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这些禁地请勿进
教育孩子这些禁地请勿进
场景1
妈妈下班了,打开家门,就看到:多多正边吃晚饭边看电视,手里还把玩着不少的玩具。奶奶则端着饭碗跟在多多身后。
放下背包,妈妈说开了:“多多呀,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他告诉妈妈,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 ”
晚饭后,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妈妈又说道:“多多,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过来,穿衣服。不然,让你到医院,打针!”
点评: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吓”的
生活中,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也许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场景2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乐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点评:不要替孩子“长脸”
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场景3
海洋球池里,一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声,躺在球池里了。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一边嘟囔着,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霎时间,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点评: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
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家长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
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多数没有恶意,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
场景4:
全家出门去公园游玩,热热闹闹的。妈妈看到花了,笑着说:“宝宝,这是菊花。看她的花是黄色的哦!”远远的,风车在转,爸爸说:“宝宝,你看,那是风车哦。”这时,爷爷一抬头,发现鸽子了,连忙大叫一声:“宝贝,天上有鸽子在飞。”……
点评:别替孩子看世界
还没等孩子自己发现,家长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出来。表面上看,这是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索的乐趣。
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你再开口说话。而且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多用问句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比如,当宝宝在看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你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场景5
妞妞刚起床一会,乐滋滋地在房间看《天线宝宝》。“妞妞乖,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妈妈在外面喊。这时,爷爷进房间了,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爷爷扔,爷爷扔!”
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提了尿包走出来,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自己不扔叫我扔,这小家伙,呵呵。”
妞妞一周8了,爷爷闲下来,最喜欢逗妞妞玩。“妞,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妞妞一边拍,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
点评: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
当孩子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家长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导致了错误的模仿。
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妞妞确实很聪明,懂得把事情“转嫁”给爷爷做,但这并不值得赞赏。父母应该语气平静地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面对孩子的“聪明”,家长要多些理性,并且全家一致。
场景6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宝宝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宝宝一把。只是因为宝宝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宝宝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
点评: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宝宝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
家长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
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
6个小小的生活场景里,都暗藏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资深教师翁娟的诚恳建议,能让有不同“涂鸦行为”的家长有所领悟,并努力改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用心的“雕刻者”。
切勿拿这些心灵鸡汤来教育孩子
温水煮青蛙,教你居安思危;鸵鸟心态,告诉你遇事不要逃避;大象害怕老鼠,鼓励你以弱也能胜强……这些“心灵鸡汤”你是不是都耳熟能详呢?但其实它们都不那么靠谱,很多只是人类对动物习性的误解。
鸵鸟心态—你当它是母鸡啊
你听过的版本:
当大漠中的鸵鸟遇到危险时,它总会把头埋在沙堆里,以为自己看不见就安全了……于是,鸵鸟心态产生了。
事实是这样的:
这是视觉上的误差而已,鸵鸟体型巨大,但脑袋非常小。如果你从远处看见它们在地上啄食,它们的脑袋看起来就好像埋进了地里似的,不过它们绝不会这么做,除非它们活腻了……但是它们确实会在土里挖洞,给自己的蛋做个窝,偶尔探头瞅两眼窝里的蛋。而真正遇到危险时,鸵鸟的第一反应是以70公里的时速跑路。
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可以侮辱鱼的智商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一个故事: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它就不会记得曾经的事情了,所有的一切又都会变成崭新的开始。
