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不好艾灸哪里 少冲穴保护心脏
心脏不好艾灸哪里 少冲穴保护心脏
少冲穴为手少阴心经的井穴,有关心脏,神经的病症都可以通过少阴穴治疗。艾灸该穴位可以起到醒神开窍,清热息风的功效,常被用作心脏病的急救穴,也是心脏保养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心悸,心痛,胸肋痛,热病,昏迷等病症。
定位: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伸小指,沿指甲底部与指桡侧引线,其交汇处即是。
艾灸太冲哪个时间最好 艾灸太冲的作用
太冲穴位于人体脚部,在这个部位进行艾灸,不但有助于养生保健,还能让人心情变的愉悦。艾灸的时候搭配肝经上的章门穴和期门穴,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还可以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有助于调整肝脏肝经虚实各证。
内关穴保护心脏
中医养生绝活 保护心脏的重要关口之内关穴
到过古城西安、开封的人都知道,这类古城有城里城外之分。城里住的是皇亲国戚、国之重臣,只有经过东、西、南、北四个关口才能入内。人体也一样,它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免疫系统,外邪要想入侵人体,就必须冲过重重关卡,而内关穴就是守护人体“内城”的关口。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是守护心脏的一个重要关口。因此,常按内关穴对心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对治疗心、胃疾病以及神经性疾病都有明显的效果,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在平日的养生保健中,你可以经常按压这个穴位,能够舒缓疼痛、消除疲劳。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按摩内关穴还有补心健脾的功效,可以帮助人体祛除心脾邪火。按摩内关穴如打开城门,让心中的苦闷之气、脾胃上逆之气从此离开。常按内关穴可以说是补泻兼得,心律不齐的人可以经常按摩、针灸这个穴位。
俗话说: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山势险峻的地方,一个人把着关口,就是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内关穴就相当于这样一个要塞,它是保护人体的关口。只要每天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胳膊的内关穴,按捏5~10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就能巩固这个关口,将疾病阻挡在外。
内关穴很好找。手掌朝上,当握拳或手掌上抬时,就能看到手掌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这两条筋中间,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可以将右手3个手指头并拉,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的中间点就是内关穴。
老人心脏不好吃什么好
1、老人心脏不好吃什么好
豆类:豆类食物特别是黄豆含有大量的亚麻二烯酸,能降低胆固醇和血液的粘滞性。把黄豆泡上一夜,然后晾干放在塑料袋中冰冻起来,随时可做各种菜,如煮豆、炒豆、豆汤等。此外经常吃些豆芽、豆腐以及豆制品可保护心脏。
纤维类食物:纤维与降低胆固醇的药物有着同样作用,特别能保护心脏。
海产品:能够降低胆固醇,但吃鱼时,要限制玉米油、葵花子油和豆油的摄入,因为这些油会抵消鱼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茄子:它能够限制人体从油食中吸取胆固醇,并能把肠内过多的胆固醇裹在一起带出体外。
大蒜:蒜是保健食物,它能带走有损心脏的胆固醇;蒜能降低引起心脏病的物质低密度脂蛋白;还能够降低血小板的粘滞性,阻止血液的凝固,预防血栓的形成。每天至少吃1至3瓣大蒜,最好是未经加工或未除蒜味的大蒜,这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
2、心脏不好的人吃什么水果好
苹果富含纤维物质,可补充人体足够的纤维质,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还可以减肥。
香蕉,钾元素的含量很高,这对人的心脏和肌肉功能很有好处。
樱桃,能帮助人保护心脏健康。
黑莓,同等重量黑莓中纤维物质的含量是其他水果的3倍多,对心脏健康有帮助。
紫葡萄,其类黄酮等物质能对心脏提供三重保护。
随着人们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出现身体不适,甚至还有的人出现心脏不好的状况,这样就会影响到健康,甚至是生命,然而水果中所含的一些营养也是心脏病人需要的,那么就需要在生活中进行补充比较的好,上面介绍的几种水果就是心脏不好的人适合吃的,但需适量吃才行。
艾灸哪里对心脏好
艾灸以下穴位对心脏是有好处的:艾灸神门-补益心经气血足
艾灸功效: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神门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艾灸神门能补益心经气血,让心脏充满活力并为心脏搏动提供能量来源。
艾灸取穴:取此穴位时应采用正坐位,仰掌的取穴,神门位于手腕部位,位于腕关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艾灸方法:手臂上伸,自己或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5-10分钟。
艾灸少府-清心泻热祛水湿
艾灸功效:少府为手少阴心经的荥穴,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为少冲穴的高温水湿之气传至本穴后呈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少府,艾灸少府能清心泻热,减轻心脏负担,让心脏从里到外焕发活力。
艾灸取穴:仰掌屈指,在第四,第五掌指关节后方,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取穴。
艾灸方法:举起或平放上臂,另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少府,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5-10分钟。
