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钡的研究历史

钡的研究历史

碱土金属的硫化物具有磷光现象,即它们受到光的照射后在黑暗中会继续发光一段时间。钡的化合物正是因这一特性而开始被人们注意。

1602年意大利波罗拉(Bologna,现称博洛尼亚)城一位制鞋工人卡西奥劳罗将一种含硫酸钡的重晶石与可燃物质一起焙烧后,发现它在黑暗中可以发光,这引起了当时学者们的兴趣。后来这种石头被称为波罗拉石,并引起了欧洲化学家分析研究的兴趣。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发现氧化钡是一种比重大的新土,称之为“Baryta”(重土)。

1774年,舍勒认为这种石头是一种新土(氧化物)和硫酸结合成的,1776年他加热这一新土的硝酸盐,获得纯净的土(氧化物)。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用汞作阴极,铂作阳极,电解重晶石(BaSO4)制得钡汞齐,经蒸馏去汞后,得到一种纯度不高的金属,并以希腊文barys(重)命名。元素符号定为Ba,称为钡。

生长激素的研究历程

1:科学家早在1920年就知道了生长激素的存在,但直到1958年才被用于临床治疗。直到1986年美国礼来大药厂通过同样的基因工程方法,成功地制造出了191个氨基酸的HGH。

2:1985年,基于对HGH的多年研究和广泛深入的临床实验,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的罗德曼博士在《美国抗衰老协会杂志》上首次正式提出一个有关人体衰老原因的崭新理论。

3:1990年7月5日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的Daniel Rudman罗德曼医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Effects of human growth hormone in men over 60 years old(人类生长激素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应用) 。

4:1996年,爱德门钱博士在自己亲身体验到HGH的卓越效果后,扩展使用到超过800个患者,达到效果。1996年8月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终于正式批准HGH在临床上使用,用来治疗所有缺乏HGH的病人,也包括正常成年人。

血液循环的研究历史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

公元2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 Galen,129~200)通过解剖动物,发现动脉中充满血液。他认为人体心室中隔有个小孔,右心室的血液可由小孔进入左心室;血液由肝脏合成,与“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潮落般地往复运动,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他的“生命灵气”的说法符合基督教的需要,因而被教会所推崇。

16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通过研究发现:人体心室的中隔上并没有小孔;右心室的血液是经过肺到达左心室(即肺循环);静脉中有能够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不存在什么“生命灵气”。这些发现指出了盖伦学说的错误,促进了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但触犯了宗教。因此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条蛇解剖后,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发现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

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全身的各级动脉到达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过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泵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再通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肺循环。

怀孕期间可以化妆吗,会不会导致胎儿畸形 孕期化妆的原则

淡妆,无添加,如果你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话,就根本不需要化妆了。

其实,即使是化了妆,化了浓妆或者是接触了其他的化学物质也没有那么可怕。药物或化学物质接触后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有问题,只是某些组织器官畸形的发生率会增加,即使是增加了10倍,也可能只是从1/1000上升到1/100,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好的,没有必要个个都要去终止妊娠。

所以遇到类似的问题去咨询产科医生时要小心,告诉你说孩子肯定有问题,最好赶紧去做人工流产的医生多数不靠谱。告诉你具体数字和道理,让你知情选择,鼓励你去其他医生那里听“二次意见”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对终止妊娠说NO的医生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有很好的专业知识的,是有担当的。

当然,即使医生说了NO,也并不意味着是万事大吉,并不一定能保证这个孩子肯定没有问题,只是说你担心的这个事情没有问题,你孩子的出生缺陷的风险是回归到了正常人群的背景风险,不是没有风险。

最后,我一般会在门诊病史上写下这句话:根据患者所述的事实,判断不会增加出生缺陷的风险,但是不能除外其他不良遗传背景或不良因素的影响。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理工科教授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历史,成为某一领域中著名的历史学家。有人采访时好奇地问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历史成功的秘诀,他说:其实很简单,每次我和太太一起出门之前都要等她化妆打扮,在客厅等得无聊我就开始读历史书琢磨历史,于是乎就成为专家了,我的成功完全归功于我太太,她给了我很多的时间!

