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孤独症是人格障碍

孤独症是人格障碍

孤独症的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功能和交流游戏技巧的障碍、异常动作和兴趣以及复杂多样化的重复刻板行为。这种并非有意装出来的不合群,常常让患儿父母痛苦不堪,欲哭无泪。

孤独症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说话时你我不分,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后来凯纳又陆续观察到10例与唐纳德类似的孩子,1943年他报道了这11名儿童。这11名孩子被凯纳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因为是凯纳医生首先发现,又被称为凯纳综合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仅发生于中上阶层人士的疾病,现在该病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均有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有人认为该病属于罕见病,但是近年有较多文献报道,该病发病率不低,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比率约为4:1。1982年,南京儿童精神卫生研究所的陶国泰教授在我国首先报道了4例儿童孤独症,但目前我国并没有患病率的调查。

并非父母冷漠的产物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都会问:“孤独症是怎么引起的呢”很遗憾,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导致孤独症的真正病因。大量的研究推测,孤独症可能与遗传基因、胎儿期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有些研究者认为也可能与慢性汞中毒有关,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取得肯定的结论。凯纳医生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曾经认为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的,后来的研究彻底否定了他的这一观点,这使很多父母亲摆脱了痛苦和自责。 发现孤独症患儿

父母亲往往最早注意到的问题是孩子不说话,随着孩子的长大,问题逐步显露,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要么孩子不会说话,要么对父母的指令“听而不闻”,而父母亲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听力正常。即使孩子说话了,也往往是一些重复语言、鹦鹉学舌语言、自言自语,或者根本就无人能懂的“外星人语言”,极少具有交流性质的主动语言。在非语言交流方面也存在明显异常,喜欢一人独自玩耍,即使和小朋友玩也仅仅是跟在别的孩子后面来回跑动而不能进行任何合作性的游戏;缺乏与他人甚至父母亲之间的目光对视,通常不怕陌生人。

孤独症儿童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刻板行为、独特的兴趣和惊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患儿一般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双手舞动、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特别迷恋某些东西尤其是圆形物体如电风扇和汽车轮子、爱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固定的歌等等。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刻板行为,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在生活方面也表现为顽强的拒绝改变,例如坚决拒绝某些食物,固定坐在某一位置进食,坚持只在家里上厕所等。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甚至记忆力惊人,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年代、汽车牌照、地图形状、英文单词、很久以前去过的地方等等。美国电影《雨人》中的哥哥就是一个典型。

此外多数患孤独症的孩子还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声音的特别恐惧或喜好,有些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恐惧,不喜欢被人拥抱,痛觉迟钝。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较为明显,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孤独症患儿中均可以看到,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中医看儿童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期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具有社会交往、语言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对外界环境反应异常等特征。有人把自闭症儿童称为“星星的孩子”,就是说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跌落人间,但依然沉溺于自己的世界,距离我们如星星般遥远。他们多表现为:强烈地回避人,回避社会;极其刻板的情感反应;对物体和人存在广泛严重的视觉回避,着迷于使用“余光”;对疼痛或意外伤害缺乏反应,比较集中于触觉、嗅觉、味觉;对任何事件很难有反应,差不多不断地需要大人控制等等。

孤独症病因至今不明,以前人们认为本症是由不良照顾模式所致。有人进行了比较,没有发现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在交往上有明显的差异。从另一方面讲,即使婴幼儿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有冷漠表现,也可能是父母对冷漠的孩子的一种反应,是婴幼儿孤独症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现代研究提示社会阶层及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与本症的病因无关,同时发现患儿的父母不存在抚养方式的特殊缺陷,也没有特殊人格障碍或有较多的精神病患者。

中医学认为,自闭症关系到天性不足与习性不够双重因素。首先是先天禀赋不足,致脑神不足或脑神昏乱;其次是后天原因,如环境、培养等因素,属习性不够。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遗传、发育障碍等先天因素,当与肾有关;后天饮食、七情的异常,责在脾、心、肝。自闭症或怒不可抑,或魂不守舍或哭笑不止,或神不守舍或不知所思,或思不知故;或无故惊恐,或善惊易忘。而肝主怒、主魂;心主神、主笑;脾主思、主意;肾主恐、主志,因此,其病位主要与心、肝、脾、肾相关。肢体行为的实现是在神的统帅下,靠相应脏腑协调肢体的筋、骨、肉、脉完成的,而肝主筋,脾主肉,心主脉,肾主骨。听、说、食、视的功能也是在神的统帅下,靠相应脏腑协调完成的,而心开窍舌,脾开窍口,肝开窍目,肾开窍耳。因此自闭症病机总体上是脑神惑乱和脑神不足,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孤独症的病程是一个慢性过程,在治疗上主要有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其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症状,保持社会功能,保持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争取回归主流社会。

