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乳腺癌的偏方有哪些
治疗乳腺癌的偏方有哪些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女性居多,男性乳癌占全部乳癌患者的0.5%到1%。
乳腺癌发病原因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比如雌激素、孕激素及泌乳素等,其中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20岁前本病少见,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可能与年老者雌酮含量提高相关。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不孕及初次足月产的年龄与乳腺癌发病均有关。一级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乳腺良性疾病与乳腺癌的关系尚有争论,多数认为乳腺小叶有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可能与乳腺癌发病有关。另外,营养过剩、肥胖、脂肪饮食,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机会。此外,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与乳腺癌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
乳癌的高危人群
年龄增加、遗传基因、生活形态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某些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较一般女性为高,她们的特征是:
①本身即患有乳癌或卵巢癌、有乳癌家族史(第一代亲属(母亲、姐妹等)中,如果有乳腺癌发病,这个家族就属于高危人群。)
②未生育或35岁以后才生育、40岁以上未曾哺乳或生育
③初经在12岁以前、停经过晚(如:55岁以后才停经者)
④过于肥胖
⑤经常摄取高脂肪或高动物性脂肪、爱吃熟牛肉
⑥曾在乳部和盆腔做过手术
⑦过度暴露于放射线或致癌源(例如:经常施行X光透视或放射线治疗)
⑧经由其他癌症转移至乳房(例如:患子宫内膜腺癌者)
⑨有慢性精神压迫
⑩不常运动
乳腺癌的组织类型
非浸润性癌
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当癌瘤局限在乳腺导管或腺泡内,未见突破其基底膜时称非浸润性癌。
(1) 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未突破管壁基底膜。多发生于中小导管,较大导管少见,一般为多中心散在性分布。
(2) 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多见于绝经前妇女,发病年龄较一般乳腺癌早 5 - 10 年。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充满无极性的癌细胞。小叶原位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
早期浸润性癌
(1) 小叶癌早期浸润:癌组织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小叶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范围内。
(2) 导管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的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生芽、向间质浸润。
浸润性特殊型癌
(1) 乳头状癌:发生于大乳管的上皮细胞,癌实质以有纤维脉管束或无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结构为主者,可为非浸润性与浸润性乳头状癌。其浸润往往出现于乳头增生的基底部。
(2) 髓样癌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切面常有坏死和出血,镜下可见大片癌细胞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癌周边部更明显,一般认为是机体对肿瘤产生的抵抗。
(3) 小管癌:发生于导管或小导管上皮细胞,是恶性度较低的一类型,预后良好。
(4) 腺样囊性癌: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片块或小染,内有数目不等,大小较一致的圆形腔隙。腔面及细胞片块周边可见肌上皮细胞。
(5) 大汗腺样癌:癌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有时可见顶浆突起,胞核轻度到中度异型,形成腺管、腺泡或小乳头结构。
(6) 粘液腺癌: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粘液腺化生的基础上,多见于近绝经期或绝经后的妇女,尤以 60 岁以上妇女多见。癌实质中,上皮粘液成分占半量以上。粘液绝大部分在细胞外,形成粘液湖;偶见在细胞内,呈印戒样细胞。
(7) 鳞状细胞癌:来源于鳞状上皮化生的乳腺导管上皮。癌实质全部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即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若其他型癌发生部分鳞状上皮化生,则不在此列。
