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神经内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治疗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使用5度视角镜,外径0.6cm,工作镜行单纯神经内镜手术:①四脑室正中孔、侧孔以上梗阻性脑积水行内镜下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在瞳孔位置矢状线与冠状缝相交处的前方1cm,中线旁2.5~3.0cm。作弧形或直形头皮切口,颅骨钻孔1个,骨孔直径约1.0cm,导入内镜到同侧侧脑室额角,经室间孔达三脑室,观察三脑室结构,辨清双侧视乳头体及其前方的漏斗隐窝部。造瘘口一般选择在漏斗隐窝与乳头体之间,呈半透明的、带蓝色的无血管薄膜是比较理想的穿刺部位,大多数患者此处的Liliequist膜已菲薄化,钝性穿刺多可直接突破,手术在此膜中央无血管区采用窥镜用双极电凝先穿透一小孔,随后将小用球囊导管扩张成一直径为大于5mm的瘘口,如球囊导管不易直接穿通,可用活检钳撑开一小孔,再用使三脑室底部与脚间池连通,使第三脑室与脚间池接相通。穿刺时应避免直接损伤脚间池内的基底动脉及其分枝,Liliequest膜厚韧,则先用剪刀将此膜剪开一小数口后再予以扩张。重新建立脑脊液循环通路,通过瘘口观察到脚间池内重要结构标志(基底动脉),确认瘘口与脚间池交通。手术全过程持续平衡液冲洗。②单侧侧脑室积水(一侧室间孔闭塞):在扩大的侧脑室同侧额骨上钻孔1个,导入内镜到扩大的侧脑室额角,朝中线方向即可见透明隔,在透明隔上选择少血管区用球囊导管造瘘,瘘口不宜过小,内镜应能通过瘘口进入对侧侧脑室,并能清楚看到对侧侧脑室的脉络丛,证明已使双侧侧脑室相连通,双侧脑室的脑脊液可通过一个正常的室间孔进行循环;③继发脑室感染患者,术前、术后均给予脑室内注射敏感药物控制感染。
内镜技术应用在神经外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国内系统进行神经内镜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22年的时间。其中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透明膈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应用较多。技术更为成熟,对手术的适应症、并发症、预后等方面。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体会到神经内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具有优越性。尤其对于不宜行脑室—腹腔分流和分流失败的患者。如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的脑积水、腹水及腹腔感染、导管阻塞及感染者,可行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梗阻性脑积水是临床上常见病,治疗目的在于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的原因或者建立新的脑脊液循环通路。对于导水管狭窄或闭塞、三脑室后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病变,因位置深,手术解除梗阻的风险很大,常以建立新的脑脊液循环通路为主。有报道若术前诊断正确,第三脑室造瘘术有效率可达100%。这种方法所重建的脑脊液循环通路更接近生理特点,并且没有异物留在体内,从而避免了因分流管装置所带来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由于手术创伤小,其术后并发症也很低。在梗阻性脑积水治疗中已逐渐成为首选的一种手术方法。
在操作临床实践中应该①术前明确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②操作应非常轻柔,以37℃平衡液持续冲洗保持术野清晰,掌握冲洗压力,尽量减轻脑室壁及下视丘的刺激,减少术后并发症;③手术打开第三脑室底的同时必须切开liliequist膜,即liliequist膜间脑叶,否则会导致手术失败,术中打开liliequist膜对彻底解决脑脊液循环是必需的;④造瘘可采取多种方法,关键在于防止损伤造瘘部位下方的基底动脉及其重要分支,以免造成难以控制的出血,以微导管扩张球囊来扩大瘘口更为安全;⑤造瘘部位选择乳头体偏前中线最薄无血管区,若三脑室底较厚,手术更应小心轻柔,如造瘘确实困难,应改行分流术;⑥造瘘口应大于5mm,内镜下必须观察到脚间池内结构确认造瘘口通畅;⑦造瘘术后扩大的脑室缩小速度较为缓慢,有的长达数月才有明显变化,但只要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改善就属有效,据报道,约60%患者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出现改善,而脑室的大小无改变或变化不明显;⑧对适应症的掌握尤其重要,例如第三脑室底狭窄、脑脊液吸收障碍者为该手术禁忌症:⑨应长期随访并告知患者和家属,造瘘口仍有重新闭合的可能,如症状再发,应及时就医。
