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扭转痉挛的危害还有哪些

扭转痉挛的危害还有哪些

1、扭转痉挛病人站立时头向一侧扭,肩背向后仰,一只胳膊向前伸,一只向后伸,两膝向内弯曲,两脚分得很开以保持平衡,或者伴有足内翻,足底不能完全着地。

2、正常情况下我们完成一个动作,会有一组肌肉收缩而另一组对应的肌肉放松。对于扭转痉挛病人,这种肌肉自觉遵循的收缩与放松的程序被打乱了,代之以某些肌肉持续的紧张收缩,即便在安静状态下也是如此。

3、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是其典型表现,临床上表现为颈部、四肢、躯干甚至是全身的剧烈、不自主的扭转,手足的过伸或过曲,通常以身体的长轴为中心。其扭转动作往往十分缓慢,间歇重复出现。

4、平躺时身体会呈弓形,靠肩与臀支撑,有的只能俯卧在床上。久之某些部位肌肉可能异常肥厚,关节也会挛缩变形。病人睡着后症状会消失。

以上就是专家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扭转痉挛的危害,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它的危害不能忽视,一旦确诊,及时的接受治疗。

扭转痉挛有哪些原因

一、发病原因

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是9号染色体长臂(9q34)DYT1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造成的扭转痉挛,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4q。特发性扭转痉挛病因不明,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遗传史。有许多研究表明,约85%的扭转痉挛患者存在较低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少部分人有新的突变。在一般人中是否存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性连锁遗传类型尚不能肯定。在第一代遗传家族的亲属中,疾病的危险性约有20%。

症状性扭转痉挛见于累及基底核的各种疾病,如感染(脑炎后),变性(肝豆状核变性,Hallervorden-Spatz病),中毒(特别是CO及左旋多巴,酚噻嗪或丁酰苯类过量),代谢障碍(基底核钙化,大脑类脂质沉积),外伤和肿瘤等。Yatziv报道一个意大利家族中3个同胞兄弟,隐匿起病,表现构音障碍,颈部、脊柱及四肢末端扭转痉挛,实验室检查尿、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芳基硫脂酶-A含量明显减少,证实为异染性白质营养不良症(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是症状性扭转痉挛的罕见病因。

二、发病机制

Eldridge等(1970)发现两种遗传类型。一种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一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Zeman等(1978)报道偶尔也有配子细胞突变引起者。

继发性扭转痉挛的临床表现酷似原发性,故推想原发性扭转痉挛也是基底核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调节肌张力的反馈机制紊乱,出现临床上奇怪的不自主姿势、体位和动作,甚至有自发性的肌肉痉挛。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病理改变一直没有肯定的结论。遗传型患者脑组织光镜检查未发现纹状体及苍白球有明显异常,显性遗传型患者血浆内多巴胺-β-羟化酶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多,意义不明。

症状性扭转痉挛的基底核病变视病因不同而病理各异。在有特异性病理形态变化的继发性(症状性)扭转痉挛,大多伴有上脑干附近与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损害。从继发性扭转痉挛的肯定病理改变来看,肌张力障碍的病变主要在新纹状体、苍白球、丘脑和它们的联络纤维。已发现非特异性的病理改变包括壳核、丘脑及尾核的小神经元变性消失,基底核的脂质及脂色素增多。

西医治疗扭转痉挛的常规方法

扭转痉挛主要通过药物和外科手术得以治疗:

一.药物治疗

扭转痉挛的药物治疗是对症性的,其目的是改善功能,减少异常运动,减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药物治疗的疗效也很难正确评价,原因如下:扭转痉挛为一种少见疾病很少有大宗治疗结果;缺乏双盲性对比分析;扭转痉挛自发性的短暂缓解影响药物疗效的评判。常用的药物包括:

1、左旋多巴类: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巴反应性痉挛可明显改善症状,通常小剂量即可有效。左旋多巴类药物对其他类型的扭转痉挛效果较差。

2、抗胆碱能药:如苯海索(安坦)、三乙芬迪等。抗胆碱能药物可在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无效时选用对继发性扭转痉挛有较好疗效。

3、GABA能药物:如氯苯丁氨酸(巴氯芬,Baclofen),可对三分之一的扭转痉挛患者有帮助5~40mg/d,分次口服。对于继发性痉挛伴有疼痛和僵直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鞘内注入Baclofen,但此法的长期疗效未得到证实。

4、其他药物:如中枢性肌松剂、安定类(氯硝西泮、氯羧安定)、止痛药等均可能缓解本病的某些症状,抗多巴胺能类制剂的应用存有争议,因为有可能诱发肌僵直。

二.外科治疗

凡年龄在7岁以上;病程超过1~1.5年;应用各种药物(包括暗示疗法)治疗无效者,又无其他严重疾病,才考虑手术。对于单侧肢体扭转,且能独立生活,还可参加劳动者,或双侧严重疾病伴有明显球麻痹,智能低下以及学龄前儿童均不宜手术。

