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热的施治要点
胆热的施治要点
1.本证为少阳胆经热甚之证,热郁少阳半表半里,以致枢机不利,必以清胆之剂泄其热而利其枢机。
2.胆病影响脾胃,化生湿热痰浊,少阳相火衰煺易见呕逆吞酸等症;湿热留连易发黄疸,必辅以或加强辛开苦降芳化利湿煺黄之品。
3.因胆热常可横逆于胃而形成胆胃不和之证,故治疗时,一则要注意胆胃并治提高疗效,二则要时时注意维护胃气,切勿过用苦寒,以免伤胃。
4.本证当与小柴胡汤证相鉴别,同为和解之剂,小柴胡和解少阳,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本证乃寒热如疟,口苦膈闷,治以清胆利湿。虽同配伍黄芩,但本证特取善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之青蒿,功在清芬透络。同时也应与饮停胁下的旋复花汤证区别。
风湿热治疗措施
(一)一般治疗风湿热活动期必须卧床休息。若明显心脏受损表现,在病情好转后,控制活动量直到症状消失,血沉正常。若有心脏扩大、心包炎、持续性心动过速和明显心电图异常者,在症状消失,血沉正常后仍需卧床休息3~4周。恢复期亦应适当控制活动量3~6个月。病程中宜进食易消化和富有营养的饮食。
(二)抗风湿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两类。对无心脑炎的患者不必使用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对急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1.水杨酸制剂是治疗急性风湿热的最常用药物,对风湿热的退热,消除关节炎症和血沉的恢复正常均有较好的效果。虽然本药有明显抑制炎症的作用,但并不去除其病理改变,因而对防止心脏瓣膜病变的形成无明显预防作用。水杨酸制剂以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水杨酸钠较为常用,尤以阿司匹林效果最好。阿司匹林起始剂量为:儿童每日~100mg/kg;成人每日~6g;分~6次口服。水杨酸钠每日~8g,分4次服用。使用水杨酸制剂应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或出现全身毒性反应如耳鸣、头痛、或换气过度。症状控制后剂量减半,维持6~12周。水杨酸制剂常有胃部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此时可用氢氧化铝,不宜服用碳酸氢钠,因后者可减低水杨酸制剂在胃肠道的吸收,增加肾脏的排泄,并可促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如患者不能耐受水杨酸制剂,可用:氯灭酸(抗风湿灵)0.2~0.4g,每日3次;或贝诺酯(benorilate)每日~4.5g,分次服用,贝诺酯系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的脂化物,对胃刺激较轻,吸收后在血中缓慢释放出水杨酸。
2.糖皮质激素大型临床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与阿司匹林对风湿热的疗效方面并无明显差别,且有停药后“反跳”现象和较多的副作用,故一般认为,急性风湿热患者出现心脏受累表现时,宜先用水杨酸制剂;如效果不佳(热度不退,心功能无改善),则应及时加用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开始剂量宜大,可用:泼尼松,成人每天60~80mg,儿童每天2mg/kg,分~4次口服。直至炎症控制,血沉恢复正常。以后逐渐减量,以每天5~10mg为维持量;总疗程需2~3个月。病情严重者,可用氢化考的松每天300~500mg;或地塞米松每天.25~0.3mg/kg,静脉滴注。
糖皮质激素停药后应注意低热,关节疼痛及血沉增快等“反跳”现象。在停药前合并使用水杨酸制剂,或滴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2.5~25mg,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可减少“反跳”现象。
(三)抗生素治疗风湿热一旦确诊,即使咽拭子培养阴性应给予一个疗程的青霉素治疗,以清除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持续存在或再感染,均可使风湿热进行性恶化,因此根治链球菌感染是治疗风湿热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40~80万单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120万单位,肌肉注射一次。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予口服红霉素,每天4次,每次g,共10天。
(四)中医药治疗急性风湿热多属热痹,宜用祛风清热化湿治法;慢性风湿热则多属寒痹,宜用祛风散寒化湿治法。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等辅以中医药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疗效。针刺疗法对缓解关节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五)舞蹈症的治疗抗风湿药物对舞蹈症无效。舞蹈症患者应尽量安置于安静的环境中,避免刺激。病情严重者可使用镇静剂如鲁米那、地西泮(安定)等,亦可用睡眠疗法。舞蹈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耐心细致的护理,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药物治疗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结果。
阳虚内热的辨证施治
内热以五内之火,热由内生,病在阴分,故内热者宜清凉,不宜升散,升散则内火愈炽,火空则发也。但内热之证,亦有虚实,实者宜从正治,虚者当从反治。
1.五脏实热
