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的特点
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如在“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医生,用听诊器给人看病,往往并不能正确地使用听诊器,会出现病人说头痛则听头,说肚子痛则听肚子,说脚痛则听脚;有时幼儿还会病人哪里痛就给哪里打针;也有的幼儿会一边打针一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等。在玩“公共汽车”的游戏时,幼儿会吆喝“九路九路,到火车站,1元1人,请快上车”等等。又如当幼儿了解了交通规则后则会玩交通警察的游戏,坐公交车遇到售票员态度不好,在游戏中幼儿也会对乘客很凶。还有,教师的孩子喜欢“当老师”,医生的孩子喜欢“当医生”等。这些都证明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创造性想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
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二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还能一物多用。如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等。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可以充当不同的东西,如积塑条可以是老爷爷的“拐杖”,可以是火车的“铁轨”,可以是护士的“注射器”,还可以是警察叔叔的“警棍”等。三是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幼儿常常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将游戏情景进行浓缩或转换,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额头,“呀!小孩发烧了,送医院吧。”结果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回来了,说打针了,孩子病好了。
亲子游戏的特点
1.能够启发孩子的智慧。这就要求游戏活动既能够利用和发挥孩子现有的能力,又能够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2.家长要能和孩子平等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做亲子游戏不是上课,家长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应当是游戏的参与者,并且跟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
3.游戏的形式应该注重相互配合,家长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孩子智能的发展。设计的游戏应让宝宝主动寻求家长的配合,这样家长就能顺理成章地教给宝宝一些知识和技巧。
4.游戏的整个过程要能够给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带来乐趣。要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而家长则能够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只有特定的亲子游戏才适合于进行比赛,家长应学会更多的游戏,并将具有特定功能的亲子游戏同日常的育儿生活相互交融起来,这样就可以在丰富而快乐的育儿生活中,使宝宝的潜能不断地开发出来。
防止家教中出现的两个极端
许多家长望子成才心切,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的将来设计,提出过高、过多、过严的要求和希望。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就教他读拼音、识字、学英语单词,弄得孩子疲惫不堪,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极为不利。
与过度的期望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发展;有的只顾自己挣钱。这种家庭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气氛,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克服家教中的这“两个极端”现象。为此,家长应做到:
1.树立社会责任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能把他们视为“私有财产”,以自己的意愿作为教育孩子的准则。家长要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思想,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把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归纳为好游戏,好奇,好群,好模仿,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喜欢别人赞许七个方面,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孩子进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
2.施以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养孩子的方法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则有三个:一是根据兴趣实施教育,应顺其自然地给孩子以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发现他们的创造力。二是多引导少灌输。一味的灌输只能使幼儿产生厌烦和对立情绪,增加心理负担。家长应利用多种机会引导孩子多看、多听、多说、多学、多做,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启发孩子认识事物的兴趣,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三是寓教于游戏之中。游戏是3至6岁幼儿最适宜的活动形式。可以玩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角色游戏等,在游戏中给孩子传授知识,并有意识地在游戏中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让他们在欢快愉悦的心情和环境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亲子游戏的特点与误区
亲子游戏的特点
能够启发孩子的智慧。这就要求游戏活动既能够利用和发挥孩子现有的能力,又能够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家长要能和孩子平等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做
亲子游戏不是上课,家长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应当是游戏的参与者,并且跟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