(8) 乳头派杰氏病:又称乳头湿疹样癌, Paget(1874) 首先描述此病。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认为其镜下瘤细胞形态具有体积大,胞浆丰富淡染,常呈空泡状,核较大,明显不规则,偶见核分裂象。
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1) 浸润性小叶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
(2) 浸润性导管癌:导管癌明显浸润间质,但浸润部分不超过癌实质一半。若超过一半,则以浸润性癌的主要形态命名。
(3) 硬癌:癌细胞排列成细条束或零散分布,很少形成腺样结构,纤维间质成分占三分以上,且致密。
(4) 髓样癌:癌巢呈片状或团块状密集,可有腺样结构,癌实质占三分以上,间质可有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5) 单纯癌;介于硬癌与髓样癌之间,即癌实质与纤维间质成分比例近似。癌细胞主要形成不规则的实性条束或小染,也可有腺样结构。
(6) 腺癌:癌细胞大小尚一致,胞浆丰富,可有分泌,核深染,核分裂象多见,癌细胞呈腺管样排列,层次多,极性紊乱,缺少基底膜,在间质中呈浸润性生长,癌细胞亦可呈条索片块排列,腺管样排列需占二分以上。
乳腺癌的扩散及发展和分期
乳腺癌的扩散及发展
乳腺癌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90天,在临床能发现肿块前,肿瘤的隐匿阶段平均为12年(6~20年)。肿瘤一旦发生,其发展可通过以下方式:局部扩展、淋巴道播散、血行播散。乳腺癌如不经治疗,或者给药无效,会逐渐侵犯以下一些区域:淋巴腺、骨、肺、肝、脑、胸膜腔、心包渗液、高血钙、脊髓受压。
乳腺癌的扩展可直接向周围,可经淋巴道和血流。淋巴结按理应是防止癌细胞从原发肿瘤外逸的第一道屏障,癌细胞若能通过淋巴结屏障通常便累犯锁骨上淋巴结,进而侵入静脉入血。肿瘤除转移腋下淋巴结之外,奇静脉系统可通过椎间静脉、椎外静脉丛后组与椎内静脉相连,椎静脉系与腔静脉的血流在腹内压改变时可互相流动,因此,有些患者在未出现腔静脉系(如肺)转移前,先出现颅骨、脊柱、盆骨等转移。
乳腺癌的分期
Ⅰ期 指原发肿瘤原发肿瘤小于2cm 淋巴结无转移
Ⅱ期 原发肿瘤大于2cm 有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活动
Ⅲ期 原发肿瘤大于5cm 有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固定
Ⅳ指原发肿瘤期任何大小 锁骨上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
乳腺癌的症状
乳癌最早的表现是患乳出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肿块位于外上象限最多见,其次是乳头、乳晕区和内上象限。因多无自觉症状,肿块常是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的。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 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内陷等。癌肿较大者,可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癌肿继续增长,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些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少数病人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癌的远处转移,至肺时,可出现胸痛、气促、胸水等;椎骨转移时,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肝转移时,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等。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形式的乳癌(如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癌),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
医院检查
查体:首先由全面检查开始,注意胸、腹、盆腔的转移,而后检查乳房。月经来潮后第9~11天是乳腺检查的最佳时间,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容易发现病变。检查应先查健侧,后查患侧。视诊:注意双侧乳房是否对称,外形有否异常,皮肤有无炎症样改变及橘皮样水肿等。触诊:检查时五指并拢用手指掌面及手掌前半部分放于乳房上触摸,查左侧时用右手,右侧用左手,不要抓捏,触摸顺序是逆时针由内上开始依次内下、外下、外上、乳晕区,以免遗漏。压迫乳晕,有否溢液排出及性质。检查锁骨上、下、腋窝淋巴结。
超声显像检查:超声显像检查可清晰了解乳腺组织形态、边界、有无肿物、大小、形态、性质(囊性或实性)等情况,为肿瘤良恶性鉴别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超声检查对30岁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为80%~85%。癌肿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形成的强回声带,正常乳房结构破坏以及肿块上方局部皮肤增厚或凹陷等图像,均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指标。超声检查无损伤性,可以反复应用。
