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憋气怎么急救
小孩憋气怎么急救
最好将孩子平放在床上,解开衣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轻吹宝宝得脸部,以减少脑缺氧;拍打足心或后背;用手指掐按孩子的人中(鼻孔和上嘴唇之间正中)、印堂(两眉只见正中)、合谷(两手掌虎口处)等穴位,使其尽快恢复;亦可按压胸部,可迅速改善缺氧,帮助恢复呼吸。切忌将孩子紧紧搂抱强屈成团,特别是不要搂住孩子的脖子,以免造成窒息的严重后果。
孩子哭闹而突然发生屏气,医学上叫做“屏气综合征”或“呼吸暂停征”,俗称“大憋气”,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作性神经官能症,多在2岁以内发作,且频率不一。因父母护理不当,健康的新生儿,有时也会突然脸色青紫,哭不出声,甚至呼吸受阻而发生窒息。这种现象往往使父母手足无措,如果抢救不及时还会造成严重后果。
宝宝常呛奶如何转危为安
事件回放
2007年1月15日上午6时30分,秦先生的孩子饿得直哭,从睡梦中醒来的妻子就直接躺在床上给孩子喂奶。小家伙喝得很急,连连呛了几口,又不安分地大哭起来。可夫妻俩没有太在意,随后就哄孩子“入睡”了。在随后的40多分钟里,孩子没有丝毫动静,妻子觉得不对劲,一查看,才发现孩子全身发紫、四肢发冷,赶紧把孩子送往医院。由于耽搁的时间太长,医生最终回天乏力。
由于一些年轻妈妈没有喂奶经验,使得婴儿呛奶的事件常有发生。爸爸妈妈们通常又心疼又着急,却不知如何是好。而婴儿呛奶还有可能导致窒息。那么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呢?
有惊:宝宝呛奶了
呛奶时,婴儿无法用言语表达,家长可以通过咳嗽、呕吐等异常表现察觉。可不能像秦先生夫妇那样粗心大意了。婴儿在呛奶后会出现频繁、剧烈的咳嗽,随之吐出大量奶汁,由于难受,婴儿通常会不停挣扎。严重呛奶时会将奶汁或奶块呛入气管,阻塞呼吸道,造成缺氧窒息,导致脸色发白,嘴唇发紫。
无险:怎样解救宝宝?
宝宝还很弱小,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一些反射还很薄弱。当吃奶的姿势不正确或吃奶速度过快,可导致婴儿吐奶,并使吐出物随呼吸进入呼吸道。由于婴儿的无力把呛入呼吸道的奶咳出,易导致呛奶窒息。所以,抢救婴儿呛奶的关键是争分夺秒地解除呼吸道阻塞。
急救方法如下:
1.密切观察:发生轻微的溢奶、吐奶时,婴儿自己会调适呼吸及吞咽动作,不会将奶吸入气管,家长只要密切观察婴儿的呼吸状况及面色即可。
2..发生大量吐奶时,可按以下方法处理:
①平躺时发生呕吐,应迅速将婴儿的脸侧向一边,以免吐出物向后流入咽喉及气管。
②用干净的手帕裹住手指,迅速清理婴儿口中残存的吐出物,以防再次被吸入气管。可用温水蘸湿的小棉花棒清理鼻孔。
③婴儿憋气不呼吸或脸色变暗时,表示吐出物可能已进入气管,这时使婴儿俯卧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可助其将奶水咳出。
④经过以上抢救措施后,婴儿的情况若无好转,家长应马上拍打其脚底,使婴儿因疼痛而哭,迫使婴儿加大呼吸后吸氧入肺。
3.呼叫120:若呛奶严重,经抢救后情况仍不好转,家长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急救口诀
侧头清口鼻,拍背打脚底。
小孩憋尿危害多多
由于小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条件反射,幼儿憋尿会引起小儿坐立不安,精神紧张,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思维活动紊乱,从而影响孩子学习和活动。幼儿憋尿时,胃肠功能和交感神经也会发生暂时性紊乱,血压明显升高。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人能抑制尿的排放,是在脑神经支配下,靠膀胱内括约肌逼尿肌的协调作用形成的结果,在幼儿憋尿意念的作用下,形成人为的尿潴留。憋尿后,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尿中有毒物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如经常憋尿,小便次数减少,清除作用就会减弱,从而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尤其是女孩,更易引起括肌系统感染,时间过长,末梢神经就会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麻痹,使人失去排尿感。久而久之,会产生膀胱颈梗阻,出现排尿困难、漏尿、尿失禁等症状。另外,小儿常憋尿,膀胱内括约肌和逼尿肌常处于紧张状态,如憋尿时间过长,膀胱充盈过度,在外力使用下,还会导致膀胱破裂引起出血休克。
