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应该如何做好预防
急性肝衰竭应该如何做好预防
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较高,应尽量防避其发生。临床上能做到的是用药时注意对肝的不良作用。例如:结核病用利福平、硫异烟胺或吡嗪酰胺等治疗时,应检查血转氨酶、胆红素等,如发现肝功能有改变,应及时更改药物。外科施行创伤性较大的手术,术前应重视病人的肝功能情况,尤其对原有肝硬化、肝炎、黄疽、低蛋白血症等病变者,要有充分的准备。麻醉应避免用肝毒性药物。手术和术后过程中要尽可能防止缺氧、低血压或休克、感染等,以免损害肝细胞;术后要根据病情继续监测肝功能,保持呼吸循环良好、抗感染和维持营养代谢,对肝起良好作用。
如何预防肝衰竭
(1)对于存在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做到每年定期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复制状态,发现肝功能异常,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慢性肝炎患者一旦出现黄疸就要及时住院,警惕肝衰竭。
(2)已经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可擅自停用药物,一旦停药会造成病毒大量复制,引起的免疫反应会出现急性肝衰竭。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等,了解是否出现病毒变异,一旦出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对于酗酒者,要坚持戒酒。
(4)药物使用应慎重,摒除「中药无害」的想法。
肝衰竭严重会有生命危险吗
肝衰竭是由于慢性肝病到终末期的一个表现,慢性肝病到终末期患者往往症状非常的严重,患者会出现胸水,全身的水肿,下肢水肿,腹水等等表现。 另外还合并有消化道出血,干性脑病等等多发的并发症,所以肝衰竭是非常严重的,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所以说肝衰竭非常严重,我们希望有潜在可能性肝衰竭的患者要进行了积极的治疗。
按照严重程度,肝功能衰竭怎么分期
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 (亚急性) 肝衰竭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1)早期:极度乏力,厌食、呕吐和腹胀;皮肤颜色逐渐加深;易出血。
(2)中期: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轻度肝性脑病和 (或) 明显腹水;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
(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例如肝肾综合征(合并肾脏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等;重度肝性脑病;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
急性肝衰竭怎么办
ALF的临床过程为进行性多器官功能衰竭,除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药外,其余情况均无急性肝衰竭的特效疗法。治疗目标是维持生命机能,期望肝功能恢复或有条件时进行肝移植。
1.一般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常规给予H2受体拮抗剂,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给予皮质类同醇、肝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无明显效果。
2.肝性脑病和脑水肿 肝性脑病常骤起,偶可发生于黄疸之前。常有激动、妄想、运动过度,迅速转为昏迷。有报道称,苯二氮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fIumazenil)至少能暂时减轻昏迷程度。
Ⅳ期肝性脑病患者75%~80%发生脑水肿,是ALF的主要死因。提示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征兆有:①收缩期高血压(持续性或阵发性);②心动过缓;③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去脑样姿势;④瞳孔异常(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⑤脯干型呼吸,呼吸暂停。颅内压可在临床征兆出现前迅速增高,引起脑死亡,应紧急急性肝衰竭的治疗。
过去常规从胃管注入乳果糖。但未证实对ALF有肯定疗效。新霉素可能加速肾功能衰竭的发展。甘露醇可提高ALF并发Ⅳ期肝性脑病患者的存活率,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征兆或颅内压超过2.7 kPa(20 mmHg)者,可用甘露醇0.5~1.0 g/kg(20%溶液)静脉输注,20分钟内注完;如有足够的利尿效应,血清渗透压仍低于320 mOsm,可在需要时重复急性肝衰竭给药。据报道,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所有原因引致的ALF都有效.能通过增加脑血流和提高组织氧消耗而减轻脑水肿。
3.急性肝衰竭的感染问题 早期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无效,而且会引致有多种抵抗力的细菌感染。
部分(30%以上)并发感染者无典型临床征兆(如发热、白细胞增多),应提高警觉。早期发现感染并给予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4.凝血功能障碍
ALF患者几乎都有凝血功能障碍。由于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硫糖铝,急性肝衰竭最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已显著减少。预防性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并不能改善预后,只有在明显出血、准备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检查时才用新鲜冰冻血浆或其他特殊困子浓缩物。血小板少于50000/mm3者,可能需要输血小板。
5.肾功能衰竭约50%的ALF患者发生少尿性肾功能衰竭。扑热息痛诱发的肾功能衰竭可无肝功能衰竭,预后良好。非扑热息痛ALF发生肾功能衰竭者通常伴有肝性脑病、真菌感染等,预后不良。常用低剂量多巴胺维持肾的灌注,但其疗效未得到对照研究的证实。血肌酐>400μmol/L、液体过量、酸中毒、高钾血症和少尿性肾功能衰竭合用甘露醇者,要选用肾替代疗法。持续性血液过滤(动脉-静脉或静脉-静脉)优于间歇性血液过滤。由于衰竭的肝脏合成尿素减少,血浆尿素监测不是ALF肾功能的良好观察指标。