热图像检查:应用图像显示体表温度分布,由于癌细胞增殖快,血管增多,肿块表面温度增高,即相应体表温度较周围组织高,用此差异可做出诊断。但是这种诊断方法缺乏确切的图像标准,热异常部位与肿瘤不相对应,诊断符合率差,所以近年来渐少应用。
CT检查:可用于不能触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定位,确诊乳腺癌的术前分期,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有无肿大,有助于制订治疗计划。
肿瘤标志物检查:在癌变过程中,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直接释放细胞组织成分,并以抗原、酶、激素或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这类物质称肿瘤标志物。检查方法有:癌胚抗原(CEA),铁蛋白,单克隆抗体等。
活体组织检查:乳腺癌必须确立诊断方可开始治疗,目前检查方法虽然很多,但至今只有活检所得的病理结果方能做唯一肯定诊断的依据。①针吸活检:其方法简便、快速、安全,可代替部分组织冰冻切片,阳性率较高在80%~90%之间,且可用于防癌普查。若临床诊断恶性而细胞学报告良性或可疑癌时,需选择手术活检以明确诊断。②切取活检:由于本方法易促使癌瘤扩散,一般不主张用此法。只在晚期癌时,为确定病理类型时可考虑应用。③切除活检:疑为恶性肿块时切除肿块及周围一定范围的组织即为切除活检,一般要求从肿瘤边缘至少1厘米左右尽可能完整切除。
临床诊断
病史询问:肿块常是乳腺癌病人首发症状,须问明出现的时间、部位、大小、生长快慢,是否疼痛,乳头糜烂、溢液的时间、性质,腋窝有无肿块。详细询问病史及临床检查后,大多数乳房肿块可得出诊断。但乳腺组织在不同年龄及月经周期中可出现多种变化,因为应注意体格检查方法及检查时距离月经期的时间,乳腺有明确的肿块时诊断一般不困难,但不能忽视一些早期乳腺癌的体征,比如局部乳腺腺体增厚、乳头溢液、乳头糜烂、局部皮肤内陷等,以及对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可用一些辅助检查:
乳腺钼靶摄片
乳腺钼靶摄片是一种无创伤的方法。采用Siemens-ElemaAB 型乳腺X 线机, 操作简便易行, 其乳腺平片图像清晰,层次丰富, 信息量大, 对普查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早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活组织病理检查方法
肿块切除:将乳房中肿块或可疑组织的整个切除,进行病理检查。
切取活检:从肿块或可疑组织中切取部分组织进行检查。
细针穿刺:用一根很细的针从肿块、可疑组织或积液中抽取一些组织、细胞检查。其他,如乳头溢液者可做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糜烂部刮片或印片细胞学检查。
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测定
乳房肿瘤切除后,测定肿瘤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水平,如果受体水平较高,说明该肿瘤对内分泌治疗如三苯氧胺等较敏感、有效。
超声显像
超声显像属无损伤性,一般B超作为乳腺增生检查的首先检查方式,简单、准确,可反复使用。
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
乳腺导管内视镜可直视下观察到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观察到乳头溢液患者病因诊断的准确性,并对病变导管准确定位,给手术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伴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癌,尤其在钼靶X线检查未见钙化灶的导管内癌患者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等。
乳腺癌的并发症
一、乳腺癌患者少数在早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乳头溢液。乳腺癌肿块生长速度比较迅速。乳房可有“桔皮样”改变,肿瘤表面皮肤凹陷,乳头偏向肿瘤所在的方向,乳头内陷等。而到乳腺癌晚期通过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可以并发其他一系列的症状。
二、乳腺癌患者到中晚期可出现“肿瘤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食欲不振既是恶病质的原因,又是恶病质的临床表现。可出现食欲不振、厌食、消瘦、乏力、贫血及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生命危险。
三、乳腺癌后期可出现淋巴转移,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而且肿大的淋巴结数目不断增多,互相粘连成团,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对侧腋窝淋巴转移。乳腺癌后期还可以出现远处转移,乳腺癌会转移到肺部,出现胸痛、胸水、气促等症状。脊椎转移可以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等,肝转移可以出现黄疸、肝肿大等。
乳腺癌的并发症多数是癌症中晚期出现,患者身体状况比较差,疾病比较严重。需要积极控制癌细胞的扩散。
乳癌的治疗
