可循经治疗下肢内侧痛。
阳痿拔罐位置适宜图
1.心俞穴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2.心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心俞穴功效:
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1.肝俞穴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肝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肝俞穴功效:
散发肝脏之热。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次廖穴位置: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
2.次廖穴取穴方法:
俯卧取穴,次髎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3.次廖穴功效: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补益下焦,强腰利湿,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大赫穴
1.大赫穴位置:
大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位。
2.大赫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在横骨上1寸,中极(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3.大赫穴功效:
散热生气,大赫穴有益肾填精,益肾助阳,调经止带的作用。
1.曲泉穴位置:
曲泉穴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2.曲泉穴取穴方法:
屈膝正坐或卧位,曲泉穴位于人体的膝内侧,屈膝,当膝关穴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3.曲泉穴功效:
除湿降浊、清利湿热,通调下焦、曲泉穴有清湿热、理下焦的作用。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复溜穴位置: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2.复溜穴取穴方法:
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正坐或仰卧取穴。
3.复溜穴功效:
复溜穴有补肾益气,补肾益阴,温阳利水,益肾、利水、发汗、止汗的作用。
口臭按摩哪些穴位
1.承浆
取承浆穴(额唇沟正中凹陷处),用手指尖按压,力度以有感觉但不疼痛为佳。按压的时候,最好轻轻旋转。每天1分钟,每天2 次。
2.龈交
取龈交穴(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用手指肚按压,力度以有感觉但不疼痛为佳。每天按压1分钟即可。
3.内庭
取内庭穴(足背当第2.第3柘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按压时力度可以稍微加重,可点可按,灵活多变。
4.足三里
取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按压时力度再加重,以稍微疼痛为宜。每天按压3分钟即可。
督脉不通的症状有哪些 督脉不通怎么样调理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如果督脉不通造成身体不适的话,可以通过针灸、艾灸、按摩等方法调理改善,针灸针刺疼痛区域及周边的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艾灸能改善督脉不畅,起到循环气血、疏通堵塞的作用,此外还可以用擦法或按揉等按摩推拿手法刺激病变部位,从而疏通阻滞的经络。
交信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交信穴功效作用
类属:交信穴为阴跷脉郄穴。
功效:补肾调经,清利下焦。
作用:交信属肾经,位于小腿内侧,为阴跷脉之郄穴。本穴对妇人月经具有双向良性调理作用,既可补肾气,培固本,以固摄经穴,治疗崩漏;又因本穴为郄穴,可 通调气血,治疗冲任,胞脉经气运不畅的月经不调;肾为封藏之本,补肾气可益脾气,而升提下陷,用于治疗阴挺,疝气。由于肾经经气由此会入脾经,故补本穴可用于治疗肾阳虚衰,影响脾阳所致的便秘,泄泻,慢性痢疾。肾开窍于二阴,本穴有清利下焦湿热的作用,用于治疗睾丸肿痛,阴痒,淋证等。并可循经治疗下肢内侧痛。
高血脂拔罐位置示意图
1.肺俞穴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2.肺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肺俞穴功效:
散发肺脏之热。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1.厥阴俞穴位置:
厥阴俞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包的背俞穴。
2.厥阴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厥阴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3.厥阴俞穴功效:
外泄心包之热。厥阴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1.心俞穴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2.心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心俞穴功效:
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1.督俞穴位置:
督俞穴位于背部脊柱区,第六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2.督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督俞穴功效:
补阳益气,督俞穴有宽胸利膈、调肠和胃,理气止痛,强心通脉的作用。
1.曲池穴位置: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2.曲池穴取穴方法:
屈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
3.曲池穴功效:
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1.合谷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合谷取穴方法:
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
3.合谷功效:
合谷有疏风解表、清泄肺气、通降肠胃作用。
1.郄门穴位置:
郄门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
2.郄门穴取穴方法:
仰掌,微屈腕,在腕横纹上5寸,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3.郄门穴功效:
疏导水湿,宁心安神、清营凉血作用。
1.间使穴位置:
间使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
2.间使穴取穴方法:
间使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间使穴功效:
散热生气、宽胸和胃,清心安神,截疟,间使穴有养心宁神、和胃祛痰作用。
1.内关穴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内关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3.内关穴功效: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和胃,和胃和逆,理气镇痛作用。
1.通里穴位置:
通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
2.通里穴取穴方法:
通里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3.通里穴功效:
通里有清心安神、通利喉舌、清热安神,通经活络作用。
1.足三里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1.三阴交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太冲穴位置:
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2.太冲穴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3.太冲穴功效:
太冲穴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作用。
1.公孙穴位置: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2.公孙穴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内侧后方,距太白l寸处取穴;或沿太白向后推至一凹陷,即为本穴。
3.公孙穴功效:
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主要作用是调理脾胃,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穴之一,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腹胀、泄泻、水肿等均可治之。
龈交的功效 龈交穴穴位解剖
在上唇系带;有上唇动,静脉;布有上颌内槽神经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