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边缘性人格障碍,请问能治
我得了边缘性人格障碍,请问能治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感到被误解,觉得孤独,空虚,无望.他们常常充满了自我厌恶和自我憎恨.建议心理干预结合中药调理治疗,完全可以治愈,建议进一步联系,以便对你有所帮助.建议你到当地医院的心理科进一步诊治,平时的话,还是要多加强教育,多让其能够认识到这种病态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据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性人格障碍通常是一种破坏性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对病患本身还是他周围的人。它的成因可能是不健康的童年经历或者是脑机能障碍,被诊断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被发现他生活在内心世界疯狂而外部平静的状态下。他们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处于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他们扭曲对自己的印象,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并且当他们渴望爱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患通常发现他们的愤怒、冲动、起伏不定和频繁波动的情绪将别人推开。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心理疾病分很多,你举例的这些大多属于轻性心理疾病:1、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抑郁症2、癔症3、人格障碍,如:偏执性、情感性、分裂样、冲动性、强迫性、表演性、反社会性、依赖性、边缘性、其他类型等4、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常见的如:病理性偷窃、病理性纵火、病理性网瘾等)5、性心理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易性症等另外还有重性心理疾病1、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激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2、器质性精神障碍,如:意识障碍综合征、痴呆综合征、遗忘综合征等
自恋的缓解方法
A、在对于这类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中, 科胡特提出心理治疗师可以基础于神入之同理心的基础,利用治疗初期的镜像移情、理想化移情、密友移情的情况来和病人产生正向情感联结,然后在治疗过程中借助“适度去幻象化”协助病人完成循环回路的合理构成,以使夸大的自体自恋过分需要修正为符合一般社会的正常自恋的满足程度。当然这里还有病人因为咨患的互动引起病人将治疗师的优良人格品质转换性的内化作用。这一方式的发现使1970年之前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束手无策的治疗局面获得改变。
B、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必须要解除自我中心观。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
C、在自恋人群里,结束是自恋的极致辉煌,但在别人眼中却是自恋的破产。假如不想破产,就让病态的自恋走开。
D、人都有自恋情结,但过度自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却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这类患者往往会因人际关系不良,现有工作状态与理想目标差距太远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这就是自恋人格与心理治疗的关系所在。
边缘性精神障碍怎么办
一、行为异常与神经生化学异常有关,而人格特征的形成有其神经生化基础,这提示许多人格的行为特征是由生物学决定而不仅仅是习得的。即使人格存在习得因素,继而也会导致神经生化的变化。因此,使得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正常得的神经生化水平是治疗的目标
二、药物治疗
①锂盐:情感不稳定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重要表现,故给予情感稳定剂锂盐是适当的。
②抗惊厥药:卡马西平对情感不稳定和冲动控制不良有效,如边缘型患者共患抑郁症则不宜应用卡马西平。
③纳曲酮:有文献报道阿片拮抗剂纳曲酮对部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效,尤其是可以使用自我伤害行为减少。
④抗精神病药:传统抗精神病药用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机制是其抗冲动-攻击和抗精神病效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氯氮平、利培酮等,可同时拮抗多巴胺D2和5-TH2受体,5-TH2受体异常与焦虑、抑郁、精神病和自杀有关,因此,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控制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中出现的上述症状。
⑤抗抑郁药:奈法唑酮、三环类抗抑郁药、SSRI、SNRI类药物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效。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疗效低,不良反应大,其使用受到限制。
三、精神外科治疗
大脑一定部位定向破坏手术可改善冲动行为,但手术导致不可逆脑局部损伤,故外科治疗应采取慎重态度。
四、教育、训练和安排
这需要多方面紧密配合,对病人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服务和管理。
五、心理治疗
