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来预防肠套叠的发生
怎么样来预防肠套叠的发生
1、应避免腹泻,尤其是秋季腹泻,家长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
2、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随意更换食品,添加辅助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3、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
4、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带血,精神不振时,应想到是否有可能会得肠套叠。
5、最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和果酱般血便。
肠套叠的病理生理及分型
肠套叠的病理生理及分型:
肠套叠在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扩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进入肠腔内,与血液及粪质混合呈果酱样胶冻状排出。进一步发展,导致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最终发生肠壁坏死。
根据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远端肠段部位将肠套叠分为以下类型:
1.小肠型包括空肠套入空肠型、回肠套入回肠型和空肠套入回肠型。
2.回盲型以回盲瓣为起套点。
3.回结型以回肠末端为起套点,阑尾不套入鞘内,此型最多,约占70%~80%。
4.结肠型。
5.复杂型或复套型常见为回回结型,约占肠套叠的10%~15%。
6.多发型在肠管不同区域内有分开的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肠套叠。
肠套叠的危害: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时间性,延误诊断及治疗,常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要立即送医院治疗。否则,便会贻误病情,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环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像收起单眼望远镜一样。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有些季节性的发作-例如春天的发作-可能与某些病毒的有关。
引起肠套叠的病因
原发性:
发生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出明显的器质性因素,占小儿肠套叠数的75%~90%,成人仅10%~15%为原发性,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此季节上呼吸道和淋巴结的病毒感染较多,可能致肠蠕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或形成痉挛,此外婴幼儿的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过敏、腹泻等都可能成为肠套叠的促发因素,新生儿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在生后数年内才逐渐固定附着于后腹壁;因系膜过长,松弛,致使回盲部游动过大,是该部位肠套叠发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肿瘤:
是成人肠套叠最常见的原因,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及癌肿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这是因为回盲部或其他肠段如有肿瘤存在常会导致肠蠕动失常,而成为引起套叠的诱套点,Felix分析1214例肠套叠,小肠套叠668例,其中383例(57%)为肿瘤,116例(30%)为恶性;结肠套叠546例中379例(69.4%)为肿瘤,其中261例(69%)为恶性,Nagomey统计2/3结肠套叠和1/3小肠套叠为癌肿,后者70%为转移癌,小肠套叠以绒毛状腺瘤、脂肪瘤、平滑肌瘤和各种息肉包括Pentzjeghers综合征等良性病变为多见,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引起套叠较为罕见,Orenstein曾报道1例绒毛状腺瘤致十二指肠空肠套叠并发胰腺炎,Jennings亦报道过1例脂肪瘤引起十二指肠套叠。
创伤与手术:
腹部创伤及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报道日渐增多,Duncan因腹部创伤行剖腹术586例中,21例发生术后肠梗阻,其中6例(28.6%)为肠套叠,值得注意的是此6例原无小肠损伤,但多伴有休克和肝损伤,咸阳市第二医院曾收治1例锐器所致的多发性小肠损伤,剖腹后见损伤邻近肠管形成多部位套叠,实属罕见,腹部手术后的肠套叠常见于部分胃切除,毕Ⅱ式或Roux-Y胃空肠吻合术后,治疗肥胖症的空回肠短路分流和各种肠造瘘术后。Cooperman报道阑尾切除术后残端套叠多在术后2周发生,也有至术后6年出现症状者,对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肠壁血肿,水肿,粘连,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失衡,肠腔内置管及慢性肠扩张,肠吻合口对位不良有关,腹部创伤和手术后多为小肠型套叠。
婴儿突然尖叫要谨防肠套叠
婴儿从4-5个月开始会有患肠套叠病的危险,因此,如果婴儿出现突然尖叫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肚子痛。其中以肠套叠即肠管堵塞是最危险的,如果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肠套叠的特点是疼痛的反复性,一般婴儿会腹痛2~5分钟,停歇5~6分钟后又开始腹痛,这样不断反复。如果婴儿患了肠套叠,要去外科诊治,不要看内科或小儿科。
如果婴儿的疼痛不是反复性的,就不要以为是肠套叠。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疼痛,婴儿可能是患了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处可见到肿物,出现这种情况时,婴儿也会突然尖叫。父母要进行区分。如果哭闹的同时还出现发热,则多为中耳炎或外耳炎。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是婴儿时期的急腹症,多发生于4~12个月的健康宝宝。患了肠套叠之后,宝宝会很痛苦,肚子阵阵绞痛。由于宝宝不会说腹痛,常表现为大声哭闹,四肢乱挣动,面色苍白,额出冷汗。
发作数分钟后,宝宝安静如常,甚至可以入睡。但隔不久,10~60分钟,腹痛再次出现,宝宝又哭闹不止,如此反复发作。与此同时,宝宝还有呕吐、拒绝吃奶等现象,病初排便,1~2次为正常便,哭闹过4~12小时后,宝宝多排出果酱样便或深红色血水便,这是由于肠管缺血、坏死所致。
导致宝宝患肠套叠的原因至今尚不明,一般认为是婴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添加辅食来保证营养摄入,而消化道发育尚不成熟,功能较差,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使消化系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年轻的父母不了解这个特点,胡乱给宝宝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更增加了胃肠道负担,从而诱发肠蠕动紊乱,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处理方法:对阵发性哭闹的宝宝怀疑是肠套叠时,就应争取时间,迅速到医院就诊。凡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无脱水症,腹不胀,可以用气灌肠疗法使肠管复位,复位率在95%以上。晚期病情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肠淋巴结肿大有哪些表现
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并不复杂,但是有一点就是容易复发,通常和呼吸道感染或者肠道感染有关系,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
最好能够给于静脉输液治疗,只要选用的抗生素合适,按疗程,根据孩子体重给药,一般都没有问题的.如果孩子没有头孢类过敏史的话,可用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疗程至少一周左右. 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同时要积极预防感冒.