6.心血管异常ALF心血管异常的临床表现以低血压为特征。急性肝衰竭的处理措施是在肺动脉楔压和心排血量监测下补液,如补液改善不明显,要用血管加压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最常用;血管紧张素Ⅱ用于较难治病例。尽管血管加压药有维持平均动脉压的疗效,但减少组织氧消耗,使其麻用受到明显限制(可同时应用微循环扩张药前列环素等)。
7.代谢紊乱 ALF患者通常有低血糖,中枢呼吸性碱中毒常见,低磷血症、低镁血症等也不少见。扑热息痛过量代谢性酸中毒与肾功能无关,是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8.肝移植(OLT)是目前治疗AFL最有效的方法。OLT患者选择非常重要,O’Grady等根据病因提出的ALF患者行OLT的适应证可供参考。OLT的绝对禁忌证为不能控制的颅内高压、难治性低血压、脓毒血症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9.急性肝衰竭的辅助肝移植(auxiliary liver transplantation)
即在患者自身肝旁植入部分肝移植物(辅助异位肝移植),或切除部分自身肝后在原位植入减少体积的肝移植物(辅助原位肝移植)。移植技术困难,急性肝衰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10.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 BAL)
理论上,启用人工肝支持系统(liver support system)帮助患者度过病情危急阶段是最好的治疗方法。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效不理想。BAL已试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11.肝细胞移植
肝细胞移植治疗ALT是可行和有效的。需进一步研究如何保证肝细胞的高度生存力和代谢活力,并了解最适合的细胞来源(人、动物或胎肝细胞)和植入途径(腹腔内、牌内或经颈静脉的门静脉内植入)。
急性肝衰竭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急性肝衰竭易导致肝昏迷:肝功能严重衰竭时可发生肝昏迷。正常情况下,肝脏对蛋白质氨基酸的代谢是:蛋白质→氨基酸→去氨作用→氨→尿素。急性肝衰竭后期,由于肝功能严重障碍,去氨作用差,氨不能进一步合成尿素,血液中氨的浓度升高,毒害中枢神经系统。患者起初躁动不安、谵妄、痉挛,后期嗜睡、昏迷。同时由于肝细胞的缺氧、缺血、坏死,以及细胞组织的无氧代谢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也毒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肝昏迷。肝功能衰竭时,对肝糖原的分解作用减弱,血糖降低,也可引起肝昏迷。此外,肝硬变肝功能衰竭时,肝内三大代谢障碍,使血液和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特别是脑组织细胞生物化学过程发生紊乱,造成脑血流障碍和缺氧,以及肝脏不能将体内大量的代谢产物加工解毒。这些都是导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
肝衰竭严重会有生命危险吗 肝衰竭会传染吗
肝衰竭只是肝病到终末期的一个表现,本身肝衰竭并不会传染,但是引起肝衰竭的一些基础性的疾病,会有一定的传染性。 比如说肝硬化,肝硬化是指肝脏组织弥漫性的纤维增生,假小叶以及再生结节的形成导致的一个慢性肝病,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等表现。晚期往往出现消化道出血。引起肝硬化的原因非常多,主要有病毒性的感染,包括乙肝,丙肝、丁肝病毒等等,其他包括酒精,胆汁淤积、瘀血等等。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这个时候就有传染性,由于我们对于有乙肝、丙肝、丁肝等等患者,要尽量避免交叉感染,预防感染,病毒感染加重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衰竭等等。
四个原因导致肝衰竭
1、各型病毒性肝炎
如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也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肝炎病毒混合或重叠感染引起,急性肝衰竭的发病主要是强烈的免疫病理反应所致。
2、遗传代谢障碍疾病
包括半乳糖血症、果糖失耐受、酪氨酸血症、Reye综合征、新生儿血色病、肝豆状核、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它们所致的急性肝衰竭绝大多数发生于婴幼儿。
3、妊娠
妊娠偶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在妊娠者中的发病率为0.008%。多见于妊娠后期3个月,均匀发生于妊娠第36周,初产妇占48%,半数病例有先兆子痫或子痫的临床表现,14%为挛生妊娠妇女,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4、药物
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安痛定、阿司匹林等;抗结核药如雷米封、利福平等;其他如氟烷、甲基多巴、锑剂、砷剂、磺胺药等。引起的急性肝衰竭几乎与病毒性肝炎引起者一样常见,大多发生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可通过直接肝毒性和间接肝毒性两种模式损害肝脏。药物性肝损害在出现首见症状后如继续用药,则发生急性肝衰竭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哪些因素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
1、自身免疫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指一系列累及肝脏的免疫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及肝移植后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检查可有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及肝肾微粒体抗体阳性。前二者主要是由于基因方面的异常易于产生自身免疫,其肝脏自身抗原多肽被T淋巴细胞识别后产生针对肝脏的自身免疫性损伤。肝移植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一种类风湿性疾病成年发病的Still病,有时也累及肝脏导致暴发性肝衰竭。
2、缺血性:血管性因素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很少见。肝脏缺血可由全身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源性休克、中暑及反复发生的心律失常等)所致,也可由局部性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急性肝前静脉阻塞)引起。