1、立体定向毁损术:1955年Cooper在应用丘脑定向毁损术改善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的基础上,首先应用丘脑毁损术治疗扭转痉挛,其后有使用不同靶点治疗扭转痉挛的报道,目前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扭转痉挛主要破坏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腹外侧核头部(Voa,Vop)或中央中核外1/3,躯干症状严重者要做双侧手术,复发者可再次定向毁损,但要扩大毁损范围。

2、脑深部电刺激术(DBS):DBS可以有效地缓解肌张力障碍,改善扭转痉挛患者的症状。而且DBS具有可逆性和可调节性等优点,对组织无永久性损害,尤其适用于脑发育尚未完全的儿童患者。刺激靶点包括Vim核、Gpi、STN、Vop等,刺激频率130~180Hz左右,可单侧手术,也可双侧同时植入电极刺激。

3、脊髓慢性电刺激:采用慢性脊髓刺激治疗扭转痉挛,刺激电极安装在颈段硬脊膜外腔,使用刺激频率为100~1000Hz,多数在500Hz左右、慢性刺激前均应经过1~2周试验刺激期,试验刺激有效,方可进行慢性刺激,无效者取出电极。但术后随访,治疗结果令人失望。随着DBS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脊髓刺激治疗扭转痉挛目前已基本弃用。

扭转痉挛都有什么危害

我们可能曾经遇到这样的病人,全身扭曲,头不自主地向肩背后仰,脊柱变形,走路摇摇晃晃,事实上他们患的是一种叫做“扭转痉挛”的肌张力障碍疾病,这种病往往好发在青少年中。肌张力障碍在运动障碍病中较为多见,患病率仅次于著名的帕金森病,约为39/10万,我国患病人数约46万。其中全身肌张力障碍即扭转痉挛约占17%,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约占50%,其余为偏身或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扭转痉挛常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以年轻人多见,可能有遗传倾向,CT与磁共振通常看不到明显的病变;继发性的病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抗精神病药物等。有些患者发病时全身扭曲,站立时头向一侧扭,肩背向后仰,一只胳膊向前伸,另一只向后伸,两膝向内弯曲,两脚分得很开,腰部似乎失去了脊柱的支撑向某一个特定的方位弯曲,走路时跌跌撞撞、左摇右晃的,足底不能完全着地,找不到平衡;平躺时身体屈成弓形,靠肩与臀支撑身体,有的患者只能俯卧在床上。基本上所有的家长都带着病儿看遍全国各地大医院,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可患儿的病情却始终没有好转。

由于四肢和躯干的不自主运动和扭转,“扭转痉挛”患者及其家人都痛苦不堪,更可怕的是迄今为止尚没有根治性的药物。镇静类药物虽可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部分地改善症状,但效果均不十分理想,有的副作用还很大,会出现口干、眼花、记忆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引起精神症状等副作用。

扭转痉挛有哪些表现

扭转痉挛主要是躯干和四肢的不自主痉挛和扭转,但这种动作形状又是奇异和多变的。起病缓慢,往往先起于一脚或双脚,有痉挛性跖屈。一旦四肢受累,近端肌肉重于远端肌肉,颈肌受侵出现痉挛性斜颈。躯干肌及脊旁肌的受累则引起全身的扭转或作螺旋形运动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运动时或精神紧张时扭转痉挛加重,安静或睡眠中扭转动作消失。肌张力在扭转运动时增高,扭转运动停止后则转为正常或减低,变形性肌张力障碍即由此得名。病例严重者口齿不清,吞咽受限,智力减退。一般情况下神经系统检查大致正常,无肌肉萎缩,反射及深浅感觉正常,极少的病人可因扭转发生关节脱位。大部分病人病情发展缓慢,可持续许多年,极少数病情不进展或自行缓解。有少数病人因严重的扭转痉挛造成关节软组织的纤维化和退行性变,使关节呈永久性挛缩畸形,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

原发性扭转痉挛的转归差异较大,起病年龄和部位是影响预后的两个主要因素。起病年龄早(15岁以前)及自下肢起病者,大多不断进展,最后几乎都发展为全身型,预后不良,多在起病若干年后死亡,自行缓解甚少。成年期起病且症状自上肢开始者预后较好,不自主运动趋向于长期局限于起病部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或散发型的预后较隐性遗传型好,因为前者起病年龄晚且多自上肢起病。

扭转痉挛有哪些具体危害

一、扭转痉挛常引起屈腕、指伸直、手臂过度前旋,腿伸直、足内翻,脊柱前凸、侧凸及骨盆倾斜。扭转运动时肌张力增高,扭转停止后转为正常或减低,故有扭转性肌张力障碍之称。

