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某些家长或医生由于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分析的片面性,导致抗生素滥用或疾病严重度判断的偏移。在此作简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必须牢记以下的基本概念:
1、白细胞总数(WBC)和分类(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值反映的是炎症指标,换言之,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以引起上述参数的变化。
2、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即: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3、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如哮喘、过敏咳嗽、过敏肠病等)和重症感染又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慎重,因为它既受感染性炎症,又受非感染炎症的影响。
4、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5、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血常规三项重要信息之一(其他二项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标。如白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等。
二、当前儿科门诊对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分析的常见偏移和误区有:
1、以成人的白细胞和分类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小儿各年龄段血常规中白细胞级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生后4~6天至~4~6岁期间以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占优势约占60%为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约为30%;而在出生后4~6天前和4~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
年龄成人7~12岁6月~6岁3月2周出生
白细胞(WBC) (×109/L)4.0~10.04.5~13.56.0~156.0~185.0~219.0~30
白细胞值正常范围在国内外不同教科书中有所不同的,但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目前个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2、白细胞和分类值增高作为感染疾病未愈的指标、作为继续应用抗生素的证据。许多家长因为化验白细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事实上对只咳嗽不发热,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孩子轻度的白细胞增加没有太大意义,更不能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有人观察到:在12~24小时内,没有任何干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20.0×109/L下降至10.0×109/L(即从每立方毫米1.5万~2万降至1万以下)。
3、过度解读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如机械、简单地用来判断感染病原体、抗生素选择的指标。
三、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有利于纠正上述误区
以上已提及: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以白细胞中占优势的中性粒细胞为例: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内成熟为粒细胞后大部分仍在骨髓储存池内停留3~5天(骨髓内的粒细胞约是周围血血粒细胞数的5~20倍)。释放到外周血的粒细胞进入血循环中,成为外周血功能池。外周功能池中粒细胞约半数随血液循环运行,即进入循环池,另一半附着于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壁未进入循环,称为边缘池。化验末梢血常规计数的白细胞只反应了循环池中的粒细胞数值。而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经常随机交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性粒细胞的约在循环中维持10~12小时,半衰期6~7小时,平均6.3小时。然后在毛细血管丰富的脏器,如肺、消化道、脾等脏器中以随机的方式逸出血管壁,进入组织(称为组织粒细胞池)。而组织中的粒细胞约是血管内的20倍。进入组织内粒细胞不再返回血液循环,发挥粘附、吞噬和杀菌等抗微生物作用,约生存1~3天后衰老死亡,再被机体的另一种单核-巨噬细胞清除,少数通过唾液、痰液、消化液或泌尿生殖道排出。这样,在正常情况下每小时约有10%的粒细胞进行更新。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末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只反映机体内白细胞总数的一小部分;(2)白细胞处于较迅速的动态平衡过程中;(3)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包括:骨髓储存池释放白细胞的多少、边缘池白细胞进入循环池的多少、以及血管内逸出到血管外组织去白细胞的多少。
结论:
1、也由此可知,在复杂反复的病情时,单凭外周血白细胞值去判断疾病和决定抗生素应用、或者只是因为白细胞高(如1万2千)而不敢停抗生素,甚至不敢停止输液是何等地可笑!
2、由于上述复杂因素的影响,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值需要医师综合性思维分析判断,如完善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准确的判断可以获得疾病机制线索,早期发现问题;而过度简单解读会导致病情误判,药物滥用。甚至可以说:医师判断血常规结果是见仁见智的。
感冒流眼泪是怎么回事
一般是病毒性的感冒,有发炎的情况。
感冒流眼泪是属于上呼吸道感染,流鼻涕也是的,再配点感冒药,如果有咳黄痰或者抽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考虑有细菌感染,需要联用抗生素。
血常规检查多少钱
血常规不是做全套得血液检查,血常规包括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血小板三部分。血常规的价位几十块。 全套的血液检查应该是血流变,肝肾功等项目,这个不同医院的价钱差别很大。 挂号挂内科即可,也可以去专门以查体为主的医院进行检查!
