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乳头状瘤年龄分布
乳腺乳头状瘤年龄分布
HPV感染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群的年龄和性行为习惯。许多研究发现性活跃的年轻妇女HPV感染率最高,高峰年龄在18-28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但大部分资料报道均未区分高危和低危型别,见图2。大多数HPV感染可在短期内消失,机体通过自身免疫系统使病毒逐渐清除,尤其是低危型别HPV更容易被机体清除,大约持续18个月左右,因而低危型别HPV感染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
但对于高危型别HPV感染,许多研究报道其感染的高峰年龄是20-30岁,此阶段感染为暂时性,感染率较高,可达到25-30%,此后,感染率逐渐下降,35岁后5-10%为高危HPV持续感染状态。对于HPV感染的阳性率在40岁之后是否开始上升或下降还存在一些争议,尚需更详细的资料加以验证。
治疗乳管乳头状瘤方法
乳管乳头状瘤:
本病无有效治疗药物,以手术治疗为主。对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术前需正确定位,用指压确定溢液的乳管口,插入钝头细针,沿针头或美蓝显色乳管内乳头状瘤部位作放射状切口,切除试乳管及周围的乳腺组织。并常规进行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应施行乳腺癌根治术。对年龄较大、乳管上皮增生活跃或渐变者,可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乳管内乳头状瘤一般认为属良性,但恶变率为6%~8%,尤其对起源于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应警惕其恶变的可能。通常认为,乳管内乳头状瘤属良性,但6%~8%的病例可发生恶变,故应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时,可先循乳头溢血口插入细探针,尔后沿探针切开乳管,寻找肿瘤,予以切除;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考虑行患乳单纯切除。切除标本应送病理检查,如见有恶变应按乳癌处理。
在对乳管乳头状瘤认识后,改善这样疾病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不过患有这样疾病后,治疗时间也是比较长,因此患者要耐心的接受治疗,这样对自身疾病改善才会有帮助,而且治疗过程中,对不懂的地方,也是可以进行咨询,这点患者也是要注意的。
乳头出水背后的乳房疾病
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是非哺乳期的最常见的一种非细菌性炎症。乳头出水是乳腺导管扩张症最主要的症状。
因乳腺导管扩张症导致乳头流的“水”多半是棕色的,少数为血色,脓性。乳腺导管扩张症好发于40岁以上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除了乳头溢液出水之外,在乳腺导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期,还会出现乳晕范围内皮肤红、肿、发热、触痛;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有压痛;全身可有寒战、高热等表现。
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40-50岁妇女,常单个或多个发生在近乳头的扩张乳管中,瘤体一般较小,其血管丰实,极易出血。
乳管内乳头状瘤临床主要表现是乳头溢液出水;其“水”为血色。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小,常不能触及,因此,多因为乳头出血而被发现。乳管内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但6-8%的病例可发生恶变。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乳腺最常见的疾病,部分乳腺增生不用特别治疗,但是,有些乳腺增生病尤其是囊性增生病是需要规范治疗的。
少数乳腺增生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溢液,也有少者挤压乳头可见有血性溢液或者乳白色溢体溢出、草黄色或棕色浆液性溢液。
患了乳腺乳头状瘤疾病该如何治疗
手术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均应行乳导管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定位。术后宜做石蜡切片检查,因为冰冻切片检查在辨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癌时最困难,两者常易发生混淆,故不宜以冰冻切片表现为恶性依据而行乳房根治术。如果为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时将病变的导管系统切除即可;如果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因其较易发生恶变,则宜行乳腺区段切除,即将病变导管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一并切除。对于那些年龄在50岁以上者,造影显示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经病理检查发现有导管上皮增生活跃甚至已有上皮不典型性改变者,则宜行乳房单纯切除,以防生变。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疗效标准:
(1)治愈:乳头溢血停止,瘤体消失。
(2)好转:乳头溢血减少,瘤体缩小。
(3)未愈:乳头溢血不减,瘤体不变或反增大。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虽属良性肿瘤,但有6%~8%可恶变,故应早期切除。术前均应行乳导管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定位。术后宜做石蜡切片检查,因为冰冻切片检查在辨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癌时最困难,两者常易发生混淆,故不宜以冰冻切片表现为恶性依据而行乳房根治术。
如果为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时将病变的导管系统切除即可。
如果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因其较易发生恶变,则宜行乳腺区段切除,即将病变导管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一并切除。
女人这地儿流水必是大病之兆
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是非哺乳期的最常见的一种非细菌性炎症。乳头出水是乳腺导管扩张症最主要的症状。
