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吃糖多少是否有关
糖尿病与吃糖多少是否有关
吃糖多了会得糖尿病吗?两者之间有联系吗?许多人认为患糖尿病是因为吃了过多的甜食,或者错误地认为只要不吃或少吃甜食就可以根本上预防糖尿病,其实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是人体内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导致的,其特征是血液中含糖量过高及尿中有糖。血糖过高时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且疲乏、无力及精神不振。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神经、肾及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那么,少吃糖便不会得糖尿病吗?不是的,实际上,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的结果,与糖摄入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利用、分解、处理,血糖会在正常范围内。胰岛功能不好的人,不只是摄入高“糖”会使血糖上升,其他含能量的食物如脂肪、米、白面同样有此类作用。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不只是要限糖,还要不定期限制肉类、水果、米面等主副食。
但据有关专家介绍,糖尿病近几年出现“年轻化”趋势,长期超量吃糖是主因。患有糖尿病的人消瘦,嗜食、多尿,且喜甜食,病症是无缘无故头晕、恶心,精神状态不佳。
糖尿病与吃糖有关吗
糖尿病与吃糖有关吗糖尿病与吃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多吃糖会引发患糖尿病的风险。
在医学概念里,“糖”是指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如淀粉类)、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双糖(蔗糖)等。而老百姓平时说的“糖”,指的是单糖或双糖。
如果所说的“糖”是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多吃是不会引起糖尿病的。
但如果我们常吃包括糖果、白糖、红糖、冰糖等单糖与双糖,就会引发糖尿病,在西方发达国家,其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我国,和他们食用糖的消耗量明显高于我国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大量摄取单糖、双糖,一则可促使肥胖率增高,从而使糖尿病增多,二则将会使许多隐性糖尿病患者,迅速转为显性,这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
肥胖是因为吃进过多的卡路里没有消耗,才会长出赘肉来。多吃糖加上少运动,才是体重上升的关键。不光是糖,多吃油、肉、米饭等也会让人胖。如果吃糖过多,引起肥胖,又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80%~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超重和肥胖。因此,在2型糖尿病的形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肥胖。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吃甜食和得糖尿病划上等号,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容易得糖尿病的食物花生和瓜子
花生和瓜子是一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比如花生、瓜子和核桃,所含的热量比同等重量的猪肉还要高上几倍,大量食用肯定不利于体重的保持和血脂的控制,间接地影响血糖和血压的控制。
甜品
甜品基本不碰、米饭不能吃饱,水果不能吃多。 禁止吃甜食和许多种水果,因为葡萄糖、蔗糖,消化吸收快,食用后将使血糖升高;也少吃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白薯、土豆、藕等;最好也不要饮酒。
酒
酒的性质及其对糖代谢的影响饮酒是一些人的嗜好。有相当比例的糖尿病患者有饮酒习惯,由此对糖尿病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饮酒,如欲饮只能少量饮用酒精浓度低的啤酒、果酒,并且避免空腹饮用。值得提醒的是,重症糖尿病合并肝胆疾病者,尤其是正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物的患者,一定严禁饮酒。
含糖食物
主要是指含大量简单糖(如葡萄糖、蔗糖)的食物,因为含有大量的糖分,直接影响血糖,对病情非常不利。如,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各种果汁、甜饮料、冰淇淋、甜饼干、蛋糕、果酱、甜面包以及糖制的各种糕点等。
高脂食品
高脂食品及高胆固醇类食品。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高脂血症,这是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基础,因此必须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人量。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有动物油、黄油、奶油、肥肉、动物内脏及脑髓、蛋黄、松花蛋等。
油炸食品
少吃油炸、油煎和油酥的食品,以及猪皮、鸡皮、坚果类(如:花生、瓜子、腰果、松子、核桃等)等含油脂高的食品。
太重口味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饮食尽量平淡不可过咸,避免摄食加工或腌制的食品,烹调食品采取炖、烤、烧、清蒸、水煮、凉拌等方法,避免用勾芡、糖醋、蜜汁、茄汁、醋溜等烹调方法。
孩子怎样吃糖才健康防止过量食糖
平时控制孩子零食的摄入量,含糖的点心,巧克力,果冻尽量少吃,让孩子的饮食结构保持低糖化。
选择合适的吃糖时间
饱餐后、吃饭前2小时内、睡觉前,绝对不可以给孩子吃糖或吃甜食。糖可以延缓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抑制食欲,空腹状态下进食甜品,会导致胃肠胀气、胃酸分泌过多、出现恶心、反酸和烧心感,顾餐前不宜吃糖。餐后立即进食糖果,可造成血糖负荷过大,胰腺就要加倍工作以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此以往,胰腺会因疲倦而怠工,导致病变。享用甜品的时间可放在两餐之间,如上午9~10点,下午3~4点等。
不要把糖作为特殊优待