随访标准主要有临床症状的改善、颅内压的测定及影像学动态观察等。但应该避免单纯依靠脑室体积进行结果判断,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是判断手术效果的主要指标。目前通过应用磁共振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清楚显示三脑室底瘘口,应用MRI脑脊液电影检查,可动态显示脑脊液的流动,直接显示经过瘘口新的脑脊液循环通路,证实手术成功,为评价手术效果提供有力的证据。
脑积水如何分类
对脑积水的分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一、依据病理分类
依据病理分类,一般可划分为:梗阻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外部性脑积水三大类。
(一)梗阻性脑积水
梗阻性脑积水是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使脑脊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小脑延髓池)的通路发生障碍所引起的病理现象。其特征是脑脊液过多的积聚,导致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可伴随继发性脑实质萎缩。
在梗阻性脑积水中,可见先天性病理形态学、病理生理学的改变及后天性病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先天性病理形态学改变常见有:①中脑导水管畸型(如真正狭窄、间隔、分叉等);②dandy-walker综合性(路氏孔与马氏孔缩窄);③占位性病变(如囊肿、肿瘤、血管畸形);④arnold—chiari畸形。
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由于在胚胎发育期间,感染源在脑实质和室管膜内,或有部分在脑膜内形成炎性浸润,致使脑脊液从脑室流向基底池的通路障碍(孔道狭窄或闭锁),或在妊娠期患维生素缺乏,甲状腺机能亢进或低下,以及其它有害因素影响,致使胚胎在发育形成过程中出现异常。根据原苏联学者的研究,在胚胎发育4个月前就存有生理性脑积水,缺乏马氏孔和路氏孔。当胚胎发育到4个月以后,上述孔道的开放,使除侧脑室外其它脑室的生理性积水很快消失,由于脑脊液从侧脑室流入第三脑室较为困难,侧脑室的生理性积水消除缓慢,因此,梗阻性脑积水可能在以下情况下发展起来:①生长发育过程停滞,或正中孔和侧孔缺损;②中脑导水管内的室管膜层生长过度,阻塞了它的腔隙;③透明中隔退化停滞或停止,掩盖了室间孔,这种先天性脑积水往往伴随各种各样的发育缺陷,如胼胝体缺如、小脑发育不全、巨脑回等。在后天性病变中常见有:①中脑导水管狭窄(如胶质增生);②脑室炎性病变(如脑室炎);③占位性病变(如囊肿、肿瘤),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脑室和中脑导水管室管膜的炎症而发生脑脊液通路被肿瘤、结核、囊尾蚴、包虫囊肿、外伤性或炎症性瘢痕、动静脉瘤、出血性小脑浸润压迫阻塞所致。在颅脑损伤的急性期,脑脊液循环受阻及伴随而来的脑积水,有时是因凝血块(由于脑室的严重出血或脑内出血灶的血块破溃)所引起的,此种病例常有中脑导水管受阻致大脑半球脑水肿逐渐加重。
梗阻性脑积水常常伴发积水性脑水肿,这种类型的脑水肿实质上是由于脑室来的大量脑脊液浸润萎缩的脑组织,使之含有过量的组织液所致。梗阻性脑积水可呈急性经过,也可发展为渐进型。同时,按其病理过程亦可区分为进行期和稳定期。
(二)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的吸收不良或分泌过多及排泄障碍所引起的病理现象。在交通性脑积水中,也有先天性的病理改变和后天性的病理学改变。先天性病理改变常见有:①arnold-chiari畸形;②脑膨出;③软脑膜炎;④蛛网膜颗粒先天缺如;⑤蛛网膜颗粒发育迟滞。后天性病理改变常见有:①软脑膜炎;②脑出血;③占位性病变(如囊肿、肿瘤,尤其是累及软脑膜者);④扁平颅底。
交通性脑积水中脑脊液流动阻滞发生于脑室之外,无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流通的机械性障碍,脑室系统与蛛网膜下腔可以自由交通,但脑脊液的吸收率远远低于生成率,故常将交通性脑积水又称功能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常见的原因是脑脊液吸收过少,如颈静脉血栓、硬膜窦血栓形成、上腔静脉阻塞、高流型avm、乙状窦狭窄、颈静脉孔狭窄、颅底畸形、上矢状窦旁蛛网膜颗粒发育不良、蛛网膜颗粒重吸收能力下降,或arnold—chiari畸形,以及白血病、淋巴瘤、髓母细胞瘤引起弥漫性脑膜浸润,均会导致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在交通性脑积水中,脑脊液生成过多比较少见,若发生者,多因脉络丛增生、脉络膜乳头状瘤等所致。
(三)外部性脑积水
外部性脑积水,是交通性脑积水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年龄依赖性和自限性病症,临床以不明原因的抽搐或(和)头围异常增大,影像学检查以蛛网膜下腔增宽,前半部球间裂隙增宽,伴有或不伴有轻度脑室扩大为其特征。国外文献又称其为 “假性脑积水”。临床可分为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和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1.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抽搐或(和)头围异常增大,ct改变符合外部性脑积水特征。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原因还尚不清楚,可能与蛛网膜颗粒的发育滞后、发育不全或功能低下有关。
