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肠道息肉预后

肠道息肉预后

(1)低危组:凡是单个、有蒂(或广基),但<2cm管状腺瘤,伴轻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低危组腺瘤在切除腺瘤后1年复查,如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1次,共2次,然后每隔5年检查1次。但在随访时,每年须作大便潜血试验。复查中一旦发现息肉即行内镜摘除。

(2)高危组: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属高危:多个腺瘤、腺瘤直径>2cm、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瘤已有浸润性癌变者。高危险组的随访方案是腺瘤切除3~6个月作内镜检查,如阴性隔6~9个月再检查1次,如再次阴性可隔1年检查,如仍为阴性,每3年再检查1次,其期间每年需作大便潜血检查。

什么人容易长肠道息肉

不良饮食习惯容易长息肉

长期便秘的人,肠内积存的大量毒素是产生息肉的温床。或者,使用刺激性泻药解决便秘问题,但这种药会刺激肠壁,也容易长息肉。

如果你喜欢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食物,那肠道息肉大多会找上你。而喜食蔬菜,维生素C摄入量大的人,患病率较低。所以,肠道息肉在北美、西欧等国家很常见,而南亚地区则少有,大概与饮食习惯有关。

看出来了吧,息肉可是个嫌贫爱富的家伙。如果你每天吃的食物中,脂肪超过40%,那肠道息肉很可能“爱上你”;如果脂肪摄入不足15%,切,息肉才懒得搭理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高脂肪食物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相互作用,是形成腺瘤性息肉的温床。

吃得太好不行,吃得太糙也不行。排泄物中的粗渣、异物还有其他因素容易损伤肠黏膜,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本应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遭到破坏,进而长息肉。

还有啊,嗜酒、吸烟这些不良习惯会损害免疫功能,造成基因突变,增加长息肉的可能。

受炎性刺激的直肠,容易长息肉

也许你会说,我没有上面提到的那些疾病,饮食习惯也很健康,为什么也长肠道息肉呢?因为一些隐性诱因,可能你有,但你并不知道。比如直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会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还有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等。

如果直肠长期有炎症,溃疡面的中央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会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就呈息肉状。或者因为溃疡,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的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以上两种情况属于“息肉钻了肠道炎性的空子”。所以,一旦发现患上肠道疾病要及时治疗,才可能将肠道息肉拒之门外。

肠道息肉会遗传,机会男女平等

研究显示,基因突变可以形成息肉,比如上面提到的抽烟和嗜酒,都容易造成基因突变形成息肉。你知道吗?这种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平等,没有差异。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您想要孩子,为他的健康着想,请戒烟戒酒、调理好身体再怀孕吧。

别紧张,肠道息肉其实很常见,发生率会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所以,40岁以上的人,如果没有肠道问题,建议3-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如果已经长了息肉,或者有其他肠道问题,建议每年做肠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食道息肉和食道癌有什么关系

食道息肉是一种良性的食道皮肤瘤,所以不要害怕,它并不是恶性的。但是也不得不注意,医榜网的经验告诉我们,小病不医,重病来袭。虽然是良性,治疗不当或不治疗也会引发息肉癌变。但值得注意的是,食道息肉可以生长在食道的任何位置且一般长度较长,在15-20厘米左右,甚至会更长。所以,有感觉到自己口腔中突然多出来一块异物的朋友,不要害怕,最好前往医院检查一下,采用合理正确的方式治疗和摘除食道息肉。

很多人意识中食道息肉就是食道癌,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不可相提并论,食道息肉中属于恶性肿瘤的比率是1/50。所以低于自己的病情不要妄加揣测,不然会会对自己和家人造成恐慌。

食道息肉大多情况向生长于颈部位置,所以距离口腔极近。由于息肉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一旦出现了症状就已经处于病情的中晚期。生长的息肉会阻塞食道和气管,甚至可能会出现溃疡的症状。造成饮食困难和呼吸困难以及胸部前后疼痛的症状,甚至会出现窒息死亡。

