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心理健康特点如何
新生儿的心理健康特点如何
在一整天内,新生儿的状态都要发生各种变化,其典型状态如下:
有规律的睡眠:新生儿合着眼,呼吸均匀,没有动作,这时最不易唤醒他。
没有规律的睡眠:新生儿合着眼,呼吸不均匀,肌肉时时轻微地抽动,但没有大的动作。此时某些声音或闪光会引起他的微笑。
瞌睡:新生儿睁着眼,身体活动多一些,呼吸不均匀,此时对外界的刺激还是敏感的。
安静的清醒:新生儿在喂过奶,换过尿布,打过嗝后,他会睁着眼醒上一会儿,可能一面摆动头部,,伸伸手脚,摆动身体,一面看着眼前的环境或挂在他头上的活动玩具,有趣的环境能引起或保持安静的清醒状态。
新生儿有哪些常见的心理特点
新生儿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期。它开始于各种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初生儿半个月左右会出现条件反射。最早的条件反射常由母亲抱他喂奶时的姿势形成,即抱起他时,他就会张嘴吸吮。这种最初的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心理在萌芽,也是机体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如果从新生儿期开始,有规律地训练他们睡眠─大小便─喂奶三个生活环节;在他睡醒后,先把便,后哺乳,喂奶后稍微活动再入睡。如此循环,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往往可见他醒时自发地手舞足蹈,情绪愉快;再入睡时嘴唇微微翘起出现笑脸。
新生儿的各种条件反射是逐渐形成的,与五官感觉有关。年轻的妈妈爸爸要想把婴儿养育好,首先必须明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是如何发展的。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 新生儿的触觉已很发达,尤以嘴唇、手脚掌、前额和眼睛更为突出。当嘴唇触到物体时,会发生觅食反射。痛觉发展也快,用电刺激第一天的初生儿,他起初可忍受85~90伏特,第4天就再也不能忍受了。3个月婴儿对33℃和31.5℃两种不同的水温也有不同的反应。婴儿期肤觉相当发达,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肤觉的条件反射。如洗澡、洗脸的水温应适宜,动作要轻柔,否则会引起婴儿厌恶,形成消极条件反射。经常接受爱抚的婴儿,表情愉快,反应灵敏,如婴儿啼哭时,母亲轻轻拍拍,就会安静入睡。国外有人报道:婴儿会出现皮肤饥饿症,常需别人抚摸。经常受父母爱抚的婴儿,生长发育也较好;而孤儿院的孩子,身心发育均较差。近年多主张产后母婴同床,尽量多接触婴儿皮肤,既方便哺乳,又可增进母婴感情。
嗅觉: 新生儿可辨别某种气味,但还不稳定。4个月的孩子可有较好的嗅觉。这可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和心率是否增快等进行观察。比如给婴儿嗅酸醋时皱眉头,嗅蜂蜜就不会皱眉头。为了促进婴儿嗅觉的发展,开饭时,把婴儿抱在餐桌边,让他闻一闻食物的香味;日常抱他到户外嗅一嗅花果、树木的气味;冬天成人擦面膏时,顺便把手掌给婴儿嗅一嗅,对他说:香啊!香啊!