2.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继发于脑缺氧、硬膜下血肿、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以及颅脑外伤后具备上述特征者。
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的发病机理目前亦不十分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与蛛网膜颗粒发育迟缓,吸收脑脊液的功能发生障碍有关。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主要是因脑膜炎、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使蛛网膜发生粘连、肥厚、增生,形成蛛网膜机械性梗阻或炎症性改变而影响脑脊液的吸收。
二、依据病因分类
依据病因分类可划分为创伤性脑积水,耳源性脑积水,感染性脑积水,占位性脑积水,出血性脑积水等。
(一)创伤性脑积水
创伤性脑积水系指患者颅脑外伤后,颅内异物及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而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通路或蛛网膜下腔受损引起的脑积水。此型脑积水均发生在严重脑创伤之后,有急、慢性之分,发生率为0.7%~8%。急性型见于伤后2周之内,最快发生在伤后1~3天内,是由于血凝块堵塞脑脊液循环通道,如室间孔、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出口、基底池等(阻塞性脑积水),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粘连及纤维变性,妨碍脑脊液吸收(交通性脑积水)所致。慢性型多见于伤后3~6周,或迟至6~12个月,迟至1年以上者少见。
(二)耳源性脑积水
耳源性脑积水,顾名思义是指耳部疾病引起的脑积水。耳源性脑积水多发生于6~14岁儿童,成人偶有发生。耳源性脑积水常有以下临床特征作为诊断依据:①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史;②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和体征:如头痛、恶心、呕吐等,但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③眼底改变:视神经乳头水肿,常伴有出血渗出;④脑脊液变化:压力增高,可高达300毫米水柱。常规检查及生化测定正常;⑤脑室造影术:可以排除脑脓肿;⑥脑穿:耳源性颅内并发症,近年来临床越来越不典型,所以凡是有脑脓肿可疑的均应试行脑穿。根据临床特征,诊断是不难的,但应与脑膜炎、脑脓肿相鉴别。
(三)感染性脑积水
感染性脑积水常见有颅内结核感染和寄生虫感染,临床上常见的有结核性脑积水和寄生虫性脑积水。
1.结核性脑积水 结核性脑积水是结核性脑膜炎的晚期合并症。本病各年龄段均可见到,最常发生在3岁以内的婴幼儿,一旦发生脑积水,多提示已进入结核性脑膜炎晚期,呈现明显颅压增高及脑积水现象:呼吸不整或变慢,弛张热,前囟膨隆,颅缝裂开,头皮静脉怒张,喉痉挛,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因颅底粘连,可出现颅神经症状,如动眼神经麻痹等。如果不积极治疗终止发展,最后四肢松弛、瘫痪、尿潴留,一切反射消失,或呈去大脑强直,临危时可体温骤增,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出现陈-施氏呼吸,终因呼吸及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自卡介苗普遍接种及链霉素、异烟肼和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应用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降低,但如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减少本病发生的关键。
2.寄生虫性脑积水 寄生虫性脑积水是由颅内寄生虫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形成的脑积水。在寄生虫性脑积水中,脑囊虫所致者较为多见。虫体常飘浮在脑室内,如若虫体阻塞室间孔或中脑导水管时,便会形成机械性梗阻,脑脊液循环受到障碍而形成脑积水,随着患者体位的变化,若虫体离开堵塞的部位,梗阻自然解除,脑脊液循环恢复。如此反复,虫体呈“离合样活塞”,使脑积水反复发作。
(四)占位性脑积水
占位性脑积水是指由于颅内占位性病变造成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循环障碍而形成的脑积水。
一般来说,脉络丛乳头状瘤刺激脉络丛,使脑脊液分泌过多,出现占位性交通性脑积水。而其它部位的颅内占位性病变大多造成脑脊液循环梗阻,出现占位性梗阻性脑积水。
