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有什么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有什么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根据肿瘤的病程而提出不同的要求。

1.胆囊息肉样病变:早期的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相鉴别,胆囊癌的直径均大于1.2cm,蒂宽,胆囊壁增厚,至于胆囊的腺瘤性息肉恶变与良性腺瘤的鉴别则很困难,因考虑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均应手术切除,故不影响外科治疗决策。

2.胆囊结石:国内的胆囊癌患者,约有百分之五十七合并胆囊结石,病人常有较长时间的胆道疾病症状,此类病人最容易被忽略,或将胆囊癌所引起的症状用胆囊结石来解释,在鉴别诊断上主要是对老年,女性,长期患有胆囊结石,胆囊萎缩或充满型结石,腹痛症状加重和变得持续时,均应考虑有胆囊癌的可能,应做深入检查。

3.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晚期胆囊癌需要鉴别的尚有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在胆囊部位形成一肿块和胆囊出口的阻塞,侵犯胆囊的肝细胞癌可在肝门部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上发生大块的淋巴结转移,类似晚期胆囊癌时的淋巴结转移,胆囊颈部癌可直接侵犯或通过淋巴转移发生高位胆道梗阻,临床表现类似肝门部胆管癌,有时原患有癌的胆囊已行手术切除,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病理诊断,术后由于肿瘤局部复发和引起肝门部胆管梗阻,会使鉴别诊断发生困难。

胆囊息肉诊断鉴别

诊断

PLG往往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目前诊断胆囊息肉最主要的手段仍是B超检查,ct或核磁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或鉴别胆囊癌。

鉴别诊断

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和胆囊壁内出现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原发性胆囊癌区别于良性肿块和转移癌的重要鉴别特征,如胆固醇性息肉血流为直线状,<20cm/s,而胆囊癌内血流多呈树枝状,流速>20cm/s,RI越小越倾向于恶性,但对于早期胆囊癌肿块过小者(<3mm)有时并不敏感,此外还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有重要关系。

2.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早期胆囊癌在胆汁中找到癌细胞的阳性率为64%,而在病变胆囊壁的阳性率为91%,因此,强调要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地穿刺病变壁组织,还有学者在胆囊穿刺时抽取胆汁行癌胚抗原(CEA)浓度测定,并与单纯胆囊结石相比,其浓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亦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霍奇金淋巴瘤诊断鉴别

诊断

霍奇金淋巴瘤的确诊主要依赖病变组织的病理检查,因此病变淋巴结手术活检或深部组织的粗针穿刺活检尤为重要。在病理诊断后要根据全身症状、体检、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确定病变范围,明确临床分期。准确的分期是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鉴别诊断

本病鉴别诊断常需与淋巴结核、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并应注意与转移癌鉴别。颈部淋巴结肿大应排除鼻咽癌、甲状腺癌等,纵隔肿物需除外肺癌、胸腺瘤,腋下淋巴结肿大应与乳腺癌鉴别。以上疾病的鉴别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临床医生则应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做出全面诊断,包括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分组。

胰腺癌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胰腺癌应与胃部疾病、黄疸型肝炎、胆石症、胆囊炎、原发性肝癌、急性胰腺炎、壶腹癌、胆囊癌等病进行鉴别。

1.各种慢性胃部疾病:胃部疾患可有腹部疼痛,但腹痛多与饮食有关,黄疸少见,利用X线钡餐检查及纤维胃镜检查不难作出鉴别。

2.黄疸型肝炎:初起两者易混淆,但肝炎有接触史,经动态观察,黄疸初起时血清转氨酶增高,黄疸多在2~3周后逐渐消退,血清碱性磷酸酶多不高。

3.胆石症、胆囊炎: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黄疸多在短期内消退或有波动,无明显体重减轻。