教育孩子的如何才是正确的
那么有哪些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呢?用哪种形式来教育孩子在最不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呢?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注意哪些呢?初次当父母的家长总是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下面就介绍一些方法。
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学会夸奖孩子。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欣赏别人。如果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对于独生子女: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机。 培养孩子超越自我、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虚荣和功利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回避这种心理!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可以了解到教孩子是要以教为主的,不能因为自己去心情不好就对孩子的错误严加责罚。要学会夸奖孩子,说服教育为主。了解到这些知识的家长就可以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方式将自家的孩子培养成小绅士和小淑女而不是不讲理的坏孩子了。
家长要教育孩子要先教育自己
其实,人人都有起跑线,有些人早一点,有些人晚一点。比如卡尔威特直到3岁才开始起跑——0到3岁期间,他都不会说话;3到6岁时不仅会说话了,还可以说6种外语;9岁时6种外语到了娴熟的地步。当时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不相信,考完他后说,这个孩子应该来读大学。结果他14岁时就拿到了数学博士,21岁被大学聘为正教授。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起跑的时候,有些人早有些人晚,有些人先快车后慢车,有些人先慢车后快车,因此面对别的孩子的成功,家长淡定吧。
家长一定要清楚孩子擅长什么,绝不能让教育的大环境把所有的孩子“一刀切”。现在小学老师常说,“我要让你的孩子和别人一样”,其实这并不好。我曾经驳斥我儿子的小学老师,我说“我和你就不一样,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没关系,我就要他和别人不一样”。家长千万不要变成孩子的累赘,在老师的鞭策下跟着老师一起赶孩子,这是不对的,家长要跟着孩子跑。
家长要教育孩子,就要先教育自己。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给孩子灌输很多知识,但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发展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像力。而且孩子越小,需要家长做的“功课”就越多,这些功课并不是教孩子。
英国在2000年曾经做过实验,把140对家长分两组,每组70个孩子。一组定期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让他知道孩子在每个阶段该如何发展。还有一组则随便家长如何教育孩子。2007年这些孩子7岁时,科学家发现受过育儿教育的家长抚育的70个孩子,有9个智商超过了130,另外一组一个智力超常的都没有。而且前一组孩子平均智商高于后一组15个月。这说明孩子早期开发要遵循科学规律。
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比如,5、6个月的孩子有口腔探索欲,他喜欢把所有的东西放在嘴巴里,这是他最早的学习方式。如果你禁止他探索,那孩子以后对新生事物就会很难接受。
孩子小时候要给他足够多的刺激,比如,国庆节放焰火,很多家长抱着孩子,看到烟花就说:“快看”、“好看”,看一个小时都是说这些,这对孩子能够形成脑细胞的刺激吗?有的家长就告诉孩子“五彩缤纷”、“姹紫嫣红”、“星星闪烁”、“海棠花开倒挂金钟”、“像大火球”……还有的家长带孩子看,但什么都不说,孩子一说,他还说“烦,话怎么这么多?”如果你不让孩子说,那他就都习以为常了。家长必须要给孩子大量语言刺激和手的刺激。
略谈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一是指家庭成员对儿童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成员在教育观、教育措施、教育步调上应一致,不能众说纷纭;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们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指教育要求的前后一致性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保持前后一致,不能朝令夕改。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视情况而定。今天向孩子提出要求——“要诚实”,但第二天却又告诉孩子“老实人尽吃亏,逢人但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实际上,家长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甚至比家庭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它只会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明确自己的信念,清楚自己希望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发展什么样的个性,然后,才有可能保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前后一致。
三是指家庭教育与教育机构之间的一致性
家长应经常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学校的要求和孩子的情况,共同配合教育好孩子。与孩子的教师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同时要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对于教师和学校的通知应尽快回复;经常与学校谈论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讨论家庭作业或其他的活动情况,花些时间检查孩子完成的家庭作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老师,不应该责备学校对孩子行为问题的自然结果的惩罚,也不应该告诉孩子这种惩罚是不合理、不应该的;与教师保持一种愉快而积极的伙伴关系,告诉教师您很感激他对孩子的帮助。如果您认为教师做的很好,则您应该将自己的看法告诉他,并夸奖他的所作所为。应避免对教师和学校发火,应寻求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不要让教师感到自己应该对这些问题负责,应意识到班级中还有其他许多孩子,理解教师和学校的目标是针对所有孩子。
熊孩子顶嘴请这么做
生活中,家长总会晕倒不少育儿难题,比如孩子爱顶嘴。对此,作为父母应该如何解决呢?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处理方法。