(五)出血性脑积水
出血性脑积水是指颅内出血造成脑脊液循环、吸收障碍而形成的脑积水。多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①新生儿早发性(产后1周内)及晚发性(满月前后)维生素k缺乏而造成的颅内出血;②早产、产伤、产后窒息等造成颅内出血、渗血;③脑血管畸形(血管瘤)破裂出血;④中风后颅内出血;⑤外伤后颅内出血等。
三、依据脑积水的发展速度分类
依据脑积水发展速度,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脑积水、慢性脑积水、正常颅内压脑积水、静止性脑积水。
(一)急性脑积水
急性脑积水发病快,一般而言,最快者可在数小时内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有的可出现短暂或持久视力障碍。急性发作期,颅内的代偿能力差,较易出现意识障碍,若不及时抢救可发生脑疝而死亡。
(二)慢性脑积水
脑积水发生的速度较缓慢,因颅内尚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同时因骨缝分离、脑组织的退缩和脑室系统的扩大,使颅内容纳更多未被吸收的脑脊液。随着脑室的进行性扩张,使脑室周围的皮层脊髓束的传导纤维牵拉受损,出现步态和运动功能障碍。
(三)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是一个临床病理综合征,属于慢性脑积水的一种状态,虽然多数系交通性脑积水,但也包括一些不全梗阻性脑积水,如中脑导水管粘连、狭窄与后颅窝粘连等。其特点是脑脊液压力已恢复至正常的范围,但脑室和脑实质之间继续存在着轻度的压力梯度(压力差),这种压力梯度可使脑室继续扩大并导致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损害。正常压力脑积水实际上是一种间歇性高颅压性脑积水。颅内压在病程中时有波动,或加重,或缓解。
儿童也可发生正常压力性脑积水,致脑室进行性扩大,脑白质逐渐受损,但一般无颅高压征象,本病后期则呈代偿性脑积水,脑室停止扩大。
(四) 静止性脑积水
是脑积水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自动静止的一种状态。主要特点是脑脊液的分泌与吸收趋于平衡,脑室和
脑实质之间的压力梯度已消失,脑室的容积保持稳定或缩小,未再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
四、依据年龄分类依据年龄特点,临床上常将脑积水分为婴幼儿脑积水、年长儿童及成人脑积水。3岁以内发生的脑积水为婴幼儿脑积水,3岁以后发生的脑积水,可归属为年长儿童及成人脑积水。
梗阻性脑积水
梗阻性脑积水常常伴发积水性脑水肿,这种类型的脑积水实质是由脑室来的大量脑脊液侵润萎缩的脑组织,使之含有过量的组织液所致。
梗阻性脑积水可呈急性经过,也可发展为渐进型。同时按其病理过程可分为进行期和稳定期。
在梗阻性脑积水中,如果按脑脊液通路受阻的部位去划分,可将梗阻性脑积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由室间孔或第三脑室梗阻引起一侧或两侧脑室脑积水
(2) 由中脑导水管梗阻引起两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和第三脑室脑积水
(3) 由第四脑室梗阻引起两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脑积水,以及中脑水管扩张
(4) 由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侧孔梗阻引起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第四脑室的脑积水;中脑导水管、正中孔和侧孔梗阻引起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张,引起对称性脑积水;室间孔或一侧侧脑室的某处发生梗阻时,使其中一侧侧脑室的全部或部分扩张,成为不对称的脑积水。
脑积水如何分类
一、依据病理分类
依据病理分类,一般可划分为:梗阻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外部性脑积水三大类。
(一)梗阻性脑积水
梗阻性脑积水是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使脑脊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小脑延髓池)的通路发生障碍所引起的病理现象。其特征是脑脊液过多的积聚,导致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可伴随继发性脑实质萎缩。
在梗阻性脑积水中,可见先天性病理形态学、病理生理学的改变及后天性病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先天性病理形态学改变常见有:①中脑导水管畸型(如真正狭窄、间隔、分叉等);②dandy-walker综合性(路氏孔与马氏孔缩窄);③占位性病变(如囊肿、肿瘤、血管畸形);④arnold—chiari畸形。