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宜疏下。
(1)心热证候: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多动心烦、急躁不安等。治则:清心降火。主方: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2)肝热证候: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咽干。两胁疼痛,小便赤涩。治则:清肝泻火。主方:泻青丸、柴胡饮子、龙胆泻肝汤。
(3)脾热证候:目疮口臭,烦渴易饥,渴喜凉饮、口燥唇干,口腔溃疡、大便秘结,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治则:泻脾胃伏火。主方: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4)肺热证候:咳嗽时发、咽喉干疼、呕吐黄痰、便秘尿赤,胸膈烦热。治则:清上泄下,泻火通便。主方:轻则泻白散、地骨皮散,重则凉膈散。
(5)肾热证候: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小腹胀满,尿闭不通。治则:滋肾清热,降火。主方:滋肾丸,滋阴八味丸。
2.五脏虚热
虚热宜调补,凡元气虚而热者,必真阴不足,皆假热证也,宜从反治。
(1)心脾肺气虚假热者,五君子煎,人参理中汤。
(2)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五福饮。
(3)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轻则六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肝肾血虚假热者,大营煎,五物煎。肝肾阴虚,上热下寒,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六味回阳饮,或八味地黄汤。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四物加天麻,钩藤。
(4)汗后血虚而热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汤加人参,黄芪。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子加川芎,当归。
口苦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胆热上蒸
如果是口苦并且兼有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小便黄等症状,多为胆热上蒸所导致口苦。
辨证施治
1.肺阴虚证
证候:干咳,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咽喉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润肺,佐以清肺热。主方: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常用药:沙参、麦门冬、百合、玄参、天花粉、玉竹、白扁豆、桑白皮、浙贝、桔梗、太子参
2.心阴虚证
证候: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心悸,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滋养心阴,佐以清心热。主方:天王补心丹。常用药:天冬、生地、玄参、丹参、酸枣仁、远志、茯苓、当归、淡竹叶;
3.脾胃阴虚证
证候:不思饮食,大便硬结,口干唇燥,甚或干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和胃,佐以清胃热。主方:益胃汤。常用药:沙参、麦冬、白芍、淮山药、石斛、天花粉、蜂蜜、葛根;
4.肝阴虚证
证候:两目干涩,头痛头晕,视物不明,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治则:滋养肝阴,佐以清肝热。主方:四物汤,一贯煎。常用药:生地、白芍、当归、何首乌、木瓜、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枸杞、菊花、钩藤。
5.肾阴虚证
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健忘,尿少,头发皮肤干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则:滋补肾阴,佐以清下焦热。主方:六味地黄丸。常用药:熟地、淮山药、枸杞、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菊花、麦冬、五味子。
除上述方药外,可随症加减。潮热加鳖甲、地骨皮;盗汗加五味子、乌梅、牡蛎、浮小麦;烦躁不安加黄连、淡竹叶、栀子。根据阴阳互根、阳中求阴理论,加少量补阳之品,如肉桂、附子、菟丝子、巴戟天、寄生、牛膝等。
阴虚病证由于病因不一,首先导致相关某脏病变,五脏互关,久则可累及它脏,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滋养阴液,佐以清虚热。
湿热体质的辨证施治
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1.湿重
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等。
(1)六一散 成分:滑石、甘草。功能主治: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注意事项: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忌服。