什么叫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该症患病率3~4/万。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患病率在1‰~2‰。国内未见孤独症的全国流调数据,仅部分地区作了相关报道,如2010年报道,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

抑郁症生活保健

从心理社会发病因素观点看,抑郁症患者中,有些在幼年期因父母培育不当、家庭环境不良,而形成素质缺陷和性格障碍。因此,优良问题,特别是人格发展期的童年教育,十分重要。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娇宠溺爱,管教方法的不当,或家长意见不一,对孩子的成长不关心和放任等,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均十分有害。

有的孩子成了电视迷,从电视走向孤独,不与人交往,国外称“电视孤独症”。少年期以后,更容易从电视中找到自己的偶像,模仿崇拜,喜欢上林黛玉或灰姑娘,会使他们的性格也带上一些忧伤。国外十分重视亲子关系和早期教育,家庭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离婚、单亲抚养等等,都是投向儿童心灵的阴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扭曲。反应性抑郁症主要由心理因素导致,各种不同的神经官能症发病也与心理因素有关。但同样的心理刺激,许多人有耐受力,而有的人却发病。

因而上述症状都被认为是在人格缺陷基础上的心理反应形式。心因性抑郁症与抑郁型神经症都有易病性素质。这些特质倒不一定是胎里带来,而是与父母的早年教育及影响有关。这些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来说并非是绝无关系的。而优育、优教中,就要注意防止人格的缺陷和偏差。

优生、优育、优教,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对抑郁症的预防是一条有效、可行的对策,切莫忽视。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诊断依据

A: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符合以上五项以上

1:牵连观念(未达关系妄想程度)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术思想(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者第六感受,对于儿童或者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者整日沉湎的想法)

3:不同寻常的知觉或者身体幻觉

4:古怪的(比如:含糊的,琐碎的,隐喻的,过分推敲的或者刻板的)言语

5:猜疑或者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合或者受限制

7:古怪的行为或者表现

8:除一级亲属以外,没有亲密的或者知心的朋友

9:过分的社会焦虑,往往伴有偏执性的害怕感,但没有对自己错误的判断

B: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者某种普遍性发育障碍。

此类障碍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的共病率为9%,与强迫症的共病率为19%,不同研究对其他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伴发的百分率有所不同,其中与其共病的有回避型,分裂样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病人的特点是:社会隔绝,行为古怪,多疑,这正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性表现,病人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2] 。

人格障碍和精神类的区别有哪些

精神病患者病前可能出现某些性格或行为的变化,类似于人格障碍表现,比如强迫性神经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等,有时相应两方的区别是困难的。下面将精神病中常见的神经症、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所致人格改变与人格障碍的区别简单作一介绍。

(1)神经症

大多数神经症是在人格已形成后发展起来的;而人格障碍一般从早年开始,恒定顽固,难以改变,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可以发生相应的神经症。神经症病人能体验到自己的痛苦,而人格障碍者对其人格偏离正常缺乏自知。神经症病人环境适应能力尚可,而人格障碍者一般社会适应不良。

(2)躁狂抑郁症

轻型或不典型躁狂症可以主要表现为易激动、好挑剔、惹事生非,无理取闹,攻击或侵犯他人等行为异常,如果既往情况不详,往往误诊为人格障碍。但仔细观察还可发现情感高涨、言语动作增多、兴奋性强等基本症状,如结合病史及病人以前的性格特征不难区别。

(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表现为人格和行为的改变,如劳动纪律松懈、情绪不稳、态度恶劣、学习工作效率下降、越轨行为等,易与人格障碍混淆。但精神分裂症还同时伴有不适当的情感反应以及思维活动的异常,且精神分裂症发病以前,一般没有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

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可遗留人格缺陷,但除人格改变外,情感、思维、意志方面也有障碍,他们往往缺乏自发性和自然性,这是人格障碍所不具备的。

轻型或处于静止状态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误诊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但后者主要表现在过分敏感的基础上对日常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误解,从而产生一定的牵连,不脱离现实,一般不发生幻觉、妄想,可与精神分裂症进行区别。

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男人

有句老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这样想法的女孩,需要重新修订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的概念了。因为极有可能,在让你怦然心动的霸气和桀骜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心理内容。如果,你爱的男人是那种比较容易焦虑激动,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容易情绪爆发,包括勃然大怒。那你可要小心,你爱的人是不是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现状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症是目前被低估的一种心理疾病。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有3080万美国成人(占总人口14.8%)至少患有一种以上人格障碍疾病,其中大概有760万人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且男性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发病率高于女性。

