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疾病发热还是药物热呢
如何判断是疾病发热还是药物热呢
1.用药史 是否是药物热,必须从其用药史考虑,检查患者是不是使用过可引起药物热的药物,抗菌药类药物包括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水杨酸类药物包括对氨基水杨酸钠,还有碘剂、苯巴比妥等。在有这些药物的用药史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判断。
2.症状 一般由药物引起的发热不是单一的症状,常常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类似过敏反应表现。大多数病人在发热的同时,都或多或少伴有这些症状,但也有个别情况是仅有发热存在。
3.体温 药物热的体温变化是有特点的。有的情况是用药后,体温先下降,后上升;有的则是原来低烧,后来变成了高烧。所以考虑药物热注意体温变化情况很重要。
哺乳期发烧怎么办 处理原则
哺乳期的女性,一旦体温超过38℃,应停止哺乳;并及时就医,不宜自行乱用退热药。因为发热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必须先确诊病因后,才能有效地对症用药治疗。因感冒引起的发烧,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感冒清热药;因感染和乳腺炎引起发烧,可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用药期间,不宜哺乳,并运用吸乳器,排空乳房。
过敏性皮疹的临床表现
过敏性皮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属于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而在不少情况下,是多型变态反应的综合。
药物热
由过敏性皮疹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 它常常是过敏性皮疹的最早表现。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它的特征如下:
1、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如果是再次用药,则由于人体已经被致敏,发热可迅速发生。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因为发生的快,容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而首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由于间隔时间长,患者往往不认为与前次用药有关,或者根本想不起用药史,这就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39。C,甚至40。C以上。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
3、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药物疹
过敏性皮疹常可引起皮疹,称为药物疹。 药物疹一般紧跟药物热发生;但也可以先于药物热发生。 皮疹可有多种形态,如麻疹样,猩红热样,湿疹样,荨麻疹样,紫癜样,疱疹样等。 有一类固定性药疹,其特点是由同一药物引起的皮疹,每次发作都发生在同一固定部位。初起为红色,以后逐渐转为黑褐色,很难消退,或甚至终生不退。引起这类皮疹的药物主要有酚酞(通便药),巴比土类(镇静药),磺胺药,重金属盐(如铋剂,锑剂),砷剂等。但多数药物疹的形态不具特异性,也就是说,不能根据药物疹的形态来确定致敏药物。
血清病样
血清病是首次应用血清(如马血清)制剂,经过10天左右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 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等.因注射异种血清而发生的血清病一般临床表现较轻,常为自限性。随着体内血清水平的下降,通常在3~5天后急性症状消失,其它症状随后也逐渐缓解。由于化学治疗剂和抗生素的问世, 特别是合成药物。因此也把这类病称为血清病或血清病样反应.
系统性损害
严重的过敏性皮疹反应可引起全身性损害,如过敏性休克,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呼吸系症状(鼻炎,哮喘,肺泡炎,肺纤维化等);消化系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肝损害(黄疸,胆汁郁滞,肝坏死等);肾损害(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神经系损害(偏头痛,癫痫,脑炎等)。
什么是药物热
药物热 由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它常常是药物过敏的最早表现。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它的特征如下: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 10 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因为发生的快,容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 39 。 C ,甚至 40 。 C 以上。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怎样选择感冒药才正确
感冒俗称“伤风”,是以鼻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冒起病比较急,早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鼻涕,2-3天后变稠。可以伴有咽痛、听力减退、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没有发热和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如果没有并发症,一般5-7天可以痊愈。下面介绍一下感冒药的种类:
退热药对于发热的病人,需要选择退热药物。这类药以解热镇痛药物为主,用于退热、缓解头痛、肌肉关节的酸痛等症状,比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在体温超过38℃的情况下就可以服用退热药物,帮助缓解发热及全身症状。而退热药物的作用时间大约是6-8小时,超过这个时间,体温会再次升高,这时需要再次服用退热药物以协助降低体温。