因此,家长和托儿所的保育员,对幼儿憋尿切莫大意,应教育孩子养成有尿就排的好习惯。活动、游戏前应让孩子先排尿,活动结束应及时让孩子排尿。凡幼儿举手要求小便时,应予以同意。家长在家中也应重视和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水、排尿习惯。
吃饭被噎喝水这个误区要人命
遇见老人或小孩有异物卡在了喉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喝水、拍背,但这是错的!应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及时送医。
吃饭被噎,正确做法
1.观察孩子有无呛咳、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烦躁不安等,忌拍打孩子背部,忌用手指伸入孩子口腔取物
2.异物未引起孩子缺氧,鼓励孩子用劲把异物咳出来,如果咳不出来,应该尽快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其将异物从气管内排出
3.异物引起憋气、烦躁、面色发绀等缺氧表现,立即拨打120急救,同时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自救。
1岁以上的孩子急救者环抱孩子,一手握拳,将握拳的拇指侧紧抵住孩子脐部以上、胸骨以下的腹部正中线上,另一只手握住握拳的手,向上快速按压孩子的腹部,反复快速按压,直至异物排出。
1岁以内的婴儿对于一岁以下的婴儿,不适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手法是“拍背压胸法”。即背部的拍击法和冲击式的胸外按压法相结合的抢救方法对他进行抢救。
a.背部的拍击法
b.冲击式的胸外按压法使患儿平卧,面向上,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在抢救者的两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海姆立克急救法同样也不适用于失去反应的孩子,如果孩子完全无反应,已经失去心跳呼吸,则应该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孩子最容易噎着的情况
1、孩子吃饭时不要玩玩具。
2、别在孩子吃饭的时候逗她或者吓她。
3、吃东西不要一口塞很多,细嚼慢咽。
几种咳嗽要引起重视
一般的轻微咳嗽不必惊慌,但有几种咳嗽一定要多加注意:
1.孩子突然咳得很严重,并伴有呼吸困难。这种情况,可能是有异物堵住了气管,也许是误吞了花生、铅笔套、药丸、钮扣、硬币、糖果等小东西。
2.发高烧、咳嗽、喘鸣伴呼吸困难。特别是小于3个月的宝宝,需立即送医院紧急处理。
3.咳嗽突然加重,甚至喘憋,并伴有脸色不好、口周发青等症状,应及时送医院救治。儿童肺炎或者喘憋性肺炎容易导致孩子缺氧,肺炎合并心衰,是一种紧急危险情况。
4.还有一种特殊的咳嗽,孩子嗓子哑,咳嗽听起来如同狗叫,发出“空空”声,叫做犬吠样咳嗽,经常觉得孩子嗓子有一口痰出不来。这是急性喉炎的特有症状,病情可能会迅速加重。如果孩子出现发憋、口周青紫、伸脖子呼吸,或者出现三凹征,说明喉头水肿严重,可能引起窒息,甚至威胁孩子的生命,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小孩憋气怎么急救
1、 小孩憋气怎么急救
最好将孩子平放在床上,解开衣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轻吹宝宝得脸部,以减少脑缺氧;拍打足心或后背;用手指掐按孩子的人中(鼻孔和上嘴唇之间正中)、印堂(两眉只见正中)、合谷(两手掌虎口处)等穴位,使其尽快恢复;亦可按压胸部,可迅速改善缺氧,帮助恢复呼吸。切忌将孩子紧紧搂抱强屈成团,特别是不要搂住孩子的脖子,以免造成窒息的严重后果。