孩子生病时,不要为了改善口味,让孩子吃一些甜食,这样做很不利于病儿的康复。
注意隐形的糖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糖果,还有一些糖藏在大家不容易发现的地方,比如果汁和过甜的水果。果汁中富含维生素,对宝宝身体有益。但需要注意有些果汁中添加的糖分含量很高,所以,给孩子喝果汁时,要控制好量,每天不要超过150毫升,而且最好选用纯果汁。尽量让宝宝养成多吃水果、少喝果汁饮料的健康习惯。如果是过甜的水果,也不要过量食用。
加强对牙齿的保护
如果可以做到吃完糖就立即刷牙,那么孩子患蛀牙的机率就可以降低许多。另外,定期带孩子去口腔科检查牙齿,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也可以使孩子的牙齿免受糖的侵害。
皮肤感染的患儿不宜吃糖
吃糖能促使血糖升高。血糖高是葡萄球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可造成皮肤感染经常复发,久治不愈。因此,患有脓疱疮、化脓性疖肿等皮肤感染的儿童不宜吃糖。
购买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的标签上会注明“无糖”或“不加糖”。常见的食物和佐料如面包、黄油、果酱、麦片、水果罐头等都有无糖版本,碰见不要错过。
不要试图马上戒糖
戒糖如同戒烟,需循序渐进,否则容易反弹,反而吃进更多糖。比如你平时喝咖啡习惯加两包糖,改成加一包,第二周只加半包,第三周改成不加糖加牛奶,慢慢习惯喝原味咖啡。
了解糖的别名
食品用到的甜味剂除了人们熟知的砂糖外,高果糖玉米糖浆、甘蔗糖浆、糖蜜、转化糖、蔗糖、糙米糖浆等都很常见。消费者应认真阅读食品标签,若配料表包含三四种或更多上述甜味剂,意味着该食品可能太“甜”了。
戒喝含糖饮料
无论汽水,还是能量饮料、冰茶、果汁(纯果汁除外)都会加入不少糖来增甜。有资料显示,瓶装冰茶的糖含量超过9茶匙/瓶,能量饮料几乎7茶匙/罐,果汁(纯果汁除外)也含有每瓶十几小匙的糖分。
血糖高是否就是糖尿病
01首先,要清楚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不要盲目服用降糖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要结合自身的一些变化来判断是否是糖尿病。
02第二,人体血糖的高低是波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血糖的罂粟非常多,比如:情绪,饮食还有运动等。所以血糖高有可能是吃多甜食导致。
03第三,血糖高低并非是衡量糖尿病的唯一标准。糖尿病血糖标准:餐后2h血糖≥12.2mmol/L;空腹血糖受损:8.9mmol/L<2h血糖且<12.2mmol/L。
尿糖3个加号血糖正常怎么回事
血糖水平是确诊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可以说空腹血糖高于6.1毫摩尔/升(110 毫克/分升)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就算是不正常了,不管什么时候血糖水平超过11.1毫摩尔/升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但有些人对糖尿病的确诊还是存在误解,一些本来没有糖尿病的人,因为某些现象而过度紧张把自己当成病人,而有些已经是糖尿病的人,却可能没有检查出来而延误了治疗时机,这都会给糖尿病的诊治带来麻烦。
因此糖尿病专家提示,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代谢性疾病,可累及人体多个器官,特别是眼睛、肾脏、神经、以脏以及血管造成长期损害,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诊断糖尿病时需认清如下三个糖尿病诊断误区,正确对待疾病才是健康养生之道。
一、尿中有糖就一定是糖尿病?错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糖尿病患者尿中必定有糖,否则就不是糖尿病,其实,这种认识不全面。如果查出尿中有糖,就认为一定有糖尿病是不对的,因为,正常人血液流经肾脏时,其中的葡萄糖通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管内,肾小管内的葡萄糖绝大多数被重吸收入血,故尿中无糖,因而检查尿糖是阴性。只有当血糖超过了一定的浓度时,肾小球滤液里的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剩余部分随尿排出形成尿糖,这便是通常情况下患糖尿病时尿糖呈阳性的道理。
二、尿中无糖就不是糖尿病?错
糖尿病,糖尿病,尿里没有糖,就自然不是糖尿病。尿里是否有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方式标准之一吗?糖尿病一定会有尿糖现象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就会升高,但是只要不超过肾糖阀就不会出现尿糖现象,临床上把它叫做隐性糖尿病。只要控制饮食,就能控制住糖尿的发展,但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病情或给予足够的重视,病情就可能继续发展,导致严重后果。换言之,是否有糖尿跟血糖高有关也与肾糖阀有关,有些糖尿病患者也有可能尿中无糖,所以并不能把它当成诊断的标准。我们提倡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每年应做一次“糖耐量试验”以便及时确诊或排除隐性糖尿病。
三、空腹血糖正常就可排除糖尿病?错
有的患者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餐后2小时血糖持续居高不下,这也是糖尿病的一种征象。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很高,患者人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知晓率却只有40%,治疗率为25%,这与我们的漏诊率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因为只测空腹血糖而遗漏的糖尿病患者就不下40%。
餐后血糖升高是因为胰岛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使血糖下降,是糖尿病的表现,但为什么可以空腹表现良好而餐后异常呢?因为有些人在没有进餐,胰岛没有压力,没有负荷的时候,功能还可以,但一旦进餐有负荷后,胰岛功能就跟不上,血糖异常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要确诊是否有糖尿病应作全面检查,其中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关键的两项指标。血糖水平不太正常或存在危险因素的人,体检一定要查空腹和餐后的血糖水平,不可因为空腹正常就排除患糖尿病的可能。
对于糖尿病病人一定要做好护理措施
糖尿病的护理有:
一、糖类摄入 这是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患者慎食蜂蜜。这是糖尿病的护理方法之一。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这也属于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三、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有了这些方法也能做到糖尿病的护理。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吗
一、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吗
“不要吃那么多的糖,要不会得糖尿病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周围的人善意的提醒,那么多吃糖是不是会引发糖尿病呢?答案是否定的,吃糖和患有糖尿病没有直接相关性。
是否发生糖尿病是与遗传因素紧密相关的,父母为糖尿病患者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极大,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没有家族史的人群。具有糖尿病遗传倾向的人群在一定外界诱因的作用下就可能发病,而如果注意饮食和生活调节,就可能避免糖尿病发病。
实际上糖并不只是指日常使用的白砂糖、水果糖、巧克力糖等,糖包括单糖、多糖和双糖,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即主食类食物也属于多糖类食物。无论哪一种糖类都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如果长期多吃糖类食物会导致多余的热量摄入,引发肥胖而有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糖尿病;并且多吃糖类食物可使许多隐性糖尿病患者迅速转为显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患上糖尿病。不少老年人可能出现轻微的高血糖,由于病情轻微常不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在食用糖类后就可能出现严重的高血糖。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吃糖和糖尿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到底是什么引起了糖尿病呢?
老人适当吃点甜
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之一,是人体这个“发动机”运行所燃烧的燃料,太多了或者太缺了都有损健康。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仝小林教授认为,人上了年纪,随着与血糖相关的胰腺、肝脏、胃肠等脏器的老化,身体调节血糖的能力会有所下降,糖耐量降低,所以吃糖比年轻人要谨慎一些,当然也不能一点不吃。况且血糖升高还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不仅仅是吃糖多少的问题。有些时候,虽然觉得吃糖少,但是吃的其他食物有可能在人体内转化为糖,这种“看不见的糖”是一些老年人所忽视的。仝教授说,现在检验血糖的标准,老年人和年轻人是同样的,其实这不尽合理。对于老年糖尿病人,在指标上可以放宽些,在饮食控制方面可以稍微宽松些。而对于那些血糖正常的老年人,完全可以和年轻人一样吃糖,不必严格限制。
糖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不管是健康人还是糖尿病人,如果发生了低血糖,对身体都有危害。比如糖尿病患者长期夜间低血糖会增加老年痴呆发生的危险性。据了解,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如果在白天控制在正常偏低的状态,则晚上就会更低,在凌晨就可能发生低血糖。这时候人在熟睡中,觉察不出有什么症状,但是容易造成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缺糖,长期这样下去可损害脑细胞。
仝教授提醒,有些低血糖并不是因为糖摄入太少,而恰恰是糖尿病的一种信号。因为得了糖尿病,自身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变差,糖摄入稍多血糖就升得很高,而有时稍微少些立刻就表现出低血糖。这部分病人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平时身边带些糖块、饼干等,出现低血糖时赶紧吃一点。
糖尿病是否遗传
糖尿病能否遗传,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可以肯定地回答: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多年来经过对糖尿病的调查研究,父母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人群的发病率高。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有所增高。单卵孪生子女均患糖尿病者,幼年为50%,成年可高达90%以上。这说明不仅幼年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成年后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也有密切关系。但是,糖尿病病人也并非都能找到明显的遗传现象,父母双亲均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也并非100%。这说明遗传因素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但不一定都发生糖尿病。至于是否发病,还得看后天发病因素(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丰盛、感染等)是否具备,是否足以引发糖尿病。遗传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外在环境因素常常作为诱因,只有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发病因素二者兼有,相互作用,才会发生糖尿病。
因此,家族中有糖尿病病人时,其子女就应该注意节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防止肥胖,尽可能避免这些后天发病因素的伤害,以达到防止或延缓发病的目的。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年龄超过40岁,也应该注意控制体重的增长,以防引发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