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对于脑血栓都有哪些认识方面的误区

对于脑血栓都有哪些认识方面的误区

一、脑血栓根本不能预防那些长年坚持吃素、运动、靠深海鱼油代替药物却仍然遭遇脑梗的人,认为所谓的“预防”似乎没有用处。实际上,大量国际临床研究显示,与脑血栓密切相关的是胆固醇水平,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0%,脑血栓风险就降低15.6%。

对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代谢综合征等脑血栓危险因素的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在低胆固醇膳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梗风险。

二、定期输液稀释血管能预防脑血栓每年秋冬季一到,不少老年人到医院输液,认为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脑血栓、心梗风险。这个观念危害很大。

首先,单一血黏度化验作为脑血栓检测指标缺乏依据,如今在很多大医院已经被废弃。其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壁是慢慢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被阻塞住。这些斑块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急性脑梗、心梗。控制动脉粥样硬化与预防脑血栓进程密不可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定期输液只是突击行为。

三、素食、多运动能预防脑血栓胆固醇异常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病。在导致脑血栓的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不可改变。

而在可以改变的因素中,引起严重危害的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ldl-c过高。此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有吸烟习惯,很多体重较轻的瘦人与严格素食者也遇到发生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问题。只要有上述危险因素,都可能出现脑血栓。

四、体检化验单在指标范围内就是正常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的胆固醇指标,不能仅仅参考化验单上“不高于3mmol/l”这一指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此类人群应每年检测一次血脂。

五、保健品可以预防脑血栓采用保健品降低胆固醇、预防脑血栓的作用还不明确。目前医学界公认“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的主要药物,而且全球20年左右的用药经验已验证了“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脑血栓对我们的身体伤害特别的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重视脑血栓的病情,如果发现了相关的症状,就要积极的治疗脑血栓的病情。这样才能够尽早的恢复自己的身体健康,避免出现更严重的伤害。

焦虑症患者的症状特点

焦虑症患者的症状特点:

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的神经症,多在中青年起病,女性较男性多见,主要临床表现有:

病理性焦虑情绪: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

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70%的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焦虑症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心脑血管疾病认识误区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多达3000万。今冬,南方降雪频繁,北方降水少,气候干燥寒冷,使血管收缩和痉挛频率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又进入了高发期。近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态势,详细讲解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并提出以下几点,人们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一:心脑疾病分开治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心血管疾病包括了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包括中风,中风又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针对很多患者单一治疗心血管或脑血管疾病的情况,孙主任提出心脏和脑通过血管相通,同属血管性疾病。治疗要同时关注心脑血管的健康,积极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

认识误区二:心脑疾病症状相同

心脑相通,但心脑血管发病时的症状并不相同,急性脑血管疾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瘫,心脏疾病则以疼痛为主,此外,急性脑血管疾病会导致昏迷,而心肌梗死的病人则不会,是以疼痛、烦躁、窒息感,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都是以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血管和组织的衰老。孙主任在访谈中提到,含有维生素B6、维生素E等成分的药物,比如五福心脑清,可以改善高半胱氨酸血症,在抗氧化、防治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认识误区三:心脑疾病急救方法类似

在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时,要使病人保持安静状态,心脏疾病还要口服硝酸甘油,并及时拨打120或999。老年人日常要注意血压等关键指数,配合用药,日常出现胸闷、气短、头晕等症状时,可以使用含有冰片成分的药物,具有芳香开窍作用,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和缓解上述症状有明显的作用。

脑血栓有哪些表现

一、症状:

1.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

2.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颅内结构移位(脑疝)的危险。

3.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

4.颈内动脉: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别。

5.大脑前动脉: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下肢重,上肢轻)、强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偶可出现缄默状态及痉挛性截瘫。

6.大脑后动脉:可有同侧偏盲、对侧偏身感觉丧失、自发的丘脑性疼痛、或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症;优势半球受累时可见失读症。

静脉曲张的治疗误区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静脉曲张,以至于对静脉曲张的治疗很盲目,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下面介绍一些关于静脉曲张在治疗方面的误区,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那么在静脉曲张的治疗方面所存在的错误认识都有那些呢?根据有关的调查发现,这些错误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患者认为热敷能活血化瘀。静脉曲张这种疾病并不是所有的症状都可以通过热敷来缓解病情的,它主要适用于一些并发浅静脉血栓炎症状的。其他静脉曲张病人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应尽可能避免热敷、红外线照射等。原因主要是热敷会引起下肢动脉扩张,血流增加,会加重静脉淤血。因而鼓励凉水局部冲浴。