孩子哭闹而突然发生屏气,医学上叫做“屏气综合征”或“呼吸暂停征”,俗称“大憋气”,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作性神经官能症,多在2岁以内发作,且频率不一。因父母护理不当,健康的新生儿,有时也会突然脸色青紫,哭不出声,甚至呼吸受阻而发生窒息。这种现象往往使父母手足无措,如果抢救不及时还会造成严重后果。
2、 小孩憋气出现的症状
主要表现是患儿遇到恐惧、痛哭、发怒、挫折等不良刺激之后,即出现急剧情感暴发,哭叫及过度换气,接着就屏气、呼吸停止、口唇发紫及四肢强直。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全身强直、角弓反张、四肢肌肉阵挛性抽动。全过程1分钟左右,重者持续2~3分钟,然后全身肌肉放松,出现呼吸,神志恢复。部分小儿发作过后可有短暂发呆,亦有小儿立即入睡。
3、 小孩憋气的危害
过度换气综合症的发生是由于人过度哭吵而导致体内代谢紊乱的综合症。临床多发生于婴幼儿及少年儿童,常常表现出手足抽搐、面色苍 白、呼吸急促,有的还会有感觉异常,表现为面部、手足的麻木感,严重的出现视物模糊、牙关及双眼紧闭,患儿常常自诉胸痛、憋气,偶尔 也有意识障碍及全身颤抖的症状。由于发病突然,而且看似病情危重,令人常常大惑不解。其实,这些表现均与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失调有关, 其原因是由于人发病时过度换气,导致体内二氧化碳过度的排出,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如何预防小孩憋气现象
1、由于宝宝大脑兴奋性较高,哭闹时要及时安抚宝宝,不要让他过度哭叫,严重时适度拍拍后背会有好转。
2、孩子哭闹而突然发生屏气,医学上叫做“屏气综合症”或“呼吸暂停症”,俗称“大憋气”,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作性神经官能症,多在2岁以内发作,且频率不一。
3、小儿屏气发作是由于宝宝受到情绪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疼痛等物理因素的刺激而出现的一种现象。最初宝宝会哭叫,随即因过度换气之后屏气、呼吸暂停,因为没有氧气的吸入,二氧化碳在体积堆积,宝宝的口唇由红色变为青色最后转成为紫色。同时出现四肢强直,有的宝宝甚至出现四肢抽动,全过程短则十几秒钟,长达2-3分钟,然后重新开始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神态逐渐恢复。
4、儿童的大脑神经组织还没有发育完全,中枢神经功能又及不稳定,所以小孩在大哭大闹发脾气或受到惊吓时,因大脑皮层一时性的高度兴奋,对皮层的中枢控制作用会暂时性失灵,使中枢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于是产生上述症状。但这种情况并不像癫痫(羊角风)属于大脑的器质性病变,所以其症状往往只持续1分钟左右就自行缓解。
小孩憋气家长要注意地方
1、小孩出现大憋气的情况让我们很多家长朋友都特别担忧,对孩子出现屏气发作时要冷静地处理,应注意保护孩子,避免跌伤,避免过度紧张和关注。小孩大憋气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的话,对于我们小孩的身体健康都会构成一定的伤害,最好到医院积极治疗。
2、家长要改变教养方式,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注意培养健全人格。作为父母,平时对孩子应善于谆谆诱导,避免打骂孩子,以减少发作机会。避免突发性的意外精神刺激,减少各种情绪诱因。
3、随着孩子发育长大,这种情况将会慢慢减少。一般到了5岁之后多能自行消失,故一般不必药物治疗。 对频繁发作者,除心理治疗外可适当给予小剂量安定口服,稳定激动的情绪,逐渐减少发作。
小孩发烧怎么急救
小孩发烧怎么急救?小孩子免疫力比较低下,容易感冒发烧,一旦发烧令家长紧张不已,不知道所措,下面放心医苑网专家就为大家介绍儿童发烧怎么处理?