味觉: 孩子出生半个月后,喜欢吸吮甜味食物,对苦味食物则常会皱眉或转头拒绝。3个月吃惯母奶的婴儿,有时会不愿吃牛奶。因此,给婴儿添加辅食时,应注意食物气味不宜过浓,太甜太咸都不适宜。
视觉: 初生几天的婴儿,不会凝视任何物体。两周后开始出现视觉集中。两个月后眼睛会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后会跟踪运动着的东西。孩子越长大,视觉集中的时间也越长,看到物体的距离也较远些。比如满月前后的婴儿只能注视1~1.5米远的东西4~5秒钟,3个月的孩子能看4~7米远的东西5~10分钟,到半岁时大多能看远距离物体,在母亲诱导下可看到天上的月亮、飞鸟和路上行人、车辆等。
婴儿会分辨颜色吗?孩子的辨色能力常在4个月左右开始。但3个月时,有些孩子已对红、绿二色有不同表现;4~8个月时喜看红、橙、黄等温暖颜色,不喜欢看蓝、紫等冷色;3足岁时可区分红、蓝、黄、白、黑等基本色;4岁后常可分辨粉红、淡蓝等混合色。婴幼儿对红色最感兴趣,还有视觉偏爱,如特别喜欢注视母亲的脸和清晰的图像。
要促进孩子的视觉发展,应从新生儿开始让他们经常看到彩色的玩具或图画。可将玩具挂在婴儿床边附近,并经常移动位置,让卧床的婴儿能习惯向左或右注视,以免发生斜视眼。
听觉: 初生儿能听到声音吗?有人认为羊水堵塞耳朵,不能听到音响。近年的研究证明,新生儿生下不久便可听到声音,但找不到声源。两个月时听力逐渐发展,3~4个月婴儿闻声可转头,可找到声音来源;有些还能分辨不同的音响,会倾听音乐,对摇篮曲、儿歌表现出安详愉快,听到妈妈的声音格外高兴。听觉对语言有促进发展的作用。辨别声音的能力提高后,为以后学说话准备了条件。故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常对婴儿讲话、唱歌,玩一些会动的发出声音的玩具,可促进孩子听力和视力同时发展。
初乳喂养注意事项
新生儿出生后第1小时是个敏感期,且出生后20-30分钟,婴儿的吸吮反射最强,如果此时没能得到吸吮的体验吗,将会应先以后的吸吮能力。因此新生儿出生后母子接触的时间越早、越长,母子间感情越深,婴儿心理发育也越好,而且新生儿敏感期又正是确立母子间感情联系的最佳时期,多以,要让新生儿在出生后1小时之内,就开始吸吮乳头,已经早获得”物质和精神食粮“。
初乳虽然量少、稀淡,但对新生儿是极重要的。喂母乳的孩子在生后半年以内很少生病,就是接受了母乳中抗体的缘故,这其中也有初乳的功劳。因此,初乳决不要随便遗弃。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接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应可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应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应可坐1分钟;9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起来,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0个月时,婴儿应能用手和膝爬行;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两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连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应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也是句子。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蛋蛋”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就在两到3岁的期间,幼儿(从满1岁起到6岁止,习惯上称为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应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三)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型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至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两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这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到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至6岁之间。
(四)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以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既是儿童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以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社会化是贯通人的一生的连续过程。
人在婴幼儿期,需要获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同辈和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种个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喜、怒、哀、乐等;带领、跟随同辈人,与他们合作和竞争;对成就有自豪感;从事角色扮演等活动。为此,他们应具备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质,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就能对说话声有反应,对人脸特别注意。到2个月左右,婴儿应开始对人发出社会性微笑,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某种需求时而发出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嘴部笑容行为是不同的)。到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即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迹象,其首要的依恋目标通常是照料他的母亲。