游戏的形式应该注重相互配合,家长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孩子智能的发展。设计的
游戏应让宝宝主动寻求家长的配合,这样家长就能顺理成章地教给宝宝一些知识和技巧。
游戏的整个过程要能够给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带来乐趣。要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而家长则能够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只有特定的亲子游戏才适合于进行比赛,家长应学会更多的游戏,并将具有特定功能的亲子游戏同日常的
育儿生活相互交融起来,这样就可以在丰富而快乐的育儿生活中,使宝宝的潜能不断地开发出来。
接下来,再来看看亲子游戏中所存在的误区吧。
亲子游戏的误区
急吼吼地干涉宝贝。对宝贝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戏。因此,宝贝的很多做法可能让父母感觉困惑,尤其当宝贝玩一些父母认为不恰当的游戏时,有的父母会急吼吼地跑去干涉宝贝,有的父母却觉得宝贝玩游戏的小模样十分可爱,于是拿宝贝当玩具逗乐,这些都会对宝贝产生不好的影响。宝贝虽然小,但他天生就会察言观色。因此,父母的任何行为都会在宝贝的小脑瓜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宝贝产生不一般的影响。
以父母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宝贝的游戏。游戏是宝贝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宝贝良好性格与行为方式的最佳训练方法。父母不要人为地限制宝贝的游戏方式,或为了让宝贝“学”到“知识”而强迫宝贝玩不喜欢的游戏。
违背宝贝的年龄特征开展游戏。不同年龄段的宝贝,对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兴趣与热情。比如,故意让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面,让它发出响声,这是1岁左右宝贝乐此不疲的游戏。但如果与2~3岁的宝贝玩这个游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寡味,这么大的宝贝可能对玩具更感兴趣。
认为良好的游戏习惯无关紧要。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宝贝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宝贝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等,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是宝贝理解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途径。
在宝贝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游戏是宝贝自己寻求答案的最佳途径。当宝贝热衷于游戏活动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这时,应尽量帮助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宝贝弄脏衣服或出现别的问题而约束他们。
正确的亲子游戏作用才是最大的哦。
角色游戏的指导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新颖,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了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为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否则组织游戏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例如:某幼儿园小班,教师提供幼儿制作糕点的材料,试图引发“糕点厂’’的游戏,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试图让幼儿能用橡皮泥制作糕点,并放进“电烤炉”烤制,结果幼儿根本不予理睬,糕点厂的游戏也没玩起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幼儿不知道“糕点厂”、“电烤炉”为何物,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幼儿园、图书及影视等方面。教师应有计划地、经常组织幼儿参观了解成人的各种劳动,丰富印象。如外出游览和参观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等。只有在生活中观察得细致,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反映才越逼真。教师也可要求家长配合,经常带孩子散步、参观、听故事、看电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外出旅游,扩大幼儿的眼界。“
见多识广”,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就有了基础。加强对游戏过程的具体指导对于小班幼儿,应着重在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教师应以游戏的口吻经常提醒;对于中班应注重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学会用自报公议、推选、轮换等方法来确定角色;在大班则应注重鼓励幼儿与同伴商量确定角色的分配,并懂得谦让。此外还应促进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想象与使用,使幼儿能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
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
1.角色游戏的特点
(1)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如在“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医生,用听诊器给人看病,往往并不能正确地使用听诊器,会出现病人说头痛则听头,说肚子痛则听肚子,说脚痛则听脚;有时幼儿还会病人哪里痛就给哪里打针;也有的幼儿会一边打针一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等。这些都证明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创造性想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二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还能一物多用。如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等。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可以充当不同的东西,如积塑条可以是老爷爷的“拐杖”,可以是火车的“铁轨”,可以是护士的“注射器”,还可以是警察叔叔的“警棍”等。三是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幼儿常常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将游戏情景进行浓缩或转换,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额头,“呀!小孩发烧了,送医院吧。”结果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回来了,说打针了,孩子病好了。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也十分多样与新颖。