●儿童发烧的定义和判断
发烧是一种症状,它是白细胞、健康的菌群和脑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协力帮助免疫系统击退外来病原体的表现。面颊发红和出汗常常伴随着发烧,这是人体散发身体热量的方式。
医生通常对小儿发烧的定义:
口腔温度肛门温度
低热>37.5度>38.0度
高热>39.0度>39.5度
小孩发烧怎么急救?通常,孩子的发烧是通过触摸前额发现的(这种方法的正确率约75%),但使用体温计是确认体温和追踪病程的较好方法。口腔、肛门、腋下和耳道是身体的四个能够正确反应体温的部位。但测口腔体温不适合小于5岁的儿童,你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另外三种方法,如测量肛门或腋下的体温,则可使用玻璃体温计或数字式体温计,如通过耳朵测体温可使用数字式电子耳道体温计。
●儿童高烧的处理原则
小孩发烧怎么急救?发热往往是人体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如细菌、病毒等侵袭后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热不是坏事,可使人体内部产生抗体。但发热也会给病儿带来许多不利,部分病儿在高热初期会出现“抽风”,医学上称为“热惊厥”,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对于高热,一般不选用打退热针,因这往往会使体温降得太快,大汗淋漓,失水,有的退热针维持退热效果仅4小时,有时会使体温突然再升高时,再次引起抽风。可选用间断定时服降温时间长的口服退热药,使体温降下后并维持较长时间,以减少热惊厥的发生。
对有“热惊厥”病史的病儿,一旦发热,应及时用退热药降温,然后送医院诊治,以防在去医院的路上体温过高引起抽风。
●减少臀部肌肉注射,避免臀肌损伤
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时,我们发现:孩子站立时,两下肢的膝部不能完全并拢,呈轻度外旋;坐位时,双腿不能翘“二郎腿”;下蹲时,双膝不能靠拢如“蛙式样”;行走时,步态呈“外八字”状等等。这些症状应考虑为由于臀部肌肉受损而引起臀肌挛缩症。引起臀肌挛缩症主要原因是长期反复多次臀部注射药物,引起化学性和物理性损伤,使臀部皮下组织纤维化变性而挛缩所致。婴幼儿期减少臀部肌肉注射,是有效的预防臀肌挛缩症的关键。
●高热退烧的好帮手——代替退烧针的新药
小孩发烧怎么急救?对于孩子发烧,特别是高热,家长们往往十分恐慌,常常不分昼夜,赶去医院,要求医生给予注射退烧针。其实,肌肉注射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儿童对打针非常恐惧而常常吵闹不安;肌肉注射会使局部产生红肿、疼痛,有时也会引起臀部肌肉注射性的损伤、感染,甚至产生臀部肌肉萎缩或麻痹等并发症。因此我们认为并建议:不主张为儿童肌肉注射退烧针,选用专为儿童设计,即能迅速退高烧的新药——美林口服退烧糖浆。美林口服退烧糖浆,退烧效果与退烧针同样的迅速且安全并持续时间长达8小时,可使患儿减少服药的次数,并在夜间帮助孩子整夜都能安睡;再者,口服退烧糖浆,可减少和避免孩子皮肉之苦及紧张心理,达到配合医生细致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帮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关于疝气应该如何急救
疝气概述
疝气是在腹部特别是下腹部、大腿根部,也就是医学上称为“腹股沟”的部位,出现一个较为柔软的肿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小肠串气”,它是一部分肠管带着腹膜鼓出来而不能复位,即所谓的肠脱出。如果不及时处理,发生嵌顿的话,肠管会渐渐坏死,进而引起腹膜炎,非常危险。
疝气急救措施
1、当疝气初发时,很容易把肠还纳。病人躺平后,往往可以用手把肿物送回腹腔内,这时可听到“咕噜”一声。
2、如果发生疝气的是小孩,首先安慰小孩别哭。因为哭时腹部压力增加,更难进行还纳。为了让小孩不哭,可用喂牛奶或洗澡等方法来哄,有时通过洗澡也可以治好。
疝气急救注意事项
1、老年人发生了疝气,自己常用手把肠还纳到腹腔,便不去请医生诊治。还有些老年人得了疝气,因为不好意思,长期不去看病,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这是很危险的。
2、有时反复出现的疝气可以被卡在腹腔外,无法用手送回。这种疝叫做“嵌顿疝”。它可以引起剧烈的疼痛,时间长了可导致肠梗阻、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3、老年人应积极治疗咳喘、小便不畅、便秘等症。同时不定期要适当锻炼身体,增加腹肌的力量,以防发生疝气。
治疗疝气偏方
当归茯苓汤治疝气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清热利湿,活血益气,补肾益肝。主治疝气。
孩子异物卡喉咙如何急救
据了解,异物一旦进入人的呼吸道后,会引起一阵剧烈的咳嗽,甚至咳出血来,同时伴有憋气、气喘、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症状。只有1%的患儿可以自己把异物咳出来。如果异物卡在气管里最狭窄的声门,就会完全堵塞气管吸气,极容易导致窒息或大脑缺氧,容易变成植物人甚至死亡。
□做家长的要注意
如何避免孩子噎着?
据儿科专家介绍,果冻、桂圆、花生、蚕豆之类食物,小孩子特别喜欢吃,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有不少好吃的食物,而这些食品最易卡喉咙。没有长牙齿的婴幼儿,家长不要给孩子吃花生米、瓜子、开心果、炒豆等较硬的食物。如果嘴馋幼儿非要吃,父母应该将其破碎后让幼儿小心慢慢食用,家长要让孩子坐下来,安静、平静地吃。即使是孩子吃饭时,家长也别去逗孩子笑,不能和孩子打打闹闹,也不要让孩子端着碗到处跑。尤其需要注意,不能刺激或惊吓孩子。孩子一受惊,非常容易被卡住。春节前,有个孩子从地上捡起一粒油炸花生米塞进嘴中,家长发现后,本想让孩子把脏花生米吐出来,但惊叫声吓着了孩子,吃惊之下,反倒把孩子给噎着了,幸好送救及时,才化险为夷。
噎住了怎么处理?