4.原发性肝癌:常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血清甲胎蛋白阳性,先有肝肿大,黄疸在后期出现,腹痛不因体位改变而变化,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扫描可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5.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多有暴饮暴食史,病情发作急骤,血白细胞、血尿淀粉酶升高。慢性胰腺炎可以出现胰腺肿块(假囊肿)和黄疸,酷似胰腺癌,而胰腺深部癌压迫胰管也可以引起胰腺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腹部X线平片发现胰腺钙化点对诊断慢性胰腺炎有帮助但有些病例经各种检查有时也难鉴别,可在剖腹探查手术中用极细穿刺针作胰腺穿刺活检,以助鉴别。

6.壶腹周围癌:壶腹周围癌比胰头癌少见,病起多骤然,也有黄疸、消瘦、皮痒、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而壶腹癌开始为息肉样突起,癌本身质地软而有弹性,故引起的黄疸常呈波动性;腹痛不显著,常并发胆囊炎,反复寒战、发热较多见。但两者鉴别仍较困难,要结合超声和CT来提高确诊率。壶腹癌的切除率在75%以上,术后5年存活率较胰头癌高。

上述症状均需与消化道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尤其是慢性胰腺炎,特别是腹痛的鉴别,因为二者均有腹痛及消瘦、乏力等。已有将胰腺的慢性炎症当作癌症诊断和治疗,也有反过来将癌症误诊为炎症,所以要结合其他检查来鉴别这些症状。

在鉴别诊断上,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可与常见的肝胆、胃肠疾病相混淆,如果经对症治疗后症状不缓解或逐渐加重者,应针对胰腺癌进一步进行各种检查,以排除或早期发现胰腺癌。

如出现腹部隐痛或饱胀不适,应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相鉴别。当出现黄疸时,应首先区别黄疸性质。如B超检查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应查“三抗”及肝功能,排除肝炎可能。如系肝外胆管阻塞时要与胆总管下端结石、胆道良性狭窄、慢性胰腺炎、壶腹癌、胆管癌鉴别,需要时可检查CT及ERCP,以明确胆道扩张的程度和病变的部位、性质。如出现胰腺区肿块时,应与腹膜后肿瘤、肾肿瘤、胃癌、胰腺区淋巴结肿大相鉴别。

1.慢性胰腺炎 以缓起的上腹部胀满不适、消化不良、腹泻、纳差、消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胰腺炎须与胰腺癌鉴别。慢性胰腺炎常呈慢性病程,有反复的急性发作史,腹泻(或脂肪下痢)较著,而黄疸少见,病情亦不是进行性加重及恶化。如X线腹部平片或B型超声和CT检查发现胰腺部位的钙化点,则有助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有时鉴别仍较困难,即使在手术中慢性胰腺炎的胰腺亦可坚硬如石,或呈结节样改变。若在剖腹探查而鉴别仍有困难时,则需进一步作深部细针穿刺或胰腺活组织检查加以鉴别。

2.癌和胆总管癌 胆总管、Vater’s壶腹和胰头三者的解剖位置邻近,三者发生的癌肿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在外科手术疗效和预后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故鉴别诊断十分必要,但是应该明确指出壶腹周围癌的发病率远比胰腺癌少见。表5为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癌、胆总管下端结石的鉴别诊断。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有什么

1.胆囊息肉样病变:早期的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相鉴别,胆囊癌的直径均大于1.2cm,蒂宽,胆囊壁增厚,至于胆囊的腺瘤性息肉恶变与良性腺瘤的鉴别则很困难,因考虑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均应手术切除,故不影响外科治疗决策。

2.胆囊结石:国内的胆囊癌患者,约有百分之五十七合并胆囊结石,病人常有较长时间的胆道疾病症状,此类病人最容易被忽略,或将胆囊癌所引起的症状用胆囊结石来解释,在鉴别诊断上主要是对老年,女性,长期患有胆囊结石,胆囊萎缩或充满型结石,腹痛症状加重和变得持续时,均应考虑有胆囊癌的可能,应做深入检查。

