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知识 二搓肚子——清肠道
中医养生知识 二搓肚子——清肠道
很多大腹便便的人都开始揉自己的肚子了,其实肠胃差的老年人也可这么做。肠胃不好可是件常见的事,吃吃喝喝不注意,搓肚子可将症状改善很多。
将手掌轻放于胃脘部,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推摩。此法顺时针操作可以促进排便,逆时针操作可以止泻。另外睡前做一做可以安神定志,促进睡眠。
重视养生又不刻意养生
中国人的养生之道,除了少数民族的保健养生知识和养生习俗以外,主要是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生活经验,是人类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现在应是中医养生学大放异彩的时代。
近几年来养生热的兴起,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一是在全民奔小康的过程中,人群老龄化很快到来,健康长寿成为巨大的社会需求,花钱买健康形成时尚。这种现象,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二是整个社会的健康理念、卫生观念、医学模式尚未发生新的转换,疾病医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预防为主”虽然作为卫生工作方针,但一直没有取得“为主”的实际地位,养生保健长期处于自发状态,在巨大的社会需求面前表现得相当被动。三是少数人哗众取宠、投机炒作的养生术乘机泛滥,出现了一些歪门邪道。
中医养生学的真髓是什么?我想让专家去做全面论述。我这里谈几点相关意见:
一、中医养生学一方面需要坚持它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又得和时代精神、环境变迁、现实生活相联系。《黄帝内经》从“上古圣人之教”的高度指出,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个养生思想,从自然环境因素到精神生理心理,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过度紧张和疲劳综合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现在所说的放松、放松、放松,就是“恬淡虚无”的一部分。但说归说,做归做,实际上却很难践行。要做到彻底的放松,从思想上根本放松,没有一定的思想基础,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因为除了现实生活的激烈竞争以外,中国人的传统道德所赞赏的内敛、谦虚、韬光养晦、慎独自守正在淡化和丢失,现在倡导的是张扬、靓丽、崛起,“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追求一鸣惊人、一举成名,于是很难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二、中医养生学提示了人体养生保健、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的一般规律,但一般规律必须和个人的年龄、体质、健康状态、生活习俗紧密结合,找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养生之道来,而不宜教条式地一般化、一刀切。最好是要找出影响自身健康的基本因素和主要的因素,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大的毅力战而胜之。在历史上,诸葛亮是最主张“恬淡虚无”的,他没法做到形劳而不倦,只活到54岁。曾国藩有很深的养生理论,他提出“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就很有道理,他提倡睡前用“极热之水洗脚”也有效而易行,但只活了62岁。所以,具有养生知识和能否真正践行是有距离的。我们提倡的正是知和行的结合
三、一个人的养生生活,以适当为度。过犹不及,忽视养生不对,刻意养生、过度养生也不好。真正的养生生活是将养生理念自然地融化在日常生活中,不露痕迹地、不故作姿态地成为生活节奏的一部分。国医大师陆广莘告诉我,于右任先生有一副对子(书法),“不养生而寿,处尘世亦仙”。我认为说得真妙!于右任先生是辛亥革命老人,1964年11月病逝于台湾,享年85岁,也算是高寿了。难道于右任先生本人真的不养生吗?难道他真的不提倡养生吗?不是。他只是不专门地刻意去养生,实际上过着符合生命规律的健康生活,而且不论住在乡村还是住在闹市,都尽可能地活得像神仙那样逍遥自在。这是最高境界的养生之道。
四、人们的养生生活,应该从改善生活方式做起,从最简单、最细微处做起,从青少年时代做起,从日常生活的健康化做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自制能力。所谓“持之以恒”,就是一个恒心问题!人们常说,迈开你的腿,管住你的嘴。我认为一个人能管住自己的嘴就很不容易。
中医养生知识 五搓鼻翼——防感冒
感冒是春季常见的疾病,涉及很多健康问题。预防感冒的话应该搓搓鼻翼。
做法:
两手食指从眉头正中开始,顺着鼻梁推下来再搓上去,力量不要太大,操作次数以鼻翼微微发红为最好。
功效:
此法可加快鼻部的血液循环,刺激穴位,预防感冒和鼻炎。但是注意保持手的卫生,不然会对你的鼻子造成污染,会损伤皮肤。
如何看待养生堂视频治疗湿疹
《养生堂》是BTV北京卫视推出的日播养生节目,它以传播养生之道、传授养生之术为宗旨。节目秉承传统中医养生理论,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相关养生内容,既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又有针对性的介绍实用养生的各种方法,技巧。
另外,也有人说北京卫视的《养生堂》节目主办者很注重“娱乐性”,采用了一些娱乐节目中的常用手法,其实这一点无可厚非,节目视频要获得好的收录率,才能保证节目的继续运行,也才能保证更多人知道养生堂,更多人学到养生知识,看到养生视频,所以为了追求收视率而进行一些恰当的调整也是可以理解的。