二、扭转痉挛的症状以躯干为轴扭转或螺旋样运动最具特征性,动作多变无规律,自主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扭转痉挛加重,睡眠时消失。颈肌受累出现痉挛性斜颈,面肌受累出现不自主挤眉弄眼、眼睑痉挛、张口闭口、牵嘴歪舌、舌伸扭动等怪异表情。

三、扭转痉挛严重的患者可因不自主运动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活动。肌力、反射及深、浅感觉和智力一般皆无改变,但亦可能有智能减退者。病程进度多甚缓慢。晚期病例可因骨骼畸形、肌肉挛缩而发生严重残废。

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成员中,可有多人患病或多种顿挫型局限性症状,如眼睑痉挛、斜颈、书写痉挛和脊柱侧弯等,多自上肢开始,长期局限于起病部位,即使进展为全身型,症状亦较轻微。极少见情况下,某些不明原因的扭转痉挛可迅速进展,临床症状急骤恶化,最终导致死亡。

扭转痉挛有哪些有效的护理措施

室内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地面经常用消毒液拖檫,保证扭转痉挛患者室内的清洁卫生。

扭转痉挛患者因发育迟缓,各种动作的发育均迟于同期的健康小儿,行动不便。故应有专人守护。注意安全,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做好患儿的清洁卫生,定期洗浴,并及时更换衣服、床单、被褥等。扭转痉挛日常护理对清洁要求格外严格,家长们不容忽视。

病情严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扭转痉挛患者往往长时间卧床,侧卧位适合各种扭转痉挛患者,护理人员常帮助患者翻身,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或继发其他感染。

扭转痉挛都有哪些危害

扭转型痉挛是以全身轴线方向的不随意性扭转的肌张力障碍是最为多见的表现形式,也是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典型类型,临床上表现为颈部、四肢、躯干甚至是全身的剧烈、不自主的扭转,手足的过伸或过曲,通常以身体的长轴为中心。其扭转动作往往十分缓慢,间歇重复出现。

扭转痉挛患者常见的表现是:站立时头向一侧扭,肩背向后仰,一只胳膊向前伸,一只向后伸,两膝向内弯曲,两脚分得很开以保持平衡,或者伴有足内翻,足底不能完全着地。平躺时身体会呈弓形,靠肩与臀支撑,有的只能俯卧在床上。时间久了某些部位肌肉可能异常肥厚,关节也会挛缩变形。

扭转痉挛都有哪些危害?以上便是专家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了解扭转痉挛的表现后,大家在生活中应该提高警惕,该病对孩子的危害性极大,发现疑似症状时尽快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相关推荐

扭转性痉挛早期症状

病人常见的表现是,站立时头向一侧扭,肩背向后仰,一只胳膊向前伸,一只向后伸,两膝向内弯曲,两脚分得很开以保持平衡,或者伴有足内翻,足底不能完全着地。 平躺时身体会呈弓形,靠肩与臀支撑,有的只能俯卧在床上。久之某些部位肌肉可能异常肥厚,关节也会挛缩变形。病人睡着后症状会消失。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是其典型表现,临床上表现为颈部、四肢、躯干甚至是全身的剧烈、不自主的扭转,手足的过伸或过曲,通常以身体的长轴为中心。其扭转动作往往十分缓慢,间歇重复出现。 正常情况下我们完成一个动作,会有一组肌肉收缩而另一组对应的肌肉

扭转痉挛患者不宜吃什么

不要吃油炸、辣、油腻、辛热、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难消化的食物,因小儿体质多热,再食油炸等辛热食品易引起热病。 不宜滥食温补,因小儿为纯阳之体,只宜滋养清润食物。 不要过多食糖,因口腔内的细菌会使糖发酵,易患蛀齿而影响食欲。 不要偏食,因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 不要过多食用姜、葱、味精、胡椒、酒等调味品。

小舞蹈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诊断 根据起病年龄,典型的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肌力减退等症状,诊断并不困难,如有急性风湿病的其他表现(关节炎,扁桃体炎,心脏病,血沉增快等)则诊断更可肯定。 有25%~30%的小舞蹈病患者,既无风湿热的其他证据,又无其他少见的可以引起舞蹈病的原因,这些患者实际上仍属风湿性舞蹈病,不过舞蹈样动作是风湿热的首现症状而已。 鉴别诊断 须注意与其他病因舞蹈病及类似症状疾病鉴别: 1、习惯性痉挛:也称习惯性动作,多见于儿童,无风湿病典型症状,特点是动作刻板式重复,局限于同一个肌肉或肌群,无肌力,肌张力异常及共济

