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发热患者的热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分析发热患者的热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主要有①病人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热型交互 存在,如大叶性肺炎并发脓胸及肺脓肿等,热型可以由典型稽留 热变为弛张热;②由于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或者由于解热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以使发热的热型不 典型;③热型与个体反应有关,例如,老人患休克型肺炎,发热 可以不高甚至不发热;④热型的动态变化对诊断的帮助更大。因 而对热型作分析时,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诊 断。
出血热患者发热期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早期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以防休克,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对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液、电解质溶液,以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慎用发汗退热药物,以防止出汗后导致休克发生。
2、液体疗法:
发热期由于特有的血管系统损伤,血浆大量渗出及出血。高热,进食量减少,或伴有呕吐或腹泻,使大量体液丧失,血容量急剧减少及内环境严重紊乱,是发生低血压休克及肾损的主要原因。液体疗法的重点是针对每个患者的变化特点,维持好体内血容量、水、电解质、酸碱和渗透压的平衡,预防低血压休克的发生,保证肾血容量灌注,减轻损伤。
发热早期、中期、可按出量加1000~1500ml。发热晚期日用量可按出量加1500~2000ml。其补量可参照体温、血液浓缩及血压情况掌握,有少尿倾向,应区别是肾前性还是肾性,以便合理补液。
补液以平衡盐液为主,同时注意热量摄取。部分患者发热后期、中毒症状重,有恶心、呕吐、应依照病情调整酸硷平衡。在发热后期,尿量减至1000ml/日以下时,更应注意补液治疗。如尿蛋白持续“++”以上时,可酌情用20%甘露醇静滴,每日总量,以不超过250ml为宜,并注意出入量平衡和血压改变。
3、皮质激素疗法:
中毒症状重可选用氢化考地松每日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液体稀释后缓慢分次静滴。高热持续不退,尤其是发热、低血压期重叠者可适当加大剂量。
发烧的诊断
(一)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多具有以下特点
(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
(2)有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x109/L。
(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正常值<1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应用激素后NBT可呈假阴性。
(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
2.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1)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2)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二)常见的几种发热
1.不规则热
指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可见于多种肺部疾病,心胸膜炎。
2.广义不明原因发热
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癌性发热
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
4.寇热(Qfever)
由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burnetii)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柯克斯体病。牛、羊、狗、马、骡和猪等家畜为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疼痛,但无皮疹,有时伴间质性肺炎,少数患者出现慢性肝炎或致命性的心内膜炎。
5.感染性发热
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6.中枢性发热
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持续性弛张热可见于恶性肉芽肿。
(三)临床分度与热型
1.临床分度
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2.热型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发热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热型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热型与病变性质有关。决定病变性质的因素为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速度、量和释放入血的速度,这些均影响体温调定点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 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undulant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发热的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4-2)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霍奇金(Hodgkin)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高烧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尿毒症患者摆脱透析治疗过程