养生堂一般请来的都是医学专家,往往是比较有名气的教授,或者是在某医院进行实际诊疗的医师,介绍的也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和人们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健康知识,虽然养生需要因人而异,但是广泛的获取一些养生的小知识,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的进行运用,一样可以起到防病治病,自己给自己瞧病的目的。
养生堂中的专家给出的都是专业性的建议,所以大家可以听取,当然,如果,您不会自己判断并治疗,那么可以去医院检查,您放心,家人也放心。并不是所有的网上内容都是虚假的,还是要客观看待的。
手上有个通便润肠穴
人到老年有三怕,一怕摔跤,二怕激动,三怕便秘。而便秘又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我以前就经常便秘,一便秘就用开塞露。
自从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后,懂得了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商阳穴”(位置在食指桡侧指甲角旁)是治便秘的要穴。现在我一遇便秘,就用大拇指指甲掐“商阳穴”,3—5分钟 就可排便。如果便秘比较厉害,就每天掐两次,每次5—10分钟。
需要说明的是,掐“商阳穴”不治气虚引起的便秘(就是觉得肚子胀却拉不出来),而专治大便 已到肛门却拉不出来,一掐这个穴就出来了,相当于用开塞露。
中医养生知识 少卧
说的就是卧床休息的时间应该控制好。喜欢尝试将卧床的人很容易出现肠胃功能问题,因为缺乏基本的运动,身体机能功能也会减退,这样身体免疫力太弱很容易导致各种病症。
中医养生的智慧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中医养生的方法是我们古人留下来的医学知识,我们要对于这些医学加强学习与应用,比如对身体比较虚弱的朋友们,你们可以采用中医养生的方法去调理身体。对于中医养生的智慧,是我们每个人中国人都需要了解的,希望大家可以来了解下面介绍的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穴位养生知识
1、脾胃、消化功能消化能力差者
可按摩穴位:中脘、足三里。
寻找它:中脘,两肋骨连接点和肚脐连接线的中间点。足三里,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此穴。
按摩要点:足三里,肌肉比较大,按摩力度可稍大,要渗透到穴位里。中脘--大拇指指腹来回按压,指腹用力,力度可稍大,但不能用指甲掐。
2、便秘经常便秘者,或者大便不好等下消化道功能较差者
可按摩穴位:天枢、足三里。
寻找它: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3、颈肩不舒服者,除了经常转转头部外,可自我按摩或通过家人来按摩。
按摩穴位:风池。
寻找它:在人体的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与耳垂齐平。
养生减肥法苗条无尴尬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养生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中医养生师就是在中医养生方面有一定成就,而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中医养生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随之增强,加上近两年国家相关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治未病”等相关政策的出现,人们对中医保健养生的需求欲望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随之而产生的中医“治未病’等的相关产业也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暂就中医”治未病“人才培训这块小议,以供各位参考。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2007年1月11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中医“治未病’等相关产业的工作便开始试探性摸索前进,教育一直走在这个行业的前列。
按照中国的现在医疗规定,只有医师才可以从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但中医的“未病”范畴正好处于疾病和非疾病之间,至于学术上对“未病”的定义尚在争论之中,我们暂且不讲,但是老百姓的刚性需求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中医养生师”这个名号应运而生。
那到底什么是中医养生师呢?我们暂且慢慢讲来。首先从字义来看,中医养生师首先要具备“中医”的特性,也就是要掌握中医所要掌握的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经络、诊断辩证等。“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通过调精神、更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四时等各种方法来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综合性保健活动。所谓“师”就是要将自己知道的中医养生保健推广给大众,教授与人,共同达到健康的目的。
由此来看真正的中医养生师不是在如何吃上、用针施药上、而是在注重自身修为的运练上,这个运练乃是太极道法的掌握,运练至通天合一的成功,这便是真正的中医养生师。