上环前需要做哪些检查 血常规检查
通常血常规检查是属于身体健康检查最基本的化验检查,这是手术必备的一项检查,上环也不例外;血常规中的许多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性指标,对身体的很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产考价值。
注意事项:抽血前一天避免大量饮酒,时间最好为早晨空腹进行。
缺铁性贫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缺铁性贫血血象特点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是由于贫血缺铁的特殊表现,即造成缺铁的基础疾病所组成,其血象特点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指血常规中的数值MCV小于80分升,MCH小于二十七皮克,MCHC小于30%,其中MCV是指血常规中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H是指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指数的改变的程度与贫血的时间和程度相关,其中血涂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淡染,中心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 血小板计数在合并出血情况时常偏高,在婴儿以及儿童的患者中多偏低。白细胞计数则多正常或稍减少,分类是正常的,以上是缺铁性贫血的血象特点。
过敏性腹泻更普遍易被误诊为痢疾
除了家长们关注的秋季腹泻外,造成婴幼儿腹泻的原因其实非常多,大致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
其中,过敏引发的非感染性腹泻——过敏性肠炎的发病率非常高,并且以新生儿和几个月大的婴儿为主。这些孩子主要是对奶粉过敏,或者是因母亲摄入了易致敏性食物(牛奶、鸡蛋、海鲜等)后食用母乳过敏。
钟雪梅主任介绍,患过敏性肠炎患儿,通常的表现都是吃得好、精神好,不发烧也没有明显呕吐;血常规中白细胞不高,嗜酸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不高;但大便常规中白细胞可以非常高,红细胞也可以有增多。大便表现为有黏液、出血。而大便常规中白细胞、红细胞增高的症状,非常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性肠炎或者痢疾,并给予抗生素治疗。但实际上,孩子完全不是因为不注意卫生引发的感染性腹泻,而仅仅是过敏引起的。更何况,痢疾的症状还会伴有发热、里急后重、腹痛等感染中毒症状;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高、中性粒细胞高、C反应蛋白高等。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
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例如:通常感染性疾病会使白细胞的数值和分类发生变化;贫血时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检验值会降低;而血小板的减少会导致容易出血或出血后不容易止住,而血小板增多会增多血栓发生的可能;另外,有些肿瘤、变化反映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规检查部分数值的变化。
孩子感冒发烧为什么要化验血常规
孩子感冒发烧化验血常规是因为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感冒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感染性疾病会使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和分类发生变化,医生通过血常规的这种变化,分析可能引起发热的病原,初步指导临床治疗。
白细胞偏高
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类细胞的总称,主要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正常值是4-10x10-12/ml,高于这个范围称为白细胞的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等各种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
白细胞增多
当生命体患有炎症的时候,其血液,尿液所含的白细胞就会增加。还有一些血液病其患者体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
此外医生常常要根据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一般来讲感染会引起白细胞增高。但某些白细胞增高不一定就是存在感染。
许多生理因素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比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在冬季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之后;饱餐、淋浴后也常有白细胞轻微增高。生理性白细胞增高还见于情绪紧张,饥饿时低血糖等。但生理性白细胞增多是暂时的,去除影响因素则很快恢复。产生机制可能是与各种生理因素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边缘白细胞进入循环所致。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比如: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头孢赛曲等;还有儿茶酚胺类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抗精神病药碳酸锂也可以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
总之,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不一定是感染,很可能是由于上述生理因素或药物所致.。
孕妇血红蛋白低怎么办
孕妇血红蛋白低怎么办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量的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偏食及吃素等不良饮食习惯所致的营养不良性贫血更较常见,一般需补充营养、铁剂及维生素B12等。我国正常成人的红细胞数量为:男性(4.5~5.5)×1012/升;女性(3.5~5.0)×1012/升。而血中血红蛋白的数量为:男性120~165克/升;女性为110~155克/升。临床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数量上的增减往往相并行。成年女性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110g/l的话,就属于贫血。怀孕后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在110-160g/l之间,但是孕妇通常低于110,因为孕妇在怀孕期间,孕期的反应或者二价铁离子补充不足而出现贫血的症状。孕妇若是出现脸色苍白、自觉黑朦、眩晕等症状的话,就得警惕了,这很可能是贫血的征兆。
大部分女性在怀孕开始时都没有储存足够的铁,来满足身体对铁需要量的增加。特别是到了孕中期和孕晚期,容易出现血红蛋白偏低的贫血现象。孕期的铁需求较高,如果孕妇血红蛋白低于100g/l,除了食补增加铁质来改善贫血外,可考虑补充铁剂服用孕妇贫血常用的铁,之缘片,补铁生血增加营养,一个月后血红蛋白就会明显提高了。
血常规检查内容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常见的一项化验,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的一般了解和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和对治疗疗效的观察。血常规一般应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常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一次测定可以得到多达十几项参数,所测定的项目除上述四个参数外还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参数、红细胞各项指数、白细胞分类结果等许多参数,甚至还有三个细胞分布直方图。所以血常规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含有多项红细胞参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多达十余项指标的一组实验内容,较为常见的是含有16~18项参数的血常规化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