国内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的治疗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外学者都认同2个观点:①治疗是有效的,可以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相对比较好的预后。②对BPD的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辅,治疗周期很长,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治疗师入大量的精力,而且治愈率很低。
对人格障碍患者有益的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分析和心理分析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认知分析治疗、人际间心理治疗、辩证行为治疗和心理教育等。
失眠有哪些原因 精神疾病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焦虑症、强迫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常伴有失眠症状。
心理问题的类型
一、一般性心理问题
心理不适和心理失调是较为普遍的,我们成年人都会时有体验。
例如,一段时间脾气暴躁、一段时间心情闷闷不乐、一段时间心理不安、一段时间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等等。 二、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可以包括5个方面: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与性心理变态、行为障碍、酒精和药物依赖。
1、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疑病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瘴病性神经症等。
2、人格障碍包括偏执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双重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等。
3、性心理障碍与性心理变态
性心理障碍包括阳萎、早泄、性厌恶、性高潮缺乏等心理问题。
性心理变态包括露阴癖、窥阴癖、施虐癖、受虐癖、摩擦癖、恋物癖、异装癖、恋尸癖等等。
4、行为障碍
它包括自杀行为、攻击行为等。
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
(1)抑郁症:抑郁症的夜间慢波睡眠总量减少。原因有二.一是白天慢波睡眠量增多,已报道90%的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白天多睡1.5小时。白天睡多了.夜间睡眠自然就减少;二是精神运动性阻滞。已报道锻炼能增加慢波睡眠,推测精神运动性阻滞可减少慢波睡眠。慢波睡眠减少可使快波睡眠位相前移和数量增加。三环抗抑郁药通过缓解抑郁能改善白天思睡和精神运动性阻滞,从而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快波睡眠减少,慢波睡眠也减少.快、慢波睡眠的减少导致睡眠一觉醒周期缩短,倾向早睡早起.体温位相曲线前移。Mill等让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不辨昼夜的屋里居住21天。发现其睡眠一觉醒周期异常之短。
(3)老年痴呆:下丘脑交叉上核是人体生物钟所在地,生物钟受外界报时因素(如光线和社会活动)所调节。老年痴呆患者交叉上核细胞缺失,感受外界报时因素的能力也下降(视力减弱和杜会活动减少),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出现白天嗜睡,晚上不睡。漫游和日落后意识障碍等。
对交叉上核的细胞缺失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但对报时因素可以强化。常用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睡眠位相定时给予亮光照射,如果位相延迟就晨间亮光照射,如果位相提前就傍晚亮光照射.也可用定时锻炼和加强社会交往来治疗。
(4)边缘性人格障碍:这类患者不但可有情感性症状.而且还有类抑郁症的睡眠改变(慢波睡眠减少和快波睡眠增加)。因而Akiskal(1981)提出:可将边缘性人格障碍看作一种不典型性情感障碍。但这种患者的睡眠障碍与抑郁严重度并无关联,故此观点似较难成立。
人格障碍可使胃溃疡风险增5倍
人格障碍与胃溃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据国外媒体10月2日报道,法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患有人格障碍的人罹患胃溃疡的风险增加5倍。
虽然压力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胃溃疡危险有关联,但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关联的发现,导致科学家更少注意胃溃疡的各种心理因素。
幽门螺杆菌会破坏消化道黏膜对胃及十二指肠的保护作用,进而导致消化道溃疡。但是心理因素究竟如何导致胃溃疡危险增加的呢?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存在多种说法。
一种理论认为,依赖性人格(人格障碍的类型之一,又称被动-依赖人格)等某些类型人格障碍与吸烟、失眠和饮食不正常等健康风险行为关联极大。另一种理论认为,人格障碍风险因素引发一种对免疫系统有害的应激激素反应,进而导致溃疡危险增加。
新研究负责人巴黎第五大学的简皮尔•舒斯特博士表示,消化性溃疡深受心理—身体交互作用的影响。新研究表明,人格障碍的确是胃溃疡的一大风险因素。
睡眠不足的原因
1、环境因素
噪音或光照干扰睡眠,高温或严寒影响睡眠,卧具不适如过硬或者被褥过厚或过薄都影响睡眠。改换睡眠环境如住院或住旅馆也可以引起失眠。同睡者尤其是鼾声大的同睡者也是导致失眠的原因之一。
2、生理因素
高速跨几个时区的旅行以及由白班改夜班工作,由于体内生物钟尚未适应新的昼夜节律,因此也是导致失眠的原因。
3、心理因素
应激和各种生活事件均可引起失眠。为自己或亲人的疾病焦虑、害怕手术、亲人亡故、为考试或接受重要工作而担心等都有是暂时性失眠的常见原因。
4、躯体疾病
各种疼痛性疾病,使人痛苦的疾病如心肺疾病、关节炎、晚期癌症、夜尿症、胃肠疾病、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帕金森病等常常引起失眠。
5、精神疾病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焦虑症、强迫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常伴有失眠症状,精神疾病也是导致失眠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