尿毒症患者可以摆脱透析吗?尿毒症患者要透析一辈子吗?关于这样的疑问,每天有很多尿毒症患者和家属咨询我们的医生。我们能感受到尿毒症患者及家属心中的忧虑和担心以及对治疗尿毒症的渴望。在常规治疗中,尿毒症患者大部分是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但很多尿毒症患者的治疗仅仅依靠透析来维持,这样对透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那么,尿毒症患者可以摆脱透析吗?尿毒症患者摆脱透析要用什么样的尿毒症疗法才好呢?在临床治疗中,通过及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患者摆脱透析的希望有多大呢?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病例来解答这个问题。
姓名:李才会(化名),性别:男,年龄:53岁,籍贯:湖北宜昌人。
2011年,该患者医院检查发现肌酐升高,同时伴有全身浮肿和恶心呕吐症状。诊断结果为肾衰竭尿毒症期,当即进行透析治疗降低肌酐,控制并发症。此后的一年时间,李才会就与透析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说昂贵的透析治疗费用给他和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无休止的透析也让他渐渐丧失了治疗尿毒症的希望,渐渐的开始自暴自弃,慢慢的开始放弃治疗。而后,李才会的一个病友给他推荐广东的一家专门治疗肾病的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疗法效果还不错,希望他能够积极的进行治疗。听了朋友的话,李才会也有了一丝治疗的希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算治不好尿毒症,他也想摆脱这无休止的透析治疗。
患者入院检查:重度贫血,全身浮肿,尿量少。同时伴有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及酸中毒。双肾萎缩,肌酐768。
病情诊断结果: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肾性贫血,肾性血压高,上呼吸道感染。
患者入院后,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采用“中药经皮多靶点渗透疗法”,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稳定患者的病情,首先保护好患者的身体健康。通过中医的透皮疗法保护好残存的肾脏固有细胞,恢复受损肾脏原有的组织和结构。医生记录:通过两个月的系统治疗,患者已经可以正常饮食,患者精气神明显好转,一些并发症也已经消失。但患者的情况要做好预防感染,防止病情反复。
患者出院后,根据医生的嘱咐,李才会出院后在家继续进行巩固治疗,三个月以后患者的透析次数改为了1次/周,此时患者的血肌酐维持在500umol/L左右,患者并没有任何不适。李才会继续坚持服药,进行系统的巩固治疗,目前患者已经停止透析近半年,血肌酐维持在300umol/L,血压及血红蛋白均正常,身体状况良好。
通过这样的病例我们可以看到,尿毒症患者对透析的依赖是可以摆脱的。通过系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可以减少透析次数的。所以,尿毒症患者不要悲观失望,积极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肾病疗法,用乐观的心态去治疗尿毒症,是会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的。
发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发热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但是,你知道发热的具体类型分为哪些吗?不同类型有哪些不同症状呢?某些发热性疾病有其特殊的热型,热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
(2)弛张热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4)消耗热
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为显著,24小时内体温差在3℃~5℃之间。临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
(5)回归热(再发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
(6)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至微热或常温,不久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称为波状热。临床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热等。
(7)颠倒热
早晨或上午体温较高,下午或傍晚较低,与一般的发热规律(早晨或上午体温较低,而下午或傍晚较高)相反,称为颠倒热。临床上常见于持久性败血症、绿脓杆菌性肺炎,偶可见于肺结核病人。颠倒热也有的白天不热,夜间高热者,如丝虫病。
(8)双峰热
高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小波动,形成双峰,称为双峰热。临床常见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败血症等。
(9)双相热
即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期,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后完全解热,称为双相热。临床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性脉胳丛脑膜炎、登革热、麻疹、天花、病毒性肝炎等。
(10)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称为不规则热。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时,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
发热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状,发热仅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之一。发热的高低和长短以及体温的形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抗菌药物、解热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的影响,因此未经治疗的典型病例,才可能有典型的热型。