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由于在胚胎发育期间,感染源在脑实质和室管膜内,或有部分在脑膜内形成炎性浸润,致使脑脊液从脑室流向基底池的通路障碍(孔道狭窄或闭锁),或在妊娠期患维生素缺乏,甲状腺机能亢进或低下,以及其它有害因素影响,致使胚胎在发育形成过程中出现异常。根据原苏联学者的研究,在胚胎发育4个月前就存有生理性脑积水,缺乏马氏孔和路氏孔。当胚胎发育到4个月以后,上述孔道的开放,使除侧脑室外其它脑室的生理性积水很快消失,由于脑脊液从侧脑室流入第三脑室较为困难,侧脑室的生理性积水消除缓慢,因此,梗阻性脑积水可能在以下情况下发展起来:①生长发育过程停滞,或正中孔和侧孔缺损;②中脑导水管内的室管膜层生长过度,阻塞了它的腔隙;③透明中隔退化停滞或停止,掩盖了室间孔,这种先天性脑积水往往伴随各种各样的发育缺陷,如胼胝体缺如、小脑发育不全、巨脑回等。在后天性病变中常见有:①中脑导水管狭窄(如胶质增生);②脑室炎性病变(如脑室炎);③占位性病变(如囊肿、肿瘤),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脑室和中脑导水管室管膜的炎症而发生脑脊液通路被肿瘤、结核、囊尾蚴、包虫囊肿、外伤性或炎症性瘢痕、动静脉瘤、出血性小脑浸润压迫阻塞所致。在颅脑损伤的急性期,脑脊液循环受阻及伴随而来的脑积水,有时是因凝血块(由于脑室的严重出血或脑内出血灶的血块破溃)所引起的,此种病例常有中脑导水管受阻致大脑半球脑水肿逐渐加重。
梗阻性脑积水常常伴发积水性脑水肿,这种类型的脑水肿实质上是由于脑室来的大量脑脊液浸润萎缩的脑组织,使之含有过量的组织液所致。梗阻性脑积水可呈急性经过,也可发展为渐进型。同时,按其病理过程亦可区分为进行期和稳定期。
(二)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的吸收不良或分泌过多及排泄障碍所引起的病理现象。在交通性脑积水中,也有先天性的病理改变和后天性的病理学改变。先天性病理改变常见有:①arnold-chiari畸形;②脑膨出;③软脑膜炎;④蛛网膜颗粒先天缺如;⑤蛛网膜颗粒发育迟滞。后天性病理改变常见有:①软脑膜炎;②脑出血;③占位性病变(如囊肿、肿瘤,尤其是累及软脑膜者);④扁平颅底。
交通性脑积水中脑脊液流动阻滞发生于脑室之外,无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流通的机械性障碍,脑室系统与蛛网膜下腔可以自由交通,但脑脊液的吸收率远远低于生成率,故常将交通性脑积水又称功能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常见的原因是脑脊液吸收过少,如颈静脉血栓、硬膜窦血栓形成、上腔静脉阻塞、高流型avm、乙状窦狭窄、颈静脉孔狭窄、颅底畸形、上矢状窦旁蛛网膜颗粒发育不良、蛛网膜颗粒重吸收能力下降,或arnold—chiari畸形,以及白血病、淋巴瘤、髓母细胞瘤引起弥漫性脑膜浸润,均会导致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在交通性脑积水中,脑脊液生成过多比较少见,若发生者,多因脉络丛增生、脉络膜乳头状瘤等所致。
各类脑脊液的区别是什么
过多的脑脊液在脑室系统聚集,导致脑室系统扩张,使脑组织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出现脑积水的原因有很多,从病理角度来看,无外乎三种原因:1)脑脊液分泌过多(分泌大于吸收)如脉络丛乳头状瘤会使脑脊液分泌异常增多,2)脑脊液吸收障碍(分泌正常吸收障碍导致分泌吸收失衡)致使过多的脑脊液在脑室内聚集形成脑积水,3)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或狭窄(如先天性中脑导水管狭窄最为常见)。从病因学上来看:先天发育异常、外伤、肿瘤、感染、颅内出血等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脑积水的出现。
所谓脑外积水也有人称之为外部性脑积水,是指硬脑膜下间隙有脑脊液聚集,导致脑外间隙增宽,而脑室系统是正常的,因此规范的诊断应该是“硬膜下积液”。(俗称:脑外积水、外部性脑积水)
由此可见,脑积水和所谓的“外部性脑积水”有着本质的区别,治疗也有天壤之别。脑积水应该就诊于神经外科,而“外部性脑积水”则应就诊于神经内科。脑积水大多需要手术治疗,而脑外积水绝大多数无需手术治疗。
对于脑积水和脑外积水的概念很多患者甚至包括许多医生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在临床上,我们在神经外科门诊遇到大量的以脑积水就诊的患儿,其实都是硬膜下积液(脑外积水)。正是由于这一误区的存在,使得患儿先以脑积水挂了神经外科的号,但是经医生一看是硬膜下积液又转挂神经内科,浪费了了宝贵的就诊时间。
幽门梗塞的鉴别诊断
1.活动期溃疡所致幽门痉挛和水肿
患者常有溃疡病疼痛症状,梗阻为间歇性,呕吐虽然很剧烈,但胃无扩张现象,呕吐物不含宿食。经内科治疗梗阻和疼痛症状可缓解或减轻。
2.胃癌所致的幽门梗阻
患者病程较短,胃扩张程度较轻,胃蠕动波少见。晚期上腹可触及包块。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窦部充盈缺损,胃镜取活检能确诊。
3.十二指肠壶腹部以下的梗阻性病变
如十二指肠肿瘤、环状胰腺、十二指肠淤滞症均可引起十二指肠梗阻,伴呕吐,胃扩张和潴留,但其呕吐物多含有胆汁。X线钡餐或内镜检查可确定梗阻性质和部位。
蛛网膜下腔出血会引发什么疾病