3、放射损伤性:放射损伤导致的暴发性肝衰竭并不多见,急性放射病或肝脏局部大剂量放疗有时也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
4、其他: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应用干扰素和免疫抑制药治疗时,肝功能可恶化,有时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另外,除以上病因外,还有约1/3的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这部分患者的病因与肝炎病毒有关,可统称为非甲-庚肝炎。
肝脏衰竭能不能治好
目前肝衰竭的临床治疗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手段,强调综合治疗,包括内科基础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脏移植治疗三方面。
药物治疗
(1)内科基础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并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为肝细胞的再生赢得时间。
① 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严格消毒隔离、保证每日能量和液体供给、维持内环境稳定、动态监测肝功能、血生化、凝血项等变化。
② 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
a 病因治疗:对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及HBV
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尽早酌情使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等,临床研究显示: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近期可遏制肝衰竭的炎症过程,远期可抑制炎症发作,延缓肝纤维化,降低肝癌发生;但应注意后续治疗中病毒变异和停药后病情加重的可能。对于药物或酒精所致肝衰竭,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和严格戒酒。
b激素治疗: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对降低急性肝衰竭(尤其是酒精性肝衰竭)病死率有显著效果, 但糖皮质激素对HBV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应用存在一定争议。周先珊等通过对63例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ACLF患者的随机分组研究发现,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g/日×7天,后逐渐减量,总疗程7周)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同时不增加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饮食
(1)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饮食应忌坚硬、辛辣、热烫、快餐等食物,食物应清淡、新鲜、易消化,以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为主;严格限制烟、酒的摄入。
(2)疾病早期以静脉营养为主,口服为辅,恢复期则以口服营养为主,静脉为辅,部分危重病人可实施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输注营养液,如无糖尿病,可选择少食多餐的进食方法。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时,营养液成分应包括葡萄糖、中长链脂肪乳、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等的全面补充,持续缓慢静脉输入为宜。
(3)酸奶中含有较多乳酸菌,可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繁殖,并可促进钙、磷、铁的吸收,提倡二餐中间服用。
(4)保证每日1500千卡以上的总热量摄入(视病情轻重而定),对于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予限制,可服用氨基酸制剂。
(5)除日间正常进食外,强调睡前加餐(200-300千卡)的必要性,研究显示睡前加餐有助于改善机体“饥饿状态”,最终改善患者的机体代谢状态。
(6)对于合并大量腹水或浮肿患者,应适当控制食盐和水的摄入量。每日钠盐摄入量500-800mg(氯化钠1.2-2.0g),进水量限制在1000ml左右,如有严重低钠血症,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肝衰竭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1、对于存在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做到每年定期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复制状态,发现肝功能异常,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慢性肝炎患者一旦出现黄疸就要及时住院,警惕肝衰竭;
2、已经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可擅自停用药物,一旦停药会造成病毒大量复制,引起的免疫反应会出现急性肝衰竭。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等,了解是否出现病毒变异,一旦出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对于酗酒者,戒酒斯必须的,还要坚持戒酒;
4、药物使用应慎重,常见的药物性肝衰竭中中药不可忽视,摒除“中药无害”的想法。
按照发展速度,肝功能衰竭的怎么分类
根据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
(1)急性肝衰竭,起病急,发病 2 周内出现以中度以上肝性脑病;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 15 d~26 周内出现肝衰竭临床表现;
(3)慢加急性 (亚急性) 肝衰竭,患者既往有慢性肝病,再次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损害;
(4)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慢性肝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