2.角色游戏的指导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新颖,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了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为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否则组织游戏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例如:某幼儿园小班,教师提供幼儿制作糕点的材料,试图引发“糕点厂’’的游戏,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试图让幼儿能用橡皮泥制作糕点,并放进“电烤炉”烤制,结果幼儿根本不予理睬,糕点厂的游戏也没玩起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幼儿不知道“糕点厂”、“电烤炉”为何物,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
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幼儿园、图书及影视等方面。教师应有计划地、经常组织幼儿参观了解成人的各种劳动,丰富印象。如外出游览和参观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等。只有在生活中观察得细致,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反映才越逼真。
教师也可要求家长配合,经常带孩子散步、参观、听故事、看电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外出旅游,扩大幼儿的眼界。“见多识广”,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就有了基础。
(2)加强对游戏过程的具体指导。
对于小班幼儿,应着重在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教师应以游戏的口吻经常提醒;对于中班应注重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学会用自报公议、推选、轮换等方法来确定角色;在大班则应注重鼓励幼儿与同伴商量确定角色的分配,并懂得谦让。此外还应促进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想象与使用,使幼儿能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
幼儿的想象力的特点
想像的主题容易变化
这是因为婴幼儿的神经系统还不够健全,神经活动还不够稳定,所以婴幼儿常常在想像中把一种东西变成另一种东西,而不管这两种东西之间有没有共同之处。幼儿想像主题不稳定,不能长时间想像同一主题,极易改变想像的焦点。如在画画时,开始想画小乌,在画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又改画别的东西。拼插游戏中也常常是这样,开始一般没有固定的想法,常常是在插的过程中,随着手中玩具的改变而产生新的想法。随年龄的增长,孩子想像的主题会较稳定,在游戏、画画、格积木前都会有一定的想法、并能根据想法去做。
想像夸张且易与现实混淆
幼儿的想像常常带有夸张的成分。幼儿画画时,会把他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得特别大,如兔子的耳朵、猫的眼睛等。另一方面,幼儿又容易把想像和现实混淆起来,把自己的想像当成现实,如他非常喜欢恐龙,就告诉小朋友自己家里有一个大恐龙,每天骑着玩。父母要注意把孩子的想像和说谎区分开来,不要误解孩子,他往往把想像的东西当作现实的东西,并且说起来有声有色,奸像是他自己耳闻目见的事情。
幼儿想像受兴趣的影响
幼儿感兴趣的事情、熟悉的事情往往能引起他们的想像。如孩子对喜欢的故事百听不厌,在讲自己喜欢或熟悉的故事时能加上自己所编的情节。
容易对想像的过程感到满足,而不去对想像的目的和结果加以认真的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是婴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相对成人而言比较浅,抽象思维的能力也比较弱。幼儿的再造想像多于创造想像,如孩子们非常喜欢玩的过家家等角色游戏,游戏曲情节、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如他们扮演的角色多是生活中常见的爸爸、妈妈、医生、老师、司机等,他们的想像离不开生活经验。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孩子游戏曲内容较单调,想像较贫乏,而随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想像也越丰富,游戏内容也越充实。
上述就是对幼儿的想象力的特点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对于孩子的健康护理是一定不能忽视的,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
幼儿园里的角色游戏
“丑小鸭的化妆舞会”
我们把教室外的长廊作为我们的化妆场地,每个阵的队员都自动地围起圈。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各方阵的进展情况。
1、颜料阵
颜料阵的金天洋过来跟我说:“唐老师,我们的毛笔不够。”
我问其他阵员该怎么办?
董仪佳说:“可以向别的班借。”
他的建议马上被采纳,大家都举手争着要去。我请了平时比较内向的陈天择和何媛。被点到名的两位立刻兴高采烈地跑去隔壁班,一会,两人回来了,脸上出现了以前少有的自信与开朗.两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情况.何媛抢着说:”唐老师,我们跑遍了整幢楼,大三班和大四班教室里没人,大五班和大九班没有毛笔.”然后兴奋地把他们两人的成果交给了我.我微笑着摸摸他们的头,说:”谢谢,如果下次还请你们去借,你们愿意吗?”两人一听,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用力地点点头.
(何媛和陈天择两人平时比较内向,交际能力较差.因此在他们主动自愿的情况下,我便毫不犹豫地请了他们,让他们在实践当中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
最后还剩下两位孩子没拿到毛笔,都着急地盯着别人的毛笔瞧,我建议他们去看看美工区的材料筐。结果他们找来了餐巾纸和海绵。朱琰钦把餐巾纸放在颜料里,一开始很顺利,可后来发现餐巾纸在吸水后渐渐地化了,楼嘉宸在旁边看了得意地对他说:”你瞧,我的海绵还不错吧,它可不会化哦.”在楼嘉宸的竭力推荐下朱琰钦也拿起了海绵,两人有说有笑地工作着.