3.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晚期胆囊癌需要鉴别的尚有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在胆囊部位形成一肿块和胆囊出口的阻塞,侵犯胆囊的肝细胞癌可在肝门部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上发生大块的淋巴结转移,类似晚期胆囊癌时的淋巴结转移,胆囊颈部癌可直接侵犯或通过淋巴转移发生高位胆道梗阻,临床表现类似肝门部胆管癌,有时原患有癌的胆囊已行手术切除,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病理诊断,术后由于肿瘤局部复发和引起肝门部胆管梗阻,会使鉴别诊断发生困难。

皮肤癌鉴别诊断

皮肤癌中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要相鉴别,还要与脂溢性角化病、皮肤原位癌、盘状红斑狼疮等相鉴别。

1.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粘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阴部,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血明显,或周围及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角化现象明显,边缘高起坚硬,炎性反应显著,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脂溢性角化病:

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3.皮肤原位癌(Bowen’s disease):

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4.盘状红斑狼疮:

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5.角化棘皮瘤:

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6.帕哲氏病(Paget’s disease):

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境界清楚,逐渐波及其邻近皮肤,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见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细胞,见此细胞即可确诊。

7.转移性皮肤癌:

由其他器官原发性癌转移到皮肤而发,一般为多发性,同时有其他器官原发性癌的症状及体征。

肛管癌鉴别诊断

肛管癌的临床表现易与肛瘘,息肉,肛裂,肛周脓肿,性病肉芽肿,肛管皮肤结核,肛周皮肤癌相混淆,应予鉴别。

1.直肠癌中下段直肠癌同样以血便,大便习惯改变较频,里急后重等为主诉,有的肿瘤可侵犯齿状线,造成临床上难以区分直肠癌或肛管癌,但只要注意到直肠癌肛门疼痛较少见或较韧,指检或直肠时可以判定肿瘤中央位置在齿线上或下,另外,活检直肠癌多数为腺癌,直肠腺癌较少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除非晚期,上行淋巴道堵塞才逆行至腹股沟淋巴结,一般直肠腺癌的预后较肛管癌为佳。

2.肛瘘 临床上多见,一般以肛旁脓肿开始,局部疼痛明显,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疼痛亦随之减轻,肛瘘多数在肛管后正中处,并与齿状线相连,肛管黏膜完整,有时形成硬结或条索状,指检时挤压可见瘘口流出脓性分泌物,往往在坐浴和抗感染后症状好转,肛瘘用探针检查即可证实,如疑有癌变,则应活检明确诊断。

3.肛周皮肤癌 肛周皮肤癌常伴肛门不适,明显瘙痒,肛门缘有小肿物并逐渐增大,生长缓慢,疼痛较轻,形成溃疡后有腥臭分泌物,边缘隆起外翻,活检为分化较好的鳞状细胞癌,角化多,恶性度低,不易发生转移,放射治疗效果良好,检查时只要细心观察,可见肿瘤中心点是在肛门缘以下,尽管已发生溃疡,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也不多。

4.恶性黑色素瘤该肿瘤在肛管处少见,典型的黑色素外观似血栓性内痔,但触诊为硬性结节,偶有压痛,表面有色素及溃疡,诊断不难,值得注意的是,半数黑色素瘤可无色素而致误诊,活检可确诊。

哪些是胆囊癌和胆道息肉的区别

1. 胆囊息肉与早期胆囊癌有哪些相似之处

胆囊息肉与胆囊癌的早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可有消化道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等。也可有右上腹的不适、隐痛或腹痛。

2. 胆囊息肉与早期胆囊癌有哪些区别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中晚期的胆囊癌变有黄疸、右上腹包块及恶病质;而胆囊息肉则多无黄疸、右上腹包块,不发生恶病质。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DNA流式细胞学分析有助于胆囊痛的诊断。电脑彩超观察息肉或癌肿内有无彩色血流,可与临床最常见的胆固醇性息肉相鉴别。对于较大的瘤体,行CT增强、扫描瘤体强化,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

3. 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胆囊息肉和早期胆囊癌

目前鉴别胆囊息肉和胆囊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应用B超引导探针穿刺进行细胞检查。在B超的随访过程中,胆囊息肉生长较为缓慢,没有粘膜浸润;而胆囊癌生长较快,且有周围粘膜浸润的改变。当息肉增长较快或有周围粘膜浸润时则考虑发生了癌变,应尽早进行治疗。