1.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重要及严重的并发症,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小时至7天以内的急性或亚急性脑室扩大所致的脑积水。脑室系统充满血液是急性脑室扩张的先决条件,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而导致颅内压急骤升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提示预后不良。如在早期发现双侧侧脑室扩张、腰穿压力可以不高,提示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应立即行脑室引流,有时可转危为安。
急性脑积水除了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外,常有意识障碍加重等颅内高压表现。尤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天内逐渐出现昏迷、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病情恶化。
2.正常颅压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encephalus,NPH) 是指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几周或几年后出现脑室扩大,是因多种原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又称隐匿性脑积水、低压力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或脑积水性痴呆。
正常颅压脑积水的发病机制是凡能在脑室系统以外,即在脑基底诸池或大脑凸面处阻碍脑脊液正常流向上矢状窦者,均可引起正常颅压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的三大主征为精神障碍、步态异常和尿失禁。还可出现性格改变、癫痫、锥体外系症状、强握反射、吸吮反射等。晚期双下肢发生中枢性瘫痪。
脑积水的原因
脑积水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对于脑积水患者一定要清楚发生脑积水的原因在选择治疗方案,这样才可以尽快的康复,当然术后的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大部分小儿脑积水是肚子里形成的。
脑积水的病理改变为脑室系统逐渐扩大,第三脑室向下方隆起压迫垂体及视神经交叉部,透明隔可穿破,脑实质变薄,以额叶处最明显,甚至穿破侧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胼胝体、锥体束、基底节、四叠体、脉络丛及脑干等处均可因长期受压而萎缩。白质脱髓鞘变,神经轴受压变形,胶质增生及神经细胞退行性变等。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在病理情况下,颅内脑脊液过多积存于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内。脑积水临床上分为梗阻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两大类。
阻性脑积水见于脑脊液通路受阻,在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大而无蛛网膜下腔的扩张。多见于先天性畸形,如中脑导水管畸形是婴儿脑积水的主要原因,出生时常有头颅偏大,而后是头颅呈进行性异常增大,头身不成比例,智力发育低下,甚至有痉挛性瘫痪。其次是肿瘤直接堵塞或压迫脑室系统的通道导致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多为后天病变引起,如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阻塞蛛网膜粒,引起脑脊液吸收功能障碍,使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扩张。
脑积水能治好吗
脑积水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和)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的一种病症。其典型症状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偶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未经治疗的先天性脑积水,虽有20%可以停止发展,但是,约半数患儿一年半内死亡。脑积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与脑积水严重程度正相关,应积极诊治。
对于继发性脑积水,也就是梗阻性的脑积水,基本上只要脑脊液循环通路通畅,脑积水就会好转,但是脑室的大小恢复,直接与其形成时间成正比,也就是说,脑室变大时间越短,脑脊液通畅后脑室恢复的越快。反之慢性脑积水需要几年时间,甚至有的终身也无法恢复到正常形态。
