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肝炎综合症
什么是新生儿肝炎综合症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表现为持续的黄疸、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肝或肝脾肿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等症状。
新生儿肝炎最主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种病毒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使肝脏受累,同时也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还可由多种细菌感染而致病。此外,一部分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肝脏病变、肝内外的胆道闭锁及胆汁粘稠综合症所致的肝脏损害等,也均属于新生儿肝炎综合症范围。
黄疸是新生儿肝炎综合症突出的表现,起病缓慢,常于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黄疸较严重并持续不退。伴吃奶不好、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体重不增、大便浅黄或灰白色,检查常可发现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等。
发现以上情况应及时找医生检查治疗。
新生儿为什么会得黄疸
1)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生成过多
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如果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就会引起新生儿黄疸。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就属于这一类,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而且进展很快,皮肤呈现金黄色。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
2)肝脏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
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会降低,无法很好排泄胆红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也会引起新生儿黄疸 。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产生生理性新生儿黄疸,就是因肝脏酶活力低下这个原因。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症、Gilbert综合症、Lucey-Driscoll综合症、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
3)胆汁排泄有障碍
由于胆管阻塞,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新生儿黄疸。我们称它为阻塞性黄疸,同时也肯能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常见的病因有: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Dubin-Johnson综合症、胆管阻塞。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该用什么药物
1.病因治疗 ①选用抗病毒药物;②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原发细菌感染;③对先天性代谢异常者,应给予特殊饮食治疗。应用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治疗HBV感染已有良好疗效。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有干扰HSV-DNA的作用,抑制病毒DNA的复制,是治疗HSV感染的较理想药物。用法:每次5mg/kg,静脉滴注,3次/d,连用1周。
2.营养 由于患儿常因食欲不振及脂肪吸收不良导致热卡和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因而应注意营养平衡。禁食者每天要有一定量的糖类供应,但由于肝脏疾患则亦影响耐糖能力,故不宜糖分过多,葡萄糖可按8~12mg/(kg·min)计算给予。肝脏从门脉血摄取氨基酸以合成蛋白,当肝脏有疾患时宜供应一般量的蛋白,勿使超负荷,才符合生理。
在肝脏功能障碍时,可有苏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和胱氨酸的升高,加上婴幼儿本来对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功能不全,故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亦可增高,因之在重症肝炎或胆道闭锁时,应投予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该类氨基酸可在肝外组织进行代谢,促进蛋白合成。脂肪供应则宜减少,肠内胆盐的减少不仅影响对食物中脂肪的分解和吸收,而且有促使肝和小肠合成胆固醇增多之弊端。注意补充维生素A、K、D、E,应肌内注射。
3.激素 泼尼松(强的松)2mg/(kg·d)部分病例有一定疗效,在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步减量,其作用可能在消除肝细胞肿胀,减轻黄疸,并延迟肝组织的纤维化等方面。疗程按临床情况而定,一般共用4~8周,需注意预防其他感染,此外地塞米松等亦可应用。目前对激素的临床应用价值尚有争论。
4.保肝利胆药退黄
(1)门冬氨酸钾镁:通过提高细胞内钾镁离子的浓度,加速细胞内三羧酸循环,从而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胆红素。用法:每次0.2~0.4ml/kg,静脉滴注,1~2次/d,亦可口服。
(2)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小剂量山莨菪碱(654-2)静脉滴注3~5天,有助于疏通胆小管,达到利胆退黄作用。前者用量每次5~10ml/kg,后者用量每次0.2~2mg/kg。
(3)牛磺胆酸钠:每次50mg,1~3次/d。
(4)苯巴比妥:有改善酶合成及提高酶活力,促进胆汁排泄双重作用。用法:每次1.5~2.5mg/kg,3次/d。
(5)其他药物:甘草酸二钠(甘利欣)、三磷腺苷(ATP)、辅酶A( CoA)、多种氨基酸(肝安注射液)及多种维生素均有利于改善肝细胞功能。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是什么