一、孩子爱顶嘴的原因
1.孩子睡眠不足、精神不佳
孩子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平时睡眠不足,或者是睡眠质量比较差,可致其精神状态不佳,那么孩子便容易心烦意燥,出现和家长顶嘴的现象。
2.家长平时很少尊重孩子
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家长也应该做到尊重孩子。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而且可以使孩子学会尊重,就不会轻易做出顶嘴之类情。
3.孩子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
有些孩子从小就在家长的溺爱骄纵下成长,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以为然,比如顶嘴。可是,如果不及时对孩子进行纠正教育,孩子养成了习惯后,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并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学习、成长和生活。
4.家长对孩子不够了解
孩子喜欢和家长顶嘴,可能是因为孩子认为家长并不了解自己,因此会做出这些不尊重大人的事情。
二、孩子爱顶嘴怎么办
1.不要急于批评指责孩子
孩子和大人顶嘴了,有些家长十分生气甚至是愤怒,立即严厉责怪孩子,这很可能会让孩子心里不服气,而且心生怨恨。家长最好先保持冷静,并且不对孩子进行处理,等到事后大家冷静下来了,和孩子讲讲道理,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
2.不要和孩子继续顶嘴
当孩子和家长顶嘴的时候,理智的家长尽量不要和孩子继续顶嘴了,那样否则会使自己的情绪变得更激动愤怒,而且也不利于教育孩子和纠正孩子的不良做法。
3.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时候孩子爱和大人顶嘴,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系,所以,家长也应该先反省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
怎样教育孩子对成功的理解
现在教育孩子不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是如何顺利实现成功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了。所以现在的家庭教育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现在的教育结果是学校30%社会20%家庭50%,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部分家长不注意家庭教育,导致现在全国的刑事发案率,青少年就占去20%。所以家庭教育事关你们的家庭和社会,事关孩子的将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方法各有不同。
有的家长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批评惩罚。有的家长主张“唯考试成绩论”,为了自己的孩子考个好的成绩,可以包揽、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您包揽不了孩子的一辈子。
家庭教育是个复杂的工程,关键是家长是不是掌握了教育孩子成才的关键点。下边我把成功教子的关键讲给大家,希望对您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所帮助:
1、 有惩罚变激励
什么叫激励?怎么激励孩子?简单的讲,就是如何发挥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和潜能,这是一个根本和主要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父母要做的就是激励孩子,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价值,给他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
人像汽车一样,而激励就像汽车油箱的汽油。家长必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挖掘自身的潜能,这就如同给他们的“油箱”里加油。并且家长在激励孩子的时候要有诚意的激励,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家长,摆出冷面孔和家长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样孩子就不会接受您的激励和建议,您的激励就失败了。
教子应循三大原则
当今父母为何难当?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家庭教育专家许建国提出,家庭教育首先应从家长教育开始。许建国分析,造成如今父母难当的原因有五:
第一,现在社会文化多元了,生活环境变了,孩子复杂了;第二,父母管教孩子还用着自己当孩子时的经验,然而两个时代的孩子不一样;第三,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望子成龙越来越心切,教育孩子越来越烦躁;第四,父母爱子天经地义,父母教子不会变通,容易造成两个极端:0到12岁的“前半段”教育,是溺爱、迁就、娇惯、满足、让步,12岁到高年级,是唠叨、训斥、打骂、强制、放弃。
“两极分化”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第五,父母往往认识不到,父母自身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家庭的生活情调是教育最好的教材。
当今父母这么难当,到底咋教育孩子?许建国提醒广大家长,父母教子至少要遵守三大原则:
第一,平等尊重原则。当你尊重了孩子,孩子也会尊重你,不要把孩子的情感不当一回事;
第二,家庭本位原则。因为孩子0到12岁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这段时间内,家庭教育要重于学校教育,家长应当用友好、开明的方式每天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孩子就会把心底的秘密告诉父母;
第三,带着笑脸坚持原则。应当让孩子适当吃苦,锻炼孩子的意志,家长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家长要尽量避开3个时间段批评孩子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比如孩子吃饭不专心,或者弄坏了玩具,家长总是会当时就批评孩子。但在教育专家看来,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批评孩子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为保证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家长批评教育孩子应最好避开以下三个时间段: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天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先来一顿批评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带有挫折感。