另外,在静脉曲张的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错误认识,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以外,具体还表现在:单纯的静脉抽剥可以治愈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患者通过一些单纯的静脉抽剥可以有效的治疗这种病情吗?如果通过这种治疗方法的话,在围手术期稍微处理不当,又可造成深静脉血栓,甚至造成肺栓塞还会危及生命。而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治疗功能不全者,单纯静脉抽剥则有较高的复发率。

以上就是关于静脉曲张治疗方面所存在的错误认识进行的介绍,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为了能够尽快的恢复身体健康,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就一定要克服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

脑血栓有什么前兆

一、脑血栓的前兆

(1)突然发生眩晕

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2)突然发生剧烈头痛

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3)步态异常

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

(4)哈欠不断

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80%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5)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

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血栓。

(6)血压异常

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7)其他先兆症状

除上述先兆症状外,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木、疲倦、嗜睡、耳鸣等也是脑血栓的前兆表现。

二、如何预防脑血栓

1、“咬牙切齿”防脑血栓

方法是:把上下牙齿整口紧紧合拢,且用力一紧一松地咬牙切齿,咬紧时加倍用力,放松时也互不离开,每次做数十次紧紧松松地咬牙切齿。这样可以使头部、颈部的血管和肌肉、头皮及面部有序地处于一收一舒的动态之中,能加速脑血管血流循环,使已趋于硬化的脑血管逐渐恢复弹性,大脑组织血氧供应均充足,既能消除因血液障碍造成的眩晕,还有助防止脑中风发生。

俗话说:“清晨叩齿三十六,到老牙齿不会落”。因为经常叩齿可巩固牙根和牙周组织,对保护牙齿、防止龋齿很有好处。此外,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齿的坚固与肾有关,所以,常叩齿还有助于肾气充盛,对预防腰痛和耳聋目肿等也有一定作用。

2、吃番茄抗脑血栓

研究发现,番茄还可能是抗血栓的关键物质。 血栓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发达国家中死亡率最高的两种疾病。番茄籽周围的黄色胶状物质可以防止血液中血小板的凝结,从而消除危险的血栓。

这种胶状物质可能为找到一种替代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疗法指出了方向。阿司匹林被广泛地用于抗血栓治疗,但会造成患者胃部不适和出血。对一小群志愿者所进行的实验显示:仅仅4个番茄中的胶状物质就可将血小板的活性降低72%,而且不会造成胃出血。

长期以来,人们知道水果和蔬菜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危险,但是该研究小组把番茄籽周围的胶状物质确定为“番茄因子”,将它们与其他诸如维生素之类的抗氧化成分区分开。番茄是抗血小板化学物质的最佳来源,不过草莓、甜瓜和葡萄、柚等果菜中也包含有这种物质。

3、睡前喝水方脑血栓

有研究表明,睡前喝杯水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脑血栓。

脑血栓的发病时间多在清晨至上午期间,说明血粘度增高同脑血栓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人的血液粘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变化着,并有自己一定的规律:在早晨4时至8时血粘度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至凌晨达到最低点,以后再逐渐回升,至早晨再次达到峰值。

所以,人们在深夜入睡前,特别是老年人,喝下约200毫升水,这样第二天早晨人体的血粘度不仅不上升,反而有所下降。

当然,脑血栓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血粘度增高只是众多因素之一,但至少可以肯定,养成睡前饮水的习惯对预防脑血栓的发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于面瘫认识有哪些误区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受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的一种疾病,又称“吊角风”“口眼歪斜”。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后,病人连最基本的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进食时,食物常停留在病侧齿颊之间,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病情一般在起病后48小时内达到高峰,以后大多可逐渐恢复正常,积极、正确的治疗有助于缩短病程。临床上,因对面瘫的起因、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存在认识误区而导致病情延误或加重的患者不在少数,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误区1:面瘫是因为“吹风”引起的正确认识:面瘫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面瘫通常发生在季节变换或温度变化明显的时候。近些年,空调、电扇的普及,造成室内外温差明显,开车。坐车人多了,对着窗户吹风或睡觉,都会导致面瘫的发生。可能有人会问:“同样吹风、忽冷忽热,为什么有人没事,有人却发病呢?”实际上,个人的身体状态对发病与否起着重要作用。