乳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激素治疗等。治疗乳癌或许只采用其中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治疗的方法视个别病情而定,因人而异,并受其它因素影响,包括患者是否绝经、健康状况、肿瘤的种类、大小、显微镜下的形态及其是否扩散到乳房以外等。
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仍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术式有多种。选用何种术式都必须严格掌握以根治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为辅的原则。
乳房切除手术的范围,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性质和扩散的程度。手术是在持续硬外麻或全麻下进行的中等程度的手术。
术前要做好配合工作,如皮试、配血、备皮、全身检查、练习在床上大小便,术前晚餐后禁食及服安眠药等。术后麻醉药力过后患者可恢复正常饮食。伤口将放有一条胶管连接引流瓶,以便排清伤口区积聚的淋巴液,有利于伤口愈合。乳房切除术后伤口愈合好,一般8-14天则可出院,2-3周后回院拆线。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放疗) 是利用高能量射线来消灭癌细胞,在治疗癌症的同时,希望能减低正常细胞的伤害,整个放射疗程一般需5-6周时间。乳癌的放疗通常会引起轻微的副作用,如:
短暂性皮肤红肿,表皮脱落(类似太阳晒);
皮肤变厚及肤色加深;
恶心、呕吐及疲倦;
少部分病人可能并发肺炎,应积极治疗。
皮肤改变大多可于治疗完成数月后至一年间好转,疲倦则仍会持续数月之久。
化疗
化疗是利用抗癌药物来破坏癌细胞的发生和分裂以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患者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后,医生可能使用此疗法作为辅助治疗,以减低癌症复发的机会。一般来说,整个疗程为六个月,化疗药物可分为口服及静脉注射两种,化疗每次的疗程有几天,随后是几个星期的休息,让身体从化疗的副作用中逐渐恢复。化疗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有:
疲倦、情绪低落;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胃肠不适、包括腹泻;
头发脱落、口腔疼痛和溃疡;
停经。
骨髓抑制,造血功能下降、血球数目减少,容易受到感染。
激素治疗
激素是人体自然产生的物质,能控制正常细胞的生长和活动,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黄体酮,激素亦可影响乳癌细胞的生长,乳癌的激素治疗包括了反激素治疗,用来防止女性激素对乳癌细胞产生作用,现在最常使用的一种激素是三苯氧胺,此药每天服食两次,每次一片,疗程为期二年。其副作用轻微,对绝经后妇女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潮红,轻度恶心及阴道分泌物增加等,绝经前妇女可有停经,月经不规则。但并不是所有乳腺癌的患者都适合激素治疗。手术切除标本做病理检查外,还应测定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如果阳性的话,则可优先运用激素治疗。受体阴性则优先化疗。
分子靶向治疗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作为乳腺癌治疗的一种新手段,在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目前对于乳腺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4种手段。近年来,随着对恶性肿瘤发病的基因和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致癌基因的分子靶向治疗技术被应用于医学临床。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中特有的基因片段为治疗位点,通过调节或阻断这些基因片段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靶向治疗特异性强,效果显著,基本上不损伤正常组织,因此肿瘤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中最有前景的方案。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的信号通路及其癌基因相关表达产物进行治疗。分子靶向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或相关细胞的信号转导,来控制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常用的药物有:曲妥珠单抗、贝伐单抗等。
免疫治疗
1、活化吞噬细胞、自然杀手细胞、伤害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诱导白细胞素,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
2、诱导癌细胞凋亡。
3、与传统的化学治疗药物(丝裂霉素、卡莫斯丁等)合用,既增加药效,又减轻化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
4、与免疫治疗药物(干扰素-α2b)有协同作用。
5、减缓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食欲,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