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和脑炎的区别 症状不同
脑膜炎和脑炎的区别 症状不同
脑膜炎:脑膜炎的症状相对比较轻,常将发热、头痛、呕吐、烦躁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脑炎:临床上以高热、头痛、呕吐、昏迷、惊厥等症状为其特征,大多伴有脑脊液成分的改变。
脑炎跟脑膜炎有什么区别
脑炎和脑膜炎混为一谈,以为是同一种病,其实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二者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 1.病因和病变部位不同:脑炎,多为病毒(其病毒的种类很多)感染,使脑实质组织受到损害后出现的病变;脑膜炎,多为细菌(可以是多种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部位的炎症。不过,部分病毒性脑炎的病儿同时有脑膜的病理变化。
2.临床表现不同:虽然脑炎和脑膜炎都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疾患,其临床症状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发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颈项强直、精神萎靡、嗜睡或昏迷、抽风等)。但是,脑实质组织受到损害的脑炎,多会出现定位症状,即身体某部位出现麻痹或瘫痪,病后留下的后遗症也较多;而脑膜炎的病儿,则以脑膜症状为主,如前囟门饱满、剧烈的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发硬发挺等颅内压力增高的表现。当脑炎合并有脑膜炎时,也会同时出现脑膜症状。
脑膜炎和脑炎有什么区别 发病年龄不同
脑膜炎:脑膜炎的高发人群一般是小儿和老年人,小孩身体发育没有完善,老年人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这两类人抵抗力都很差,很容易被细菌感染,引发脑膜炎。
脑炎:脑炎最常见的感染病因是病毒,因此,发病没有太明显的人群分布,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脑炎。
腮腺炎会遗传吗
专家告诉我们,腮腺炎这样的疾病虽然危害严重,但是只会传染不会遗传的,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的,所以对遗传这一点大家不同担心。
病理
(1)腮腺呈弥漫性间质性水肿和浆液纤维渗出性炎症。主要为单核细胞。腮腺管腔有中性粒细胞和坏死性碎屑堆积,导管上皮细胞变性。腺体细胞受损相对较轻,但也可因间质组织炎症反应和继发性水肿与分泌液溢流等使腺体细胞受损较重。在腮腺炎感染的体外细胞培养中可见到多形核合胞体和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等,但在体内并不存在。
(2)胰腺与睾丸受累时.其镜下组织学改变与腮腺病变相似;但睾九往往有间质出血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较常见,由于水肿引起血供不足可发展到在无弹性白膜内局限性区域梗死灶形成。病情严重时,生发上皮可发生萎缩并伴有透明样变与纤维化。
(3)腮腺炎脑病变为脑膜炎、脑膜脑炎和脑炎,脑炎为感染后脑炎伴血管周围的神经脱髓鞘,及单核细胞性血管套病变和神经胶质细胞增多。神经元相对减少。近年亦有报道原发性腮腺炎脑炎有广泛神经元细胞溶解而很少脱髓鞘病变。
病毒性脑炎的病因有哪些
一、多种病原体可致脑炎
很多病原体可引起脑炎、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如结核杆菌、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芽生菌、粗球孢子菌、荚膜菌、寄生虫、弓形体、隐球菌等。此外,一些疾病如非典型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及胶原性血管病等也可表现脑炎的症状,但是脑炎中最重要的病原体是病毒。
病毒感染也常累及脑膜出现脑膜炎,脑膜炎可分为细菌性和无菌性两种,后者是指脑脊液涂片和细菌培养阴性的脑膜炎。由于无菌性脑膜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所以无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几乎成为同义词。病毒性脑膜炎的病程一般较短,预后较好。病毒性脑膜脑炎是指脑组织和脑膜同时感染。
二、百余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脑炎
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很多,如虫媒病毒、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副黏病毒、风疹病毒、弹状病毒、腺病毒、逆转录病毒、沙粒病毒等。
全世界大约有100余种病毒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患病率约为3.5~7.4/10万人,粗略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5万~30万病毒性脑炎病例。病毒性脑炎可分为流行性和散在性两种,前者多为具有传播媒介的病毒性脑炎,如乙型脑炎、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和委内瑞拉马脑炎、呼吸道传播的脑炎等,而散在性脑炎可由疱疹病毒或风疹病毒等引起。
我国常见的虫媒病毒性脑炎有蚊虫传播的乙型脑炎、蜱传播的森林脑炎。疱疹病毒性脑炎呈世界性分布,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新近分离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也具有神经细胞嗜性。此外,至少有4种肠道病毒可以引起脑炎、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发现的肠道病毒-71型。
总之,病毒性脑炎的预后与所感染的病原密切相关。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预后较差,不少存活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除注意体格锻炼外,注射各种抗病毒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脑炎的根本途径。
EB病毒症状会咳嗽吗 其他少见症状
少数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偶尔见心包炎、心肌炎、肾炎或肺炎,腹泻等。
导致小儿抽搐的原因有哪些
小儿抽搐不同原因及其区别
但凡发烧、脱水、低血糖、脑部病变、外伤、肿瘤,都可能造成抽搐现象,而其中为热性痉挛的比例最高。热性痉挛主要是因为婴幼儿脑神经功能还不稳定,体温急遽升高引起脑细胞不正常放电,造成突然不省人事、四肢僵直抽动、口吐白沫、眼球上吊、嘴唇发青等现象。热性痉挛常在发热24小时以内发生,大多数为全身性的大发作,发作的时间多在 15分钟以内。热性痉挛好发于六个月至五岁大的孩童,在台湾六岁以下儿童,其发生率为3~4%。热性痉挛小朋友中约有20—40%家族中有热性痉挛病史的成员。
但是抽搐并发烧,并不一定就是热性痉挛,也可能是其他严重的疾病如脑膜炎引起,可以藉由与热性痉挛不同的症状来区分,以下几点提供家长参考:
1、脑膜炎、脑炎等脑部感染,常伴随高烧不退、头痛、颈部僵硬、呕吐、食欲下降、嗜睡等症状。而热性痉挛,抽搐前多半无明显生病症状,有时抽搐发生后才发现小孩有发烧。
2、热性痉挛的抽搐多为全身性,很少像脑膜炎、脑肿瘤或脑出血出现局部性抽搐。
3、热性痉挛病童于抽搐后,经短暂睡眠,多半有很好的活力,不像脑膜炎、脑炎或其他问题,持续昏睡。
脑脊液生化怎么查
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与γ球蛋白等,因使用电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异很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