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到满1岁时将达到第1个高峰,这个时候母亲的出现会给婴儿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与此同时,父亲如果亲近婴儿,关注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感也应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到2岁时,有违拗、违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挥别人的现象发生,其情绪表达形式应表现出多样化,并且能够学会关心和爱护其他儿童,开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有移情能力。在3至6岁期间,幼儿应开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标准,并建立同伴关系。
如何判断新生儿心理是否健康
怎样观察刚出生的儿童心理是否正常呢?根据目前的研究,除了从儿童是否能建立条件反射来测定外,最主要的是看新生儿是否有感觉。因为感觉是心理产生的最低指标。
我们知道,孩子一出生,就具有各种感觉,要测定孩子的感觉反映是否正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1)落地后孩子是否会哭。
正常孩子落地后,即会大哭。这时孩子的啼哭并不是表明饥饿和疼痛,而是离开恒温的母胎,接触到低于母胎的冷空气而引起的不适反应。孩子落地的“呱呱”哭声,证明孩子反映感觉是正常的。
(2)奶头触到孩子的嘴唇,嘴会追踪奶头。大人手指触到孩子掌心,孩子手会立即抓紧手指,这说明触觉是正常的。
(3)出生5~7天左右,给孩子嗅不同的气味,孩子会出现不安的面部表情和出现不规则的深呼吸,脉搏也会跳得快些。若一旦异味除去,一切安定正常,这就表明孩子嗅觉很灵敏。
(4)给孩子尝酸、苦、咸等不同味道的液体,看孩子是否有不同反应,如有皱折、闭眼、紧闭小嘴等不愉快的表情,而且在给甜味液体时,面部如能出现愉快的表情,并能作出特殊的舔嘴、咂舌的动作,说明孩子味觉发育得很好。
(5)出生后半个月左右的孩子,若能凝视两、三步远的烛光,双眼能随眼前移动的烛光转动,说明视觉是正常的。
(6)孩子出生二、三周后,哭闹时,若听到悦耳的哄逗声或拉长声调的催眠声,能停止哭闹,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听觉了。
(7)孩子出生一个月内,两眼看到人脸时,能手舞足蹈。在困倦或饥饿时,看到人脸能出现愉快的表情,这说明孩子已产生与人交往的需要了。
如果孩子在出生后的头一个月里,上述情况都很正常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孩子心理发展是很健康的,不可能是痴呆儿童。
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充分的抚爱
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教师的爱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适当的母爱与师爱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儿童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教师对儿童爱得不够,往往是由于责任心不强,为对儿童冷淡或表示讨厌,或表现为偏爱资质聪明、容貌出众的儿童,嫌弃冷淡资质愚笨、容貌不佳的儿童,常使受宠儿童张扬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教师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对每一个孩子都应一视同仁。
充实的生活
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除了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在部分幼儿园和小学里,教师只关心儿童读书,不关心儿童个性发展,安排上缺乏游戏、娱乐,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平稳的环境
平衡的环境是指的家庭、顺利学习的环境、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致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对5000余人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教师责骂、体罚,由于贫困而受饥饿或失学等,都会促使儿童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处在逆境中的儿童,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给予精神或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比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儿童还是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艺术的陶治
艺术的陶冶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治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著的效果。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红色使人情绪亢奋,黄色使人喜悦,蓝色使人心胸开阔,灰色使我沉闷、忧郁。在儿童常处的环境中应少用灰、黑色。儿童文学也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那引人入胜的内容、优美动听的语言,不仅使儿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发展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经常向儿童讲故事、念诗歌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婴幼儿心理健康关键词
婴儿心理健康关键词:母爱