(2)三仁汤 成分: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飞滑石、白通草、半夏、竹叶、厚朴。功效: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注意:杏仁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为15g,过量后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3)平胃散 成分:苍术、厚朴(姜制)、陈皮(去白)、甘草(炙)。功效:燥湿健脾,消胀散满。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禁用。
2.热重
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1)连朴饮 成分:制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2)茵陈蒿汤 成分:茵陈蒿、栀子、大黄。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3)葛根芩连汤 成分: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在化湿或清热的总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参、白藓皮等;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
胆热的中医治疗
治则:清热泻胆,清泄少阳,通腑泄热。
1.内服药
(1)主方蒿芩清胆汤加味。
(2)方药青蒿、竹茹、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大黄,本方适用于少阳热重兼痰湿之证。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l剂。呕吐酸水者,加服左金丸;肢体痠痛者,加桑枝、薏苡仁、丝瓜络;湿热发黄,热重湿轻者,去陈皮、半夏,加茵陈;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佛手。
2.外敷药
(1)竹茹、生姜适量,绞汁,棉浸擦胸口,用于呕酸苦水。
(2)青皮为末,醋炒敷胁下,用于胸胁胀痛。
(3)南星捣烂,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水,用于黄疸。
3.灌肠疗法
(1)生大黄,煎煮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30分钟。
(2)生大黄、青蒿、黄芩、陈皮,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30分钟。
中医治疗咽喉痛按什么穴位
1、咽喉痛按合谷穴
合谷穴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这个穴位按摩起来比较方便,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2、咽喉痛按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证、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3、咽喉痛按少商穴
治则:解热利咽、消肿止痛。
施治:少商,别称鬼信。在手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此穴能宣肺利咽、解热醒神、治热病、咽喉肿痛、发热、发昏等。
按摩方法:用手拇指指甲和食指偏峰相对,掐压左右手拇指指甲旁的少商穴各36-72次,指力要掌握好,不要掐伤皮肤
4、咽喉痛按鱼际穴
治则:清咽止痛。
施治:鱼际穴,在手大拇指掌骨重点,赤白肉际处。此穴能疏风解表、清热消肿、利咽止痛。治喘咳、咯血、咽痛、喉肿、失音、乳痈、小儿疳积、热病等。
按摩方法:用另一手大拇指肚推揉鱼际处36-72次,然后换手,用同样的手法再推揉其另外一手的鱼际处36-72次,每日1次,可连续推揉3次。
5、咽喉痛按太冲穴
治则:泄火化湿、消肿止痛。
施治: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趾骨底之间骨缝凹陷中,是宋代马丹阳治杂病十二穴之一。能泄火化湿、理气行瘀、解郁熄风、消肿止痛、平肝镇静。治热病、惊风、头痛、眼疾、肋痛、咽喉肿痛等。如《标幽赋》载:心胀、咽痛,取太冲必除。
按摩方法:用手拇指指端推揉左右足背处的太冲穴各36-72次,然后再用拇指肚推擦穴位部一会儿,每天1次,连续施治3-6天即可。
6、咽喉痛按耳尖穴
治则:清热散风、消肿止痛。
施治:耳尖,顾名思义,穴位在耳尖上。此穴能清热散风、消炎止痛。治眼疾、痄腮、咽喉肿痛、喉痹等。
根据人体经络路线,提耳尖能使耳朵部分充血,减轻喉部压力,促进颌下腺、腮下腺、舌下腺、腺体的分泌,使喉咙湿润,从而缓解疼痛。
按摩方法:用两手拇指和食指相对,分别有节奏第捏提患者左右耳尖穴各36次为一遍,这样反复捏提三四遍,疼痛即可缓解。
胆热食疗方
⑴橘皮3克、粳米1小撮,水煎,姜汁冲服,治疗呕吐。
⑵蕹菜250克,洗净,切碎,荸荠10个洗净,去皮,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出锅前可加冰糖适量,1日分次食用,吃菜和荸荠,喝汤。适于口苦胸闷等症。
⑶白萝卜1个、生姜10克,捣碎挤汁,加红糖开水冲服,适于呕吐甚者。
⑷土豆100克、生姜10克,分别洗净,切碎,橘子1个去皮核,共用洁净纱布绞取汁液,食前服饮1汤匙,适于口苦胸满,呕恶,食欲不振者。
⑸玉米须33克,蒲公英、茵陈蒿各15克,水煎服,适用于黄疸者。
鼻衄穴位按摩吧
穴位按摩方法一:
治则:清肝热、止鼻血
取穴:上星穴
施治:上星,别称神堂、明堂、思堂、鬼堂。在前额正中入发际直上1寸处。此穴能清肝明目、通鼻窍、止鼻血。治头、目痛、眩晕、近视、鼻渊、癫狂、中风不语、热病等。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肚按压上星穴36-72次,然后再轻柔穴处至血止,但要注意15岁以下儿童禁止点按此穴。
穴位按摩方法二:
治则:降火理血、清热止血
取穴:太冲
施治: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趾骨底之间骨缝凹陷中。是宋代马丹阳治杂病十二穴之一。能平肝镇惊、泄热理气、清火化湿。治胸满肋痛、头痛、目眩、溏泄、疝气、足趾挛痛以及与肝经有关的脏腑器官病。