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来自血清,分子量较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蛋白增高时,白蛋白也增高。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萎缩性与退行性病变。γ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两者同时增高时则见于慢性炎症和脑实质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寡克隆区带(oligoclone)是指在γ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见到的区带,是神经系统内部能合成IgG的标志,在95%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比IgG的增加发生早,有重要的助诊价值,但阳性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脑膜炎中。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正常值:
婴儿(0~20)×106/L
儿童(0~10)×106/L
成人(0~8)×106/L 。
化验意义:
增高:各种脑膜炎,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升高,可达数千万/L(数万/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核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增至数十至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见白细胞增多,但其来源于血液,如求校正的真正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红细胞数/700)并无增高。
脑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宝宝发烧是怎么引起的 感冒发烧
感冒是引起宝宝发烧最常见的原因。不论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都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细菌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
症状不一,发烧、食欲下降、肠胃不适、拉肚子、耳鼻喉等问题都有。
医师会给予“症状治疗”药物,加上多休息与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愈。
但若照顾不当,并发中耳炎、脑炎、脑膜炎等,就会有高烧39℃以上的危险。
病毒性脑膜炎病因是什么
病毒性脑膜炎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成流行或散在发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感染。腮腺炎病毒多发于冬春季节,常为自限性。疱疹性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虫媒病毒为一类通过在脊椎动物和嗜血节肢动物宿主间传播而保存在自然界的病毒,分布在多个病毒家族,至少有80种可使人类染病。
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吧。
1、多种病原体可致脑炎
很多病原体可引起脑炎、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如结核杆菌、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芽生菌、粗球孢子菌、荚膜菌、寄生虫、弓形体、隐球菌等。此外,一些疾病如非典型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及胶原性血管病等也可表现脑炎的症状,但是脑炎中最重要的病原体是病毒。
病毒感染也常累及脑膜出现脑膜炎,脑膜炎可分为细菌性和无菌性两种,后者是指脑脊液涂片和细菌培养阴性的脑膜炎。由于无菌性脑膜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所以无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几乎成为同义词。病毒性脑膜炎的病程一般较短,预后较好。病毒性脑膜脑炎是指脑组织和脑膜同时感染。
2、百余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脑炎
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很多,如虫媒病毒、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副黏病毒、风疹病毒、弹状病毒、腺病毒、逆转录病毒、沙粒病毒等。
病毒性脑炎可可以分为流行性和散在性两种,前者多为具有传播媒介的病毒性脑炎,如乙型脑炎、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和委内瑞拉马脑炎、呼吸道传播的脑炎等,而散在性脑炎可由疱疹病毒或风疹病毒等引起。
我国常见的虫媒病毒性脑炎有蚊虫传播的乙型脑炎、蜱传播的森林脑炎。疱疹病毒性脑炎呈世界性分布,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新近分离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和7型(HHV-7)也具有神经细胞嗜性。此外,至少有4种肠道病毒可以引起脑炎、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也称肠道致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和新发现的肠道病毒-71型。
脑炎和脑膜炎的区别
1.脑炎和脑膜炎这两种脑部严重疾病,不管是发病原因还是发病部位及症状表现,都有着明显的差异的,脑炎一般都会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感染后就会使脑实质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一般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都称为脑炎。而脑膜炎却是脑部发炎的现象,脑膜炎多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导致的炎症,人的大脑薄膜如果发生感染都容易引起脑膜炎。
2.其实脑炎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也是不同的,虽然脑炎和脑膜炎都是人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的疾病,发病后都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精神不好、嗜睡、抽搐的症状表现,但是脑炎患者却是脑实质组织受到了损害,患者身体的某个部位会出现麻痹或者瘫痪,一般治疗后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是脑膜炎的患者虽然身体不适与脑炎相似,但是一般预后不会有严重的后遗症。
3.脑炎和脑膜炎除上述不同之外,这两种疾病的感染部位也是不相同的,脑膜炎是大脑表面的包膜发生炎症后引起的异常症状表现,一般症状比较轻,多是头痛、呕吐等症状,如果发现并且及时治疗的话,愈后还是比较好的。而脑炎是病毒感染了脑实质组织引起的炎症,相对来说脑炎感染的范围不但更广,发病后的危害也会更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