目前,中国更为关注的是精神分裂等重型精神病,或大家都为熟悉的抑郁、焦虑等影响人群更大、药物治疗有效的病症。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很少主动求助,也不配合治疗,往往容易被忽视,让很多人受其危害或被其危害。

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类型的人:他们具有高度攻击性,能动手绝不吵架;不知道什么是脸面,缺乏羞惭感;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等。这种人心理学称之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

城市孤独症和孤独症有什么区别

城市孤独症,它只是一种心理感受,内心很寂寞,但生活还是能正常进行的,虽然心里有些封闭。而孤独症,它是一种会影响身心健康的病态发育障碍。

孤独症,也叫做自闭症。自闭症是影响儿童较为严重的一种病,是指合并有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及人际社会沟通等方面之特殊病理,以致罹患者之社会生活适应有显着困难之广泛性发展障碍。

相对于城市孤独症来说,他们的人群不一样,孤独症是广泛存在于儿童中的一种发育障碍疾病,上文也提到过,而城市孤独症是一种心理感受,多数指上班族们,这是城市孤独症和孤独症最明显的区别。

外向型孤独症是什么意思

概述

外向孤独症,指某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交际、有很好的人缘,看似“外向”,实则“孤独”,没有可以倾诉内心情感的朋友。外向孤独症与医学上的“孤独症”截然不同。

你是人来疯,你是聚会的焦点,你是朋友圈的幽默大王。人群散去,你又换了另外一面--孤独患者。

简介折叠

外向孤独症,是一种网络语言,准确点说应该称作“外向的孤独”,指的是这样一类人:

1、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交际,有很好的人缘,在大家的面前总是喜笑颜开、快快乐乐的样子,给大家以乐观、开朗、热情、自信、进取的印象 这就是所谓的“外向”相反的则是“内向”。

2、但是,这种人的内心情感往往很丰富,甚至是多愁善感。但他们不喜欢将之表现出来,不喜欢刻意地找人诉说。周围人也误以为他们内心很强大而没用心关心他们,这就是所谓的“孤独”。

3 多重性格,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讲什么样的话。能适应不同性格的交往对象。

于是,他们的情感没有人来理解。他们的朋友虽多,但没有几个可以倾心相谈的。所以他们自我感慨道:“我虽外向但还是孤独。”故有了外向孤独症一说。

外向孤独症可以说是双重的人格,不知道在生活当中你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呢?如果有的话那就应该注意了,因为这也是作为一种疾病,是需要注重心理调理和治疗的,只有注重调理,才可以让自己摆脱这种孤独心理,让自己无论在人前人后都可保持乐观的心态。

人格障碍会影响两人的感情交流

也许你周围的亲朋好友中有的人的性格脾气让你特别头疼,以致于你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给两人都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其实这就是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病态的表现,因此我们不可以用正常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与他们计较与争吵。人格障碍的形成与早期生活经历和教育方式有关,预防和治疗都是越早越好。那么,什么是人格障碍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心理医生的回答吧!

人格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性格,人格障碍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障碍、智力障碍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通常是动机和目的不明确,认识和行为脱节,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对人缺乏感情,人际关系差,没有责任感,没有后悔之心。但是,他们能够正确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意识清醒,病态人格一旦形成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所以,他们的行为在工作生活中,对他人影响很大。

我得了边缘性人格障碍,请问能治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感到被误解,觉得孤独,空虚,无望.他们常常充满了自我厌恶和自我憎恨.建议心理干预结合中药调理治疗,完全可以治愈,建议进一步联系,以便对你有所帮助.建议你到当地医院的心理科进一步诊治,平时的话,还是要多加强教育,多让其能够认识到这种病态

发生了人格障碍的病因是怎么样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发病原因

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5)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

3.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儿童孤独症是什么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该症患病率3~4/万。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患病率在1‰~2‰。国内未见孤独症的全国流调数据,仅部分地区作了相关报道,如2010年报道,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

相关推荐

什么原因引起儿童孤独症

(1)遗传学因素 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孪生子。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患儿家中有孤独症患者的较一般家庭中多,孤独症同胞及双亲的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和特定的人格特征,这些都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基础。 进一步研究发现诸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结节性硬化以及Rett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症状与孤独症有关。但多数孤独症患儿并没有上述遗传性疾病。有关研究发现,病因可能与其他有关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来自母亲的15号染色体长臂、X染色体、7号染色体长臂区

人格障碍分类有哪些

人格障碍者一般来说意识清醒的,认识能力也保持完整。这种人在没有意识障碍,智力活动无明显缺损的情况下,出现行为活动和情感等方面的明显障碍。这种人中的大多数都有求医的要求,希望治好自己的“病”。 ⑵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维持终生。人格障碍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治疗,因为治疗的效果一般不太理想。 ⑶人格障碍者一般都能正确处理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也能理解社会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评价标准。但由于这种人缺乏自知力,尽管经常同周围发生冲突,并处处碰壁,却很难从错误