荔枝的植物学史

名字由来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2]

研究历史

栽培历史

荔枝产于中国南方,它在中国的栽培和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3]

出口状况

17世纪末从中国传入缅甸,100年后又传入印度,大约在1870年左右传入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1873年由中国商人传入夏威夷,1870-1880年又从印度传入佛罗里达,并于1897年传入加利福尼亚,1930-1940年才传入以色列,1954年由中国移民带入澳大利亚。现荔枝广泛种植于中南美洲、非洲的一部分及整个亚洲,当今世界荔枝主产国为:中国、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及泰国。

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历史

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简称为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i)。早在1882年,德国细菌学家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就已证明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本菌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但以肺部感染最多见。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卫生生活状况的改善,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艾滋病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吸毒、贫困及人口流动等因素,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疫情骤然恶化。据WHO统计,全世界约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成人中结核分枝杆菌携带率高达80%,其中约5%~10%携带者可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近二十年由于艾滋病的流行,感染了HIV的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由于病毒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可能性比未感染HIV者高30~50倍,且结核的病程发展更快。此外,在HIV感染的发展进程中,结核是最早发生的一种机会性感染,结核病加重了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疾病负担,使其更易死亡。21世纪以来全球每年约出现8百万结核新病例,并导致约3百万人死亡。中国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约25万之多,是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多。因此,结核病又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并成为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艾滋病高发区人群的首要死因。

猕猴桃的研究历史

猕猴桃原产中国,本来是一种野果,直到上个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女老师把它带回国,才发展成被称作奇异果的果品。从野生到栽培的发展过程,颇具传奇色彩。[1]

猕猴桃俗称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焦坑村还保存有200多年前从深山移植到田边栽植的猕猴桃植株。

中国各地叫猕猴桃的植物有很多种,据植物学家调查,在全国分布的猕猴桃属的植物有52种以上,其中有不少种类都可以食用。现今水果市场上的猕猴桃主要是指中华猕猴桃,以及1984年由它的一个变种确定为新种的美味猕猴桃。它们的野生种类分布很广,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南方的两广和福建,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长江流域最多。[1]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除诗经外,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说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本草拾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的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1]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耳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耳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

到2015年为止,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蓝光的研究历史

早在1966年Nell等研究发现蓝光的照射可以引起视网膜细胞的损伤,导致视力下降甚至丧失。其中,波长400-480纳米之间的短波蓝光对视网膜的危害程度最大。[1] 在2010年国际光协会年会中,世界顶尖光学专家一致指出:短波蓝光具有极高能量,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2] 蓝光照射视网膜会产生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上皮细胞的衰亡会导致光敏感细胞缺少养分从而引起视力损伤,而且这些损伤是不可逆的。[1]

近日,医学专家担忧LED蓝光会对视网膜造成损害,甚至是失明。这一消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大量转发评论,同时也引起了光源专家高度关注。日前,上海市质监局专门组织检测机构对部分LED照明产品进行了风险监测,从不同渠道采集27个样品进行了蓝光危险性检测。与此同时,该局还首次“跨界”邀请了医学界、高校和产业界的专家一齐“会诊”,听取各方意见。

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教授级高工、上海时代之光照明电器检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市照明学会理事长俞安琪就此次LED蓝光危险性检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率先将《LED照明产品蓝光危害的检测分析和富蓝化的分析及建议》一文发布于阿拉丁照明新闻网嘉宾点评《俞安琪》专栏。该文中,俞安琪提到,蓝光危害和“富蓝化”的照明影响并不是LED照明产品才有的,之前的某些金卤灯和某些荧光灯早就存在。

另外,俞安琪在文中强调,蓝光是组成白色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滤掉蓝光的说法是片面的,按人的生理时辰节律选择光照成份和质量,才是正确的。为了避免因使用高色温富蓝光的LED照明产品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室内LED照明产品的色温不宜超过4000K,一般显色指数应达到80以上。室内照明应避免使用色温5000K及以上的LED照明产品。目前推广低色温LED产品技术和成本上已经完全可行。

猕猴桃的研究历史

猕猴桃原产中国,本来是一种野果,直到上个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女老师把它带回国,才发展成被称作奇异果的果品。从野生到栽培的发展过程,颇具传奇色彩。

猕猴桃俗称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焦坑村还保存有200多年前从深山移植到田边栽植的猕猴桃植株。