按摩手法:先用拇指指端或拇指偏峰推揉足背处的太冲穴各36-72次,然后用手拇指指肚和食指肚相对,拿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至血止。
穴位按摩方法三:
治则:退热止血
取穴:商阳穴
施治:商阳穴,别称绝阳。在食指桡侧指甲根上方0.1寸处。此穴能开窍苏厥、清泻阳明经热、消肿止血,治热病、中风、牙痛、耳鸣、咽喉肿痛等。
按摩方法:用手拇指指甲一轻一重掐压商阳穴36次,一般右鼻流血掐压左手指商阳穴,左鼻流血掐压右手指商阳穴,以止鼻血为度。
穴位按摩方法四:
治则:清热散风、通窍止血
取穴:迎香、孔最
施治:迎香,别称冲阳。在鼻翼旁中点弯,鼻唇沟中。此穴能清肺热、散风邪、通鼻窍。治急慢性鼻炎、鼻出血、鼻疮、外感鼻塞、面肿等。
孔最,仰掌时,在腕横纹桡侧上7寸处。肺系病多用此穴。能利咽润肺、清热解表调肺气。治咳嗽、咯血、鼻出血、热病汗不出,肘、臂痛等。
按摩方法:先用手拇指指端指甲和中指端指甲相对,同时向内下掐压鼻翼两旁的迎香穴36次,接着再擦鼻旁36次,然后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相对,推揉左右上肢的孔最穴各36-72次。为了巩固疗效,施治后再用线紧缠患者左右手中指第二三节缝横纹处。
肚子不舒服可能患有的病
一肝门部胆管癌
症状表现:偶有间断腹胀、腹痛,容易被忽略或误以为胃痛。多数患者以持续进行性无痛性黄疸为首发症状,并有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等。
治疗措施: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扩大根治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相对较高,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33%。
二肝胆管结石
症状表现:患者常自幼起即有腹痛、高热寒战、黄疸等“三联症”,有的人成年后依然有这些症状。
治疗措施:肝胆管结石可以通过手术根治性切除,或是弥漫性肝胆管结石可选择个性化综合治疗。
三急性胰腺炎
症状表现:腹痛常由上腹部开始,可有两侧上腹疼痛、腰背部疼痛。如果病变波及全部胰腺,则出现全腹痛。常伴有恶心。
治疗措施:要根据发病原因进行对症治疗,比如结石梗阻、蛔虫梗阻造成的,要做急诊手术取出结石。暂时不需要急诊手术者先由消化内科保守治疗。
四慢性胰腺炎
症状表现:上腹痛,以腰背部疼痛为主。
治疗措施:部分慢性胰腺炎可根治。针对顽固性疼痛的病人,有胰腺结石、胰腺肿大或疑有恶性病变者,需做胰腺部分切除手术,将梗阻的胰管疏通。
五损伤性胆管狭窄
症状表现:胆囊切除或胆管手术后,严重的外伤和动脉栓塞可致损伤性胆管狭窄。患者可出现反复高热,肚子痛、消化不良、黄疸,甚至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治疗措施:胆管修复与重建手术对治疗损伤性胆管狭窄可达到根治性疗效。
六恶性胰腺肿瘤
症状表现:早期没有典型信号,一般出现黄疸、腹痛、背痛、消瘦等症状时,往往已到晚期。
治疗措施:因肿瘤对单纯放化疗不敏感,要尽早实施根治性手术切除。
七肝脏肿瘤
症状表现:患者消瘦、食欲减退。一般来讲,患者感到腹痛、腹胀,都已经到晚期了。
治疗措施:只要患者肝功能好,就可以做根治性切除。对于肝功能不好或者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可以用综合治疗的办法,包括肝动脉的栓塞、肿瘤局部消融等。
八良性胰腺肿瘤
症状表现:多数人没有症状,患者常是查体或无意中摸到肿块而发现。
治疗措施:对于良性的实性肿瘤或囊实性肿瘤,以及在短时间内增长比较快的肿瘤,要尽量切除。对于完全囊性的、生长缓慢的、体积不大(直径小于2厘米)者,可以先观察。
胆热的症状有哪些呢
胆热的症状有哪些
症见右胁或两胁疼痛、黄疸、尿短黄赤、口苦咽干、寒热往来,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或头痛眩晕、易怒、耳聋、鼻流浊液,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治疗
治则:清热泻胆,清泄少阳,通腑泄热。
1.内服药
(1)主方蒿芩清胆汤加味。
(2)方药青蒿、竹茹、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大黄,本方适用于少阳热重兼痰湿之证。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l剂。呕吐酸水者,加服左金丸;肢体痠痛者,加桑枝、薏苡仁、丝瓜络;湿热发黄,热重湿轻者,去陈皮、半夏,加茵陈;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佛手。
2.外敷药
(1)竹茹、生姜适量,绞汁,棉浸擦胸口,用于呕酸苦水。
(2)青皮为末,醋炒敷胁下,用于胸胁胀痛。
(3)南星捣烂,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水,用于黄疸。
3.灌肠疗法
(1)生大黄,煎煮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30分钟。
(2)生大黄、青蒿、黄芩、陈皮,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30分钟
胆热的症状有很多种,首先一般会引起黄疸,嘴苦,小便黄而短,并且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有时候还没有食欲,这些都是胆热的症状,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胆热在每个人身上所起到的症状也是不同的,一旦怀疑自己患有胆热一定要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并且及时的进行治疗和调整,另外我们饮食上也要吃一些清淡的食物,这样才能使身体更快的恢复。
肝胆排毒的辨证施治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一)内治法
1.肝胆湿热