因乳腺导管扩张症导致乳头流的“水”多半是棕色的,少数为血色,脓性。乳腺导管扩张症好发于40岁以上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除了乳头溢液出水之外,在乳腺导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期,还会出现乳晕范围内皮肤红、肿、发热、触痛;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有压痛;全身可有寒战、高热等表现。
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40-50岁妇女,常单个或多个发生在近乳头的扩张乳管中,瘤体一般较小,其血管丰实,极易出血。
乳管内乳头状瘤临床主要表现是乳头溢液出水;其“水”为血色。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小,常不能触及,因此,多因为乳头出血而被发现。乳管内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但6-8%的病例可发生恶变。
如何鉴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两者均可见到自发的、无痛性乳头血性溢液;均可扪及乳晕部肿块,且按压该肿块时可自乳管开口处溢出血性液体。
由于两者的临床表现及形态学特征都非常相似,故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一般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溢液可为血性,亦可为浆液血性或浆液性;而乳头状癌的溢液则以血性者为多见,且多为单侧单孔。乳头状瘤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质地较软,肿块一般不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无肿大;而乳头状癌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易与皮肤粘连,肿块一般大于1cm,同侧腋窝可见肿大的淋巴结。
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光滑杯口状,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有时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导管柔软、光整者,多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断端不整齐,近侧导管轻度扩张,扭曲,排列紊乱,充盈缺损或完全性阻塞,导管失去自然柔软度而变得僵硬等,则多为导管内癌。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状癌可找到癌细胞。最终确立诊断则以病理诊断为准,而且应做石蜡切片,避免因冰冻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溢液期均可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但导管扩张综合征常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溢液多为双侧多孔,性状可呈水样、乳汁样、浆液样、脓血性或血性;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肿块期均可见到乳晕下肿块,但后者的肿块常较前者为大,且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可与皮肤粘连,常发生红肿疼痛,后期可发生溃破而流脓。
导管扩张综合征还可见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有规则的充盈缺损者,多为乳头状瘤;若较大导管呈明显扩张,导管粗细不均匀,失去正常规则的树枝状外形者,则多为导管扩张综合征。必要时可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病理检查。
出现乳头溢液就代表乳腺癌的发生吗
一提起乳腺癌,很多女性们都会心里发毛,对于乳腺癌来说,这已经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了,那么,具体得了乳腺癌会有哪些症状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可分为生理性溢液及病理性溢液。生理性溢液是指妊娠和哺乳期的泌乳现象,口服避孕药或镇静药引起的双侧乳头溢液及绝经后妇女单侧或双侧少量溢液等。病理性溢液是指非生理情况下,与妊娠哺乳无关的一侧或双侧来自一个或多个导管的自然溢液,间断性、持续性从数月到数年者乳头溢液主要是指病理性溢液。
乳头溢液按其物理性状可分为:血性、血清样、浆液性、水样、脓性、乳汁样等。
乳腺癌患者有5%-10%有乳头溢液,但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仅1%。溢液常为单管性,性状可以多种多样,如血性,浆液性,水样或无色。乳腺癌原发于大导管者或形态属导管内癌者合并乳头溢液较多见,如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乳头湿疹样癌等均可以有乳头溢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人认为乳腺癌甚少伴发乳头溢液,而且即使出现溢液都几乎在出现肿块之后或同时出现,不伴肿块者甚少考虑为癌。
但近来研究表明,乳头溢液是某些乳腺癌,特别是导管内癌较早期的临床表现,而且在未形成明显肿块之前即可单独存在。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较多发生乳头溢液的疾病,占全部乳头溢液病变的首位,其中又以乳晕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年龄分布在18-80岁不等,主要30-50岁多见。肿瘤直径0.3-3.0cm不等,平均1.0cm,大于3.0cm常为恶性可能。溢液性质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其他少见。一般认为发生于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为单发,甚少癌变,而中小导管者则常为多发,可见癌变。两者为同类病变,只是发生部位、生长过程不同而已。
囊性增生病虽非肿瘤,但是乳腺组织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多见于40岁左右,绝经后少见。其中,囊肿、乳管上皮增生、乳头状瘤病三种病理改变是其溢液的基础。性质多为浆液性,本病合并溢液只占5%。
乳头状瘤是怎样引起的
临床上乳头状瘤分好多种,身体的很多器官都可能会出现乳头状瘤,除乳房内会出现乳头状瘤外,像咽喉、食管等也是乳头状瘤好发部位,乳头状瘤病变的位置不一样,病因也就不尽相同,那么引起乳房内乳头状瘤的病因是什么?