疲劳。睡眠不佳、情绪低落或激动,以及女性在妊娠或月经期等,都是易发病因素。因此,要预防面瘫,不仅要避免风寒邪气对面部的直接袭击,还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平和心态,多锻炼(如散步、慢跑、做体操,放风筝、打球、爬山等),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误区2把面瘫当“中风” 正确认识:“中风”可以出现面瘫,但面瘫不一定是“中风” 有的患者发现自己“不能闭眼、不能皱眉、嘴歪眼斜、直流口水”后,—下子就懵了,以为自己患了“中风”,就此背上很大的精神包袱。其实,绝大部分面瘫患者都是普通的“周围性面瘫”。

认识低血糖的误区

区一:发生低血糖时症状都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冷汗、四肢无力等。

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误区二:所有低血糖皆与糖尿病有关

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并不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岛B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

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脑血栓有什么前兆

(1)突然发生眩晕

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2)突然发生剧烈头痛

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3)步态异常

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

(4)哈欠不断

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80%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5)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

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血栓。

(6)血压异常

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7)其他先兆症状

除上述先兆症状外,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木、疲倦、嗜睡、耳鸣等也是脑血栓的前兆表现。

焦虑症患者的症状特点

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的神经症,多在中青年起病,女性较男性多见,主要临床表现有:

病理性焦虑情绪: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

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70%的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焦虑症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脑血栓有哪些用药误区

一、脑血栓根本不能预防

那些长年坚持吃素、运动、靠深海鱼油代替药物却仍 然遭遇脑梗的人,认为所谓的“预防”似乎没有用处。实际上,大量国际临床研究显示,与脑血栓密切相关的是胆固醇水平,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0%,脑血栓风险就降低15.6%。

对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代谢综合征等脑血栓危险因素的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在低胆固醇膳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梗风险。

二、定期输液稀释血管能预防脑血栓

每年秋冬季一到,不少老年人到医院输液,认为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脑血栓、心梗风险。这个观念危害很大。

首先,单一血黏度化验作为脑血栓检测指标缺乏依据,如今在很多大医院已经被废弃。其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壁是慢慢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被阻塞住。这些斑块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急性脑梗、心梗。控制动脉粥样硬化与预防脑血栓进程密不可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定期输液只是突击行为。

三、素食、多运动能预防脑血栓

胆固醇异常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病。在导致脑血栓的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不可改变。而在可以改变的因素中,引起严重危害的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LDL-C过高。

此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有吸烟习惯,很多体重较轻的瘦人与严格素食者也遇到发生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问题。只要有上述危险因素,都可能出现脑血栓。

四、体检化验单在指标范围内就是正常

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的胆固醇指标,不能仅仅参考化验单上“不高于3mmol/L”这一指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此类人群应每年检测一次血脂。

五、保健品可以预防脑血栓

采用保健品降低胆固醇、预防脑血栓的作用还不明确。目前医学界公认“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的主要药物,而且全球20年左右的用药经验已验证了“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血脂的认识误区

只凭一两种成分判断病理

正常人的血脂成分含量波动范围均较大,正常人个体血脂含量的差异也很大,单凭一两种血脂成分的高低来判断病理变化,并不合理。

完全拒绝脂类食物

由于害怕血脂增高,有些人拒食脂类食物,这并不正确。胆固醇除了有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的LDL胆固醇外,还有能转化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HDL胆固醇,在机体内产生重要作用,具有发挥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发挥对生育及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等等。因此不能完全拒绝脂类食物。

低血糖认识的误区

误解之一:饥饿感明显就是低血糖

一旦饥饿感明显,很多糖尿病患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发生了低血糖,然后立即食用糖果。其实,饥饿感明显不一定就是发生了低血糖,不监测血糖就盲目吃糖对病情控制很不利。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

误解之二:低血糖一定会有症状

事实上,当血糖值低于正常时,有些患者症状较明显,有些患者较轻微,有的则完全没有症状,后一种情况多见于老年糖尿病人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者,又叫做“无症状性低血糖”。导致低血糖不出现症状的原因可能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有关。