对于食道息肉的成病原因,并没有明确的说明。食管息肉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黏膜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其中,环境因素是食道息肉发病的重要原因。食道息肉一般是单发性的,不会一次生长出多个息肉,但长度较长。

肠道息肉引发的困惑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肠镜下治疗技术突飞猛进,很多息肉甚至早期肿瘤在内镜下切除已经不是技术问题。问题在于哪些病灶适合在内镜下切除,哪些建议手术切除,哪些内镜下切除后根据病理结果建议追加手术,这些已成为越来越多患者心中的“纠结”。

大肠息肉其实只是一个形态学上笼统的概念,发生在肠粘膜的隆起型病灶的总称。细分有很多类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家族性息肉病、其他少见类型等。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有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少,容易忽视或漏诊,因此,结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发现息肉后是否选择内镜下摘除或者切除,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需要专科医师根据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结合病人的年龄和全身情况做出决定,通常情况下,较小或有蒂的息肉、肉眼观察考虑良性的息肉、怀疑或证实早期癌肿但超声内镜等检查病灶仅局限于粘膜层的病灶、尽管明确为癌肿但病人高龄体弱无法耐受手术的情况等等,可以选择内镜下局部切除。内镜下切除的病灶常规会标记后做病理检查,如果良性,定期随访肠镜即可。但是如果有癌变,就带来了上述的所谓“纠结”。这需要内镜医生、病理科医生和结直肠外科医生三方面的讨论意见,分析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基底切缘和环周切缘。

值得注意的是,肠镜下切除用的多是电灼类手术器械,有时会造成病理判断上的困难,病灶如果到了粘膜下层,具体深度是粘膜下层的哪一层呢(专业上还可以分为三层)?这关系到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会有多少,是否需要追加手术。所以,对于浸润到粘膜下层的所谓“早癌”,是否适合内镜下切除,还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会使得一小部分已经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治疗不足”,后期复发后再去做“挽救性手术”,效果就差了很多。

如何避免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既有治疗技术上的问题,也有治疗理念的因素,需要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根据病灶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兼顾病人的年龄和身体状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决策。

辨别胃息肉的方法是什么

胃息肉大多为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诊断依靠胃镜和钡餐检查。专家说,治疗应根据息肉性质、大小,选择胃镜切除或胃部分切除。表现为胃肠道,尤其是小肠多发性息肉以及皮肤黑色素沉着,息肉为错构瘤,极少恶变,如无明显症状,宜长期观察。结直肠息肉多见,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后者可恶变。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息肉为腺瘤,有明显恶变倾向。治疗原则为切除已开始生长息肉的结肠或其上皮。方法很多,宜根据病人年龄、病理情况和医师经验综合考虑。

胃肠道息肉(polyps)是指胃肠道粘膜面局限性隆起并向腔内凸起的病变。这是一个临床名称,并无组织学涵义,不可将它与腺瘤混淆。

胃肠道息肉从部位可分为: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息肉;

从形态上可分为:广基(sessile)和带蒂(pedunculated);

从组织学上可分为:腺瘤性(adenomatous)、炎性(inflammatory)或假性息肉(pseudo-adenoma)、增生性(hyperplastic)、错构瘤性(hamartomatous)以及其他;

从息肉数目不同可分为:单个和多发性。息肉数很多时叫作息肉病(polyposis)。

得了胃息肉不是简单的胃病,它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是不可小视的,以上为大家详细介绍的就是分别胃息肉的方法,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怎么样分别胃息肉了吧,朋友们为了健康一定要注意了胃息肉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结直肠癌的概念是什么

爱吃肉食者,一般相对摄取蔬菜、水果的量较少,导致膳食纤维量摄入少。肠道中若缺少膳食纤维,容易发生便秘,使毒素在肠道内滞留,对肠道造成伤害。此外,有研究显示,食用红肉的人细胞内亚硝酸盐的水平升高,而亚硝酸盐会附着于DNA上,使之更易发生变异,增加癌症发生率。他建议,饮食的荤素黄金比例应为1:3,即1分荤3分素,同时,要少吃煎炸类食物。