病毒感染引起肠套叠的机制可以从3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压迫或牵拉肠腔,造成肠管蠕动不协调进而诱发肠套叠.
另一方面是肠道病毒感染后,肠壁淋巴滤泡增生,肠壁相对增厚,肠环形肌舒张相对延迟,局部肠管相对处于痉挛状态,容易作为肠套叠的起点被推入远端肠腔内造成肠套叠.
第三方面是病毒感染后,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可以破坏肠蠕动的正常节律性,引起肠蠕动不协调,诱发肠套叠.
如何预防婴儿肠套叠
1、添加辅食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添加一种新食品必须等前一种食品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一般需要5—7天的适应期,不能同时添加几种新食物。
2、添加食物的量,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如喂食蛋黄可先试喂1/4个,3—5天适应后增至1/2个,1—2周后增至1个。
3、食物应从稀到稠,如先喂米汤后给米糊、米粥。从流汁、厚流汁、半流食到半固体流食,进而到固体食物,如从稀饭、稠粥到软饭。
4、食物性质从细到粗,先菜汁、细菜泥,至粗菜泥、碎菜和煮烂的蔬菜。
5、炎热的夏季或婴儿身体不适时不宜添加新的辅食,此时的婴儿食欲下降,适应能力较差,要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添加辅食。早产儿宝宝辅食添加必读
只要父母能够合理喂养你的小宝宝,仔细观察宝宝的一切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就可大大降低肠套叠的发病率或得到及时的治疗。
小儿肠套叠如何进行防治
肠套叠典型表现有腹痛、呕吐、黏液血便、腹部肿块。腹痛多为阵发性疼痛,小儿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四肢躁动,全身冷汗约持续数分钟,可突然安静,如此交替发作,反复不止。腹痛发作时常伴有呕吐,次数频繁。病初起大便可能正常或稍稀,继而大便带血,呈暗红色果酱样。当小儿哭闹时,腹部常可摸到腊肠样、硬而光滑能活动的肿块。小儿肠套叠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极易使肠管套叠部分的肠系膜血液循环受阻,肠壁发生坏死和穿孔,甚至引起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小儿之所以容易发生肠套叠,与小儿胃肠道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有关,成人肠管的长度是身长的4.5倍,婴儿为6倍多,可见小儿肠管相对较长。同时,小儿小肠肠系膜长,易活动,婴幼儿肠道发育尚不完善,肠蠕动不规则。临床观察表明,如突然改变食谱,添加辅助食品不当,或环境和气候的改变,驱虫药物使用不当等,都可诱发肠蠕动功能紊乱和肠管环状肌持续痉挛而发生肠套叠。
小儿急性肠套叠怎样治疗?
出现症状后的47小时,是空气灌肠的最佳时机。病情一旦耽误,可能会因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阻,使肠壁发生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目前,不少医院在治疗小儿肠套叠时仍使用钡剂灌肠术。这一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传统方法可能给小儿造成意外的伤害,如在整复(使发生套叠的肠管复位)中,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小儿肠穿孔,这会使钡剂漏溢入小儿腹腔内,从而对小儿造成严重的伤害,引起致命的腹膜炎。冬季气温变化大,宜及时给小儿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发热症状的出现;适当补充水分,注意科学喂养,这样就会减少肠套叠的发生。肠壁较薄不适宜灌肠、伴有腹膜炎、病程超过47小时的肠套叠病儿,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平时如何预防小儿肠套叠?
预防小儿肠套叠,应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适当安排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多让小儿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增加活动量,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和抗病能力。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宜过食肥腻之品,食品应新鲜、清洁。避免因腹泻而诱发肠套叠。
发生肠套叠的原因
肠套叠的病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95%为原发性,多见于婴幼儿,是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引起发生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5%继发性的病例,多为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有明显的器质性改变,如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等致肠壁肿胀增厚,可引起肠壁发生肠套叠,有些诱发因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腹泻等可诱发肠套叠的发生。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分析
小儿肠套叠患儿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二十分钟到十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十分钟都爱五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小儿肠套叠患儿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小儿肠套叠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小儿肠套叠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等等。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2.呕吐
小儿肠套叠患儿呕吐时,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大约一到两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小儿肠套叠病情已经加重。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3.腹部包块
在两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小儿肠套叠患儿的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的小儿肠套叠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4.果酱样血便
小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家长往往以血便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六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三到四个小小时即可出现血便,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便血原因是发生小儿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是什么?综上所述,就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小儿肠套叠的地点常见危害,无论如何,只要碰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以上表现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诊治,避免小儿肠套叠带来更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