据专家介绍,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一旦被像桂圆一类的食品卡住气管,都十分危险,由于异物完全堵塞气管后可引起窒息,超过4分钟便会危及生命,所以现场急救非常重要,必须正确急救,迅速地解除异物卡喉引起的呼吸道阻塞。由于该病发病骤然,病变迅速,危险性大,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了解这些知识,以保急救成功。否则适得其反。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大人被食物卡喉时,抢救者站在病人的背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一手握拳,将拳的拇指一侧放在病人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另一手抓住自己的拳头,快速向上冲击压迫病人的腹部,不能用拳击和挤压,不要挤压胸廓,冲击力限于抢救者手上,不能用双臂加压,如此重复,直到异物排出;幼儿被食物卡喉时,抢救者应该使患儿平卧、面向上,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在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坐在抢救者两大腿上、背朝抢救者,抢救者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冲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成人被卡喉,也可以自救,最简单的办法是,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栏杆等),对着边缘压迫你的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同时及时求助;如果被卡者昏迷,无意识了,可以让其平卧,抢救者面对病人,骑在病人的髋部用一手置于另一手上,将下面一手的掌根放在胸廓下脐上的腹部,用身体的重量,快速冲击压迫病人的腹部,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
宝宝吃了樱桃核怎么办 拍打背部
如果宝宝误吞了樱桃核后哭闹不止,甚至出现憋气的现象,建议立即予以急救。
方法:把小孩倒立拎起来拍他的背部或用手抠他的食道。如果樱桃核迟迟没有出来。
关于疝气应该如何急救
疝气俗称“小肠串气”,是老年人较常见的一种病症,也时常发生在小儿身上。
疝气概述
疝气是在腹部特别是下腹部、大腿根部,也就是医学上称为“腹股沟”的部位,出现一个较为柔软的肿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小肠串气”,它是一部分肠管带着腹膜鼓出来而不能复位,即所谓的肠脱出。如果不及时处理,发生嵌顿的话,肠管会渐渐坏死,进而引起腹膜炎,非常危险。
疝气急救措施
1、当疝气初发时,很容易把肠还纳。病人躺平后,往往可以用手把肿物送回腹腔内,这时可听到“咕噜”一声。
2、如果发生疝气的是小孩,首先安慰小孩别哭。因为哭时腹部压力增加,更难进行还纳。为了让小孩不哭,可用喂牛奶或洗澡等方法来哄,有时通过洗澡也可以治好。
疝气急救注意事项
1、老年人发生了疝气,自己常用手把肠还纳到腹腔,便不去请医生诊治。还有些老年人得了疝气,因为不好意思,长期不去看病,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这是很危险的。
2、有时反复出现的疝气可以被卡在腹腔外,无法用手送回。这种疝叫做“嵌顿疝”。它可以引起剧烈的疼痛,时间长了可导致肠梗阻、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3、老年人应积极治疗咳喘、小便不畅、便秘等症。同时不定期要适当锻炼身体,增加腹肌的力量,以防发生疝气。
小孩休克怎么急救
休克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引起的严重综合症。它可以发生在中枢神经创伤引起的功能紊乱之后,也可发生在大量流血、严重创伤、外科大手术、失水、烧伤、严重感染、过敏性反应以及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之后。
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休克,它们的症状基本上是相同的,症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器官和组织缺血。病儿脸色苍白、四肢发冷、全身无力、口渴、出冷汗、呼吸急促而浅、小便减少、有时呕吐、精神不振、体温降低、血压下降,如果未及时抢救,病儿就逐渐进入意识不清的状态而死亡。
让患儿平卧,解开衣服、领扣、裤腰带。患儿周围空气要保持流通,环境安静。脸色苍白者,卧时应把头放低,保暖,服一些温糖开水或盐水。可针刺或用手指甲压嘴唇正中穴(人中穴)使之苏醒,必须刻不容缓地将患儿送到医院急救。
小孩休克怎么急救?看了以上介绍你对小孩休克怎么急救有了了解吧!放心医苑网专家说,发现休克患者要立即急救,如有不懂急救请立即救助身边人救助,或者拨打急救电话,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