中国各地叫猕猴桃的植物有很多种,据植物学家调查,在全国分布的猕猴桃属的植物有52种以上,其中有不少种类都可以食用。现今水果市场上的猕猴桃主要是指中华猕猴桃,以及1984年由它的一个变种确定为新种的美味猕猴桃。它们的野生种类分布很广,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南方的两广和福建,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长江流域最多。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除诗经外,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说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本草拾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宋开宝年间(973-974年)编纂的《开宝本草》曾记载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还说它“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人是将它作为一种野果食用的。宋元丰五年(1082年),唐慎徵在《证类本草》上说: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鹅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宋政和6年(1116年),药物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记述:“猕猴桃,今永兴军(在今陕西)南山甚多,食之解实热,……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也许正是后面这个原因,才使它有猕猴桃之称。当然它在当时还有很多别名。

《安徽志》云:“猕猴桃,黟县出,一名阳桃。”李时珍解“羊桃”云,叶大如掌,上绿下白,有毛,似苎麻而团。此正是猕猴桃,非羊桃也。这里顺便一提,李时珍记载的羊桃确实是猕猴桃,但他不知道这一点,还以为猕猴桃是另一种果品,故此在“草部”和“果部”分列两条。

从有关史料来看,这种野果一直被山区人们利用,但利用的方式可能与金樱子类似,一直未被驯化栽培。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今江西、湖广、河南山中皆有之,乡人或持入城市以售。”

樱桃的研究历史

欧洲樱桃的野生种广泛分布于伊朗北部可卡撒斯山脉的南部,直到欧洲西部山区。公元2到3世纪,樱桃被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各地栽培,到16世纪末已开始进行广泛的经济栽培,欧洲樱桃为比较高大的乔木,欧洲樱桃苗木为小乔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首先人工栽植樱桃苗木,当时罗马帝国把樱桃作为果树栽培,并先后从被其占领国带回樱桃资源。公元40-60年罗马帝国占领英国期间,英国开始种植樱桃。到14世纪樱桃苗木种植扩大到北欧各国。17世纪,欧洲移民把欧洲樱桃苗木带到了北美洲。随着欧洲和北美洲国家在世界的扩张,也把樱桃带到世界大部分温带国家。

虽然种植欧洲甜樱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100年前仍仅限于庭园栽培。当今欧洲樱桃种植业已遍布世界大部分温带国家,主要栽培区集中于北纬和南纬30度到45度区内,集中产区是欧洲和北美。欧洲由于受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冬季不太寒冷,使樱桃苗木种植区向北推至北纬59。附近的挪威南部,而在低纬度南纬15左右的秘鲁山区,由于高海拔的影响,使其也可种植樱桃苗木。

中国樱桃栽培始于19世纪70年代,是由当时的传教士和侨民等带进来的。据《满洲之果树》1915年记载,1871年美国传教士J.L.Nevius带进了首批10个品种的甜樱桃苗木、酸樱桃和杂种樱桃苗木品种种植于山东烟台东南山。此后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俄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引入了那翁等品种种植于青岛、大连、威海等地.甜樱桃苗木经济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推广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陆续从中国之外引进了近200个品种。并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新疆及云南、贵州、四川的高海拔地区广泛试种及发展。甜樱桃属落叶乔木,树体高大,可达25、30米。长势旺,干性强,枝条多直立生长,树冠呈自然圆头形或开张半圆形;叶片大;多数品种自花不实;果实心脏形、肾形或圆形,果皮光泽亮丽,较中国樱桃苗木厚、韧,紫色、红色或黄色,果肉厚,食用率高,酸甜可口。

相关推荐

枣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红枣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优特产树种。经考古学家 从新郑斐李岗 文化遗址中发现枣核化石,证明枣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作为上乘贡品,宴请宾朋。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诗经》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了。《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并用于菜肴制作。《战国策》有“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指出枣在中国北方的重要作用。《韩非子》还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所以民间一直视枣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一。枣作为药用也很早

甜食的历史

到了周代,还专门设有专管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记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唐代,长安的市场上已有了专门做冰买卖的商人。宋人王郅《云仙杂记》书中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到了晚唐,商人为了招来生意,在冰中加糖,更吸引顾客。到了宋代,中国的冷食种类就更多了。如北京,汴京市场上出售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街上卖的“雪泡梅花酒”等。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冰酪”,如当时诗人杨万里所描绘:“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元朝时的商人

蒜薹的历史

大蒜传入中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古今注》和《农政全书》考证,古代种植的蒜最初叫卵蒜。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从西域引进一种“胡蒜”,其形态比我国原栽培的卵蒜头大,所以称为大蒜,卵蒜也就相对的被称为小蒜。 苍山种植大蒜则在西汉之后。东汉崔实著《东观汉记》载:“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园小麦、胡蒜,悉付从事,无所留。”据《后汉书》载,李恂原东汉章帝(公元76-88年)时代人士,由西北来山东任刺史,带进部分胡蒜种,于官府后园种植,收获分赠下属人员。可以设想,东汉时期,山东普遍所种皆为小蒜,