目前医学上对乳头状瘤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十分明确,但是多数乳腺疾病方面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乳头状瘤与孕激素低下脱不开关系,同时雌激素存在增高的情况,而增高的雌激素会刺激乳房组织,长此以往使乳房出现病变,从而发生乳头状瘤。几乎三分之二的乳头状瘤是乳腺增生的一种伴随病变,与乳房其他病变类似。
乳头状瘤虽然病因暂不明确,但是女性朋友还是要积极预防,平时生活作息要规律,根据自身条件尽可能对乳房进行定期的常规检查。特别是40岁以上已经生育过的妇女,更要引起重视。一旦确认患上乳头状瘤,除了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外,饮食上也要特别注意,要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严禁烟酒,否则极有可能会使病情加重。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有关系吗
我们在乳腺专科门诊坐诊期间,有至少70%患者的就诊原因是“乳腺增生”,而其中的绝大多数患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会变成乳腺癌吗?”可以说,许多乳腺增生患者的压力在心理上,而非身体上。
那么“乳腺增生”与“乳腺癌”有关系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乳腺癌患者中的约60%同时患有乳腺增生。这么令人恐怖!不过读者朋友勿须过于恐慌,咱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乳腺增生”,然后再了解“乳腺增生”为什么会转变成“癌”,最后搞清楚怎么去预防。
一、乳腺增生是怎么回事?
乳腺增生的全称是“乳腺增生性疾病”,是多个乳腺疾病的总称,包括:乳腺导管上皮增生、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性增生、乳腺腺病、乳腺囊肿、乳腺乳头状瘤病,以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
大多数女性乳腺增生的原因是体内激素水平失去平衡,孕酮分泌减少,雌激素水平相对提高;25~50岁的妇女最常见,常有生育年龄偏大或未生育、哺乳时间短、有过人工流产史等情况;病人主要感到乳腺胀痛,多数在月经期前,两个乳房有时可以触摸到肿块,部分病人还会有乳头溢液。
二、乳腺增生会转变成癌吗?
在乳腺增生包括的几种病变中,最可能发生癌的主要有三种: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乳头状瘤病,以及乳腺囊性增生。尤其是前两者,通常被称为“癌前病变”,它们的癌变率大约为14%。
随着年龄增大,患有乳腺增生病史时间的延长,在进入更年期前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剧烈变化时,乳腺增生开始向“癌前病变状态”演进,细胞核内的dna含量、异倍体细胞和s期细胞比率增加,并且在基因水平上,也出现了有利于癌发生的变化,之后形成癌变。
三、怎么预防和早知乳腺增生发生了癌变呢?
较为麻烦的问题是,乳腺增生发生癌变时,在临床上并没有特殊的症状出现,诊断起来也比较困难。在此,我们给读者朋友说几条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1.年龄大于40岁,乳房有疼痛,但又与月经周期无关者,最好每3~6个月定期到医院由医生对乳房进行检查。每年要做乳腺彩超或钼靶x线检查,这是目前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最常用检查方法。如果彩超发现有血流丰富、边界不整的增生结节,或钼靶显示有钙化病灶,最好要做进一步的病理活检,尽快明确诊断。
2.对怀疑患有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者,最好每年做一次乳腺穿刺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3.如果被诊断出患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时,应将其手术切除。该病的主要症状是患者有血性的乳头溢液。
4.乳腺囊性增生病,病变局限在一侧乳房的某一个部位,尤其是已经形成比较具体肿块者,最好将其切除,切除后应常规做病理学检查。
虽然乳腺增生与乳腺癌有一些关联,但并非等于乳腺增生就一定会转变为乳腺癌。当读者知道自己患有乳腺增生时,不要恐惧,应首要明白自己是否属于乳腺导管上皮增生、乳头状瘤病、乳腺囊性增生等相对容易发生癌变的三种情况。如果不是,每年定期到医院体检1~2次即可,勿须长期服药;即使是三种情况之一,按照上面所说的预防措施处理,将不会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产生不良的影响。
乳腺管的疾病鉴别
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
两者均可见到自发的、无痛性乳头血性溢液;均可扪及乳晕部肿块,且按压该肿块时可自乳管开口处溢出血性液体。由于两者的临床表现及形态学特征都非常相似,故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一般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溢液可为血性,亦可为浆液血性或浆液性;而乳头状癌的溢液则以血性者为多见,且多为单侧单孔。乳头状瘤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质地较软,肿块一般不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无肿大;而乳头状癌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易与皮肤粘连,肿块一般大于1cm,同侧腋窝可见肿大的淋巴结。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光滑杯口状,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有时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导管柔软、光整者,多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断端不整齐,近侧导管轻度扩张,扭曲,排列紊乱,充盈缺损或完全性阻塞,导管失去自然柔软度而变得僵硬等,则多为导管内癌。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状癌可找到癌细胞。最终确立诊断则以病理诊断为准,而且应做石蜡切片,避免因冰冻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