婴儿期(一岁以下)的心理健康是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起点,不仅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并对成人的心理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婴儿对周围事物、人物、环境产生相应的感知能与运动能。客观条件良好,会使婴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与情感,反之会产生烦躁与恐惧。
婴儿期母爱的温暖是首要的因素,如护理、哺乳时母亲的微笑面孔、爱抚动作、亲切的语言,不仅为婴儿提供物质营养同时又培育了心理健康。除母爱外,家庭人员、托儿所保育员等,同样给婴儿以母爱般的护理、照顾,使婴儿情绪愉快,对周围人物产生信任感;反之,则使婴儿变得呆滞、胆小恐惧。
幼儿心理健康关键词:语言
幼儿期(1-3岁)大脑生理结构逐渐发育完善,机体各系统器官加强了调节作用;并且断奶后,开始摄取幼儿饮食,接触周围环境日渐增多,促使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逐渐发育,语言发育更为迅速。
除母爱外,家庭、保教人员应与幼儿交流语言,防止发生口吃此期是关键时期。解答所问或满足合理要求时应亲切耐心,循循善诱,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亲切的环境中,对幼儿语言、思维、想象力以及性格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关键词:性格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逐渐平衡,大脑结构继续发育,为大脑机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注意力易于分散,易于激动,常表现多言多语,爬上爬下等,此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不能误认为儿童多动症。
此期安排学习,应在游戏活动、手工作业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练琴、学画。要因人施教,不能强迫儿童多种内容一起学。
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性格,儿童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儿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父母亲切和蔼、鼓励向上,正确培育则易于引导儿童形成自强上进、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儿童经常受到训斥、责骂则易于形成忧虑、违拗的性格。父母与幼教机构对儿童不合理的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及性格特征的形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此期给儿童以正面启发教育,会促进大脑抑制过程优于兴奋过程,能较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动。思维活动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尚属初级阶段。
新生儿心率正常值是多少
新生儿心率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通过信号描记瞬间的胎心变化所形成的监护图形的曲线,可以了解胎动时、宫缩时胎心的反应,以推测宫内新生儿有无缺氧。正常妊娠从怀孕第37周开始每周做一次胎心监护,如有合并症或并发症,可以从怀孕第28~30周开始做。 应注意胎心音的节律性是否忽快忽慢等,正常胎心音120~160次/分,如果胎心音160次/分以上或持续100次/分都表示新生儿宫内缺氧,应及时治疗。
新生儿心率是预测新生儿安危的手段,因些每个新妈妈都有必要作好新生儿心率记录.此时新妈妈一定要知道新生儿胎心率正常值 范围:
正常新生儿心率为120~160次/分钟
在怀孕20周前胎心率平均为162次/分钟
在怀孕怀孕21~30周平均为147次/分钟
在怀孕31~40孕周平均为139次/分钟
通常在新生儿背上方的孕妇腹壁听到的胎心音最响亮,由于胎头位置不同,最响心音部位也不一样。孕妇自己学会计数每分钟胎心率是有好处的,若胎心率小于120次/分钟或大于160次/分钟,即表示胎心率异常,需进一步复查监护。
关于新生儿心率正常值是多少这个问题的解答,专家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到这,相信现在众多的新妈妈都婴孩对于新生儿心率正常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了吧,希望可以对众多新妈妈们有所帮助,在此提示,一旦新生儿的心率超出正常值的话,一定要及时的带着孩子去专业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婴儿心肌酶高的治疗以及正常值
新生儿心肌酶正常值
检查心肌酶主要是确定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心肌酶谱正常参考值多为成人标准,而新生儿的正常参考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新生儿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那么,新生儿心肌酶的正常值到底是多少呢?
心肌酶谱是指与心肌损伤相关的一组酶,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检查的心肌酶包括LDH、CK一MB、a一HBDH,GOT,这组相关酶对诊断新生儿心肌损伤有一定辅助作用。
新生儿心肌酶谱参考值较成人增高,新生儿心肌酶谱参考值分别为:
1、肌酸激酶:(115±82)U/L;
2、肌酸激酶同功酶(19士13)U/L;
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2±15)U/L;
4、乳酸脱氢酶(263士113)U/L;
5、a-羟丁酸脱氢酶(246士114)U/L。
查看详情>>
新生儿心肌酶正常值怎么保持
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新生儿的心肌酶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新生儿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而面对新生儿心肌酶的数值,应该怎样保持在正常值的范围内呢?