肠癌鉴别诊断

1.性痢疾

主要与慢性细菌性痢疾鉴别。病人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左下腹压痛等为特征。如为慢性细菌性痢疾,可有急性发作,除上述症状加剧外尚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本病有流行病学特征,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除充血、水肿、溃疡外,黏膜呈颗粒状,可有瘢痕和息肉,取肠壁黏液脓性分泌物作细菌培养阳性率高,应用痢特灵、氟哌酸、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2.阿米巴痢疾

病人表现腹胀、腹痛、腹泻或有里急后重,大便呈黏液带脓血、排便次数增多。慢性型者可有消瘦、贫血,结肠常粗厚可触,左右两下腹及上腹部常有压痛,易和直肠癌或结肠癌相混淆。但阿米巴痢疾时大便有腥臭,粪中可找到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乙状结肠镜检查见到正常黏膜上有典型的散在溃疡,从溃疡底刮取材料作镜检可找到原虫。

3.痔

临床上将直肠癌误诊为痔者实不少见。据上海肿瘤医院统计590例直肠癌被误诊为痔者156例,误诊率高达26.4%。误诊的主要原因系对病史了解不够,又未能作指检。一般内痔多为无痛性出血,呈鲜红色,不与大便相混,随出血量的多寡而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滴血、线状流血甚至喷射状出血。而直肠癌患者之粪便常伴有黏液和直肠刺激症状,直肠指检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将痔与直肠癌鉴别。

4.肠结核

肠结核以右下腹痛、腹泻、糊样便、腹部包块和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为特征。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X线胃肠钡餐造影可与大肠癌鉴别。溃疡型肠结核,钡剂在病变肠段可见激惹征象,充盈不佳,而在病变上下肠段的钡剂则充盈良好,称为X线钡影跳跃征象。黏膜皱襞粗乱,肠壁边缘不规则,有时呈锯齿状。增生型肠结核见肠段增生性狭窄、收缩与变形,可见充盈缺损、黏膜皱襞紊乱,肠壁僵硬与结肠袋消失。如作纤维结肠镜检查,从病变部位作活检可获进一步确诊。

5.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肠道病变多见于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虫卵沉积于肠黏膜使局部充血、水肿、坏死,当坏死黏膜脱落后即形成浅表溃疡,临床上表现腹痛、腹泻及便血等症状,进一步出现结缔组织增生,最后使肠壁增厚,严重者引起肠腔狭窄和肉芽肿,应与大肠癌相鉴别。但日本血吸虫病与大肠癌有一定相互关系,因此,在结肠镜检查时应在病变部位,尤其对肉芽肿病变进行组织活检。

6.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为肉芽肿炎性病变,并发纤维性变与溃疡,好发于青壮年。腹泻一般轻,每天排便3~6次,腹痛多在右下腹,排便后腹痛可减轻,约1/3病例在右下腹可扪及包块,并可出现肛瘘、肛门周围脓肿。钡灌肠有特征改变,可见肠壁增厚、僵硬、肠腔狭窄,黏膜皱襞消失、变粗、变平、变直,多呈一细条状阴影;纵形溃疡或横行裂隙状溃疡;正常黏膜呈充血、水肿、纤维化,呈假息肉样病变称卵石征。纤维结肠镜可见黏膜水肿、稍充血、卵石样隆起,伴有圆形、线状或沟漕样溃疡。病人常并发发热、贫血、关节炎及肝病。

胆囊息肉的鉴别与诊断

鉴定胆囊息肉是否为恶性

一般情况下,单发的息肉是可恶变的;而多发的息肉一般不会恶变。息肉直径多小于10mm多为良性;10~13mm者,则倾向于胆囊腺瘤;大于13mm者,应首先考虑到癌的可能。但是病变的数量大小不应该作为其良恶性的标志,必须嘱病人定期复查。如果病人年龄超过50岁,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属于单发、呈逐渐增大趋势,也多考虑恶变的可能。