香芋的历史

据说清代香芋从美洲引入我国种植,海门、启东一带气候、土壤最适宜香芋繁殖生长,成为当地名菜,有香芋烧竹鸡、香芋烧茶干、凉拌熟香芋等佳肴。明清时上海、江苏地区已将香芋视为珍品。1504年上海县明代旧籍称,香芋形似马铃薯,果浓香,因马铃薯在上海叫洋山芋或洋芋,香芋因此得名。 《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大概内容是宝玉和黛玉讲闲话,黛玉要睡觉,宝玉怕她睡出病来,便编出扬州地方一个聪明伶俐的小耗子变香芋(香玉)的故事哄她:……小耗子道:“米豆成仓。果品有五种:一是红枣,二是栗子,三是落

酒的的历史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

乳饼的历史

乳饼的历史不可考。 不过可以大概有两个线索。 1. 云南只有滇西北大理白族和滇东南彝族撒尼人有制作乳饼的工艺。 2. 撒尼人的长篇叙事里记载他们来自大理。这个传说在史料中能找到对映。 成书于唐朝中期的《蛮书》 记载了南诏攻打洱海周围的河蛮后强行将河蛮迁至今昆明附近(离路南不远)。河蛮是公认的白族先民之一。所以今天撒尼人制作的乳饼和白族人制作的乳饼很可能是同一起源。因此,乳饼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9世纪。 3.路南乳饼是云南彝族的传统食品。其中以路南彝族自治县的乳饼最为正宗。乳饼长约25~30厘米,宽10~12

食疗的历史

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有些动、植物既可充饥又可保健疗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并开始利用火。《礼含文嘉》中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可见火的发现是人类饮食营养养生保健的一次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陶器的出现和使用,食物的炮制不仅限于“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调方法日益多样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此时期还出现了酒,在《吕氏春秋》中就已有“仪狄作酒”的记载,但最初只限于粮食作物和果实自然发酵而成的酒,此后又出现了复合成分的

蜜酒的历史

有资料显示,蜜酒的酿造历史非常悠久,可能比其它任何酒的酿造历史都要久远。它出现的具体时间据有关部门和资料考证,距今大约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公元前 780 年,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猿酒”的启发下制作蜂蜜酒,并且已经出现在周幽王的宫宴当中。有关蜜酒的历史资料,在唐代以后所编著的《食疗本草》、《酒小史》以及《本草纲目》等文献中都有记载,这些都说明,蜜酒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传统食物之一。 通过研究国外的史料和有关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在古埃及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就出现饮用蜜酒的习惯,即便实在后来人们发明了其他果酒

睾丸癌与遗传因素有关

1、隐睾:通常情况下,睾丸会降到阴囊。如果睾丸不降到阴囊而滞留于腹腔或腹股沟处的话,男性患睾丸癌的机率就会大大增高。即使通过手术将睾丸移到阴囊也于事无补。 2、以前有过睾丸癌的历史:有过睾丸癌历史的男性另一个睾丸易患睾丸癌。 家族有睾丸癌历史:如果某人父兄患有睾丸癌的话,他患此病的机率就高于他人。 3、睾丸发育异常:睾丸发育异常的男性易患睾丸癌。 4、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睾丸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5、Klinefelter's综合症:患有Klinefelter’s综合症(一种性染色体异常,症状为男性

特性及历史

榆木,素有“榆木疙瘩”之称,言其不开窍,难解难伐之谓。 其实,用现在的目光来看,老榆木更象一个善解风情的“市场”老手,不管是王榭堂前,还是百姓后院,都见它的潇潇伫立的身影,豪放爽朗的笑声,点缀装饰的才情。雅俗共赏的老榆木,以自己坚韧的品性,厚重的性格,通达理顺的胸怀,占据着市场巨大的份额,赢得了众人一致的好评和赞赏! 榆木,榆科,榆属,主产温带,落叶乔木,树高大,遍及北方各地,尤其黄河流域,随处可见。榆木木性坚韧,纹理通达清晰,硬度与强度适中,一般透雕浮雕均能适应,刨面光滑,弦面花纹美丽,有“鸡翅木”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