以上就是发热类型的介绍,学习了这些是不是对发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呢,发热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儿童的身上,所以,多多学习发热的常识,在生活中可能用的上哦。
黄芪可以打成粉喝吗 哪些人不适宜服用黄芪
1.阴虚者。阴虚者通常表现为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腰酸腰痛的脉细数等。黄芪味甘、性微温,阴虚患者食用会助热,并且容易伤阴动血。阴虚患者食用黄芪,可以配伍生地、熟地等养阴药。
2.湿热者。湿热患者往往伴随口苦口干、舌苔黄腻。湿热患者食用黄芪容易导致滞邪,使病情加重。湿热者食用黄芪可以配伍黄连、黄芩等清利湿热的药。
3.热毒炽盛者。热毒炽盛者会出现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等,表现为面颊通红、咽红咽干、口苦口干。热毒炽盛者服用会加重病情,不利于身体恢复,可以配伍黄连等清热解毒药物。
鼻息肉手术过程分析
鼻息肉手术前的调节
1、熟悉病室环境,积极与医生护士互动配合,详细了解手术目的和方法,多多同其他患者交流,转移因害怕手术带来的恐慌。
2、我们在做手术之前先要放松,前一晚上最好早点睡觉,确保足够的睡眠以及精力充沛。在手术的过程中的时候,因为都会打麻醉针,所以除了有些不舒服外,没有什么疼痛的,患者不要担心。
鼻息肉手术之后的自我调理
1、尽量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流食、半流食,以增加身体抵抗力,防治术后感染。饮食温凉,避免过热、过于刺激,以免引起术口出血。
2、术后尽量采取半卧位休息(就是休息的时候,抬高头部和上身),以减少头部充血,而且便于分泌物吐出,2天后适当活动,以减轻疼痛,还能避免卧床过久引起的身体抵抗力下降。
3、口中有分泌物时应轻轻的吐出,不易用力咳嗽,更不要咽下。饮水的时候宜多次少量饮水,湿润口咽部,还可以戴是的口罩以湿化吸入的空气。
4、我们要看鼻腔里面的堵塞的东西有没有松动,如果松动的话,千万不要自己用手把它弄出来,这时候要去找医生,不要出引起手术之后鼻出血或者受到感染的。
痔疮出血怎么办 方法五:调理肠胃
对于经常便秘的患者,还应注意调理好肠胃,如脾虚胃热、肠热型胃病胃不适患者,应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辨证施治。尤其是肠热患者,容易导致痔疮出血,需要及时调理,避免长时间便血造成缺铁性贫血。
脾胃湿热如何调理治疗呢
1 偏于热重的治疗,应注意清热护阴,否则,苦燥或利湿太过会重伤阴液,使热更甚;
2 偏于湿重的治疗,应注意化湿护阳,否则苦寒太过会损伤阳气,使湿反难化;另外,调整肝脾功能,即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以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络的病机。
具体有 :1 热重于湿—症状有壮热烦渴,心中懊侬,呕恶纳呆,溲赤便秘,胁胀痛拒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宜清热利湿佐以通腑,可用茵陈蒿汤或甘露消毒丹;
2 湿重于热—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多头身困重,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溏不爽,苔黄厚腻,脉濡缓弦滑,宜除湿化浊、泄热除黄用茵陈四苓汤加味。
3 湿热并重的治疗,可选用三仁汤或王氏连朴饮;若属胆腑郁热型的可见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逆,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等证,治宜泄热化湿、利胆退黄,可选用大柴胡汤。
防止湿热的产生,应做到1不喝酒,不吸烟,不吃肥甘油腻辛辣食品;平时可多吃一些利湿的食品,如红小豆、冬瓜皮、苡米、山药、荷叶、绿豆、西瓜、、及茯苓熬粥等食。
通过这篇文章对于脾胃湿热患者的调理方法的分析,相信你们应该都知道脾胃湿热患者的饮食调理方法了。对于脾胃湿热的患者来说,你在平时要多锻炼身体,这对于你们预防脾胃湿热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可以强身健体。
发热怎么分型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 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4-2)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怎样判断小儿发热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症状,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时常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体温超过37℃就是生病了。其实,种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比如在傍晚时,小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一般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有些孩子经常出现手足心发热。有的家长一拉孩子的手,发现手心很热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盲目地给予退热药。其实,小儿的手足心热并不一定就是体温高。如果测一下体温,很可能在正常范围。孩子手足心热,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是因为阴虚火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孩子有“虚火”。这种情况不宜使用西药退热剂,而应该请中医治疗。中药可选用生地、麦冬、沙参、玄参、玉竹、青蒿、丹皮等滋阴清热之品。同时让孩子多饮水,多吃青菜和水果,也可以经常用菊花泡水频饮。
对确认发热的孩子,要分析发热的原因,判断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还是其它因素所引起的发热。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它症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发烧的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