小儿孤独症如何鉴别诊断

1.精神发育迟滞 突出表现为智力较同龄儿童明显低下,并伴有社会适应缺陷,但无异常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明显的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动作等障碍。若患者除智力障碍以外,还有与智力发育水平不相当的突出语言发育问题、明显的社会交往问题,则应诊断为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的孤独症孤独症的认知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的区别在于:孤独症智力的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精神发育迟滞则智力全面发育低下,智力测验各分量表得分都普遍性低下。ABC量表可用于两种病的鉴别。 2.精神分裂症 一般学龄前发育正常,起病年龄多在学龄期以后,主要表现为幻觉、妄

儿童自闭症怎么回事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国外不少研究认为,儿童孤独症的发病与遗传、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等因素可能有关。 (1)遗传学因素 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孪生子。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患儿家中有孤独症患者的较一般家庭中多,孤独症同胞及双亲的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和特定的人格特征,这些都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基础。 进一步研究发现诸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结节性硬化以及Rett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症状与孤独症有关。但多数孤独症患儿并没有上述

哪些原因会导致儿童患上自闭症呢

1、遗传学因素 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孪生子。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患儿家中有孤独症患者的较一般家庭中多,孤独症同胞及双亲的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和特定的人格特征,这些都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基础。 2、生物学因素 患儿具有围生期损害史者较正常出生婴儿多,包括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早产、难产、产伤、窒息等。孤独症患儿发生癫痫者较多(10%-15%),脑电图多有异常。研究发现,患儿左颞叶角部扩大者较多,提示大脑中颞叶可能有病变存在。 3、生化因素

多动症与自闭症的区别

自闭症儿童精神发展障碍,又叫孤独症。自闭症本身也有多动,也有冲动,也有注意力不集中,有重叠的症状,但自闭症的孩子有严重的社会发展障碍,人际关系上,与人交流有障碍及语言障碍。 多动的孩子和别人交流没问题,语言也没问题,智力方面没有问题的。自闭症的孩子可能多动,但多动的孩子很少自闭,自闭症的孩子整个发展多向发展障碍的。自闭症的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有刻板动作,总玩一种东西,他专注这个东西玩的时间更长。自闭症的孩子在愈后方面相对来说不说很乐观,而多动症的孩子经过早期规范的药物和心理干预,愈后大部分都

各种心理疾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对于精神疾病,我们清楚它会给我们带来的身心伤害,同时我们也应该对患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这种疾病严重起来,不仅会对患者自身造成一定的伤害,更会对社会造成无法预估的危害。不同的精神疾病带来的社会危害也有不同的,我们针对几个常见类型的精神疾病为大家分析一下。 心理疾病的几种类型以及对社会的危害 一、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危害性 精神疾病一类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异常为特点的常见复杂性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情感障碍,焦虑症,痴呆,强迫症,孤独症,酒精,毒品或其他物质依赖,进

孩子不爱说话自闭症吗

自闭症,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孤独症的孩子经常有诸多表现:不愿与父母亲热,也没有眼神情感交流,更不愿接受父母的拥抱、抚爱;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只喜欢独自活动;当别人呼唤他的时候,他漠然不应,无动于衷。根据《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孤独症病患超过1000万,0-14岁儿童病患的数量超过200万。 早期孩子发病一般都有各种征兆,比如你叫他,他很少有反应,以至于有的家长会以为孩子

小孩自闭症的原因

1、遗传学因素。 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孪生子。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患儿家中有孤独症患者的较一般家庭中多,孤独症同胞及双亲的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和特定的人格特征,这些都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基础。 2、生物学因素。 患儿具有围生期损害史者较正常出生婴儿多,包括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早产、难产、产伤、窒息等。孤独症患儿发生癫痫者较多(10%-15%),脑电图多有异常。研究发现,患儿左颞叶角部扩大者较多,提示大脑中颞叶可能有病变存在。 3、生化

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

注意留守儿童易得人格障碍 随着农民工患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但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人格障碍要特别注意。 有一个10岁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外祖父、外祖母家中。有一天,他向外祖母索要10元钱,外祖母只有5元钱给他,他哭着说:“不给我10元钱,我就死给你看!”外祖父、外祖母不以为然,他们正常下地干活,等他们回来之后,他们的外甥子吃了老鼠药,“躺在床上”,早已韶华名灭,命归黄泉了。这留守儿童人格障碍血的教训! 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要重视。人格障碍有哪些表现呢? 1、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以脱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