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湿热燥火”,俗称“六淫”,它们大都与气象有关。因为我国冬冷夏热,四季鲜明,天气的日际变化很大,而且实际天气也常常和时令不一致,因此,外邪致病强度和人体脏腑反应之显著亦世界罕见。尤其是“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即气候特别反常的年份里,病者和死者尤多。这就是《黄帝内经》中“人生于地,悬命于天”的主要原因。南京中医学院 80 多岁的干祖望教授更坦言说,“欲知《素问》,《灵枢》(即《黄帝内经》)之精华,半在气象。”没有中国特殊气候,也就不会诞生中医学。
中国人的四季脉象因四季特别鲜明而有很大差异,如果病人脉顺四时(正常季节脉象),即有急病亦好治,因为病未深入;如果脉与四时相逆,则一般来说已到了难治或不治的地步了。
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针灸。针灸的取穴和针刺深度也都和四季有关。春季刺经脉的络穴,夏宜刺经脉的俞穴,秋天用六腑的合穴,冬天因气在内,宜多用药而少用针刺砭石。针刺深度春夏宜浅刺,秋冬要深刺才有显效。
李时珍在他著名的《本草纲目》中专门有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他用药讲究季节。《黄帝内经》中也指出在各季中要分别加温热甘酸和苦寒之药,以顺四时气象而养天和之气。此外,用药量也和气候有关。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由于南北方人体质虚实不同,用药量也应不同。
气候影响中医养生文化的典型例子可举“春捂秋冻”,这是因为我国春季(以春季为例,秋季相反)室外气温急升(北方尤甚)而室内上升很慢,因此,常呆室内的人才需要“不可顿去棉衣”地春捂
何为中医养生重在平衡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法则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养生保健重要性是什么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健康是人类的最大的财富;健康是最大的本钱;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进步,精神活动的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学习并遵循养生之道。 传统养生是中国5000年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统养生的宝库中汲取知识,有助于科学地保持健康体魄。实际上,传统养生就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饮食起居无处不养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在养生保健当中,饮食保健是重中之重,为了保健身体饮食调理一定要注意,比如生活中,具有消暑益气生精功能的食物吃大买或者是黄花菜,如果说经常处于高温环境工作的朋友,不妨多吃些蔬菜。还有的人身体容易干燥,内分泌不好,这些人可以多吃丝瓜或者是胡萝卜。
从亚健康说中医养生文化
“和”为精魂的养生文化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
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 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等 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
“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
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 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
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 “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 “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生儿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 另一方面,要注意房事养生。房事应在安静、舒适、健康、愉悦的气氛中进行,男女双方患病时不宜同房。
“培其本”——后天的调养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中,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首先要做到顺时养生,顺应气候与阴阳的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各方面综合调养 其次注重调神养生,尤其在现代社会,社会压力大、信息量广,更要保持心理平衡,不过度悲喜,适度缓解心理压力,以达“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再次,性养生是养生之本,其重大意义在于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惜精护肾,顾护人体生命之本 此外,重视饮食调养,利用食物的属性合理膳食,可有效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 最后,传统健身养生、药物养生、针灸推拿养生等,也在现代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
“善其后”——对尸体的妥善处理
在中医养生学中,尸体的妥善处理是不能忽视的一环。人死后必须严格做好尸体的处理工作,防止尸体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危害,特别是对于生前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的尸体,更要慎重对待。
现今尸体的处理以火化为主,但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还有不少地方存在土葬。腐烂的尸体会对周围的空气、水源和土壤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与身体健康。这种环境污染因素对亚健康的产生有加速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养生类纂》曰 “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
中医养生观念有哪些特点
中医养生观念有哪些特点: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以及无限极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渊源。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药养生保健的小常识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主要方式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等内容。
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
膳食养生
膳食是指我们日常所吃的饭菜,而养生是指通过某种方法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那么所谓膳食养生就是指通过我们日常所吃的饭菜来增强自身体质,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
《黄帝内经》讲:少食补气,味淡补气。现代病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吃出来的,一开始人们并不能够完全察觉,直到现代医学诊断出来是什么病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病了。
以常人而论,人活着不可以不吃饭。换句话说,吃饭应该是人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主干。
养生粥的介绍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王畜为宜,五菜为充”等多方面的粥方,旁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养生文化和中药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等。五味杂陈,各取所需。
它的主味是饮食养生,借粥而行之,合理膳食乃四大健康基石之首11种极富营养价值的食材熬煮出来。这碗貌似平常的粥,却饱含着“至道无痕”的大义,不愧是冬季养生暖身第一粥。
养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苦苦追求的,它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饮食.
怎样补肾精
我们的身体从生下来以后就是非常健康的,大多数出现的肾虚和肾脏虚弱的症状都是因为后天所造成的,有的疾病是因为身体太过于虚弱,而形成头晕乏力,腰酸背痛,爱出冷,汗手脚冰冷,那么这不是身体的抵抗力不足了,而是肾脏虚弱才是最主要的目的,那么对于中医如何补肾精,如何对于男女之间的补肾起到很好的疗效呢!