此外,从临床上肠癌发病人群看,常坐办公室、活动较少的患者占较大比例。对此,徐建忠解释,惯于久坐的人更可能发生恶性肠道息肉,而防止肠癌的关键因素就是要减少肠道息肉发病。研究表明,经常锻炼有助于促进免疫系统健康、减少肠道炎症和帮助降低胰岛素水平等,罹患肠道息肉的几率降低16%,发生较大息肉或癌变息肉的危险也降低30%。

据了解,临床上80%的肠癌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但实际上肠癌确诊并不难,80%的肠癌会发生在直肠的中下段,花3元钱做个指检就能知道八九不离十,且肛门指检与肠镜能形成互补,一些直肠癌患者的患病位置比较低,肠镜不能停留太久,看不仔细,但是指检却能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

肠道息肉分类

增生性息肉

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在尸解标本中可有25~80%的发生率。绝大多数表现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直径约0.5cm左右。常为多个。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是在做内窥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故不需处理。

炎性息肉

假息肉。肠黏膜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和溃疡黏膜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形成并形成。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阿米巴痢疾、肠结核、血吸虫病和其他肠道疾病。

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常是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黏液稀便,结合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历史,通过纤维结肠镜或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诊断。

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必要时行肠段切除。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目前尚难结论,但在临床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并发大肠癌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病程愈长,癌的发生率亦愈高。

儿童型息肉

主要发生在儿童,多数在10岁以下,以5岁左右最为常见,其中男孩多见。成年人较少见。这说明这种息肉可以自行脱落。息肉主要发生直肠和乙状结肠下端,一般为单发,若为多发,亦不超过3~4个。息肉呈球形,直径大多数不超过1cm。

组织学上,肿瘤是假钩。由于息肉质地较脆,血管丰富,故大便时有血或血后降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息肉不会癌变,可经内镜下切除或自行脱落治疗。

腺瘤

乳头状腺瘤又称苔藓样腺瘤或绒毛状腺瘤。比较少见,但容易发生癌变。这种腺瘤约占大肠息肉的4~10%,多见于老年人,很少在40岁以下发生,平均年龄超过60岁。男性多于女性,约90%的病例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瘤体较大,大多数为广基,表面呈紫色绒毛或丝绒状。

一般只有1个,偶而可有几个。主要症状是腹泻和出血,因为瘤体大,刺激肠蠕动而发生腹泻﹔由于大量水分、盐类和蛋白质的丢失,还可出现无力、体重下降甚至电解质紊乱。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及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被发现。治疗上一般主张手术摘除。若有恶变,应及早做局部肠段切除。

肠息肉到底会不会癌变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好好的肠子为什么就长了息肉呢?平常已经很注意规律的饮食了,还会长息肉吗?

肠息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那会不会有些人比较容易长肠道息肉,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确实是有的,高危人群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如何预防大肠癌

(1)改进饮食习惯。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故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所产生的致癌物质多,作用于大肠时间长,必然导致大肠癌的发生率增加。

(2)积极防治肠道疾病,积极锻炼身体。预防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即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所以当发现大肠内有腺瘤时,就应进行治疗,摘除腺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希望有良性腺瘤阶段予以摘除,以防大肠癌。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疗,绝大多数会变成大肠癌,预后是不良的。另外,应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定期检查。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警号及早期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黑便,大便形状变扁变细等。

肠息肉怎么检查呢

1、电子结肠镜:这是对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检查方法。结肠镜从肛门置入,可以检查全部结肠以及终末端的小肠(末端回肠)。在结肠镜下,可以清晰的观察肠道的黏膜面,对隆起的肠息肉非常敏感,小到几个毫米的肠息肉都能够发现。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生不仅可以发现结肠肠息肉,而且可以发现肠息肉,而且能够对肠息肉的类型进行初步判断。对于结肠肠息肉,最重要的是鉴别具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肠息肉和不会癌变的非腺瘤性肠息肉。在结肠镜下,可以通过活检而确诊肠息肉的病理性质。结肠镜检查不仅仅可以诊断肠道息肉,而且是治疗肠道息肉的重要手段。