在如今的中医技能培训行业,中医养生师尚处于起始阶段,各种协会班次的中医养生师培训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揭开其面纱瞟一眼就可以看出,只不过是打着中医养生师培训的牌号来做美容、产品,有甚者使普通人认为中医养生就是做美容、按摩刮痧的,推销中医药或营养保健品的,这样的误导必须进行及时更正。
中医养生师是指具有熟练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根据人体生命发展规律,通过调精神、抑情志、更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四时等各种方法,同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以身作则,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如何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综合性中医保健养生专业人才。
中医养生是整体性,系统性的,具有所有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因为很多人都相信中医养生的效果,所以出现了中医养生师这个职业,中医养生师具有熟练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根椐生命发展的规律,调节精神,调节饮食,锻炼体形,改变心态和习惯,科学的达到减肥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知识 一搓前额——提精神
很多人对这个动作没什么印象,但你累了、困了时却很可能下意识地做出这个动作。在疲劳时搓一搓前额,不仅面部舒服,而且眼睛明亮,感觉神清气爽,是提神的好方法。
将两手手掌指尖相对放在前额,从中线向两边单方向推搓,每天30~50下。此法可以清醒神志,延缓“抬头纹”的出现,早上醒来后操作更好。
搓揉时要注意自身的生理特点,不要太过于鲁莽。干性皮肤的人搓脸时手法不要太重,速度也不要过快,以免搓伤皮肤。如果面部搓得太厉害,也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要适可而止。
中医养生三大误区
中医养生三大误区1 :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正解: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
中医养生三大误区2 :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
中医养生三大误区 :轻微不舒服就要去医院治疗
正解:频繁看病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吃药还有副作用。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家的中医保养知识,既能防患于未然,即使有轻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调养恢复健康。
从上面阐述你对中医养生了解了吗?走出中医养生这三大误区,会使你更健康。
冬季中医养生知识
肾是先天之本,是人的原动力,对人整个身体器官运作起着极大的作用。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在冬季肾脏的表现一般都偏往,如果在饮食上味道比较咸的话,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冬季是储存能量非常重要的时节,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
小儿内脏娇嫩、易虚易实,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其在冬令的补益,当以健脾胃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枣、薏仁等。而青年学生日夜读书,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肾虚,其在冬令的补益可选用莲子、首乌等。不少中年人身负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导致气血耗伤,故冬令补益以养气血为主,可食龙眼肉、黄芪、当归等。
老年人本身体质就偏弱,容易出现一些疾病,再接上冬天的季节异常,故老年人冬令必须进补。老年人无病时,可选用杜仲、首乌等。
若有病,则必须辨证进补。进补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使身体更健康,但如果进补过偏,则补而成害,使机体又一次遭遇损伤。例如,虽为阴虚,但一味大剂养阴而不注意适度,补阴太过,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重,出现阴盛阳衰之气。所以进补要补宜适度,适可而止。
中医养生知识 三搓两耳——护听力
耳朵穴位密布,通达人体的各个部分,当人体有病时,通常都会显示在耳朵上。中医讲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可补肾壮腰、养身延年。
别看只有“一亩三分地”,搓耳朵也有讲究。搓耳朵要搓外耳轮(耳朵最外侧向里面卷起的软骨部分),可以促进毛细血管的充盈和外周循环的改善。搓耳朵时也注意不要太用力,别伤害到自己。此外,有严重心脏病的老人、耳部有溃烂、以及一些肿瘤的患者要避免搓耳朵。
中医养生知识 六搓手足——强免疫
免疫力是防病抗病的根本,免疫力的强弱直接和患病情况相关。很多人的免疫力都不太好,提高免疫力跟你的手足分不开。用两手手心或手背互相对搓至搓红搓热,可以刺激手穴,强壮身体。用两手手掌分别搓擦两足底至搓热,可以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
搓脚有干搓和湿搓两种:
1.干搓时,左手握住左脚背前部,用右手沿脚心上下搓100次,以使脚心发热,然后换用左手搓右脚脚心。搓的力度以自己舒适为宜。
2.湿搓时把脚放在温水盆中,泡至脚发红,再按干搓的方法搓。另外, 糖尿病患者要谨慎搓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