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溢液期均可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但导管扩张综合征常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溢液多为双侧多孔,性状可呈水样、乳汁样、浆液样、脓血性或血性;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肿块期均可见到乳晕下肿块,但后者的肿块常较前者为大,且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可与皮肤粘连,常发生红肿疼痛,后期可发生溃破而流脓。导管扩张综合征还可见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有规则的充盈缺损者,多为乳头状瘤;若较大导管呈明显扩张,导管粗细不均匀,失去正常规则的树枝状外形者,则多为导管扩张综合征。必要时可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病理检查。
什么叫做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又被称之为称大导管乳头状瘤,囊内乳头状瘤等,是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乳头状瘤 。肿瘤由多个细小分支的乳头状新生物构成,常为孤立、单发,少数亦可累及几个大导管。本病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多数以无痛性乳头溢液就诊,部分在检查乳房其他疾病作病理学检查时被发现。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乳衄”,认为乳头为肝经所系,脾虚失摄,肝气郁结,淤血阻络则局部肿硬;郁久化热,热分血络则乳头溢血。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据统计占乳房良性肿瘤的20%。本病男女中发病,以女性居多。男性占3.6%。发病年龄在20~74岁,但以35~50岁最多见(70%),平均年龄46.3岁,与乳腺癌相似或偏低。本病病程长短不一。短者为7天,长着可能会更久一点。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中年女性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如果广泛发生于各级导管,医学上又称之为乳头状瘤病,后者的特点是容易复发且会增加乳腺癌发生的风险。临床上可以临床观察,如果反复发作可考虑皮下腺体切除以预防复发并降低乳腺癌发生风险,也可考虑口服他莫昔芬以降低乳腺癌发生风险。
乳腺癌有两个高发年龄段是哪个时间
乳腺肿痛的妇女很紧张,担心自己有癌变;而乳腺不痛的妇女盲目乐观,对普查不重视。其实,不痛者比痛者更危险。35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乳腺癌高发人群,最好及早做检查。
乳腺癌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点,25岁以下的乳腺癌病人极少见,30岁以后明显增多。我国妇女乳腺癌发病高峰在45~50岁之间,50岁以后逐渐减少。
乳腺癌有两个高发年龄段:
第一高峰期是40~50岁,第二高峰期是60~70岁。
相比之下,7种女性更容易得乳腺癌:
1.亲姐妹中有人患过乳腺癌的女性。
2.一侧患乳腺癌,对侧乳房生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5~7倍。
3.月经初潮年龄在12岁之前或停经在55岁之后的女性。
4.生活不规律,经常饮酒、进食高脂肪类食物的女性。
5.未生育者或35岁以后才生育,以及没有进行过哺乳的女性。
6.患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乳头状瘤病等慢性乳腺疾病的女性。
7.长期应用雌激素控制更年期症状的女性。
如何鉴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需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及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相鉴别。
(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两者均可见到自发的、无痛性乳头血性溢液;均可扪及乳晕部肿块,且按压该肿块时可自乳管开口处溢出血性液体。
由于两者的临床表现及形态学特征都非常相似,故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一般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溢液可为血性,亦可为浆液血性或浆液性;而乳头状癌的溢液则以血性者为多见,且多为单侧单孔。乳头状瘤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质地较软,肿块一般不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无肿大;而乳头状癌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易与皮肤粘连,肿块一般大于1cm,同侧腋窝可见肿大的淋巴结。
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光滑杯口状,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有时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导管柔软、光整者,多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断端不整齐,近侧导管轻度扩张,扭曲,排列紊乱,充盈缺损或完全性阻塞,导管失去自然柔软度而变得僵硬等,则多为导管内癌。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状癌可找到癌细胞。最终确立诊断则以病理诊断为准,而且应做石蜡切片,避免因冰冻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溢液期均可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但导管扩张综合征常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溢液多为双侧多孔,性状可呈水样、乳汁样、浆液样、脓血性或血性;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肿块期均可见到乳晕下肿块,但后者的肿块常较前者为大,且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可与皮肤粘连,常发生红肿疼痛,后期可发生溃破而流脓。
导管扩张综合征还可见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有规则的充盈缺损者,多为乳头状瘤;若较大导管呈明显扩张,导管粗细不均匀,失去正常规则的树枝状外形者,则多为导管扩张综合征。必要时可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