2、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小肠息肉非常罕见,常常因为腹痛或便血等症状在进行胶囊内镜或者小肠镜检查中发现的。胶囊内镜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进行肠道检查的方法,主要用来诊断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病人无痛苦,对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完成全部小肠黏膜的观察。小肠镜与结肠镜类似,可以观察小肠黏膜,并且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确定诊断。

肠道息肉饮食注意

1、补充微量元素镁:可以增加肠道留水,防止粪便被过分吸收,防止便秘。

2、 多食用绿色蔬菜,尤其富含纤维的蔬菜:纤维可以促进肠道排便,但是不可以一下子吃很多,会引起肠账气,只可以慢慢添加。尽量不食用大粗纤维。

3、食用蛋白食品,提高身体免疫力,以使身体不再有太多的废物产生。

4、补充微量元素钾:可以增加肠动力。

5、严格控制入口食物的干净,不要让细菌进入胃部,再次引发胃炎。

胃息肉术后饮食的注意事项:

1、禁食:术后禁食6-8小时,或更长时间,似息肉的大小、创面大小而定。然后先进食流质饮食,在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普食。

2、流食:患者如果没有不适反应,次日可以给予流质饮食,每次50~100ml,间隔2小时可以给予一次。

3、第三日,可以给予全量流质或半流食。饮食原则为无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每次100~200ml,每日6-7餐。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宜选不宜胀气,不过甜的食物,不过酸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餐后宜平卧20~30分钟。

4、若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每日5~6餐,饮食原则:呈半流质状,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 量极少,少量多餐。

5、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10-14日),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及蛋糕、牛奶、豆类等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 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肠癌与肠道息肉的关系

肠癌是发生在肠黏膜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除了与饮食、环境等息息相关,还与肠道息肉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大肠息肉泛指大肠黏膜的肉芽状突出物。这些突出物可能是肠黏膜细胞增生所致,也可能是肠道慢性炎症所造成。主要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错构瘤、炎性息肉。

从年龄分布来讲,肠息肉比肠癌早发十年左右,很大一部分肠癌都是由肠腺瘤变化而来的,正常肠黏膜转变成肠腺瘤性息肉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而从腺瘤性息肉转化为肠癌的时间约为5年,所以在腺瘤性息肉尚未转变为肠癌时就将其摘除,能减少肠癌的发病几率。40岁以后是肠息肉和肠癌的发病高发期,这一时间段的人们要引起注意,多去医院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要警惕结肠息肉和结肠癌之间的转变,因为结肠息肉多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这个部位,而结肠癌恰恰也在结肠和乙状结肠这一位置。结肠癌患者内镜检查时在肠管可发现单个或多个肠息肉,而在切除肿瘤后的手术标本中,在癌肿残存的边缘仍可看见息肉组织。

家族性肠息肉患者特别要注意,如果结肠息肉不治好,最后很可能发展为结肠癌,发病率为50%,70岁以后几乎100%癌变;健康的人群70岁以后约有50%以上的人长结肠息肉。

相关推荐

胃息肉如何作病理诊断

一、胃息肉和息肉病 (一)胃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胃息肉较结肠息肉少见,一般无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胃镜见到的胃息肉是黏膜向腔内限局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可单个或多个,大多数单个发生。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样,少数呈分叶状,或表面发红、糜烂、出血,约一半息肉的直径在0。5~1。0mm之间,少数直径小于2cm。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3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3)错构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cm,有蒂或无蒂,一

十二指肠息肉

消化道息肉较为常见,但十二指肠息肉相对少见,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临床易误诊误治,尚未见国内大量病例报告,我院在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息肉26例,对部分息肉行高频电凝治疗,疗效满意,无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息肉共26例,息肉60枚,男12例,女14例,年龄31~75岁,平均45.7岁。息肉大小:2~5cm。形态:分为扁平或广基。数量:1枚5例,2枚10例,3枚5例,4~5枚6例。部位:2例位于十二指肠前壁。1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其余息肉均位于球移行部的顶部及后壁。对部分息

