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痛用艾灸灸哪里 胃痛艾灸的好处

胃痛用艾灸灸哪里 胃痛艾灸的好处

中医认为,胃痛主要与脾,胃有关,病位在胃,而及于脾,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这些原因最终会引起脾胃之气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艾灸上述两个个穴位,可以疏通运行不畅的脾胃之气,而中脘穴是胃气于腹部的穴位,艾灸这个穴位更增强了疏通的力量,从而达到减轻胃痛的作用。

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怎么办 方法四: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简单艾灸化解胃痛

老中医提示:胃脘痛灸治当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肝气犯胃的加期门穴,脾胃虚寒的加胃俞穴,奇穴辅助。灸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足三里穴

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呕吐,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期门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方,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肋疼痛,乳腺炎。《中华针灸学》说:“主治肋下积气,伤寒心痛,呕酸。”

灸法:艾条灸3~5分钟,艾罐灸10~15分钟。

特效反射

在手掌第四掌骨和钩骨的交界处。

主治:胃下垂,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胃痛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胃痛艾灸功效解析

艾灸可以强脾胃,缓解疼痛,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和治疗虚寒型胃痛。

特效穴解析: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艾灸足三里,可使肠胃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臂痛艾灸灸什么穴位

1、手臂痛艾灸灸肩贞穴

定位:在腋后皱臂直上1寸处。主治:常用于肩胛疼痛、肩周炎、手臂痛、上肢不能抬举的治疗。

2、手臂痛艾灸灸手三里穴

定位:侧腕曲肘,曲池穴下2寸处。主治:常用于胃肠病及其手臂疼痛麻木的治疗与保健。

3、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一个。艾灸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艾灸该穴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利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一个。艾灸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艾灸该穴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利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

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头痛艾灸灸哪里最好

风寒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发病较急,头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寒,口不渴,苔薄白。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凤池穴,太阳穴,合谷穴,列缺穴施灸。

艾灸功效: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痰浊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苔白腻。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风池穴,脾俞穴,胃俞穴,然后取仰卧位,取印堂,中脘穴,内关穴,丰隆穴施灸。

艾灸功效:化痰祛湿,通络止痛。

血虚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遇劳则重,舌淡苔薄白。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心俞穴,脾俞穴,风池穴施灸。

艾灸功效:补益心脾,养血止痛。

肾虚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酸腿软,神疲乏力,遗精,妇女带下,舌红少苔。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风池,肝俞,肾俞穴,然后仰卧位,取关元,三阴交,太溪穴施灸。

功效:滋阴养肾,通络止痛。



艾灸治胃病效果好吗

效果还是有的。

艾灸本身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医养生疗法,艾灸对胃病是有一定治疗效果的,因为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有效缓解多种胃病症状,使用正确的艾灸方法,并且坚持治疗的情况下,艾灸治疗,可以缓解多种胃痛病症,一般胃痛进行癌艾灸,可以选择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记住艾灸期间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所以艾灸对于缓解治疗胃部是具有一定作用的,但严重的胃部,那还是建议去医院进行检查,避免耽误病情。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

(1)、气滞胃痛: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证候: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剜,拒胺,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3)、食滞胃痛:

证候:胃痛胀满,厌食,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虚寒胃痛:

证候:隐隐作痛,喜暧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脉细数或沉迟。

治法:散寒温胃,健脾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5)、阴虚胃痛:

证候:胃脘灼痛,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津或剥脱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

主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中医艾灸治疗胃痛:

足三里穴

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呕吐,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期门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方,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肋疼痛,乳腺炎。《中华针灸学》说:“主治肋下积气,伤寒心痛,呕酸。”

灸法:艾条灸3~5分钟,艾罐灸10~15分钟。

特效反射

在手掌第四掌骨和钩骨的交界处。

主治:胃下垂,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症状缓解速度快,安全简单,很多人都可以在家自行治疗。

拉肚子怎么艾灸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特效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艾灸疗法2:灸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取俯卧位灸以上穴位。

艾灸手法:1.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2.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疗法3:灸申脉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雀啄灸法,将艾条点燃,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1次。

