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心理干预 心理急救的四个阶段
地震后心理干预 心理急救的四个阶段
一看、二听、三连接、四结束。
一看指先判断是否有人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即焦虑,抑郁状态等,发现个别性格脆弱的人;二听,认真聆听求助者的心声,学会倾听;三连接,满足求助者的需求,不要许空愿;四结束,积极的告别,表达自己的祝愿。
地震后心理干预 建构爱和归属感
一个人是脆弱的,但是一群人,整个人类是强大的!
在地震灾害中我们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当我们面对着倒塌的房屋,断壁残垣,感到自己被世界抛弃了。这个时候越快与外界建立起联系越好,不论是亲人,朋友还是救援人员,一个拥抱,一个电话都能带来巨大的力量。爱让人温暖。
精神抑郁症心理干预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绝大多数的抑郁症病人病前有一定的诱因(如挫折、遭受不幸等),同时在出现情绪抑郁、低落过程中产生悲观。失望和孤独、无助感。这些情况,一般来说可以用心理治疗——即所谓的“心药”来处理。因为根据国外近20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病人经过心理治疗或多种治疗方法(合并药物)的处理或帮助可以得到治愈或缓解。如美国曾作过一项大样本的随访研究,发现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门诊病人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味酸)相似,有效率为60%-80%。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病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因为它不会产生像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所致的生理副反应,因此对那些药物副反应明显或害怕微电休克治疗的病人来说比较适用。第二,临床上约有10%-30%的难治性病人,即对药物没有疗效的抑郁症可以合并心理治疗以取得效果。第三。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状,但停药后相当一部分病人仍会复发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抑郁,而心理治疗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即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另外,临市上药物和电休克的治疗效果在4~6周内便出现,而心理治疗的效果则是在6~8周后出现,即它的疗效出现时间较慢,但疗效较稳定。不要因为2~4周未见疗效而放弃心理治疗。
四川人地震心理 过度反应
地震之后,人会变得更加的神经质即敏感,对任何与地震相关的东西,声音,气味,图像都会过敏,反应很大。没有安全感,很焦虑,睡不好,还会一遍一遍的做噩梦。
地震后心理干预 国家力量
国家不仅能提供大量的援助,同时也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能让灾区人民充满信心与希望:我们强大的国家没有忘记我们!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我们,救援我们,我们一定能够获救的!
当国家为灾民做出有效决策和行动时,就是最大的心理援助。
如何预防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的三个阶段
心理疾病包含三个不同阶段:心理不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一般说来,心理不适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合理宣泄等方法子以解决,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则需要通过专业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心理疾病其实并不可怕,应该以预防为主。
神经心理的三个阶段
疏远异性阶段(初期):即使原来经常在一起的异性同学或邻居也变得疏远起来。初中学生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现象有两种变异形式:一种是厌恶同龄的异性,在学校里男女同学互相攻击指责;另一种是喜欢接近年龄很大的异性,似乎是一种代偿。
接近异性阶段(中期):对异性怀有好感,甚至欣赏,愿意跟异性彼此接近,倾向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女孩子特别注意打扮。这一阶段由于过分的害羞,还不会出现男女个别接触。
爱慕异性阶段(末期):一般地认为初恋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生,是值得重视的阶段。12-17岁是性知识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知识欲和好奇心十分强,她们希望了解性的奥秘,探究人类生殖的真谛,这是正常的性心理表现。作为家长、学校和老师应该给她们讲解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使她们对自己身体出现的变化和现象有正确的认识,了解青春期保健知识及一些生理现象的对策,特别是不应回避的问题,如手淫、早恋等。
心理干预可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近日,在试管婴儿学术研讨会上,教授和大家交流了研究的“胚胎移植(IVF-ET)妊娠成功率与心理干预的关系”科研成果:心理干预会提高近3倍试管婴儿成功率。
教授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一组实验数据:“在试管婴儿过程中,40例患者未经心理干预,妊娠6例,成功率13%;51例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妊娠18例,成功率35.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经过心理干预后的试管婴儿患者成功孕育率增长了将近3倍。孔教授明确指出,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进IVF-ET妇女的应对方式,降低人际敏感、敌对、抑郁和焦虑,有助提升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据中国人口协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不孕不育患者已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每年大约有70万人选择试管婴儿技术。不孕家庭过度的心理紧张很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从而导致胚胎难以着床,直接影响试管婴儿成功率。目前,国外试管婴儿领域已经设立了专业心理干预门诊,每位做试管婴儿的患者都会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但试管婴儿前期心理干预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此次与会的20多位国内三甲医院试管婴儿专家,呼吁国内试管婴儿机构尽快设立心理门诊,帮助更多不孕女性打开心结,释放压力,快乐做妈妈。
地震后心理干预 积极暗示激发勇气
在我们接受了自己脆弱,无力的的一面之后,我们必须要振作起来,不能够颓废下去。允许自己为人的另一个意思是,人是很顽强的,我们在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之后,依旧能勇敢的生活下去,不会被余震给吓到,对救援,重建充满信心。
地震后我们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文章导读
从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到最近的康定地震,近年来,我国确实已经遭遇了好多场地震带来的伤害。而一说到地震,人们心中都存在着恐慌的情绪,一旦发生地震,甚至手忙脚乱,无从抗拒。其实,当面临地震灾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的心理安抚,从容应对地震。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面对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抱怨愤怒无济于事,也于事无补。这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就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伤亡和损失。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冷静和好心态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