肠道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

1、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息肉的蒂实际上主要为肠的蠕动使凸起的息肉上下移动,牵拉形成的过多黏膜。 2、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结、直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

肠胃息肉吃什么好

肠道息肉与人们的饮食、心情、性格特征、生活习惯都有关系,与个人喜欢不喜欢运动也有关系,还与个人能否化解自身矛盾有直接的关系。 一般爱发脾气的人,爱生闷气的人,有慢性炎症,爱吃各种肉食的人(包括野生动物)的人容易患息肉,一般素食者患息肉的可能性不大。 .饮食上注意清淡,内容以低渣、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并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高油脂性食物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 另外,要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能够较好的预防、控制

肠道息肉会出现腹痛吗

对于肠息肉这种疾病来说会出现的症状也是很多的,这是因为我们处理肠息肉疾病经验增加了,那么我们护理肠息肉这种疾病的时候患者的痛苦也会随之减轻,当然了总的来说对于肠息肉患者来说也会存在着不同的痛苦需要我们去了解。 小肠容受性好,内容物常为液体,而且腺瘤一般生长较慢,故小肠腺瘤可在较长时间内常无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约有50%的病人有较明显症状,多见于出现并发症之后,其余半数病人仅在剖腹做其他手术或尸检时才被发现。最常见的表现为腹痛、肠套叠、消化道出血及其他消化道症状。 约50%的小肠腺瘤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晚期结直肠癌最青睐的3类人

20岁的小美是一名学生,原有痔疮,去年年初经常发现大便带血,以为是痔疮出血,没在意。拖了一段时间不见好转,才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肠癌,已经有腹腔和卵巢转移,属于晚期。医生为她做了直肠切除手术,并切除了卵巢。据家人介绍,小美平时喜欢吃肉,蔬菜基本不吃,人较胖,也不太爱锻炼,身高160厘米左右,体重有140多斤。 爱吃肉食者,一般相对摄取蔬菜、水果的量较少,导致膳食纤维量摄入少。肠道中若缺少膳食纤维,容易发生便秘,使毒素在肠道内滞留,对肠道造成伤害。此外,有研究显示,食用红肉的人细胞内亚硝酸盐的水平升高,而

胃息肉为什么会胃出血

1、长期腹泻:不少人有肠道黏膜过敏的恶习,例如在饮酒、吃辣椒或油腻食物或海鲜后就容易出现腹泻,更有甚者会无原因的出现腹泻,长期如此,肠道黏膜会出现慢性炎症,炎症刺激导致肠道息肉生长。 2、长期便秘:便秘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有些人经常是几天排便一次,导致粪便长期在肠道内储存,从而产生各种毒素,导致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最终肠道生长息肉。 3、饮食因素:有研究发现,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维生素c者息肉的发生率减少。

如何才能预防结肠癌呢

1.定期检查。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信号及早期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黑便,大便形状变扁变细等。 2.改进饮食习惯。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故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所产生的致癌物质多,

直肠癌最“青睐”的3类人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3位,死亡率排第5位,国内每年新发病患者17万多人,死亡10万人左右。在市肿瘤医院历年收治结、直肠癌患者中,年龄最大的90岁,年龄最小的才20岁。 20岁的小美是一名学生,原有痔疮,去年年初经常发现大便带血,以为是痔疮出血,没在意。拖了一段时间不见好转,才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肠癌,已经有腹腔和卵巢转移,属于晚期。医生为她做了直肠切除手术,并切除了卵巢。据家人介绍,小美平时喜欢吃肉,蔬菜基本不吃,人较胖,也不太爱锻炼,身高160厘米左右,体重有140多

囊肿与息肉的区别有哪些

息肉是指粘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息肉临床表现多见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 囊肿是一种良性疾病,它可以长在人体表面,也可以长在内脏里. 囊肿就是长在体内某一脏器,囊状的良性包块,其内容物的性质是液态的.一般来说,常见的囊肿有“肾囊肿”,“肝囊肿”,“单纯性的卵巢囊肿”和“巧克力囊肿”.肾囊肿又分为单纯的孤立性肾囊肿和多囊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