胆囊息肉的病变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良性肿瘤性息肉可来源于上皮组织(腺瘤)和支持组织(血管瘤、脂肪瘤等),而假瘤性息肉则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组织异位性息肉等。良性息肉中的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良性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则不会发生癌变。

【诊断】

1、病史多伴有慢性胆囊炎之病史,有类似慢性胆囊炎之临床症状。

2、B型超声检查对胆囊息肉有很高的检出率,其敏感性为目前任何无创伤性检查手段所不及,特别是能方便地动态监视息肉的发展,胆囊息肉的诊断对预防和及早发现息肉癌变具有重要价值。

3、X线胆囊造影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不足50%,故只能作为了解胆囊功能的补充检查手段。

【鉴别】

胆囊息肉与腺瘤样增生、腺瘤及腺癌、胆囊壁黏附的小结石等胆囊内隆起性病变仅从临床表现区分比较困难。B型超声对黏附在胆囊壁上的小结石、胆泥、黏稠胆汁或血凝团块等无声影的小回声团可能误认为本病。高度敏感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cDF1)对鉴别胆囊小隆起性病变,有重要的胆囊息肉的诊断价值,若能显示病变内有血流,则高度提示为肿瘤;若多普勒频谱为低阻动脉血流频谱,则应怀疑为小胆囊癌。

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和胆囊壁内出现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原发性胆囊癌区别于良性肿块和转移癌的重要鉴别特征,如胆固醇性息肉血流为直线状,<20cm/s,而胆囊癌内血流多呈树枝状,流速>20cm/s,RI越小越倾向于恶性,但对于早期胆囊癌肿块过小者(<3mm)有时并不敏感,此外还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有重要关系。

2、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早期胆囊癌在胆汁中找到癌细胞的阳性率为64%,而在病变胆囊壁的阳性率为91%,因此,强调要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地穿刺病变壁组织,还有学者在胆囊穿刺时抽取胆汁行癌胚抗原(CEA)浓度测定,并与单纯胆囊结石相比,其浓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亦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胆囊癌如何鉴别诊断

1.胆囊息肉样病变 早期的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相鉴别,胆囊癌的直径均大于1.2cm,蒂宽,胆囊壁增厚,至于胆囊的腺瘤性息肉恶变与良性腺瘤的鉴别则很困难,因考虑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均应手术切除,故不影响外科治疗决策。

2.胆囊结石 国内的胆囊癌患者,约有57%合并胆囊结石,病人常有较长时间的胆道疾病症状,此类病人最容易被忽略,或将胆囊癌所引起的症状用胆囊结石来解释,在鉴别诊断上主要是对老年,女性,长期患有胆囊结石,胆囊萎缩或充满型结石,腹痛症状加重和变得持续时,均应考虑有胆囊癌的可能,应做深入检查。

3.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 晚期胆囊癌需要鉴别的尚有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在胆囊部位形成一肿块和胆囊出口的阻塞,侵犯胆囊的肝细胞癌可在肝门部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上发生大块的淋巴结转移,类似晚期胆囊癌时的淋巴结转移,胆囊颈部癌可直接侵犯或通过淋巴转移发生高位胆道梗阻,临床表现类似肝门部胆管癌,有时原患有癌的胆囊已行手术切除,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病理诊断,术后由于肿瘤局部复发和引起肝门部胆管梗阻,会使鉴别诊断发生困难。

胆囊癌侵犯肝脏与肝癌侵犯胆囊的鉴别:

(1)胆囊癌伴有胆管扩张的几率高于肝癌。

(2)胆囊癌在CT增强扫描后显示明显,且持续时间长。

(3)如软组织肿块内见到结石影,支持胆囊癌诊断。

(4)胆囊癌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栓的几率明显低于肝癌。

(5)临床资料如肝炎,肝硬化病史,AFP检测等也有助于两者鉴别。

4.萎缩性胆囊炎 当超声发现胆囊较小,囊腔狭窄,黏膜粗糙,不应急于诊断为萎缩性胆囊炎,尚需考虑有浸润型胆囊癌的可能,如注意到囊壁增厚,不规则,黏膜线破坏,中断,胆囊壁外有肿瘤浸润的低回声区,即可诊断为胆囊癌,反之,应考虑萎缩性胆囊炎的诊断。