误解之三:高血糖危害性大过低血糖

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很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其应加以小心: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智力下降。

误解之四:低血糖时吃干粮缓解症状

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一些患者会选择吃馒头等干粮来缓解,但奇怪的是,有时连吃两个馒头都不能缓解低血糖症状,这是因为食物没选对。正确的办法是吃糖块、果汁、蜂蜜、甜点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大量单糖,吃进去后可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能够迅速纠正低血糖症状。而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属于多糖,需要在体内经过逐级代谢分解,才能转变成单糖被人体吸收,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而言要慢得多。另外,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一定要补充葡萄糖(单糖),因为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延缓糖果饼干等复杂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之不能迅速升高血糖。

误解之五:低血糖都与糖尿病有关

尽管低血糖大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但并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有些其他疾病如胰岛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能引起低血糖。

误解之六:低血糖症状都一样

低血糖会出现什么症状,往往与患者年龄有着很大关系。比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尿床等;成年人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等;而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为突出表现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

轻微脑血栓有什么症状

脑血栓是指脑血管内形成出现的小块,堵塞血管造成血流速度放慢,进而影响到脑血管供氧不足,进而出现诸多身体不适及异常的症状,具有突发性而且容易留下后遗症。轻微脑血栓作为脑血栓不严重的类型,其影响和后果相对较小,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及严重脑血栓。

轻度脑血栓有什么症状症状的多方面

轻度脑血栓仅是病情轻重的表现,而在具体身体出现的症状方面包括可能出现的所有的脑血栓的症状表现。包括肢体麻木无力等,突然出现偏侧上下肢麻木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不过因为脑血栓病情和所处的阶段,各种症状的表现较为轻微,也可能症状出现较少。

轻度脑血栓有什么症状轻微病情特点

近期出现手足麻木或软弱无力,手中拿东西忽然落地、出现短暂性的双目失明或视物模糊、忽然失语,或吐宇不清,或说话困难。意识清楚而且很快会恢复正常,不留任何痕迹;头晕突然晕倒地但又能迅速清醒过来;近期记忆明显减退,乃至完全遗忘;注意力不易集中,思考问题感到费力等。

脑血栓有哪些症状

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同时还出现会昏迷,嗜睡;用力咳嗽头痛就加重;头痛的分布、部位、性质突然就变了;最近有头部外伤史;发生抽搐;剧烈疼痛,睡觉时会被痛醒。

眩晕是脑血栓前兆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最多发生在晨起、洗澡后及疲劳时,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人,要是1~2天内重复有5次以上眩晕,会大大增加患脑出血或脑梗死的风险。

要是老年人突然出现步态异常,同时肢体也变得麻木无力,就需要警惕是脑血栓的预兆。走路腿无力、步履蹒跚是偏瘫全前兆的一种症状。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要是高血压患者多次出现鼻子大量流血,同时尿出血、眼底出血,这样的人要注意也许在半年内会发生脑血栓。

突然血压下降到80/50mmHg以下时,是发现脑血栓的预兆。突然血压一直上升到200/120mmHg以上时,也是发生脑血栓的预兆。

约79%以上患有缺血性脑血栓的病人,在发病之前的5~10都会有不停打哈欠的症状。

相关推荐

脑瘫治疗的8大认识误区

1、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小儿翻身、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正常同龄儿时,往往单纯认定是早产所致,常常会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指望能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恢复。 2、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3、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4、在孩子已经被确诊为脑瘫后,一些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盲目求医的态度

脑血栓什么前兆

患缺血性脑卒中病者,80%发病前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 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形成血栓的前兆。 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 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会发生脑血栓。 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信号。 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

粥的认识误区

首先,适当喝粥确实益,但不可顿顿喝粥。总是喝粥,老年人会因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故喝粥也要注意均衡营养,一天一餐即可。不少人认为粥养胃。但事实上这观点并不全面。喝粥不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可以帮助消化的唾液腺的分泌;而且水高的粥在进入胃里后,会起稀释胃酸的作用,加速胃的膨胀,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因此胃病患者不宜老喝粥,而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另外,粥的功能各不相同,小米粥养胃而苞米面粥则可助消化。如果想要以粥调理身体,务必要先仔细了解粥的不同功能,做到"对症喝粥"方能

