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尿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主排尿的功能吗
把尿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主排尿的功能吗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
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
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最好不要给一岁以内婴儿把尿
一、给一岁前的宝宝把尿会导致他不能自主排尿
一岁前有很多失败的排尿训练案例,结果是导致宝宝全然不知道怎么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大人“把尿”动作来反射性的排尿,已经不是生理性的需求了。所以很多妈妈还抱怨说宝宝晚上不能安心睡觉,非得给他把一泡尿才能接着入睡,白天如果不给他把尿,他憋尿就哭闹也不会自己排尿。
宝宝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都是因为太早把尿,可能导致肛裂、脱肛、尿频的现象。太早给宝宝把尿不仅不能帮助他及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有很多危害。
二、太早把尿容易造成婴儿脱肛
太早把尿不利于婴儿髋关节的发育,所以也就容易造成宝宝脱肛、肛裂的现象。宝宝一岁半左右就有自主排尿的意识了,到时候自然很快养成排尿习惯并戒掉尿布。有些爸妈担心宝宝尿布用太久可能影响将来的生育能力,这种担心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国外已经用了几十年了还没发生过这种现象。
从医学角度来讲,趁早给宝宝排尿好避免长大了尿床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人类之所以能够自主排尿是因为尿液在膀胱寄存满了而发出排尿的信号,信号到达后,括约肌放松,便完成了一次排尿。
婴幼儿要到3岁左右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才能发育成熟,也就形成了控制排便尿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此之前宝宝是没有能力自己控制排尿排便的。想要在1岁前给宝宝把尿还不如找准宝宝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说宝宝睡醒后,或者吃奶后5-15分钟。
三、给婴儿把尿,容易导致成年后痔疮
1岁以下的孩子就进行把尿训练,肛门括约肌的韧带也随之松弛,很容易造成直肠粘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常说的脱肛。脱肛又会导致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排便更加费力,极易导致肛裂。现在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就是跟婴儿时期的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给宝宝把尿危害有多大
1过早的给宝宝把尿并不能使宝宝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无法控制排尿排便的。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需要把尿,在两岁过后,膀胱功能发育已经逐渐完善,这时他才能感受到想要大小便时传输给身体的信号。
2把尿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1)对宝宝脊椎不好,新生儿的脊椎是直的,到3个月会抬头时,颈椎前凸,形成第一个弯曲;6个月会坐时,胸椎后凸,脊椎形成第二个弯曲;1岁会走路时,腰椎前凸,形成第三个弯曲,这样才形成了人脊椎的自然弯曲。如果把尿姿势不正确,会增加骨骼发育不良的风险,发生脊椎侧弯,驼背等情况,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2)家长频繁的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而不是膀胱充盈刺激约括肌而反射尿尿。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约括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而导致尿频。另外如果把尿掌握不好时机,时间过长,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过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3)不利于婴儿髋关节的发育,也容易造成婴儿脱肛,肛裂等现象。(4)对宝宝心里不好,本来玩的好好的,突然就被拎起来小便,那么小的孩子心里很脆弱肯能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
3只要掌握正确使用纸尿裤的方法,妈妈们完全可以放心的给宝宝使用纸尿裤,不把尿孩子可以更早学会自主便尿。
一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把尿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儿科主任提醒家长,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时间开始喜欢站着尿,而且乱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远。这是男宝宝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责备,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男宝宝站着尿。
小便不禁分类与病因
l、真性尿失禁:膀脱结石、结核、肿瘤等疾患,使逼尿肌过度收缩,尿道括约肌松弛或麻痹,使膀胱失去贮尿功能,有尿即排出,亦称自主膀胱。
2.假性尿失禁:下尿路梗阻,慢性尿潴留患者,膀胱过度膨胀,膀胱内压升高,使尿液被迫溢出,称假性尿失禁,又称遗尿。见于先天性隐性脊柱裂;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还见于5岁以下健康儿童,小儿由于身体发育不健全,排尿神经反射弧建立不牢固,在夜间熟睡时,尿液自动排出,称尿床,随着生长发育,可自行停止,不代表病态。
3.压力性尿失禁: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当患者咳嗽、大笑、打喷嚏等使腹压突然升高时,有少量尿液可不自主排出,见于老年人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青壮年妇女功能性尿道括约肌松弛;亦见于妊娠子宫压迫膀脱;肿瘤压迫膀胱。
4.先天性尿失禁:见于先天性尿路畸形,尿道异位开口,脐尿管未闭,尿道上裂,膀既阴道瘘。
尿失禁的护理
1、尿失禁的心理护理
病人常会感到羞愧、孤立自己,但在外表上则会呈现漠然、不在乎、无所谓;针对病人的这种心理护士工作上一定要积极主动,多和病人沟通,帮助其克服自卑的心理,建立自信心。
2、尿失禁的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位和局部皮肤清洁、干燥;经常进行会阴冲洗;防止褥疮的发生。
3、尿失禁患者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
膀胱功能训练:对意识清醒的病人,定时使用便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初始时白天每1-2h使用便器一次,夜间每4h一次。以后间隔时间逐渐延长。使用便器时,配合使用按摩手法,协助排尿,注意用力要适度。常见截瘫的病人,昏迷的病人不行。
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保证液体摄入量(害怕给病人添麻烦,不敢喝水)。
骨盆底部肌肉锻炼。站着,坐着,躺着都可以,收缩骨盆底部的动作,憋住,十秒;放松,再憋住,每次十次,每天是十遍,持续三个月。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给孩子更多尝试的机会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有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与其让他犯错误还不如自己代劳。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不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孩子永远迈不出这一步。当孩子不得不自己面对的时候,发觉自己完全没有相应的能力,从而造成沮丧和怯弱的心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尝试失败、尝试成功的机会,抗挫折能力提高之后,孩子对自身能力的恐惧感就会减少。