感染病原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瘆病毒、ECHO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和风疹病毒等,亦可由弓形虫、梅毒螺旋体或李司忒菌等细菌所致。这些病原体多由母亲妊娠时感染,然后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亦可在产程中或产后感染。胆汁淤积或肝内、外胆道闭锁。代谢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a,-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黄疸,往往因生理性黄疽持维生素A、D缺乏症。多数在3-4月内黄疸缓慢消退,也可并发干眼病,低钙性抽搐、出血及腹泻。少数重症者病程较长可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诊断依据可有家族肝病史,遗传疾病史及母孕期感染史。有黄疸,肝脾大,溢乳,畏食,腹胀等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一般低于nijJund/L(10mg/dl),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以前者为主。谷丙转氨酶升高或正常,碱性磷酸酶升高。新生儿甲胎蛋白满月后应该转阴而患儿可持续增高,这提示肝细胞有破坏和再生增加,通常在转氨酶高峰后1周左右达到高峰。尿胆元、尿胆红素阳性。HBsAg可为阳性。本病与新生儿先天性胆管闭锁有时很难鉴别。但若把新生儿肝炎误认为胆管闭锁而做手术,可使病情恶化。预防措施预防关键是母亲孕期避免各种疾病感染及患肝炎,可使本病发病率下降。对HBsAg阳性的母亲,特别是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均应予以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一般免疫接种3次,即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6个月各接种1次,剂量为1ml(2(Vg),上臂三角肌注射。血清抗-HBs抗体作为检查疫苗效果的指标。
宝宝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1、红细胞破坏过多
溶血性黄疸:主要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和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这类疾病仅发生在胎儿与早期新生儿。最常见的是ABO溶血性黄疸、极少数Rh因子不合溶血性黄疸。ABO溶血性黄疸主要发生在孕妇O型血,胎儿是A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病。Rh因子不合溶血性黄疸主要是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与母亲不合,而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恰为母体所缺少,若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因抗原性不同使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抗体又经胎盘到胎儿循环作用于胎儿红细胞并导致溶血发生黄疸。多数为第二胎发病。一般通过产前检查医生会做出相应的处理。
2、肝脏功能低下
新生儿感染、缺氧、窒息、低血糖、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以及一些药物,如:磺胺、吲哚美辛(消炎痛)、水杨酸、维生素K3都会抑制肝酶的活性,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造成血中胆红素升高,引起黄疸。
3、胆红素排泄异常
肝细胞排泄功能障碍或胆管受阻,可发生胆汁淤积性黄疸。如:比较多见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肝炎综合症、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黏稠综合征。
另外,先天性肠道闭锁、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饥饿、喂养延迟、药物所致肠麻痹造成胎便排出延迟,增加了胆红素的回吸收,也是造成血中胆红素升高引发黄疸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婴儿肝炎综合征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一组于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起病,具有肝细胞性黄疸、肝脏病理体征(肝大、质地异常)和肝功能异常(主要为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的临床综合征。
新生儿胆道闭锁怎么办
胆道闭锁发生的原因是肝总管逐步纤维化导致胆管系统梗阻.大多数胆道闭锁于生后几周后临床有所表现,亦是发生在肝外胆道感染,纤维化后.很少在生后或胎内即发现.尽管报道过特异的病毒感染,但真正的感染源尚未找到.
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代表了一个持续性病变过程多于一个特殊的病变.两种疾病通常在生后2周出现高胆红素黄疸,白陶土粪便,肝脏肿大.3周至2岁出现生长缓慢,皮肤瘙痒,门脉高压症状.
若怀疑患儿存在胆道闭锁,应当在生后2个月内施行剖腹手术,因为延迟手术会导致患儿发生不可逆的胆汁性肝硬化.术中应作胆道造影以了解胆道情况,肝组织应作活检,冷冻切片了解其形态学改变.仅有5%~10%的患儿能成功地行胆道再吻合术,而其余的患儿通过Kasai术(肝门肠吻合术)常能重建胆汁通道.然而许多患儿术后仍存在明显的慢性病患,包括胆汁淤积,反复胆道炎症和发育迟缓,从而导致晚期死亡率增加.对于肝功能衰竭的患儿,肝移植挽救了肝脏的功能.在此,胆道闭锁是儿科领域最多见的肝移植指征,新生儿肝炎所引起的胆汁淤积通常治疗缓慢,造成永久性的肝脏损伤,一些患儿也因此而死亡
新生儿胆道闭锁这种疾病对于新生的健康是一种较大的威胁,这个疾病需要新生儿积极的治疗才行,所以,对于新生而的症状,家长们一定要正确的认识,要及时将孩子带去医院检查,确定病情然后在选择合适的治疗办法才行。
新生儿肝炎的食疗偏方与注意事项
患儿常因食欲不振及脂肪吸收不良导致热卡和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1)应注意营养平衡。
(2)保证禁食者每天的糖类供应,葡萄糖可按8~12mg/(kg·min)计算给予。
(3)供应一般量的蛋白,勿使超负荷。
应投予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在肝外组织进行代谢,促进蛋白合成。
(4)脂肪供应减少:肠内胆盐的减少影响对食物中脂肪的分解和吸收,还促使肝和小肠合成胆固醇增多
(5)肌内注射维生素A、K、D、E。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治疗注意事项
预防
1、应在母孕期避免各种疾病感染及患肝炎,同时对患儿应早诊断、治疗。
2、预防新生儿乙型肝炎:
用乙肝人类免疫球蛋白作被动免疫
对患有急性期或恢复期乙肝以及HBV携带的孕母
A分娩前3个月,每月注射1次HBIG,每次200U。
B对其所生的婴儿于,生后24h内、1月龄、6月龄各注射HBIG100U。
小儿黄疸面面观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首先来确定一下“黄疸”的概念。人体内胆红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眼睛巩膜的黄染称作“黄疸”,胆红素是人体内红细胞衰老死亡后的产物,如果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胆红素不能排出体外,就会引起黄疸。
在一般情况下,黄疸是出现疾病的征兆,不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却是非病理状态,是由特殊的生理特点引起的,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和新生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所以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会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2~3周后消退,在此期间,小儿除黄疸外一般情况良好,食欲佳,无其他异常情况,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
不过,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则要考虑是否为病理性黄疸:
1 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 黄疸程度深,进展快,即在一天内就加深很多;
3 黄疸持续时间长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
病理性黄疸是疾病的表现,要及时治疗。