涂色中,苗苗可谓与众不同,他先在圈上涂上一层红色,再涂上绿色,再涂上蓝色,结果把所有的颜色都涂在了他的圈上.涂完以后就有了一个灰青色的圈.他旁边的孙文亮见了惊呼道:”呀,那么脏,好难看的颜色.”
大家都围过来问他为什么他的圈会变成这种颜色,大家听完原因后,金天洋说:”我的圈很漂亮,因为我就用黄色.”
苗苗开始和大家一样只用一种颜色,因为他已经知道很多漂亮的颜色加起来并不等于漂亮的颜色.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需求,孩子的学习是主动构建自身经验的过程,因此,我只是在旁边观察苗苗的尝试,因为剥夺他建构自身经验的过程,就等于剥夺了他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正如一位著名作家所说:”人在幼儿时期什么都让他经历一下,这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啊!”事实也是如此,由于第一次的尝试,就为他下一次的涂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涂画阵
这个方阵的小家伙们在作完画后可犯了难,由于圈的本色过暗,以至他们的画不但没让丑小鸭变漂亮,反而让它变得更丑了。
朱亦奇跑来跟我说:”这个圈不能画画.”
汪泽也凑过来接着说:”因为画上去了就不漂亮了.”
我说:”是不是因为你们画得不认真的关系啊?”
“才不是呢.”小家伙们不服气地回答.
我故作不解地说:“奇怪了,平时看你们在白纸上的画画得挺漂亮的呀,这怎么了?”
朱亦奇一听,开心地说:“我们把它涂成白颜色那就行喽。”
涂画阵开始兴奋不已,高兴得给它涂上白色,继续作画。
(在孩子们遇到问题,在问题面前止步不前时,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作适当的暗示与引导,而不是直接的说明,使孩子们获得一份成功的体验.)
孩子不爱说话 家长不要硬逼
语言出现障碍
孩子学说话有2个条件,一是有说话的愿望,二是能够接受足够多的语言信息,当这两个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孩子就会沉默起来。
缺乏说话的愿望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太周到,什么都替孩子想着,当孩子想要某个东西的时候还没开口家长就反应过来递给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说不说话都能达到目的,时间一长孩子就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了。
未能接受足够的语言信息
父母很少带孩子出门与外界接触,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没有来往,缺乏述说和倾听的对象,未能接受到足够的语言信息,当然让孩子觉得无话可说了。
社会适应困难
有些孩子在家在亲人面前话很多,可是到了幼儿园面对众多的小朋友去缄默起来,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在影响,实质是孩子出现了社会适应困难,而非语言本身出现障碍。当孩子在意个陌生的环境中未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时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家长的策略
不要逼孩子说话
如果宝宝在家或比较熟悉的场合说话正常,家长就不要太担心孩子的语言发育问题。家长过于心急,强迫孩子说话,反而造成孩子更加紧张,越说越结巴。家长应该经常与老师沟通,看看孩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而不愿说话,找到原因后在针对性的寻找解决的办法。
让孩子回答快乐的问题
面对不善言谈的孩子,家长总是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开口说话,如果通常问一些让人沮丧的问题,孩子就越会沉默,例如妈妈总是问:“你今天哭了吗?”“今天老师惩罚你了吗?”这种问题只会让孩子想办法躲开。而多和孩子多沟通快乐的事,就会调动孩子说话积极性,如果再加上一些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表达欲望就会更强烈。
角色扮演游戏
学龄前的幼儿都有表演的欲望,喜欢玩“过家家”之类的游戏,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一些角色游戏,让孩子的“表演”带动“表达”的欲望。
孩子扮演小主人,家长扮演前来拜访的客人,让孩子负责接待客人。
孩子扮演节目主持人,报幕并表演节目。
扮演火车乘务员,为乘客服务。
扮演售货员向顾客推荐商品并销售。
不同的角色游戏让孩子了解不同场合的语言表述方式,在这种轻松的游戏中,孩子可以很快掌握说话的基本技巧,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语言发展还不成熟,常会出现用词不准或语法错误的情况,家长不要急于去纠正,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