二是一起吃饭时。有些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三是家长情绪不稳定时。当家长情绪不稳定时,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家长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幼儿园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代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们对孩子几乎是百依百顺,在我国传统美德中对于长辈的尊敬已经收到了很大程度的打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要求孩子对于父母应该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对于幼儿礼仪教育的忽视,导致孩子的礼仪行为严重失去规范。在生活中对于不但对于父母的教育爱答不理,甚至对父母指手画脚。并且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任性妄为,对于长辈没有应有的尊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要求小孩子从小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但是目前很多孩子是家里“掌中宝”,在家中所有的大人都是围着自己转的,所以孩子们非常容易形成自高自大的心理,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无条件顺从自己。这就导致了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的,在公共场所孩子们的无理取闹大声喧哗,并且在游乐场中发生与其他小朋友抢夺玩具或者游戏器材等事件。
这种幼儿礼仪教育的缺失造成的中国传统美德流失,已经引起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区幼儿园已经相继采取了各种实施计划对幼儿园的礼仪教育进行调整。虽然这些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文化缺失情况,但是这个问题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完全得到改善还是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
2 改善我国幼儿礼仪教育的对策
2.1 规范教师队伍
对于幼儿来说任何事物都是一种未知数,都是新鲜的,身边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他们学习的对象。教师是在幼儿教育中与孩子们进行接触的主要人群之一,教师是幼儿进行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利用这一点适当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
2.2营造多样化的礼仪教育环境
为了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礼仪习惯,教师应该注重创建良好的幼儿学习环境。在环境中处处渗透着礼仪教育,让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中,这对于孩子礼仪习惯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学校中可以创设一个专门的文化长廊,在长廊中着重介绍中国传统的幼儿礼仪教育的经典《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让孩子们用眼睛看到什么是文明的行为。当然,对于幼儿的教育不能局限于在幼儿园中,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引起重视。
2.3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礼仪教育学校,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在孩子今后的礼仪习惯发展中也是非常重大的。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教育者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来引导家长。学校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向家长灌输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家长在家中也能很好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还可以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在活动中既可以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互动还可以借机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宣传幼儿园中对于孩子礼仪教育的的目标及具体要求。只有取得家长的支持才能使对于孩子的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家中也将良好的礼仪习惯保持下去,才能真正巩固教育成果。
2.4加快完成幼儿礼仪教材的建设工作
对于幼儿的教育决不能是一时兴起的工作,而应该长期坚持下去才能真正为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应该逐渐规范对于幼儿的礼仪教育,加快完成幼儿礼仪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完成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工作建设。幼儿园应该积极发动教师针对幼儿礼仪教育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征集幼儿教育活动的相关方案,并且进行相应的筛选然后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编辑,用于以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
3 总结
加强对于幼儿礼仪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的教育法令以及教材的建设工作。幼儿教育应该在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持久的进行下去,切实做好幼儿的礼仪习惯教育工作。教育是一项复杂艰难的任务,尤其是对于幼儿的教育,在其以后的一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将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美德发扬下去。
婴儿教育方法该怎样进行呢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婴儿要注意安全的问题,尤其是婴儿的父母要按照正常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避免因为过多的食物或者过度的劳累导致婴儿出现危险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婴儿的教育要及时的咨询我来进行学习。
孩子特长教育请别走进误区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
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
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