胆囊癌与胆囊炎的鉴别两者都可以表现为胆囊壁的弥漫性增厚,造成鉴别诊断困难,smathens等认为,以下CT征象可作为胆囊癌诊断时的参考:

(1)胆囊壁不均匀性,特别是结节性增厚。

(2)胆囊壁增强明显。

(3)出现胆管梗阻。

(4)直接侵犯肝脏,表现为邻近肝组织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

(5)肝内出现结节状转移灶:下列征象则支持胆囊炎的诊断:

①胆囊周境界清晰的低密度曲线影,为胆囊壁的水肿或胆囊炎所致胆囊周围的液体渗出所致。

②胆囊壁增厚而腔内面光整。

5.单发的胆固醇结晶,炎症性肉芽组织,息肉和腺瘤 早期外生型胆囊癌,病变局限时,常需与之鉴别,胆固醇结晶附着于黏膜表面,回声较均匀,多呈颗粒状堆积,炎症性肉芽组织常有慢性胆囊炎声像图表现,病变自黏膜面向胆囊腔内突起,轮廓线较平滑,黏膜及胆囊壁无破坏,息肉呈乳头状,均匀中等回声,有蒂与黏膜线相连,胆囊癌呈低中回声,分布欠均匀,形态不规则,黏膜及壁层破坏,中断。

6.节段型或局限型腺肌增生症浸润型胆囊癌早,中期常需与之鉴别,节段型者声像图上表现为一段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中部呈环形狭窄;局限型者常在胆囊底部探测到病变回声,表面中间常可见一浅凹,胆囊癌晚期整个胆囊壁受侵,不规则增厚,常需与弥漫型腺肌增生症鉴别,后者囊壁明显增厚,回声不均,内有针头大小无回声区。

7.肝门区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及肝门区肝实质占位病变 胆囊颈部癌常需与之鉴别,转移性淋巴结低回声病变在肝脏轮廓线以外,呈圆形,椭圆形,胆系回声多无异常,黏膜及管壁均不受破坏,但病变以上肝胆管可有增宽,扩张,肝门区肝内占位性病变回声在肝轮廓线以内,胆囊颈部及邻近胆管均明显受压,并使受压处以上部分肝胆管扩张。

相关推荐

胆囊良性肿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以下几方面,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所帮助。 病变的大小从表4可见,大部分良性病变15mm的病变为恶性的可能性相当高。日本第21届胆道疾患研究会还将胆囊小隆起样病变定义为小于15mm的病变。 由于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在很大程度上,病变的大小是惟一的或主要的区别点,因此,病变的大小则成为判定病变良恶程度的初步指标。但是各家的标准不一致。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与Koga的意见相同,认为>10mm的病变应疑为恶性,并确定该点为手术指征之一。事实上,小部分早期癌或腺瘤内癌也小于10mm,现单纯根据病变的大小来判

如何正确诊断胆囊炎

如何正确诊断胆囊炎?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只把握了如何正确诊断胆囊炎,才能够帮助大家得出积极的确诊和治疗,关于如何正确诊断胆囊炎,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胆囊炎一般临床多能作出诊断, 只出现并发症时才作CT检查,如果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比较困难,必须与胆管炎,胰腺炎,阑尾炎等鉴别。 急性胆囊炎患者偶需做CT检查。它除可发现胆囊管或胆囊结石外,诊断主要依据:①胆囊扩大;②胆囊壁普遍性增厚,且增强扫描时可见胆囊明显强化。这两种现象对确立诊断缺一不可。因胆囊扩大也可见于胆道梗阻,或正常胆囊炎因增厚