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对较重的心肌炎小儿可检查超声心动图,以发现心腔扩大和心功能有否降低;对复杂的病儿,必要时还需进行心肌、心内膜活组织检查来确诊。
为了保持新生儿心肌酶的正常值,建议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在新生儿护理上,要保证充分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高热量、高纤维、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就婴儿心肌酶正常值是多少这个问题,上文中已经给了很详细的介绍。这样的话就不会说因为不知道而造成一些问题的出现,同时还更好的介绍了一些关于婴儿心肌酶这些类似的知识,这样的话也是对于照顾宝宝方面有很大的帮助的。
15)U/L;
得了乳腺炎对女性有什么影响呢
1、影响喂养宝宝
如果是产妇朋友患上该疾病,出现乳头发育异常,甚至发生了乳头内陷,就会导致新生儿的含接和吸吮不顺畅,使产后母乳喂养发生困难,或无法哺乳。
2、引起其他的疾病
患者乳腺炎的女性由于长时间的乳头内陷,还会压迫到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障碍,胶原组织渗出,引起乳头乳晕炎症。同时乳头内陷症状还会导致形成慢性炎症。
3、影响心理健康
乳腺炎一旦发生女性朋友身上是很容易导致焦虑心情,各种担心,对自己身体也会产生度地不自信,严重影响女性心理健康。
新生儿心脏外露是什么病
新生儿心脏外露是什么病考虑是先天心脏病,一般认为妊娠早期(5~8周)是胎儿心脏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原因很多,遗传因素仅占8%左右,而占92%的绝大多数则为环境因素造成,如妇女妊娠时服用药物、感染病毒、环境污染、射线辐射等都会使胎儿心脏发育异常。尤其妊娠前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会使孩子患上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急剧增加。
新生儿心脏外露是可以预防的:
1.适龄婚育
医学已经证明,35岁以上的孕妇发生胎儿基因异常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最好在35岁以前生育。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建议高龄孕妇必须接受严格的围产期医学观察与保健。
2.准备要孩子前要做好心理、生理状态的调节
如果准妈妈有吸烟、饮酒等习惯,最好至少在怀孕前半年就要停止。
特别是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风疹病毒性疾病。孕妇应尽量避免服用药物,如必须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孕期尽量少接触射线、电磁辐射等不良环境因素。
看了以上的介绍之后,对于新生儿心脏外露的情况也都了解了吧。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所以孩子的健康是非常的重要的,一个孩子要是患有疾病,对此一定要及时的去进行治疗,以免耽误了孩子的治疗,给孩子的危害造成非常大的危害,给国家少了一个人才。
婴儿心理特点
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对世界的认识,也开始了和别人的交往,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半岁以后,身体活动的范围扩大,爽收可以模仿多种动作,出现语言的萌芽,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音节。到9-10个月后,因而已能听懂一些词,并且按承认的话去做一些动作。只是直到1岁,孩子能说的词还是极少的。
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时期。婴儿在这是学会走路,开始说话,表现出表象思维和想象等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出现独立性,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如1岁以前是语言发生后的准备阶段。1-1.5岁的孩子初一理解语言阶段。他能听懂许多话,但是说出的不多,有的孩子甚至完全不说话。1.5岁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阶段,一下子就说得很好。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里咕噜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到了3岁,能够初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与此同时,婴儿的表象也发展起来。特别是1.5-2岁,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婴儿能够在大脑中出现关于该事物的表象。表象的发生是婴儿的认识后动出现重大的变化。记忆已不仅停留在再认那些重新出现的事物,还可以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发生使婴儿有可能产生想象。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这是出现了游戏萌芽。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形式——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这是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比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在生活中,2岁以后孩子开始会讲道理,对一些事情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这时候的思维还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只是在活动中进行。至此,婴儿的认识过程——从感觉到思维都已形成。
此外,在孩子2-3岁,会出现独立性的表现。独立性出现时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这是孩子知道“我”和他人有区别,在语言上逐渐分清“你”、“我”,在行动上要“自己来”。独立性的出现是婴儿心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最初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婴儿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才能够有暨大的主观能动性。婴儿出生时固然已不同于动物,但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开始形成人类的全部心理机能。
