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痉挛推拿有用吗
小儿肠痉挛推拿有用吗
小儿肠痉挛推拿有一定治疗效果。
小儿肠痉挛属中医中的“肠气病”,多因气候变化,护理不当,导致小儿欺负受风寒冷气侵袭,寒邪凝结肠间,导致气滞,经络不通,气血壅阻不行而引发的腹部剧烈交通。通过推拿相关穴位有调理脾胃,扶正祛邪,通经活络,补中益气之功,从而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肠痉挛。
肠痉挛有何表现
(1)平时健康的小儿:如果突然发生阵发性、间歇性的腹痛;而在间歇期间,又找不到异常的体征,则是本病的主要特点,患儿的腹痛,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不等,时作时止。经反复发作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后,腹痛可不再出现。
(2)个别患儿:其反复发作的腹痛,可迁延数日,腹痛的程度轻重也各不相同,严重者可以出现就地翻滚。典型病例其腹痛部位往往以脐周为主,也就是说,出现痉挛的部位是在小肠。近端的大肠出现痉挛时,其疼痛处为右下腹;当远端的大肠出现痉挛时,左下腹发生疼痛;如果患儿在大便之前出现腹痛,那么可能是降结肠或乙状结肠发生痉挛。
(3)少数年龄较大的儿童:其绞痛可能出现于肋部,并且多见于一侧,这是由于结肠的肝曲或脾曲发生痉挛,年岁较小者,也可能出现剑突下的腹部区域绞痛,这是由于胃发生痉挛。严格说来,这不是肠痉挛,而是胃痉挛,但因其发生的机理相似,故肠痉挛推拿治疗也有效果。
小孩落枕推拿有用吗
小孩落枕推拿有用。
小孩落枕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是它的发病机制跟成人相似,中医所说“不通则痛”,可以很好的解释落枕疼痛的原因,主要因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肩胛肌经脉闭阻,血脉不通,局部肌肉痉挛所致,推拿以下相关穴位,可以舒筋活络,缓解小孩落枕。
小儿推拿肠痉挛怎么推 补脾经100次
患儿仰卧位,推拿者站在患儿侧方,一手扶住患儿的前臂,另一手以拇指螺纹面在患儿拇指末节螺纹面做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或将患者拇指屈曲,推拿者用拇指螺纹面循患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反复操作100次。
小儿推拿肠痉挛怎么推 运内八卦100次
患儿仰卧位,推拿者站在患儿侧方,一手扶住患儿四指,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以食指,中指二指夹住患儿拇指,并以拇指端自患儿掌根处顺时针方向做环形推动,反复操作100次,操作时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
小儿肠痉挛症状及治疗
一、小儿肠痉挛症状
肠痉挛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症状之一,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属小儿功能性腹痛。肠痉挛的特点是腹痛突然发作,有时在夜间睡眠时突然哭醒,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长,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时发时止,反复发作,个别患儿可延长至数日。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数分钟后自行缓解,重者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哭闹不安、翻滚出汗。肠痉挛多发生在小肠,腹痛以脐周为主,多伴有呕吐。发作间歇时腹部无异常体征。婴儿则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可突然大哭持续数小时。本病可时发时止,但预后良好,随年龄增长而自愈。
二、小儿肠痉挛病因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比较公认的是部分患儿对牛奶过敏。常见有上感、腹部受凉、贪凉饮冷、进食过多或食物含糖量高等诱因,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肠壁肌肉出现痉挛,阻断肠内容物通过,随肠蠕动增强,腹痛阵发性加剧,可引起呕吐。在痉挛一定时间后,肌肉自然松弛,腹痛缓解,但以后又可复发。
三、小儿肠痉挛的家庭护理
肠痉挛发作时,患儿的腹部喜温喜按,爸爸或妈妈可用温手揉按患儿腹部或将温水袋放在患儿腹部,数分钟后症状可缓解。
在肠痉挛发作期间,应给宝宝吃面条或粥等易消化的饮食,不要让宝宝吃冷饮或喝含糖量高的碳酸饮料。
中药治疗上,可采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法。
要给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进食前要稍事休息,不要仓促就餐;不要暴饮暴食;要节制冷饮,少喝含糖量高的饮料;饭后不要剧烈运动;临睡前不要吃得过饱。
四、小儿肠痉挛吃什么药
1.如果孩子的腹痛只是偶尔发生或发生次数并不频繁,一般不用服药治疗,大约经过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甚至数秒钟,腹痛往往会自然缓解。
3.如果各项检查都是正常时,就可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肠痉挛症”。临床经验表明,这种病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腹痛往往可以自然痊愈。
小儿推拿肠痉挛怎么推 揉板门300次
患儿仰卧位,推拿者站在患儿侧方,一手扶住患儿前臂,另一手以拇指螺纹面按揉患儿手掌大鱼际处为“揉板门”,反复操作约300次。
小儿肠痉挛的症状
肠子没事,大家都相安无事。肠子闹起来,真的是要人命。遇到肠痉挛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减缓肠痉挛带来的痛苦,肠痉挛的治疗主要可以通过药物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西药和中药,物理治疗包括穴位注射、推背、针刺。
肠痉挛的治疗方法如下:
穴位注射:可取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10毫克(1毫升),行单侧梁丘穴位注射。操作时,常规酒精消毒,针头刺入穴位内2/3后不需提插,回抽无血液再缓缓注入药液。
推背:令肠痉挛患者俯卧于床上,不用枕头,头偏向一侧,上肢贴身伸直。操作者立于床边,两腿拉开小弓字步,两手五指展伸,并列平放在患者背部上方(手掌与背部紧贴),然后向前暴发性推出,使背部皮肤肌肉在瞬间随手掌迅速推移。自上而下推至腰部,力量适中。推4遍后,令肠痉挛患者将头转向另一侧,按上法推4遍。最后,操作者右手半握拳,用腕力捶背,自上而下捶2~3遍,一般疼痛即止。
针刺:第一组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中脘(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第二组取天枢(肚脐向左右3指宽处)、下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操作时患者仰卧,每次1组,两组交替使用。穴位常规消毒后,垂直进针0.5~1.0寸,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每天1次,留针20分钟。本法具有起效迅速、经济方便、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西药:常用解痉剂,如阿托品(成人),0.5~1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盐酸山莨菪碱,1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西托溴铵(静注或肌注,每次5毫克,每日3~4次;口服,每次50毫克,每日2~3次);或用硝苯吡啶片10毫克,舌下含服。后者能迅速阻滞钙离子的内流和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从而解除疼痛,是比较理想的解痉药。
中药:常用藿香正气口服液10毫升,口服,每天3次。研究表明,该药对肠痉挛有抑制作用。或用解痉散,木香、山药、小茴香各6克,玄胡15克,厚朴5克,陈皮12克,炒白芍24克,当归10克,炙甘草3克。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煮沸后,用小火再煮30分钟,共煮2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00毫升,分2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