脑卒中的10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我不会得中风 很多人觉得,脑中风是老年病,我年轻,祖上又没这样的病,我血压也不高,生活很注意,每年都体检,所以我肯定不会中风。 其实,全世界每 6 个人中就 1 个人将在此生遭遇卒中,每 2 秒钟就一人发生脑卒中,每 6 秒钟就 1 人死于卒中,每 6 秒钟就 1 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都会得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 66 岁,比美国白人早 10 年。其中,小于 45 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 1/5。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

蛀牙认识误区

误区一、虫牙是虫子咬 关于“虫牙”的说法,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我国宋代杨士瀛已指出:“牙齿被腐臭之气淹溃日久便生虫,将牙齿腐蚀成孔。”那么,能够说牙齿真是被“虫子”咬坏的吗? 来口腔科看病的人,常诉说嘴里的“虫牙”痛了。 应该认为牙齿的损害,不是“虫子”造成的,而是其它因素所致。人类对龋齿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了提高。外国学者首先在1819年指出:龋病是由于食物发酵产酸引起的化学性疾病,这种学说后来得到了证实。 1847年又一外国学者从牙洞中取材,观察到了丝状微生物,提出牙齿龋坏新的学说即细菌学观

别进入“气血”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 满面红光,不代表气血好。 在中医学中,人的正常生理面色表示人体的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脏腑的正常。比如精气内含,容光外发,所以面部则显光明润泽,红黄隐隐。 而在临床上,或曰常生活中一些人,特别中年人如果红光满面,则就要查一查自已的血压了。 如果血压正常,就要再考虑是否肝火旺盛,易急燥,易发人,失眠,口干等一系列表现。 误区二: 脸色好,气色好,也不等于“气血”正常,身体健康。 在中医学中,“气血”是“气”与“血”二个概念的组个。因气与血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割,所以往往把气与血二个概念合在一起,成为

脑血栓什么预兆吗

1、脑血栓的症状可能会发生突发性的晕眩。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2、步态异常。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信号。哈欠不断。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80%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3、脑血栓的症状可能会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

脑血栓什么预兆吗

脑血栓征兆:突然上下肢软弱无力 半身麻木:突如其来的上下肢或半边脸麻木或软弱无力感。甚至微笑困难,举起上肢无力。或者出现过单侧肢体无力,几分钟后缓解。 视力下降:出现过短暂视力模糊或单眼视力减弱。 说话困难:出现过短暂的说话困难,口角流涎或不能理解言语 。 眩晕跌倒:出现过眩晕,脚步不稳,突然跌倒,伴复视现象。 严重头痛:过不寻常的严重头痛,困倦嗜睡,恶心呕吐,个性突然改变,判断力下降或突然严重健忘等。 仔细想想,您是否出现过这些现象?如果在上面提到的现象中,您一项曾经发生过,那可能是您的大脑轻

高血脂的认识误区哪些

什么是高血脂?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血脂是血液中所含类脂质的总称。血脂中主要包含胆固醇、甘油三脂(即中性脂肪)、磷脂、脂肪酸等。。血脂增高叫高血脂,但在临床高血脂常称作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病症,在中老年人当中发病率高,它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乃至冠心病、脑血栓、脑出血等,危及生命。因此,高脂血症不仅是血脂高一点,其严重性绝对不能忽视。血脂过高的原因是进食含脂肪和胆固醇类食物过多,同时与遗传因素等关系。 高血脂的认识误区

洗牙认识误区

洗牙会破坏牙齿的珐琅质? 牙齿的珐琅质就是牙釉质,包被在牙齿最外面起保护牙本质和牙髓的作用。这是一层很坚固的硬组织,比骨头还要坚硬。正确的洗牙只是只是去除附着在其表面的牙石、菌斑,不会破坏牙釉质。 洗牙可以使牙齿变白? 牙齿的色素沉着分两种: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色素沉积。外源性的是指附着在牙面上的色素,通过洗牙就可以消除,使牙齿变白(其实是露出本色)。内源性是指沉积于牙体内部深层的色素,洗牙无法清除,可以通过美白治疗。 洗完一次牙以后老是要洗牙,太麻烦了。 定期洗牙是进行牙周定期检查和维护的重要途径。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