在不能确定是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时,请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因为喂养母乳而出现,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其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过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果继续哺喂母乳,则黄疸会在高水平状态下持续一段时间后才开始缓慢下降,如停止哺喂母乳48小时,胆红素会明显下降50%,若再次哺喂母乳,则胆红素又见上升。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特点是容易被忽视,因为其出现时间及高峰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似,不过其胆红素的最高值会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特点是经常在生理性黄疸之后紧跟着发生,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
早发型黄疸与迟发型黄疸的比较
黄疸患儿在停止母乳喂养2~3天后,如果黄疸出现明显下降,借此基本可确诊母乳性黄疸,3天后无明显降低者,可排除母乳性黄疸恢复母乳喂养,纵然胆红素再次轻度上升,也不会比以前高。
母乳性黄疸较轻者无需特殊处理,较重者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改用其他乳制品,必要时可以与光疗配合。暂停期间宜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分泌,待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患儿体重增加正常,因此家长尽可放心,不必带着孩子反复去医院求治。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如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则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感染性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与成人所患的病毒性肝炎有很大区别,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常常为乙型肝炎病毒,属慢性病例且不易治愈,常发展为肝硬化,肝腹水,治疗较为困难,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则不是这种情况。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病率并不是很高,多为宫内感染的继续,病原菌来自母体,多数为巨细胞病毒,少数为乙肝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原虫(如弓形虫)和细菌亦可引起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但较为少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黄疸,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其他症状如呕吐、腹胀亦可出现,大便由黄色变为淡黄,尿色变深,肝脏出现肿大,化验血会发现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谷丙转氨酶升高(少数病例无变化),经过加强护理和适当治疗后,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60%~70%都可治愈,转为肝硬化或死亡者较少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宜给予综合性治疗,要注意合理的营养,补充维生素、能量合剂以加强护肝治疗,短期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黄疸,中医称新生儿黄疸为“胎黄”,治疗以茵陈为主,中成药茵栀黄注射液静脉输液疗效较好。
TIPS:
如何防止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至关重要,对于孕妇在乙肝急性期或恢复期所生的婴儿,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3个月和6个月时各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一次,每次0.5~1ml/kg,可使婴儿乙肝感染及携带率大幅度下降,如果产妇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那么新生儿在出生后15分钟内即肌肉注射乙肝疫苗30μg,以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各接种一次乙肝疫苗,每次30μg,这样能达到70%的保护率。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引起,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出生后1~2周或3~4周又再次出现黄疸,并且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做一次B超检查即可确诊。
不论是何种原因,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较差,除了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一旦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马上及时送医院诊治。
面对宝宝的黄疸不要紧张也不要着急,是生理性的自然会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紧时间治疗,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就可以了。
宝宝患新生儿肝炎会传染吗
新生儿肝炎会传染吗?很多新妈妈听说宝宝患了新生儿肝炎通常会很紧张,担心是宝宝吃了不干净的奶水传染来的,接触过多肝炎还会传染给大人,因此,她们在护理患儿时很注意隔离防卫工作。其实,新生儿肝炎除了乙型肝炎以外其他都是不传染的。
新生儿肝炎是宝宝生后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新生儿肝炎的病毒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病毒是乙型肝炎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使胎儿患病。通过检验患儿的血液如果澳抗阳性,通常这种肝炎是有传染性的,患儿的食具、衣物均要进行隔离。对于患有乙肝的孕妇,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检查新生儿是否也存在乙型肝炎,以便及早做好隔离措施。
除了乙型肝炎外,其他类型的病毒也可引发新生儿干预。如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其他病毒也可侵入体内引发新生儿肝炎,但是这些新生儿肝炎均无传染性。其他病毒引起的新生儿肝炎症状和新生儿乙型肝炎基本相同。一般在生后2-4周时皮肤巩膜发黄,尿为桔黄色有时染尿布,大便浅白色,吃奶差,呕吐,肝脏肿大,有时甚至体重不增加,精神弱,乏力,爱睡觉。
新生儿生后一般情况良好,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黄疸,肝脏肿大时也可诊断为新生儿肝炎。发现这种患儿最好到医院去验血,需要除外先天性胆道闭锁或是败血症。家长可在家里护理和治疗,勤喂一些葡萄糖水,维生素C,每次5毫克,日服三次,强的松激素一次2毫克,日服二次,还可服中药利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