保持良好心态,往往能规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灾害。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较好者,也会感到紧张害怕,但大脑清醒,肌肉有力,反应敏捷,行动有力;心理素质不好者,如平素胆小怕事者,见灾难临头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不知赶快逃离,最终遭致危险。尽管每一个人面对恐慌、灾难、死亡等危险,都会感到担心、害怕,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心理表现的应有之义。但是,除了这些“应有之义”之外,人们更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害怕不是办法,担心无济于事,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设法解决,这才是成熟心理的凸显。
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体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素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如日本的抗震防震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每年的9月1日还是全国的防灾日,都要组织大规模的防灾演习。而我们安全预防教育则相对匮乏,比如许多高层建筑职员不掌握自救知识,没经过逃生演练,由于无知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其实,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肯定优于普通建筑,并且设有若干应急楼层,知道这些,自然就能冷静应对了。
发生地震后,可能很多人内心都会存在抱怨的心理,抱怨的同时又在恐慌。甚至有的震区的人,对于高层的建筑物、电梯等,都心有余悸。其实,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多对自己进行情绪上的安抚,学习面对灾难的危机处理,才能增强对于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四川人地震心理 内疚感
为什么就只有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而亲人却死去了?为什么就自己比较幸运,死去的什么不是自己?因为独自存活,会造成一种内疚感。
解决办法:
与共同幸存的人组成小组,互相帮助分享,与心理医生交流。帮助救援,做出自己的贡献。
地震后心理干预 灾区互助重建控制感
人类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我们能合作,有秩序,在灾难面前更是如此。
还记得在电影《2012》中修建诺亚方舟,当人类面对世界毁灭的灾难的时候,在极度的恐慌中,人们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克服困难,重建家园,不仅能够克服自身的恐惧感,同时能分散自身的注意力,将力量用在重建灾区的工作上。有了控制感,信心也恢复了。
地震后心理干预 直面死亡接纳惊恐
在灾难中死里逃生之后,每一人都会感觉到惊魂未定,这是人的本能,不用觉得不好意思。
我们首先要接受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所体验到的惊恐的感觉,无力的感觉。只有真正的直面并且接纳问题,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面对现实。允许自己为人。
幼儿性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近年来,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教育学家对婴幼儿的性意识作了深入研究。目前,把孩子从摇篮到儿童、少年期的性心理发展普遍分为口欲期、肛欲期、阴茎崇拜期和性沉寂期(潜伏期)四个阶段。
口欲期:婴儿的嘴唇和口腔是其强烈愉悦的部位,嘴唇的感觉极端的敏锐,当其和母亲的乳头发生接触之际,婴儿会感觉极度的愉快。现代医学通过各种仪器测试,可以看到胎儿在子宫内吸吮手指,婴儿在吸吮时表露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很明显的。当孩子发现嘴能给他们带来愉快时,他就将手指和能拿到的东西等等都往嘴里放,即使不能吃,也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感觉。这种愉快感觉不应被剥夺。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放进嘴里的东西一定要清洁、安全。
肛欲期: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便进入这一阶段。这一时期,身体的排泄活动成了孩子愉悦的主要方面。据观察,一岁左右的女孩在小便时经常自己发笑,也许是由于排尿引起阴户的快感所至,男孩子则更注意小便时的实际动作所造成的快感。这时父母就要耐心地、愉快地训练他们、粗鲁急躁的方法会使孩子感到他的身体和其他所有的功能都是可怕,可鄙的,以致对成人后的性欲也会认为罪恶,形成畸形的性压抑的心理。这一时期的挫折,会导致固执强制和僵化的性格特征,在生活中表现为不整洁,无条理甚至破坏性。
阴茎崇拜期:随着身体的发育,大约三岁以后,孩子会发现身体感觉最好受之处是生殖器官,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第二个激烈变化的时期,是幼儿好奇心旺盛期,是孩子试图独立的阶段,然而也是几乎总要受到父母压抑,禁止或惩罚的阶段,当孩子玩弄自己的耳朵、脚趾时,妈妈会笑着告诉爸爸说:“你看他那小傻样!”但当孩子抚摸自己的性器官时,很多家长会板起面孔训斥说:“不准这样!”父母这种大惊小怪,截然相反的态度,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兴趣。可能使孩子从小养成对性器官的罪恶感。然而,经大部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家长把自己童年时代所受的这种教育又原封原包地传授给下一代,事实上,孩子这时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的引导。家长要容忍和尊重孩子的性好奇心,不必羞于谈性器官的名称和解释有关性的问题,像讲其他器官一样以平和的态度告诉他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使他懂得这都是自己身体必不可少的有用部位。当孩子抚摸性器官时告诉他,手上有细菌,应像不吮手指,不揉眼睛那样不去抚摸它,再用讲故事,和他做游戏等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孩子对性器官的抚摸是会逐渐减少的。
当然,在性教育中,没有必要把性知识全倒出来,不可以超越他们的发育阶段则告诉他们太多的东西。
性沉寂期(潜伏期):孩子长到学龄期,随着他们社交和社会知识的扩展,儿童的兴趣向外扩展到对其他奥妙和知识的兴趣上来。这时的孩子由于羞怯,往往不会主动提问那些担心被人指责和嘲笑的问题,然而他们的性好奇心是一定要设法满足的,父母的责任是多与孩子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适当地引导他们看一些知识性的书,因势利导地告诫孩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这是向青春期的过渡和准备。心平气和的态度既可以约束孩子的性实验,也不伤害孩子将来对性的认识与兴趣。
五级人群存在心理危机问题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是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
另外,还有现场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专家认为,这一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三级人群是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是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的灾区以外的社区成员,以及对灾难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是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这类人群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专家建议,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采取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