中医养生之男人与女人补肾精的方法
为何要补肾精?中医养生之男人与女人应该怎样补肾精?补肾重在平衡阴阳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把“肾”看得非常重要,它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肾”只是泌尿器官不同,认为“肾”的作用影响着我们身体的许多系统,如神经、消化、呼吸、生殖等。
古方中医养生介绍古人有“肾气盛衰关乎生长壮老已”,也就是说人体的生长、发育、疾病与否,以及寿命长短都与“肾”相关。
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肾阴肾阳来源于肾精,肾精充足,阴阳平衡则健康无病。肾藏的精,一个是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也就是说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与遗传有很重要的关系。
肾藏的另一个后天之精,则来源于饮食营养和药物的补充。所以历代医家养生必重补肾,尤其重视补肾填精、平衡阴阳。汉代医圣张仲景创制肾阴肾阳双补的肾气丸,宋代医家钱乙减去肾气丸中的补肾阳药,发展成为专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补肾当以补肾精为主,平衡肾之阴阳等。
反观今日补肾养生往往被曲解,有的滥用补肾壮阳药求速效,其实纯用壮阳药易伤肾阴,造成口舌生疮、口鼻出血,高血压患者还容易诱发脑血管病;还有的把补肾阴药当成了养生之品,其实补肾阴药长期服用会损伤肾阳,使肾阴肾阳失去平衡,出现怕冷、阳痿等病变等。
肾精是精气神之根本
精是生命起源,气是生命动力,神是生命体现。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精神”、“精气神真好”的口头语蕴含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真谛。道家提出“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面“精”是精气神的根本,所以中医学强调“善养生者,必宝其精”,肾精是精气神的根本,精化气,气化神,肾精充足才能气充神旺,身体健康而尽享天年。
肾精不足是亚健康与疾病的源头
那么肾精不足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呢?肾精亏虚不能营养脑髓骨骼,就会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腰酸腿凉、牙齿松动、骨质疏松,老年脑萎缩等;肾精亏虚不能生血,常见脸上没有光泽、指甲苍白、头发脱落、慢性贫血等;肾精亏虚。
男子可以出现阳萎早泄、精少不育、女子经少不孕或性冷淡等;肾精亏虚影响肾功能,常见夜尿多、下肢水肿。
中医拥有着传统的养生文化,对于中医来说,中医对于养生非常的关键,养肾好了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与此同时,很多的疾病也就会存在于不发生的情况下了,出现了脱发,贫血,气血不足,这就是所谓的肾虚症状。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什么
中医养身有着悠长得历史,有也很多的讲究,如何正确的中医养生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养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些中医养生的误区,如何正确的适用中医药材。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中医养生观念有哪些特点
很多人对中医养生观念有哪些特点并不是很清楚,中医在养生上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不过在对它选择的时候,要先对中医养生方法进行认识,使得选择的时候,都是可以知道该如何做。
中医养生观念有哪些特点: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以及无限极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渊源。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如何看待养生堂视频治疗湿疹
《养生堂》是BTV北京卫视推出的日播养生节目,它以传播养生之道、传授养生之术为宗旨。节目秉承传统中医养生理论,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相关养生内容,既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又有针对性的介绍实用养生的各种方法,技巧。
另外,也有人说北京卫视的《养生堂》节目主办者很注重“娱乐性”,采用了一些娱乐节目中的常用手法,其实这一点无可厚非,节目视频要获得好的收录率,才能保证节目的继续运行,也才能保证更多人知道养生堂,更多人学到养生知识,看到养生视频,所以为了追求收视率而进行一些恰当的调整也是可以理解的。
养生堂一般请来的都是医学专家,往往是比较有名气的教授,或者是在某医院进行实际诊疗的医师,介绍的也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和人们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健康知识,虽然养生需要因人而异,但是广泛的获取一些养生的小知识,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的进行运用,一样可以起到防病治病,自己给自己瞧病的目的。
养生堂中的专家给出的都是专业性的建议,所以大家可以听取,当然,如果,您不会自己判断并治疗,那么可以去医院检查,您放心,家人也放心。并不是所有的网上内容都是虚假的,还是要客观看待的。
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养生减肥法苗条无尴尬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养生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中医养生师就是在中医养生方面有一定成就,而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中医养生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随之增强,加上近两年国家相关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治未病”等相关政策的出现,人们对中医保健养生的需求欲望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随之而产生的中医“治未病’等的相关产业也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暂就中医”治未病“人才培训这块小议,以供各位参考。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2007年1月11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中医“治未病’等相关产业的工作便开始试探性摸索前进,教育一直走在这个行业的前列。
按照中国的现在医疗规定,只有医师才可以从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但中医的“未病”范畴正好处于疾病和非疾病之间,至于学术上对“未病”的定义尚在争论之中,我们暂且不讲,但是老百姓的刚性需求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中医养生师”这个名号应运而生。
那到底什么是中医养生师呢?我们暂且慢慢讲来。首先从字义来看,中医养生师首先要具备“中医”的特性,也就是要掌握中医所要掌握的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经络、诊断辩证等。“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通过调精神、更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四时等各种方法来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综合性保健活动。所谓“师”就是要将自己知道的中医养生保健推广给大众,教授与人,共同达到健康的目的。
由此来看真正的中医养生师不是在如何吃上、用针施药上、而是在注重自身修为的运练上,这个运练乃是太极道法的掌握,运练至通天合一的成功,这便是真正的中医养生师。
在如今的中医技能培训行业,中医养生师尚处于起始阶段,各种协会班次的中医养生师培训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揭开其面纱瞟一眼就可以看出,只不过是打着中医养生师培训的牌号来做美容、产品,有甚者使普通人认为中医养生就是做美容、按摩刮痧的,推销中医药或营养保健品的,这样的误导必须进行及时更正。
中医养生师是指具有熟练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根据人体生命发展规律,通过调精神、抑情志、更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四时等各种方法,同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以身作则,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如何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综合性中医保健养生专业人才。
中医养生是整体性,系统性的,具有所有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因为很多人都相信中医养生的效果,所以出现了中医养生师这个职业,中医养生师具有熟练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根椐生命发展的规律,调节精神,调节饮食,锻炼体形,改变心态和习惯,科学的达到减肥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