艾灸疗法4:灸足三里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

艾灸疗法5:灸腹泻特效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灸法同上温和灸。

艾灸功效:健脾止泻。

相关推荐

拉肚子什么部位

拉肚子应该分型取穴进行: 湿热型拉肚子 疗法: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手法:用艾炷隔姜,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每穴3-5壮。 功效: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脾虚型拉肚子 疗法1: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

穴位治疗胃痛

当前社会没有得过胃病的人似乎已经快消失了,胃痛、胃胀、胃泛酸水,胃部灼热,各种胃病症状大家都不会陌生,有的是功能性的,是精神紧张、压力大造成的,有的是器质性的,多见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中医多根据你胃痛的原因采用对症治疗,下面介绍根据不同病症,通过穴位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 (1)、气滞胃痛: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证候: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剜,拒胺,或有呕血

喉咙痛部位图 肺胃实热型咽喉肿痛

主要症状:咽喉赤肿疼痛,痛连耳根和颌下,伴随高热头痛,烦渴,口干口臭,咯痰黄稠,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疗法:加商阳,丰隆,内庭,扶突,大椎,外关,合谷,少商穴。 操作手法: 用艾条温和。用点燃的艾卷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以致微有热痛感觉为度,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5-10分钟,或用艾炷隔姜,每穴1-2壮。 :清泻胃火。

胃寒什么穴位

1、胃寒哪些穴位 治疗胃寒:主要针对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2、治疗胃寒关键穴位 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中脘则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可治疗胃痛、恶心、腹胀等。内关则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之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 腹部:可以使用4~6罐罐或4~6眼盒,基本上在上腹部全覆盖移动

太冲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

太冲为肝经原穴,即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穴位。 肝气疏泄的时候,人就变得易生气发怒,通过太冲,可以起到平肝熄风,理气血,平稳情志之功,为全身镇静止痛要穴。在这个部位进行,不但有助于养生保健,还能让人心情变的愉悦。的时候搭配肝经上的章门穴和期门穴,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还可以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有助于调整肝脏肝经虚实各证。 太冲主治疾病 1.人在大怒之后感到胸闷没胃口,可以太冲穴来缓解症状。 2.由于肝阳上亢引起头痛,牙痛,咽痛,高血压等症状时,可以太冲进行治疗。 3.肝

腹泻哪个部位图

寒湿困脾型腹泻 症状:粪便清稀如水样,色白无臭,腹痛肠鸣,畏寒食少,伴随鼻塞头重,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迟。 施方法: 宜选用足阳明胃经穴,背俞穴进行治疗。 艾条: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活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施穴位:大肠俞,足三里,中脘,神阙(可隔盐)。 肠道湿热型腹泻 症状:腹痛即泻,泄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

胃病哪个地方

简称疗或者法,主要是由艾叶制成的艾条,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胃痛也是可以通过进行缓解的,胃痛的人群可以进行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治疗,首先中脘位于腹部的中中间,在对中脘穴进行时,能够通过深度的经络传感帮助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内关穴位于手腕部位,在手腕一侧远端横纹上两寸左右,内关穴对于胃部疾病具有调节的作用;足三里是在胫骨粗隆的部位,是胃经的重要穴位,适当进行不仅能够调理脾胃、促进

的5大注意事项

1、前最好喝一杯烫嘴的温开水;加2~3个红枣更好。一些气虚的女性时或者之后会头晕,这样就不会了。 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喝烫嘴的温开水;最忌讳喝冷水吃水果。 2、结束2个小时以后才能洗澡。用湿热的毛巾擦拭过的部位都不行!很多人说,可以用热水洗澡,那是错误的。 热水也是水湿,如果要洗菜做饭,一定要戴上橡胶手套,用热水洗。 3、施后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不要惊慌,继续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我们同时可

胃病哪个地方 为什么会加重胃病

一般胃部主要的诱发原因有不注意饮食、生活学习压力过大、长期熬夜以及饮食作息不规律所引起,导致人体出现胃胀、胃痛、胃寒等不适症状发生。 通常可以改善胃寒的,但是胃热体质的患者是不适合的,本身能够温阳散寒,胃寒所引起的寒性胃痛效果很好,但对于胃热所引起的胃痛,做的话会适得其反。

胃痛哪里效果最好 胃痛哪里效果好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1个。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左右各1个。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各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