正确对待他恐惧的东西
我们借各种机会表示出喜欢。比如,我们抱他怕的洋娃娃,让洋娃娃做各种动作,但适可而止。不是马上就让孩子离洋娃娃很近,而是逐渐地使他认识到洋娃娃对他是无侵犯的,甚至是友好的。虽然后来孩子还是不怎么喜欢洋娃娃,但几个月后,他那种恐惧的眼神已没有了。
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
游戏能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小伙伴,习惯与人的互动行为,这样能在不知不觉中弱化孩子的怯弱心理。父母应该明白,一个孩子不敢与人交往,很大程度上不是不愿意交往,只是因为不熟悉。通过游戏让幼儿慢慢熟悉这种交往形式之后,幼儿就能慢慢放开,接纳更多的伙伴,全身心投入游戏当中。体育活动是一种开阔的运动,不仅让幼儿拥有更多的活力,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身体和心理更大力量的冲击,对幼儿的性格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父母要做好表率
可以想象,一个家庭里面父母本身就是比较怯弱的人,他们的小孩比较大胆的可能性就很小。很多妈妈们看到蛇、老鼠等动物是反应强烈,小孩看在眼里也会觉得动物很可怕,不敢轻易接触。父亲如果在日常交际中也畏首畏尾,比较怯弱的话,对孩子只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马上就能仿效爸爸的做法,在与人交往中比较被动。所以,要想孩子摆脱怯弱,父母自己首先就应该做好表率。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如何提升孩子自信心主要还是靠家长来掌控。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自信的孩子,上文的内容一定要好好看。
一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把尿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玮在微博上指出,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时间开始喜欢站着尿,而且乱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远。这是男宝宝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责备,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男宝宝站着尿。
宝宝便秘应该怎么治疗好
小宝宝的身体情况总是牵动着家长的心,毕竟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当然是家长们的心头肉。小儿便秘就是非常常见的小儿疾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也让孩子非常难受,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孩子出现长时间便秘,可以先用开塞露、灌肠(医最好院内进行)等方法清除直肠内潴留的大便,消除孩子排便的痛苦,刚开始也可以服用一些软化大便的药物比如乳果糖、聚乙二醇,让孩子对排便不那么恐惧,然后就要进行排便训练。可以让孩子在每次餐后在便盆上蹲5-10分钟试着排便。胃内进食几分钟后,结肠短时间内会收缩活动增强,促使粪便的推进,并产生便意,这叫胃结肠反射,这种方法有利于孩子建立自主排便的习惯。
这种训练刚开始可能没有效果,孩子也很难坚持,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坚持。用了这些方法虽然未必能解决所有的便秘问题,但良好的排便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很多小宝宝在使用纸尿裤的时候并不存在便秘的问题,但是大了,不能总是用纸尿裤,往往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便秘的症状。家长们应该在这一时期循序渐进地训练宝宝排便,然后这段时间应该给宝宝多吃些纤维丰富的食物。
月子里要给孩子把尿吗
案例分析:
女士的母亲从外孙出生的第三天就开始给他把尿了。刘女士出了月子,她也在母亲的教导下学着给儿子把尿。然而,儿子似乎很不配合,每次把尿,他都哭得“哇哇”叫。
刘女士不忍心让儿子哭,就决定不再把尿了,白天给儿子用尿布、晚上用纸尿裤。刘女士的做法,立刻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母亲说:“孩子越早把尿越好,可以从小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小时候不把尿,长大了老尿床。”
把尿,不能帮孩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
早把尿,能帮孩子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婴幼儿自主排尿功能要随着神经系统、尿道括约肌等的发育而逐步完善。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
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专家指出,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
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时间开始喜欢站着尿,而且乱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远。这是男宝宝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责备,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男宝宝站着尿。
宝宝多大停用纸尿裤?超过这个年龄就迟了! 宝宝最好几岁停用纸尿裤
美国儿科学会研究表明:孩子的排泄控制肌肉一般在12-24月间达到成熟,平均年龄在18个月。白天夜间大小便控制功能的成熟顺序是:夜间控便功能 >> 白天控便功能 >> 白天控尿功能 >> 晚上控尿功能。
所以,家长们就可以这样做:
尽量使用纸尿裤,让宝宝能随心所欲的大小便,不造成心理负担,也能好好睡觉。
白天可以尝试去掉纸尿裤,训练孩子小便到便盆或者马桶里;夜间仍需要使用纸尿裤,随着孩子控制尿的能力增强,再逐渐去掉夜间纸尿裤。
虽然不能完全学会自主排尿排便,但可以培养排尿排便的好习惯,最好3岁后停用纸尿裤。但每个宝宝“戒”纸尿裤的时机都不一样,这与宝宝的生理发展状况、父母有没有提前教育、生活中是否有好的榜样等有关系。总的来说,孩子生理够成熟,就是“戒”纸尿裤的好时机。如已经能稳当地坐在马桶上、可以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知道要脱掉裤子大小便等。
抽动症患者的护理方法
1、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此外,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能帮助孩子摆脱自己的封闭状态,振作精神,完全的放松。
2、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排除紧张和恐惧感。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不论他的动作如何让人生气,不要注意他的样子,也不要模仿他、取笑他,这也是抽动症患者的护理方法之一。
3、家长或是老师在碰到这种情形的时候,一定不要责怪孩子,因为越是责怪越强制他就越会感到紧张,不自主的动作亦就会更加频繁,孩子也会逐渐的变得胆小、自卑。
4、对于极少数顽固性的患者,家长要帮助他们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家长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给予适当的表扬或者是鼓励,这样就能强化孩子的意识,逐渐消除抽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