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是怎么回事
流脑是怎么回事
流脑发病来势凶猛,病情发展迅速,发病年龄大多数在15岁以下,其中以1岁以下的婴儿发病率最高。年龄越小,病情越重。该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人,但一般从2月份开始上长,3、4月达最高峰。据统计,春季发病率约占全年总病例80%。因而一旦发现有感染可疑者必须立即前往医院诊治,治疗越早,愈后越好。如贻误诊治,则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异常和智力落后。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氏菌属,为革兰阴性球菌,呈卵圆形,常成对排列。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脑脊液中的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在含有血液、血清、渗出液及卵黄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一般于5%~10%的二氧化碳环境下生长更好。本菌对寒冷、干燥及消毒剂极为敏感。在体外极易死亡,病菌能形成自身溶解酶,故采集标本后必须立即送检接种。
根据病原菌在人体内入侵位置的不同,会表现病程不同时期的病理表现。
(1)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患儿有咽痛、流涕、鼻塞等感冒表现。如人体免疫力强,则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粘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发病多不典型,往往误诊为感冒,增加了早期识别的难度。
(2)在败血症期,细菌常侵袭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从而出现瘀点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暴发型败血症是一种特殊类型,过去称为华-佛氏综合征,曾认为是由于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坏死,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所致。现已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多数并未衰竭,在发病机理中并不起主要作用,而由于脑膜炎球菌的脂多糖内毒素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性休克,继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则是其主要病理基础。
暴发型脑膜脑炎的发生和发展亦和内毒素有关。第Ⅲ型变态反应亦可能在发病机理中起某些作用,如在受损的血管壁内可以见到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脑膜炎球菌抗原的沉积。
(3)脑膜炎期:患儿持续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频繁且多为喷射状;烦躁不安,重者神志不清。后期常因毒血症、循环衰竭而死亡。以上3期并非病人经历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一部分人的病情停止发展并逐渐康复。
流脑与乙脑的区别 治疗方法不一样
流脑是一种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乙脑由于是是病毒感染,至今仍没有特殊的控制感染的办法,治疗乙脑多是对症治疗。
流脑疫苗接种时间一览
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最容易感染流脑,近年来,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是发病的主要人群。所以预防流脑首先家长要了解流脑疫苗接种时间。
流脑是通过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打喷嚏、咳嗽等形式,使病菌随飞沫进入其他人呼吸道而感染。
流脑疫苗接种时间:婴儿在6~18月时接种第1、2剂,两剂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3岁时接种第3剂,与第2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6岁时接种第4剂,与第3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年。
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反应接种疫苗后,有人会出现接种部位的反应,包括红肿痛等,一般1~2天后会自行消失;少部分人会有发热;个别人会发生较严重的过敏,可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面色苍白、乏力、心跳加快或眩晕,但此种情况非常罕见,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要马上就医,与并疫苗接种单位联系。
关于流脑疫苗接种时间就说这么多,希望家长能按时为孩子接种疫苗,以免感染。
流脑疫苗是什么
流脑疫苗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儿童发病率高,多见于冬春季。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有效手段。流脑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有效手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者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也可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淤血、瘀斑,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病死率在5%—10%。
流脑冬春季节病例高发,一般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的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是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
A群流脑疫苗主要用于6月龄—18月龄的儿童;A+C群流脑疫苗用于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在流行区的2岁以下儿童可进行应急接种。
脑膜炎疫苗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较多见,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3~15岁小儿多见,近年来因卫生防疫工作较好,此病已较少见。脑膜炎疫苗其实就是平常生活中所说的卡介苗,常规打的脑膜炎疫苗是针对A群的,对于其他群不具抵抗力。脑膜炎双球菌有A、B、C、D、X、Y、Z、E、H、I、K、L、W等13个菌群,以A、B、C群为多见。所以如果去国外或是当地流行其他菌群的脑膜炎,要及时注射疫苗。
预防脑膜炎的疫苗是什么?
自普及卡介苗接种和有效抗结核药物应用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降低,预后有很大改进,但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较高,故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我国计划免疫预防脑炎的疫苗有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六个月以上的孩子打两针,间隔三个月。乙脑疫苗要在孩子满8个月注射。三周岁和六周岁各打一次A+C流脑疫苗。
脑膜炎疫苗的作用
对抵抗力仍不够高的宝宝来说,接种流脑疫苗可有效帮助他们预防流脑的发病,保护健康。
通常情况下,流感疫苗推荐接种使用的人群是2岁以上到15岁以下,但如果本地区有流脑流行,接种范围可扩大至6个月以上的所有人群。6个月至2周岁的儿童,使用A群流脑疫苗初免两针,间隔3个月;2周岁、5周岁各加强一针A+C群流脑疫苗。推荐6周岁至15周岁的孩子接种A+C群流脑疫苗。流脑疫苗注射后7天至10天可化验出血清内出现保护性抗体,2周至4周达高峰。可按照这个规律提前在流脑流行季节前接种。
脑炎分为流脑,乙脑,隐球菌脑炎,真菌性脑炎。一般流脑是在冬春季节发病,乙脑是在夏秋季节发病,通常只有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但是都不是得终身免疫的。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月~4月是发病高峰。流脑病菌存在于人体鼻咽腔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经空气飞沫传播,与带菌者密切接触,如怀抱、喂奶等是2岁以下幼儿感染的重要途径。人感染流脑后往往没有症状,成为无症状的携带状态,只有不到1%的人会出现临床症状。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尤其容易感染。
这种病表现为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流脑双球菌也可以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的淤点或淤斑。病死率为5%~10%。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
以上介绍了预防脑膜炎的疫苗,脑膜炎如果不及时打疫苗,很容易让宝宝发生感染,因此父母应该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孩子诱发脑膜炎,现在脑膜炎的诱因很多,特别要注意孩子皮肤病,保持母乳喂养,提升孩子抵抗力,一旦发现孩子有脑膜炎症状,需尽早去医院就诊。
如何定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 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游点,游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流脑是如何引起的
1、脑膜炎球菌属奈瑟氏菌属,为革兰阴性球菌,呈卵圆形,常成对排列。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脑脊液中的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在含有血液、血清、渗出液及卵黄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一般于5%~10%的二氧化碳环境下生长更好。本菌对寒冷、干燥及消毒剂极为敏感。在体外极易死亡,病菌能形成自身溶解酶,故采集标本后必须立即送检接种。
2、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则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粘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
3、在败血症期,细菌常侵袭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从而出现瘀点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4、暴发型败血症是一种特殊类型,过去称为华-佛氏综合征,曾认为是由于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坏死,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所致。现已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多数并未衰竭,在发病机理中并不起主要作用,而由于脑膜炎球菌的脂多糖内毒素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性休克,继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则是其主要病理基础。
5、暴发型脑膜脑炎的发生和发展亦和内毒素有关。第Ⅲ型变态反应亦可能在发病机理中起某些作用,如在受损的血管壁内可以见到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脑膜炎球菌抗原的沉积。
预防流脑的措施有那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这种疾病我们该如何做好预防措施呢?
预防流脑可行的措施
1、早期及时发现流脑病人,并对其进行隔离和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如彻底清理环境和室内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探亲访友,外出时可戴口罩,儿童避免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并注意防寒保暖。
3、接种流脑疫苗,提高人群的抵抗力,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急接种疫苗,能有效的防止继发病例出现,控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