艾灸少海-益心安神平和心境
艾灸功效:少海为手少阴心经的合穴,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汇合于本穴,本穴为青灵水湿云气的冷降之雨和极泉穴的下行止血汇合处,艾灸少海能益心安神,从而调节心情。
艾灸取穴:举起上臂,屈肘,在肘横纹尺侧纹头凹陷处取穴。
艾灸方法:举起上臂,屈肘,另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少海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5-15分钟。
艾灸极泉-健脑强心
艾灸功效:极泉穴为手少阴心经第一穴,穴在腋下,心经经穴中,位置较高,艾灸刺激该穴位有理气活血,疏通经络,健脑强心的功效,主治胁肋痛,胸闷,干呕,心悸,冠心病等病症。
艾灸取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法灸极泉穴5-20分钟,以出现循经传感现象为度。
艾灸通里-清心安神通经活络
艾灸功效:通里穴属手少阴心经,是心经之络穴,与小肠相络,心主神,艾灸该穴位能宁心醒神,通经化瘀,平时受到惊吓或情绪不宁,突然生气,刺激该穴位能安心舒缓。
艾灸取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脘横纹上1寸。
艾灸方法:用艾条雀啄灸法灸通里穴5-20分钟,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
艾灸阴郄-清心安神
阴郄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善于沟通心肾,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炎于心,使心火不亢,如果心火盛,就会向下耗损肾水,经常刺激本穴,可调和心肾。
艾灸取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艾灸方法:用艾条雀啄灸法灸通里穴5-20分钟,以出现循经传感现象为度。
艾灸哪里对肝好
肝俞-柔肝养血助排毒
艾灸功效:肝俞是肝的背俞穴,是肝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肝俞,能柔肝并补益肝血,舒经理气,肝脏功能正常,则能有效分解体内毒素并协助其他脏腑将毒素排泄出去。
肝俞取穴: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艾灸方法:俯卧位,施灸者手拿点燃的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0-20分钟,亦可以用艾灸盒自己灸治。
章门-疏肝理气促进消化
艾灸功效:章门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是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是八会穴的脏会穴,统领五脏疾病,艾灸章门能够帮助肝疏通气机,维护肝的疏泄正常。
章门取穴:仰卧位或侧卧位,在腋中线上,合腋屈肘时,肘尖处即是该穴。
艾灸方法:手拿点燃的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0-20分钟。
太冲-调和气血柔和肝
艾灸功效:太冲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艾灸太冲能泻肝经湿热,通过经络的作用,调和气血,柔肝养肝。
太冲取穴: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处,即为此穴。
艾灸方法:取坐姿,将脚稍往前靠,手拿点燃的艾条,燃端对准穴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0-20分钟。
心脏不好艾灸哪里 心俞穴养心安神
心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经穴,可以很好的调节脏腑功能,具有宁心安神,通调气血的作用,患有心痛,心悸,冠心病等症均可用该穴位进行治疗,坚持艾灸可以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定位: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先找到第7颈椎,再往下数五个突起椎骨,在其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即是。
痛风按什么穴位
1、痛风的中医按摩方法
1.1、可先轻柔昆仑穴,10分钟后移到膻中穴,同上再按内关及心包经其他的穴位,结束时可以对胆经进行按揉。
1.2、可先找到小腿脾经进行按摩,结合肾经的复溜穴一同按摩,来减轻肝脏的负担,然后达到补肝的目的。
1.3、通过对太冲穴的按摩,从太冲揉到行间穴让体内的一些难以排泄的尿酸物质及废物得以排泄。
痛风按什么穴位
2、痛风按摩的注意事项
注意当痛风发作时,按摩的同时用热水泡脚,可以令痹症得到减轻。
作用:通过长时间这种按摩,令那些长时间堆积于关节处的钠盐得到溶解,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令心、肺、肾脏功能恢复,然后达到控制尿酸、消除钠盐堆积、减轻痛风疼痛的目的。
中医穴位按摩用于别的疾病治疗较为常见,而用于痛风只能当作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可是根据临床研究发现,它的治疗效果一点也不比药物的效果差。
3、痛风的中医艾灸方法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痛风按什么穴位
艾灸治疗痛风属于痛风的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治疗的效果是很好的。艾灸治疗痛风主要以痛点和肿胀的部位作为施灸的重点,同时加上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肾俞、腰阳关等穴位,来恢复被疾病破坏的正气。艾灸的主要功能是驱、补、通、调,就是驱寒邪,补正气,通经络,调整人体元阴元阳,但艾灸治疗痛风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患者见效快,有些患者见效慢。
另外,艾灸能够令气血和顺,令人体机能得以恢复,在日常防病保养方面有显着效果。如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五脏六腑之气血得以充养,使人形体康健;灸关元、气海可助藏精蓄血,使人阳气足,精血充,邪气难犯,达到养生保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