食管癌鉴别诊断

1.食管炎及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学者认为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是食管癌的癌前期病变。这类患者常类似早期食管癌的症状,X线检查常无异常发现,可以通过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内镜染色及内镜超声检查进行鉴别,但常需定期复查。 2.食管功能(运动)失常:如食管痉挛、神经性吞咽困难、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等,尤其是贲门失弛缓症时可伴贲门部腺癌,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X线片上表现食管体部无收缩和蠕动、食管黏膜光滑、贲门部呈“鸟嘴”样狭窄,其发作常为间歇性,病程较长,症状进展缓慢。 3.食管外压性改变:食管邻近的血管先天性

胆囊癌的检查方法

1、超声检查:B超为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具无创、简便、经济和病变检出率高和易普及等优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共同特点是向胆囊腔内隆起的回声光团,与胆囊壁相连,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固醇息肉常为多发,息肉样,蒂,常小于10mm,蒂长者可在胆囊内摆动,高辉度不均一的回声光团,无声影,不随体位变动而移位。炎性息肉呈结节状或乳头状,多无蒂,直径常小于10mm,最大可达30mm,蒂或无蒂,呈低辉度回声、无声影。腺肌瘤样增生B超下可见突入肥厚胆囊壁内的小圆形囊泡影像和散在的回声光点。超声检查的

胆囊息肉的检查

PLG往往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方法较多,如口服胆囊造影、B超、CT、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腔内超声(EUS)等,但目前诊断胆囊息肉最主要的手段仍是B超检查。 1.B超检查 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

慢性胆囊炎患者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消化性溃疡 症状不典型的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胆囊炎容易混淆,且此类疾病常与慢性胆囊炎并存,除仔细询问病史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及B超检查助于鉴别。 2.慢性胃炎 各种慢性胃炎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之处,纤维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方法,诊断明确后行药物治疗如症状好转,则可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 3.食管裂孔疝 本病常见的症状是上腹或两季肋部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多在饱餐后0.5~1h发生,饭后平卧加重,站立或半卧位时减轻,可嗳气反胃,而慢性胆囊炎腹痛多在右季肋部,饭后加重而与体位无关,因食管

宫颈癌鉴别诊断

主要依据子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与临床类似症状或体征的各种子宫颈病变鉴别。包括: 1、子宫颈良性病变: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子宫颈息肉、子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颈结核性溃疡等; 2、子宫颈良性肿瘤:子宫颈黏膜下肌瘤、子宫颈管肌瘤、子宫颈乳头瘤等; 3、子宫颈恶性肿瘤: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肉瘤及淋巴瘤、转移性癌等。

什么是胆囊癌

胆囊癌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只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早期诊断很困难,一旦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包块,黄疸等,病变已到晚期,其各种检查亦出现异常,因此,对于胆囊区不适或疼痛的病人,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胆囊结石,炎症,息肉者,应进行定期B超检查,以求早日明确诊断。 一,症状 1.右上腹疼痛 大部分为右上腹部的持续性疼痛,并可阵发性加剧,向右肩及腰背部放射,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时伴阵发性剧痛并

胆囊息肉的检查项目哪些

检查项目:B超检查、三维超声成像、内镜超声、CT 1.B超检查 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杨汉良等报道B超对PLG检出率为 92.7%,特异性94.8%,假阳性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 2.三维超

胆囊炎的CT诊断

①胆囊扩大; ②胆囊壁普遍性增厚,且增强扫描时可见胆囊明显强化。这两种现象对确立诊断缺一不可。 急性胆囊炎患者偶需做CT检查。 它除可发现胆囊管或胆囊结石外,诊断主要依据: ①胆囊扩大; ②胆囊壁普遍性增厚,且增强扫描时可见胆囊明显强化。这两种现象对确立诊断缺一不可。因胆囊扩大也可见于胆道梗阻,或正常胆囊炎因增厚的胆囊壁而呈结节状,可给人以胆囊癌的现象。故其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化脓性胆囊炎胆汁CT值可大于20HU。胆囊周围炎,胆囊壁与肝实质界面不清或于胆囊周围显示为低密度环,系由肝组织继发性水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