新生婴儿有什么心理特点
新生儿在母体内就发育形成了视、听、嗅、触摸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并且具备了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神经通路,可以进行无条件反射。比如,当母亲把乳头放入新生儿口中时,新生儿的嘴立即就会做吸吮动作;当他的鼻孔受刺激时,就会打喷嚏;当抓挠他的小脚心时,他还会缩脚,双手双脚乱蹬。
这都说明新生儿具有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能力,但这种能力是遗传而来的、与人类生存相联系的、固定的本能行为。在此基础上,儿童与环境会建立新的更复杂的联系,进行简单的学习。出生10天左右,在母亲抱起婴儿准备喂奶时,只要一做出要喂奶的姿势,不等乳头放到宝宝口中,他的口就会做吸吮动作。这就说明婴儿在多次吃奶后得出经验,学会了把喂奶姿势与吸吮乳汁的动作直接联系起来。这种条件反射就是新生儿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就是婴儿学习活动的开端。
在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之前,新生儿的脑机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许多先天条件反射是在中脑进行的。出生后几天的新生儿,其大脑虽然在结构上已初具成人的脑的规模,但脑的重量、容积,尤其是脑的机能还远远不够发达,不容易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比较稳定的优势兴奋中心,因此不能够建立刺激与反应的暂时联系。
观察证明,新生儿出生后头几天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睡眠状态,这就是由于新生儿的大脑皮层还不能适应外界刺激物的强度,一般的普通刺激对新生儿来说就是超强刺激了,就会引起保护性抑制---睡眠。婴儿的肤觉、视觉和听觉等在新生儿时期就都能呈现出来。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外界环境通过这些感觉器官不断地给予刺激。研究证明,缺乏刺激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新生儿是不利的。
新生儿也有一种与外界交流、与人交往的需要,对于符合这种需要的刺激会作出积极的情绪反应,这会促进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因此,成年人,尤其是哺育婴儿的父母亲和看护者对婴儿的精心照料和温柔、热情的爱抚都会引起新生儿良好的情绪和反应;安全而又丰富的环境刺激会给新生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智力和情绪发展的环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为宝宝一生的幸福成长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新生儿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刚出生的宝宝会有心理活动吗?许多人对此提出疑问,“新生儿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有心理活动呢?”他们认为这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不可测定,但研究证实,新生儿的心理活动确实存在。
新生儿出生后,除一般神经学或反射性行为(如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外,还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自出生后,即有对客观发生视觉固定的能力,特别对人脸感兴趣。
新生儿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某些行为,称为“适应反应”。当一种新的刺激抵达听、视及其他感觉系统时,新生儿会变得较为警觉,此时头可向刺激方向转动,并伴心率加快等生理方面的改变。当对这种刺激逐渐适应时,则心率减慢。
新生儿最大的特点是: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都极为迅速。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获得满足与舒适感后的愉快情绪;另一种是饥饿、寒冷、尿布潮湿等所引起的不愉快情绪。3个月的新生儿即可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恐、烦闷等6种情绪反应。
因此,父母可以根据新生儿的心理特点,更好地与宝宝沟通,更好地培养宝宝的反应能力,并融洽亲子关系。
新生儿输血害处有哪些
㈠容易引起循环超负荷
新生儿心脏功能尚不健全,输血量计算不当或速度过快容易引起心衰。
㈡对失血特别敏感
当新生儿失血量占其血容量的10%(失血30~50ml)即可出现明显症状而需要输血。 ㈢不能耐受低温血.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心肺发育尚不成熟,输血时最好将血液加温至32℃。 ㈣不能耐受高血钾及低血钙.
新生儿肾脏排钾和保钠及维持酸碱平衡功能差,输入保存时间过久的库血容易出现高血钾、低血钙和酸中毒。
㈤Hb需要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
新生儿HbF含量高,2,3-DPG含量低,红细胞与氧的亲和力大,Hb需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才能满足生理需要。
㈥为避免经输血传播CMV,最好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
㈦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较弱,血清中抗体效价低,判定血型要用高效价标准血清。3个月内婴儿不需做反定型。
新生儿输血特点都有哪些,以上就做了详细的介绍,所以对于很多的家长,为了保障自己孩子的输血健康,必须要全面了解新生儿输血的特点,通过以上了解,然后再通过新生儿输血,才能保障自己孩子的健康,以上介绍,作为家长必须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