出现急性脑积水症状的病人应尽快手术。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治疗方法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我们必须大问题,拥有好的身体个人的梦想。反之,身体差对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所以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因为想要睡眠好,有些食物晚餐是不能吃的。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枕骨大孔和上颈椎对小脑、脑干脊髓、第四脑室及该区其他神经结构的压迫,在可能的范围内分离枕大池正中孔和上颈髓的蛛网膜粘连,解除神经症状,缓解脑积水。凡患者出现梗阻性脑积水或颅压增高、有明显神经症状如因脑干受压出现喉鸣、呼吸暂停、发绀发作、角弓反张Homer综合征、吞咽反射消失以及小脑功能障碍等均应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枕下开颅上颈椎椎板切除减压或脑脊液分流术。有人认为Ⅰ型可行枕下减压术,而Ⅱ型仅作分流术即可。一般作颅后窝充分减压术,即广泛切除枕骨鳞部及第1~3颈椎椎板,切开硬膜并分离粘连,探查第四脑室正中孔对于有梗阻性脑积水手术未能解除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
用药
1、手术治疗后适当的神经营养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但不手术治疗而单纯用药则不能遏制神经损害的加重。
2、对症治疗通常能起到止痛和抗头晕的作用,能改善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对减轻神经损害无作用。
3、对于暂不需手术、存在手术禁忌证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适当的药物治疗是有益的。
脑积水的分类
依据病理分类
⑴梗阻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又称非交通性脑积水或称脑室内型梗阻性脑积水,是指病变位于脑室系统内或附近,阻塞脑室系统脑脊液循环而形成。即第四室出口以上部位发生阻塞造成的脑积水,是脑积水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常见于蛛网膜囊肿,导水管闭锁或狭窄,正中孔或室间孔发育不良。Chiari畸形,颅咽管瘤等。
⑵交通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脑室外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或吸收障碍所致的脑积水,也有产生过多的脑脊液而致脑积水(乳头状瘤)。
依据病因分类
⑴创伤性脑积水;
⑵耳源性脑积水;
⑶感染性脑积水;
⑷占位性脑积水;
⑸出血性脑积水。
依据发病速度
⑴急性脑积水;
⑵慢性脑积水;
⑶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⑷静止性脑积水。
依据年龄分类
婴幼儿脑积水:婴幼儿期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使脑脊液积聚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致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形成头颅扩大、颅内压增高、脑功能障碍。其发生率为3‰至5‰。
年长儿童及成人脑积水。
脑积水按发展速度分类
一急性脑积水
急性脑积水发病快,一般而言,最快者可在数小时内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有的可出现短暂或持久视力障碍。急性发作期,颅内的代偿能力差,较易出现意识障碍,若不及时抢救可发生脑疝而死亡。
二慢性脑积水
脑积水发生的速度较缓慢,因颅内尚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同时因骨缝分离、脑组织的退缩和脑室系统的扩大,使颅内容纳更多未被吸收的脑脊液。随着脑室的进行性扩张,使脑室周围的皮层脊髓束的传导纤维牵拉受损,出现步态和运动功能障碍。
三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是一个临床病理综合征,属于慢性脑积水的一种状态,虽然多数系交通性脑积水,但也包括一些不全梗阻性脑积水,如中脑导水管粘连、狭窄与后颅窝粘连等。其特点是脑脊液压力已恢复至正常的范围,但脑室和脑实质之间继续存在着轻度的压力梯度压力差,这种压力梯度可使脑室继续扩大并导致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损害。正常压力脑积水实际上是一种间歇性高颅压性脑积水。颅内压在病程中时有波动,或加重,或缓解。
儿童也可发生正常压力性脑积水,致脑室进行性扩大,脑白质逐渐受损,但一般无颅高压征象,本病后期则呈代偿性脑积水,脑室停止扩大。
四 静止性脑积水
是脑积水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自动静止的一种状态。主要特点是脑脊液的分泌与吸收趋于平衡,脑室和脑实质之间的压力梯度已消失,脑室的容积保持稳定或缩小,未再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