怎样选择感冒药才正确—退烧药:由于服用退热药物后会大量出汗,所以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小心使用,并需要补充水分,以免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对于有溃疡病的病人,尽量选择不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解热镇痛药,以免诱发溃疡病发作。而作为孕妇,应该首先选择物理降温,如果体温不能下降,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
发热的程度判断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低热 37.3~38℃(99.1~100.4F)
中等热 38.1~39℃ (100.6~102.2F)
高热 39.1~41℃ (102.4~105.8F)
超高热 41℃ (105.8F)及以上
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8℃)中热型(38-39)高热型(39~40℃)、超高热型(>40℃)。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100.4~102.0F),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发热的程度判断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低热37.3~38℃(99.1~100.4F)
中等热38.1~39℃(100.6~102.2F)
高热39.1~41℃(102.4~105.8F)
超高热41℃(105.8F)及以上
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8℃)中热型(38-39)高热型(39~40℃)、超高热型(>40℃)。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100.4~102.0F),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导致小儿发热的两大原因
1、感染性发热各种急性传染病像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水痘、风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菌痢、伤寒均可伴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败血症、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也会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均可有发热;此外,小儿脱水热、药物热、暑热症、肿瘤、白血病以及颅脑外伤后的中枢性发热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的孩子抵抗力下降,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过长或体温过高,可使体内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大量消耗和机体代谢紊乱,各器官功能受损,高热还可引起高热惊厥。所以对发热的孩子必须进行良好的护理,使孩子安全度过发热期,以促使其早日康复。
宝贝发烧的误区
孩子正常体温在36 ℃~37.3 ℃这个范围内波动,不是固定在一个值上。
在进入误区部分前,先来认识一下按体温高低的发热分类:
< 38 ℃为低热;
38~38.9 ℃ 为中度热;
39~41.0 ℃ 为高热;
> 41.0 ℃ 为超高热。
误区一:发热就是生病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宝宝发热往往会被认为是生病了,其实导致宝宝发热的因素很多,其中并非疾病引起的发热不在少数,比如吃奶、运动、哭闹、穿得过多等原因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偶而达38℃,尤其是新生儿或婴儿更容易受以上条件影响。
如果孩子体温暂时升高,只要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认为正常。但孩子体温高于38.5℃时,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误区二:捂汗
儿童的汗腺不发达,通过“捂汗”,不易达到“发汗”的目的。儿童高热时,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家长常误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
其实,对儿童来说,往往越捂体温越高,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即因捂盖过严使得孩子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反应低下、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
误区三:低烧急于吃退烧药
刚出生才十几天的新生儿,着凉发热38℃,家长心急如焚,到医院后马上要求医生开退烧药。
其实,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是不宜使用退烧药的。体温过高者立即就医按医嘱用药。新生儿和小婴儿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宜使用酒精擦浴。
误区四:高烧不积极退烧,非等医生给药
有些父母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判断病情,以至于孩子高热到39℃还不给降温。
其实,孩子若发热到38.5℃以上,就应该尽快吃退热药降温;吃退热药一般不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判断,而且长时间高热不处理,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
误区五:不吃药,只打吊针
有些家长以为给孩子吊针可以快速退烧。其实,感冒咳嗽有相当部分是病毒感染引起,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无效,对孩子也没有任何好处。而儿童口服退热药后一般30分钟就能起效,速度并不比打点滴慢,更重要的是,口服退热药副作用小,比较安全。
新生儿体温过高怎么办
新生儿发热指体温在37.4℃以上的宝宝。宝宝发热可能是环境温度过高,或者是疾病引起的发热。新生儿出现发热时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区分,来进行治疗。
新生儿低热不需要退热,如果体温在38℃以下,可以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打包散热”、降暖箱箱温等。不主张给新生宝宝用退热药,因为一般常用的退热药对新生儿常有一些毒副作用。
宝宝发热的时候,爸妈要查找发热的原因,如果是环境温度过高,要调整环境温度不要高于30℃;脱水热时,要喂5%或10%的糖水,必要时可静脉补液。有感染的宝宝,可选用适当的抗菌素治疗。超过39℃时,应该到医院治疗。