证候: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治则: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车前草、泽泻、生地、当归、甘草。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见呕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若见吐衄者,加丹皮、茜草。若阴囊湿疹,睾丸肿痛,或带下黄臭者,加地肤子、黄柏;土茯苓、金银花;若小便频数涩痛,甚或小便点滴不下者,加滑石、沉香。
2.湿热黄疸
证候: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泄热,利湿,退黄。主方:茵陈蒿汤加味。方药:茵陈、栀子、车前子、茯苓、滑石、连翘、赤芍。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黄疸加深,嗜睡或昏迷者,宜送服或鼻饲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3.湿热阻滞肝胆
证候: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则: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方:大柴胡汤加减。方药:柴胡、枳实、厚朴、黄芩、半夏、大黄、生姜,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腹痛剧烈,呕吐蛔虫者,宜先服乌梅丸安蛔,再选用本方;若湿热煎熬成砂石,阻滞胆道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若胃肠燥热,大便不通,脘腹脓满者,加芒硝(冲服)。
(二)外治法
1.外敷药物
(1)用毛茛、大蒜、白芥子、田基黄,任选1种,选敷合谷、列缺,发泡后,刺破流出黄水(但操作时避免感染,最好在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下使用此法),用于湿热黄疸。
(2)地肤子、土茯苓,煎水熏洗外阴,用于阴部湿痒,带下黄臭。
2.灌肠疗法
(1)生大黄、马齿苋、黄柏,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2次。
(2)生大黄、败酱草,水煎,取汁150毫升,高位灌肠,保留20~30分钟,每日1次,5~7天为1疗程。
淤胆型肝炎有什么治疗措施
淤胆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平时我们要怎样去更好的治疗是很多人都比较了解的的一种疾病,在平时我们要怎样去更好的治疗是我们都很关心的话题,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适当限制体力活动和休息。忌酒。吃低脂、高蛋白和含维生素丰富的膳食。避免使用对淤胆型肝炎有损害的药物。
2、熊去氧胆酸(UDCA):减轻淤胆型肝炎病人乏力、腹泻、瘙痒等症状,可保持细胞膜稳定性,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肝功,增加毛细胆管碳酸盐分泌,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促进黄疸消退。每天500mg,分次口服,无明显毒副反应。最近有人提出UDCA可作为IFN治疗淤胆型肝炎的附加治疗药物。
3、苯巴比妥:为酶诱导剂,可诱导产生Y蛋白,增强其活性,促进胆红素由非结合性向结合性的转化,提高肝细胞滑面内质网的酶活力和毛细胆管膜上Na -K -ATP酶的活力,促进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流量,从而利胆退黄。每天90~180mg,分次服用。本药对肝脏有一定损害,肝功改变明显者应慎用,有乏力、困倦、皮疹等副反应,应注意观察。
4、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消炎作用,能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排泄,从而具有退黄作用。用法为泼尼松龙每天40mg,经5~7天后逐渐减量停药,疗程1个月左右。应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谨慎使用。
热咳嗽的辨证施治
热咳辨证当分清外感与内伤。外感热咳多为风热犯肺,内伤则为脏腑功能失调,有痰热、肝火、肺阴虚的不同。
1.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或身热,微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方:桑菊饮。方药: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甘草、连翘、芦根。
2.痰热郁肺
证候: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利,或咳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主方:清金化痰汤。方药:黄芩、知母、山栀、桑白皮、茯苓、贝母、瓜蒌、桔梗、陈皮、甘草、麦冬。
3.肝火犯肺
证候: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难易咯出,量少质黏,咳引胸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则:清肺泻肝,化痰止咳。主方: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方药:青黛、海蛤壳、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
4.肺阴亏虚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则: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主方:沙参麦冬汤。方药: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甘草、扁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