诱发扭转痉挛的因素有哪些

遗传因素 受精卵含有父母双方的DNA遗传物质,它们组成基因呈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当染色体出现数目畸变或结构畸变、基因突变或先天性代谢缺陷时就可产生先天性畸形,表现出个体的发育异常。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中影响越来越大。某些患儿可追溯出家族遗传病史,在同辈或上辈的母系及父系家族中有脑瘫、智力障碍或先天畸形等。近亲婚配是其高危人群,射线、化学物质、温度、电磁辐射、环境均可诱发突变。 妊娠期因素 (1)母体遭受感染:孕期母体遭受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弓形体等感

扭转痉挛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缓慢起病,多自下肢开始,扩及躯干四肢。肌张力发作性增高,以与肌肉纵轴平行的不自主扭转为特征,近端较重,致使足部跖曲内翻,头颈和躯干呈螺旋形扭转,并可伴有挤眉弄眼、歪嘴伸舌等动作。症状也可限于躯体某一部分,发生于颈肌者称痉挛性斜颈。症状多在精神紧张或行走时诱发或加重,睡眠时消失。 2.除继发性者外,间歇期神经系统正常,少数有智能减退。 3.除原发性者(8~15岁多见)外,可因颅脑外伤、感染、一氧化碳中毒、药物(如氟哌啶醇)、肝豆状核变性等引起,偶亦见于血管病和脑瘤。有相应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所见

扭转痉挛的检查鉴别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组以躯干或(和)四肢发作性肌张力扭转性增高为表现的锥体外系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为基底节、丘脑、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和尾状核、壳核小神经细胞变性。本病多见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以肌张力障碍和围绕躯干缓慢而剧烈的旋转性不自主扭转为特点。原发性扭转痉挛的病因不明,部分病例有家族遗传史。 1、缓慢起病,多自下肢开始,扩及躯干四肢。肌张力发作性增高,以与肌肉纵轴平行的不自主扭转为特征,近端较重,致使足部跖曲内翻,头颈和躯干呈螺旋形扭转,并可伴有挤眉弄眼、歪嘴伸舌等动作。症状也可限于

扭转痉挛怎样诊断

诊断要点 诊断根据病史、特征性不随意扭转和异常姿势诊断并不困难,诊断本病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症状性肌张力障碍。肝豆状核变性、脑炎后是出现此种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药物诱发的多动症亦很常见,应详细询问发病前有无服药史。发病前正常发育史、缺乏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正常对诊断本病也很重要,30岁以前起病的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应进行DYTl等遗传学检测。 CT和MRl检查:基底节呈低密度或信号异常,可以提示继发性扭转痉挛的脑内损害位置。多巴PET检查如基底节区多巴摄取量正常,有助于鉴别儿童期起病的肌张

痉挛性斜颈危害

痉挛性斜颈的危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表现的: 1、工作影响:由于头颈部不自主或持续性的扭转或偏斜,走路、家务和工作无法进行,甚至吃饭、饮水等基本的生活活动都不能完成,自感“生不如死”,非常痛苦。 2、心理方面:轻型患者因为颈部姿势异常,往往不愿意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甚至对社交活动有恐惧感。 3、引起其他疾病:持续颈部肌肉的痉挛和颈部歪斜和扭曲,可产生颈椎的骨质增生或损害,特别是颅颈交界处或寰枢椎的异常,椎动脉的受累可引起脑供血不足。

面部痉挛危害大吗

眼睑发生不由自主的跳动现象是面部痉挛发病的典型表现。随后慢慢将范围扩大,甚至波及整个面部的其他肌肉群,尤其是口角、鼻翼处的肌肉,直到颈阔肌也发生病变瘫痪。该病发作一般都是从单侧开始,极少有两侧都发作的。发作之前通常是毫无征兆的,有时时间很短暂,有时却也很长。 当该疾病的病情恶化后,就会出现有不停抽搐的症状了,一般不会影响睡眠,但也有些情况会影响睡眠的质量。眼睑肌肉的强制收缩导致眼睑的睑裂变得比正常时小;嘴角肌肉由于强制收缩,也会发生向健侧歪斜的症状。 除了治疗,面部痉挛患者可以进行自我恢复按摩协助治疗。

面肌痉挛的危害

由于面肌痉挛并不会为患者带来任何身体上的痛感,常常容易被患者忽视,而引起比较严重的危害。疾病的发生影响了患者的神经,如果疾病不排除,很容易引发身体的其他疾病,加重对身体的伤害。 面肌痉挛具有很大危害,无休止的面部抽动使人极度痛苦,令患者交流困难,从而封闭自己,感觉烦躁自卑,除此之外还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面部肌肉萎缩进而使人面部发生严重扭曲,双侧面部大小不一即俗称的阴阳脸。 面肌痉挛虽然在临床上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但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面肌痉挛的危害包括: 1、影响美观:长期的痉挛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